前段時間,有個剛履新的朋友與我交流,談到要不要搞“新官上任三把火”。我沉思良久,和他共同探討了一下“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由來,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議。
n“新官上任三把火”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囊粋€俗語,其來由大概與諸葛亮有關(guān)。
n看過《三國演義》的讀者都知道,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后,用“火攻”計打了三個大勝仗,即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雖然只是小說中的描述,并非完全符合歷史事實,但口口相傳,影響深遠。后來人們就把新上任官員的新政令、新舉措稱之為“新官上任三把火”。
n那么,“新官上任三把火”到底該不該燒?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諸葛亮的“三把火”說起。
n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作為初出茅廬的年輕軍師,在將士們的心中,尤其是在大戰(zhàn)過呂布的張飛和“過五關(guān)斬六將”的關(guān)羽眼中,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不拿出經(jīng)得起實踐檢驗的過硬本領(lǐng),難以服眾和立足。而要燒的這“三把火”,也不是諸葛亮“為燒而燒、隨便亂燒”的。一是大兵壓境形勢所迫,二是天時地利適合火攻,三是他運籌帷幄精心謀劃。諸葛亮之所以每把火都燒得曹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燒出了功績,燒出了威望,在于他未出茅廬之時勤學善思的深厚積淀,在于他善于分析敵我形勢、善于利用有利地形、善于識別天氣“巧借東風”。否則,沒有真才實學,沒有調(diào)查研究,沒有足夠的智慧和膽識,只會燒出全軍的怨氣,燒毀自己的前途,燒掉蜀軍的未來。
n由此看來,“新官上任三把火”該不該燒,不在于要不要燒,而在于能不能燒、會不會燒,在于客觀條件允不允許、主觀能力具不具備。
n然而,現(xiàn)實中有些新上任的領(lǐng)導者,對所到單位的歷史沿革、主要矛盾、突出問題和財力、物力、人力等狀況還沒有調(diào)研清楚,意見聽取還不夠充分,對策思考還不夠成熟,就想當然、憑感覺,另起爐灶、盲目決策,急于拍板、忙于樹威。如果有人質(zhì)疑、委婉建議,他們不是虛心接受、綜合權(quán)衡,反而視為對自己權(quán)威的挑戰(zhàn)而簡單一味否定,甚至殺雞儆猴讓人忌憚三分。這樣的“三把火”,燒得員工無所適從、4h4sLqUdSeOPZfOEB0GXPA==莫名其妙,燒得單位雞飛狗跳、怨聲載道,燒得自己灰頭土臉、威信盡掃,必須警惕和防范。
n當然,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一些新上任的領(lǐng)導者,或由于學識不夠拿不準,或由于魄力不夠怕得罪人,或由于怕?lián)熑文芡暇屯?,該拍板的不拍板、該決策的不決策、該獎懲的不獎懲,老不“燒火”,老怕“燒火”。這樣的領(lǐng)導者,往往錯失良機、貽誤事業(yè),推動不了工作開展。
n因此,對于新上任的領(lǐng)導者,真應該好好向諸葛亮學習怎么燒好“三把火”。既不能怕燒、不燒,也不能瞎燒、亂燒。關(guān)鍵是要有真本領(lǐng)、有好作風、有大智慧,不能存私心、縱私欲、謀私利。要注重學習、加強調(diào)研、厚積薄發(fā),要研究政策、順應形勢、把握趨勢,要看準時機、把準火候、寬嚴適度,靠對組織的忠心和公心,靠對工作的鉆研和負責,靠過硬的膽識和扎實的作風,去認真負責地燒好“三把火”,只有這樣才能打開局面,贏得大家的敬重和擁護。
n(摘自七一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