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里,張晉藩把時間、精力和心血都貢獻給了中國法律史學,貢獻給了當代中國法治建設,是中國法律史學的奠基人、引領者和主要推動者。在中國法律史上,張晉藩做的是“但開風氣”的工作,卻自謙“不為先”?!安蛔詽M、不偷懶”是他做學問的座右銘。
在張晉藩家里,一間幾平方米的小書房是他暢游學術的天地,一摞摞“花臉”書稿擺滿書桌。盡管在2002年患上黃斑病變后視力極差,但他仍然筆耕不輟,一邊聽著學生口述,一邊舉著放大鏡對書稿逐字逐句修改。
“前幾年用的是6.5倍放大鏡,現(xiàn)在用上12倍了,看字越來越困難?!睆垥x藩說。
“繼往圣絕學,通古今之變”是張晉藩一生的學術追求。法制史研究的是過去,但是它的任務是通古今之變,在歷史中尋找現(xiàn)實需求的借鑒。
在張晉藩看來,中華民族四千多年的法制文明史,是加強并完善現(xiàn)今法治建設取之不盡的資源,應該珍視它,很好地利用它;要把古代的精華和今天的現(xiàn)實對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這就是建設新中華法系的責任與擔當。
張晉藩和法律史的故事要回溯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父親為其起名張晉藩,愿自己的孩子能夠?qū)W習晉文公保衛(wèi)國家、捍衛(wèi)國土。
在張晉藩幼年記憶里,父親酷愛讀書,在一個大書柜中裝滿了書籍。父親的教育給張晉藩留下了深刻印記。
“我一直主張學習期間要讀一本好書,它的作用會像潤物無聲的春雨一樣使你獲得感應,受益無窮?!睆垥x藩說。
伴隨時間的推移,愛讀書的張晉藩逐漸嶄露頭角,1947年考入私立東北中正大學本科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晉藩先后在華北人民革命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學習。
1950年9月1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行正式開學典禮,劉少奇和朱德等國家領導人出席典禮。開學典禮后同學們都非常興奮,這時的張晉藩已經(jīng)得知組織上要調(diào)他去攻讀研究生的消息,心里很是高興,認為可以從事教學研究工作了。
“古人說滴水穿石,繩鋸木斷。只有鍥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感悟。”張晉藩說,學術研究的確很苦,但當你完成一個課題頗有收獲時,心情又是非常愉悅的,有一點成就感。所以有人把學術研究比作“黃連樹下拉洋琴”,苦中有樂,樂在苦中。
從1952年開始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執(zhí)教,到1983年被調(diào)往中國政法大學,張晉藩始終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字空”來要求自己和勉勵學生。
多少年來,張晉藩已經(jīng)沒有節(jié)假日的觀念,總是盡可能地利用時間讀書、研究和寫作,雖然小有所成,但從不敢滿足、稍懈怠,在學術研究上,依然兢兢業(yè)業(yè),不斷開拓新領域,不斷向自己提出新的要求,總是以“自討苦吃”來自律、自勉。
在改革開放前,中國法史界不了解外國相關學科發(fā)展狀況,外國也不了解中國。改革開放開始,中國法制史學者才逐漸與國外有了學術交流,但處在相對弱勢的地位,在重要的國際會議中不見蹤跡。
為了改變這種尷尬的局面,張晉藩提出集合全國的力量編寫《中國法制史》多卷本,把中國法制史學的研究中心牢固地樹立在中國。由于這是一項艱巨的科研工程,從提出編寫的建議到最后出版,從1980年到1998年11月,歷時近19年的《中國法制通史》十卷本終于出版了,總計500余萬字。
張晉藩回憶說:“在編寫期間,兩卷主編過世,兩卷主編認為此書出版無望退出,最終能問世就在于全體編寫人員矢志不移,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體現(xiàn)了奮發(fā)進取、百折不撓的精神!”
“所以我總說這套書是‘爭氣書’。有了這本書到哪兒去訪問交流,也有東西拿出來了?!睆垥x藩說。
滴水穿石、繩鋸木斷,張晉藩無論治學、做事都有嚴肅的責任感和堅持鍥而不舍的韌性精神。《中國法制通史》出版后,由他主編的《中華大典·法律典》歷時21年出版,《中國少數(shù)民族法史通覽》歷時34年才出版。張晉藩的堅持,對于這幾部書的面世有著重大的意義。
1986年8月28日,在中南海的會議室里,一堂特殊的法治課正在進行。聽課的人并不是普通學生,他們中不僅有中共中央書記處的同志們,也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及全國各部委的領導,眾人齊聚于此,讓這堂課有了更深一層的意味。
主講人正是張晉藩?!斑@堂課的背景是1986年開始的第一次普法活動?!睆垥x藩回憶道,當時司法部向黨中央提出,請著名法學家為中共中央書記處講授法律課,以推動普法活動的發(fā)展。中央領導批準了司法部的報告,于是司法部邀請他為中共中央書記處講授中國法制史專題。
這次講課除中共中央書記處成員外,擴大到各部委的領導,共150余人。由這個故事闡發(fā)而去,“依法治國”理念逐漸得到認同。
之后,張晉藩延續(xù)“談談中國法制歷史的借鑒問題”的主題,分別于1995年和1998年兩次為全國人大常委會講授法律課。
司法部原部長兼中國政法大學原校長鄒瑜曾這樣評價:1986年,張晉藩到中南海給中央領導人上法治課,這是一件有歷史意義的事。把法律知識帶進中南海,帶進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課堂,其意義在于,中國要普及法律知識、要建設法治國家,要抓兩頭,一頭從小學生抓起,一頭要抓領導干部,要從中央領導人抓起。
除了將法律知識帶進中南海,張晉藩還是一位杰出的法學教育家,深受學生的愛戴。
“一批年輕的法制史學者,也已嶄露頭角?!睆垥x藩很是欣慰,作為導師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力求在培養(yǎng)人才上盡一份力。為了展示博士生的論文價值,他還組織編寫其指導的博士論文選編,名為《青藍集》,取“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意。
張晉藩現(xiàn)在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帶博士生。作為為數(shù)不多90歲以上仍在堅持帶學生的博導,張晉藩從1984年招收第一名博士生,到現(xiàn)在40年一直沒間斷,今年還招了3名博士生。
“但得師生情誼在,天涯處處是鄉(xiāng)關”,這是張晉藩和學生情誼最好的注解。
“中國法制史學的領域太寬廣,值得研究的問題也太多。一生能明了一兩個問題已經(jīng)是難能可貴了。我的工作只是開風氣,不敢也不可能都為天下先,我只是踏出了一條路徑,期待后學把它開辟成通向法制史科學殿堂的一條大道?!睆垥x藩笑稱,在學術路上,他永不退休!
(摘自《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