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長云
邵陽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
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背景下教學改革探討
——對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分析
胡長云
邵陽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在本科法學教育中不被重視,學生失去自主學習的興趣、教材內容陳舊繁雜、教學模式不符合實際等,被邊緣化的形式越演越烈,限制了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成果的擴大。本文針對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模式必須進行改革的原因進行分析,對法制史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應采取的措施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分析。
中國法制史;法制史教學;教學模式改革
中國法制史課程,在1997和2002年均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各大高校的法學本科教學中限定為必修的精品課程之一。中國法制史課程包含有歷史學與法學的內容,它的教學可把歷史知識作為為基礎,又可強化法律的特殊地位[1]。目前國內法制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多種多樣,呈現(xiàn)出來的問題也形式多樣,嚴重限制著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改革的持續(xù)進行,還造成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普遍低下,這必須要引起高校對法制史課程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視。
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開展已經數(shù)十年,教學模式依舊參照“計劃經濟”時代的教學模式,其改革的舉措仍止步不前,已經遠離21世紀法制史教育發(fā)展的總趨勢[2]。
(一)教學內容與現(xiàn)實嚴重脫節(jié)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發(fā)展完善,本科法學教育也應干事時代的步伐,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目前中國法制史教學模式以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輸出為主,大學生在下面被動的接受繁雜的理論知識,所講理論知識偏離現(xiàn)實,無法吸引大學進行主動獲取知識,教學效果事倍功半。這種教學模式影響深遠,一是造成大學生缺失學習的主動性,甚至產生厭學或者逆反心理;二是容易使大學生形成一種極端思維習慣,對傳統(tǒng)的思想、觀點或制度一概否決。同時傳輸?shù)睦碚撝R膚淺,依舊慣用“階級斗爭”、“階級分析法”等觀點來引導學生分析理論間題,與日常法制工作現(xiàn)實偏差較大,法制史教學改革開展停步不前,難于深入開展實踐教學[3-4]。
(二)法制史教學模式老套、學生的主動性缺失
1.法制史課程中,教學內容時間跨度長,涉及歷史典籍內容博大精深,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重點環(huán)節(jié)都難以把握。這種情況客觀上造成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不能打破原有的“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難以引起學生的求知興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打壓,法制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成為無用之功[5]。
2.教學理念出現(xiàn)嚴重的偏離,大學生法制史專業(yè)理論知識與大學生分析法制史問題、解決法制史問題不相融。中國法制史可對加深學生對法律思想、法律文化的現(xiàn)代法律意識,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6]。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中國法制史課程已被“邊緣化”,多數(shù)的高校認為開展應用課程即可培訓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中國法制史課程形同虛設,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止步不前,難以達到預期成果,改革推進持久性難以維持。
(三)輕視法制史課程在教學中的地位
中國法制史課程在國內的本科學科中被歸屬于法學學科Ⅱ級學科,但當前國內諸多高校對整個法史學科都漠不關心,法制史教學敷衍了事,甚至將中國法制史排除在必修課之外,其他相關學科課程都是冷門選修課,甚至出現(xiàn)部分課程未開設情形。中國法制史課程已經遠離人們的視線很長一段時間,不在受到應有的重視程度,大多數(shù)的師生把其當成一種可有可無的任務,教學已經完全失去了該有的自主性,法制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舉步維艱[7]。
(一)法制史課程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分析
加快法制史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進程,是強化本科生加強法制史學習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中把地方法制史添加到現(xiàn)有的法制史內容里面去,用以補充現(xiàn)有教學內容的不足,法制史課程教學更具地方性特點,使教學過程生動具體易于理解,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利用法制史知識對當?shù)氐姆ㄖ平ㄔO形成有效的創(chuàng)新拓展;有學者將《中國法制史》教材內容按照新的編排順序進行教學,打破傳統(tǒng)的按照朝代更替編寫內容的標準,重新激發(fā)了學生的法制史內容的學習熱情[8];可以采取打破以往以朝代相因的敘述模式,采取五史合一的編排模式,重新對《中國法制史》的內容進行合理有序的優(yōu)化,使得法制史課程教學內容更貼近社會現(xiàn)實需求[9]。中國法制史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應注重將中國古代法制史以及近現(xiàn)代法制史在內容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整合,對本科生教學效果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對提高法科生的人文素養(yǎng)也具有直接作用。
法制史教學理念要與時俱進,加強他們的專業(yè)技能實訓,使他們養(yǎng)成善于觀察、勤于分析、敢于創(chuàng)新的工作務實能力,培養(yǎng)他們健全的人格特性;法制史教學模式改革應盡最大程度地開發(fā)出每個學生的學習潛力,加深他們對法制史的認知程度,知識理論水平達到更深層面,以便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培養(yǎng)更多的法制人才[10];法制史教學過程進行改革,教學者要將法學理論知識和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相結合起來傳授,保證理論與實踐做到有機結合;改革要從思維上開始轉變,從原先的“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做到講授與討論有機結合,學生變成學習的主角,充分調動學生的自學積極性;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模式同時還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向個性化思維和創(chuàng)新型理論思維的方向發(fā)展。避免本科生教育只關注單純的理論知識積累,造成對知識的整合運用與社會要求之間出現(xiàn)重大的偏差,激發(fā)學生對中國法制史中更深層次的知識點和運用性進行全面準確的探索。中國法制史的教學改革,必須轉變教學理念,變被動為主動,如此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以教促學,教學相長的目的[8]。
(二)法制史課程教學生動多元性探究
當前的法制史課程教學模式主要是填充式教學模式,切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拓展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學過程應注重師生在課堂內外的互動交流,讓學生真正的轉變角色,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增強學生學習法制史的主動性,可通過讓學生自行對法制史中的案例進行自由的討論,定期開展書評等活動來增強師生的互動程度;古代的舊法規(guī)條文與代表性的案例相結合進行分析教學,能夠使學生如身臨其境的進行學習討論,案例講解進行過程中做到深入淺出、形象具體,并讓學生自己不自覺的就陷入思考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的模式中,這樣效果斐然;采用音頻教學模式、視頻教學手段等來豐富日常的法制史教學內容和形式,廣泛吸引學生的進行法制史知識的學習和運用。
法制史課程教學模式需要持久穩(wěn)定的進行有效改革,采取研討式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訓練學生的思維敏捷性,鍛煉他們溝通交流的表達能力,同時誘導他們自發(fā)產生的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營法制理論知識的能力,采取課堂教學為主課外為輔教學一體化模式,讓學生走出課堂外和校園,切身實際的融入到社會上去學習和體會;中國法制史知識點繁雜和瑣碎,可采取定期開展知識競賽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緊張激烈的辯論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去集中注意力去準備知識儲備量,達到深化學習的目的,同時也可加深他們對相關法制史知識運用的能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
采取網(wǎng)絡教學模式,從學生的角度講,對電腦和網(wǎng)絡的使用頻率較高,教師可以在網(wǎng)絡平臺上進行教學資整合,將教學課件、典型案例、趣味故事、思考題目等教學內容放于教學平臺,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溝通把握好課程學習的時間,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教師還可以利用微信、電子郵件等方式與學生進行課外教學互動,釋疑解惑,提高學習效果。
教學是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向學生發(fā)放問卷、聽取學生反饋,分析問題癥結,調整教學方法,不斷總結提高。
應加強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的重視程度,課程對于我們了解我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演變及其規(guī)律、法律傳統(tǒng)的基本特征等有重大意義,本國的法律傳統(tǒng)、文化不了解,很難完善適合自己發(fā)展的法律體系,會嚴重影響了我國法制現(xiàn)代化的建設[11]。除了學習國外的法律制度外,對本國法律傳統(tǒng)的深入了解是找到適合我國發(fā)展的先進法律體系的基礎。因此,該門課程不僅應該受到重視,還要對法制史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持續(xù)的改革探索,形成較為獨立的課程體系,使大學生能從熟悉本國的法律制度中增強應用法律的實踐能力,落實法律為社會服務的功能。
[1]蒲堅.中國法制史[J].中外法學,1991(6):44-45.
[2]陳雪云.<中國法制史>教學改革探究[J].法制與經濟旬刊,2010(31):232-232.
[3]茆巍.論中國法制史教學中的困境與改革[J].法制與社會,2013(27):221-222.
[4]張友漁.關于法制史研究的幾個問題[J].法學研究,1981(5):1-5.
[5]胡謙.法學本科階段<中國法制史>教學體例與內容的思考[J].長沙大學學報,2006,20(6):147-149.
[6]李耀躍.中國法制史教學中的文學表述與藝術表達[J].公民與法:法學版,2015(8).
[7]張穎.凸顯中國法制史教學的法學訓練價值[J].教育教學論壇,2015(8):118-121.
[8]段曉彥.中國法制史本科教學的困境及改進之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1):203-205.
[9]劉星顯.中國法制史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思路[J].教育教學論壇,2015(44):100-103.
[10]楊玉圣.從“外國法制史”到“世界法律通史”——高?,F(xiàn)行“外國法制史”體系改革芻議[J].政法論壇,2008,26(1):152-157.
[11]王立民.中國地方法制史研究的前世與今生[J].中外法學,2013,25(5):1065-1083.
D
A
2095-4379-(2017)09-0284-02
胡長云(1983-),苗族,湖南邵陽人,邵陽學院政法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理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