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男孩還是女孩,睡覺怕黑都是被恐懼感所控制,會產(chǎn)生“我真沒用”的羞恥感,而羞恥感會放大恐懼感。所以,家長有必要與孩子深入討論,讓孩子的恐懼感和羞恥感都得到緩解
閱讀本來是好事,可是孩子分不清虛幻與現(xiàn)實,變成膽小鬼怎么辦?
聰聰3歲了,明年就要上幼兒園,媽媽郭女士覺得是時候與他分房睡覺了,但聰聰堅決不答應,總說自己的房間太黑,他害怕。
郭女士勸導:“不要害怕,你遲早要一個人睡。你看樓下的萌萌,比你小兩個月,還是女孩子,早就一個人睡覺了。你是男孩子,不能做膽小鬼?!?/p>
聰聰拗不過媽媽,勉強答應,但臥室一關燈他就哭著跑出來,說房間里有妖怪,要吃他。
郭女士無奈,只好帶著聰聰去臥室里捉妖怪,用手電筒把柜子背后、床底照了一遍,聰聰才算心里踏實了。
沒過10分鐘,聰聰又哭著跑來找媽媽,說窗外有動靜,有一只“羊頭怪”正趴在窗戶上想鉆進來吃他。
“這孩子怎么這么膽?。俊惫扛杏X不對勁兒,前來咨詢,“他該不是有什么心理缺陷吧?”
女孩小橋都5歲半了,仍不敢一個人睡覺,理由編得相當文藝。
夜里起風,小橋被嚇得瑟瑟發(fā)抖:“小區(qū)里的樹在打架,咱家窗外的兩棵樹打得最兇,都打斷胳臂了!”
傍晚下雨,小橋堅決不肯一個人進自己的臥室:“外面有鬼在哭,流了好多眼淚。”
小橋的媽媽高女士說:“我家小橋喜歡讀童話,估計是入戲太深。我要不要限制她讀童話?閱讀本來是好事,可是孩子分不清虛幻與現(xiàn)實,變成膽小鬼怎么辦?”
如果家長陪伴、照顧孩子較少,孩子安全感不足,就會表現(xiàn)出睡覺怕黑、黏人的現(xiàn)象
生活中,孩子怕黑不敢獨自睡覺是常見的事,許多家長對此十分頭疼,認為孩子沒出息、不聽話、黏人,總之,是孩子有問題。其實,這是冤枉孩子。孩子睡覺怕黑,有深刻的心理原因——
1.泛靈心理
所謂泛靈心理,是指孩子通過想象,把所有事物都視為和人一樣的生命體,有靈魂、會說話,甚至有法術。
2~5歲的孩子普遍存在泛靈心理。雖然泛靈心理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想象力,但同時也讓孩子心生恐懼,只要有點風吹草動,孩子便會非常緊張,把黑夜想象成恐怖事物的容器,把任何東西都想象成可怕的怪獸。小橋害怕刮風下雨,正是泛靈心理在作祟。
2.缺乏安全感
孩子1歲前,如果家長對孩子的需求比較敏感,能夠及時且有規(guī)律地滿足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安慰撫觸等需求,孩子就會對家長產(chǎn)生信任感,與家長形成安全依戀,于是產(chǎn)生安全感。如果家長陪伴、照顧孩子較少,孩子安全感不足,就會表現(xiàn)出睡覺怕黑、黏人的現(xiàn)象。
3.觸覺系統(tǒng)失調(diào)
觸覺是神經(jīng)組織最重要的感官,觸覺的敏銳程度會影響大腦的辨識能力、身體的靈活性及情緒的起伏。所以,觸覺在人類感覺系統(tǒng)功能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如果孩子是剖宮產(chǎn),幼年爬行不足,缺少家長的愛撫,戶外活動較少,有可能導致觸覺系統(tǒng)失調(diào),表現(xiàn)出膽小、愛哭、黏人、睡覺怕黑等觸覺敏感的現(xiàn)象。
具體到睡覺怕黑,主要是由于孩子在黑暗環(huán)境中,難以像在明亮環(huán)境中那樣順利自如地感知自己的身體,所以會覺得不舒服。
4.不能分辨虛幻與現(xiàn)實
3~5歲的孩子有無限的想象力,可又無法分辨虛幻與現(xiàn)實,尤其是白天看了有恐怖情節(jié)的動畫片、聽了驚悚故事,晚上獨自在黑暗中睡覺,多半會害怕。
5.被家長恐嚇和暗示
生活中,為了讓孩子聽話,有的家長會嚇唬孩子:“再不聽話,就讓老貓把你叼走!”“再哭,我就把你交給警察!”
這種方法可能當時很見效,但會給孩子留下恐懼的陰影,特別是到了晚上,孩子的小腦袋里就會出現(xiàn)惡魔慢慢靠近的恐怖場景。
有的家長會嘲笑孩子:“黑有什么可怕的,真是個膽小鬼!”
這種給孩子貼負面標簽的做法,其實是在對孩子進行負面的心理暗示,年幼的孩子有可能接受這種暗示,認為睡覺怕黑是自己的“屬性”,于是心甘情愿地當膽小鬼。
家長的接納和認可,能幫助孩子放松心情,緩解對黑暗的恐懼
孩子睡覺怕黑,家長應該怎樣應對?
先來看看兩種錯誤的應對方式——
●嘲笑、責備
聽到孩子的哭鬧,有的家長粗暴地回應:“別胡說八道!世界上根本沒有怪獸、沒有妖魔,有什么好怕的?你這么膽小,將來一定沒出息!”
試想一下,如果您怕蛇,去動物園參觀爬行動物館時感覺很緊張,同事這時卻笑話您:“這有什么好怕的,沒有腳的長蟲而已,還關在玻璃箱里,虧你還是成年人呢!”您聽了同事的這句話會不再怕蛇嗎?顯然不會,而且還會反感同事。同樣,這種應對方式也不能幫助孩子克服內(nèi)心的恐懼,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他覺得自己如此沒用。
●過度保護
看到孩子睡覺怕黑,有的家長會心疼孩子,陪孩子睡覺,或者允許孩子開著燈睡覺。
家長的過度保護不會消除孩子的恐懼,只是幫助孩子暫時逃避恐懼。家長不可能永遠貼身守護孩子,當孩子住校,必須獨自面對黑夜時,可能仍然會有恐懼情緒。那么,正確的應對方式是什么呢?
1.用心傾聽,接納孩子的恐懼
孩子因怕黑而黏人,家長應該緊緊地抱住他,用溫柔而堅定的話語讓他安心:“我知道你現(xiàn)在有點害怕,我不會離開你,會一直保護你。”
這是最佳的應對方式,因為孩子的恐懼是真實的,如果這時連他最依賴的家長都否定他的感受,他的內(nèi)心會十分矛盾,一方面覺得自己膽子小很羞恥,另一方面膽子又壯不起來,于是陷入痛苦。
除了讓孩子安心,家長還應該耐心傾聽孩子講述怕黑的理由,了解孩子的恐懼來源。等孩子的情緒平復后,家長可以這樣詢問:“寶貝害怕的東西是什么?可以說出來聽聽嗎?”
如果孩子說臥室里有怪獸,家長不要斷然否定,而要問孩子怪獸在臥室的哪個角落,然后帶著孩子去臥室“捉怪獸”。家長這樣做有兩層含義:第一,信任孩子,孩子說臥室有怪獸,那就去抓怪獸;第二,支持孩子,怪獸很兇,需要家長助拳,家長義不容辭。
如果孩子反復要求家長去臥室捉怪獸,家長不要嫌煩,要有求必應。這樣做的真實目的是讓孩子安心,給孩子安全感。但最終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臥室里并沒有怪獸。
2.與孩子共情,緩解其緊張情緒
無論男孩還是女孩,睡覺怕黑都是被恐懼感所控制,會產(chǎn)生“我真沒用”的羞恥感,而羞恥感會放大恐懼感。所以,家長有必要與孩子深入討論,讓孩子的恐懼感和羞恥感都得到緩解。
家長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媽媽小時候,晚上睡覺也怕黑。有一天晚上,我剛關掉燈,就看到陽臺上有一個人,又瘦又高,左右晃動,很可怕。更可怕的是,這個人沒有頭!我被嚇哭了。爸爸到陽臺上查看,原來是衣架上的一件襯衣在風中晃動?!?/p>
孩子聽到這里,一定會哈哈大笑:“原來媽媽也怕黑呀!襯衣有什么好怕的?媽媽是自己嚇自己?!焙⒆舆@樣說也有兩層含義:第一,媽媽小時候也怕黑,我和媽媽一樣,很正常;第二,襯衣沒什么可怕的,我害怕的東西也沒什么可怕的,于是,他的恐懼感和羞恥感就同時緩解了。
家長的接納和認可,能幫助孩子放松心情,緩解對黑暗的恐懼。
家長還可以借機對孩子進行科普教育。比如閃電是大氣中的一種脈沖式放電現(xiàn)象,不是鬼怪在抓小孩。讓孩子明白,消除恐懼的最好方式是勇敢探索,揭示真相。家長這樣做可以激發(fā)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動機。
3.玩探險游戲,幫助孩子對恐懼脫敏
孩子睡覺怕黑,說到底是體驗少、常識少造成的,雖然是正?,F(xiàn)象,但家長可以抓住這個契機,引導孩子逐漸適應恐懼、戰(zhàn)勝恐懼。所謂“見怪不怪”“習以為?!本褪沁@個道理。
最好的引導方法就是帶孩子玩探險游戲。比如,用舊衣服改成魔鬼的袍子,爸爸媽媽各穿一件,在家里陪孩子玩捉迷藏游戲。根據(jù)孩子的膽量,可以拉上窗簾、關掉燈、發(fā)出奇怪的聲響……讓藏在暗處的孩子感覺適度刺激即可。
還可以表演童話劇。比如,讓孩子扮演小紅帽,爸爸扮演大灰狼,媽媽扮演奶奶。爸爸可以視孩子的接受程度,把大灰狼的兇惡表現(xiàn)得越來越恐怖,讓孩子逐漸適應。
如果孩子有觸覺敏感問題,家長應該多陪伴孩子,最好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平時在家的時候,要多與孩子拉手、擁抱,多給孩子做放松按摩,逐步降低孩子的觸覺敏感程度。
4.營造溫馨的睡眠環(huán)境
家長可以為孩子的臥室安裝一盞光線柔和的小夜燈。小夜燈既能提供一定的光亮,又不會刺眼,讓孩子在黑暗中有一個安心的陪伴。
同時,家長給孩子選擇床上用品時要多聽孩子的意見,孩子在印有他喜愛的卡通形象的床單上、被罩中入睡,會感覺放松、愜意。同樣的道理,給孩子適當?shù)陌矒嵛锲?,如一個柔軟的抱枕、一個卡通毛絨玩具,也可以給孩子慰藉,感覺自己不是獨自面對黑暗,于是產(chǎn)生安全感。
家長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可以多涉及勇敢面對黑暗的情節(jié),讓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逐漸受到鼓舞,產(chǎn)生模仿的心理。家長可以趁熱打鐵,與孩子討論如何變得勇敢,引導他樹立面對黑暗的信心。
睡前故事講完,家長可以陪孩子在黑暗中一起唱兩首節(jié)奏舒緩的兒歌、說一會兒悄悄話,讓孩子感受黑暗并不可怕,反而可以帶來一些獨特的樂趣。
總之,孩子睡覺怕黑,是其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xiàn)象,跟孩子的性格沒有多大關系,家長不必擔心。睡覺怕黑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必過的“坎兒”,家長應該耐心陪伴,有效引導,幫助孩子認識到怕黑是正常的,黑暗不可怕,胡思亂想才可怕。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