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思維是古人認識事物的一種方式,也是中醫(yī)的基本思維方式。取象比類作為象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藥學中被廣泛應用。比如,由于花朵多生于植物的頂端,故有“諸花皆升”之說,多用于治療人體上部疾??;藤類中藥多用于治療肢體、關節(jié)等部位的疾?。还?、肉、臟器類中藥被稱為“血肉有情之品”,用于治療人體中與之相同或相近部位的虛損類疾病。下面,就讓我們運用取象比類思維認識幾味中藥。
龍骨、牡蠣 在臨床中,龍骨、牡蠣是治療高血壓的常用中藥。高血壓患者的病機多為肝陽上亢。牡蠣生活于水中。中醫(yī)認為,水為陰,生活在水中的牡蠣以其陰盛故可治上亢之肝陽。龍骨是古代大型哺乳類動物如象、馬、鹿、牛等的骨骼化石。龍骨和牡蠣質地堅硬、沉重,可“鎮(zhèn)壓”上亢之肝陽。所以,龍骨、牡蠣具有重鎮(zhèn)降逆、平肝潛陽之功,對于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有較好的療效。
麻黃 麻黃味辛,性溫,常以解表為用,并可利水消腫。明代醫(yī)家李時珍曾引用元代醫(yī)僧繼洪之言,指出“有麻黃之地,冬雪不積”。意思是冬天下雪后,麻黃周圍的雪很快就會融化。由此可見,麻黃具有很強的溫通陽氣、散寒解表之功。麻黃多生長于干旱少雨的山坡上,干燥、寒冷、多石的生存環(huán)境,使麻黃具有較強的溫燥之性。燥可祛濕,故麻黃可利水消腫。此外,從麻黃的形態(tài)特征來看,其中空有節(jié),莖中通氣,形似人的毛孔,故麻黃入藥善走肌表腠理、皮毛孔竅,以發(fā)揮宣散溫通之功。外感傷寒致病,機體毛孔閉塞,可用麻黃發(fā)汗、開腠理以驅邪外出。
杜仲 杜仲具有強筋骨、續(xù)折傷、補肝腎的作用。將杜仲折斷,可見細密而富有彈性的銀白色“膠絲”相連,形似肌腱、筋膜,所以杜仲常用于治療骨科疾病。
牛膝 牛膝的莖上有粗大的隆起,形似牛強健的骨關節(jié),因而牛膝具有補肝腎、強筋骨、逐瘀通經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腰膝酸痛、筋骨無力等癥狀。此外,牛膝的根部又長又直,深深地扎入土中,所以可引血下行,也可作為引經藥,引藥下行。
地龍 地龍就是蚯蚓,古人認為它埋在土中,飲“黃泉之水”,所以性寒涼,能清熱平肝,又因其入土走竄,故可通經活絡。本品可用于治療高熱神昏、抽搐、關節(jié)痹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喘咳、尿少水腫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