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都市人永恒的話題,聊起來卻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底層人夢想著在城市擁有一席之地,投資人夢想著用它賺得盆滿缽滿。房子不再只是棲身之地,而是逐漸演變?yōu)槌休d著家庭、婚姻、教育、社會財富和身份的砝碼。日本作家吉井忍卻以親身經(jīng)歷賦予城市生存新的意義——“滾石不生苔蘚,像我這樣經(jīng)常換地方生活的人肯定不聚財,但是我親身體驗過,觀察過的各種不同人生和思維方式,對我來說卻是寶貴的財產(chǎn)?!?/p>
吉井忍這塊“滾石”正是在長途跋涉中打磨自己,她在大學(xué)時代以交換生的身份前往成都,與中國結(jié)緣,流連于那些煙火氣十足的川菜館子。畢業(yè)后當了新聞記者,頻繁的外派工作讓她成了名副其實的背包客,旅居臺北的那些年讓她萌生出了用中文寫作的念頭。這個想法無論對吉井忍的人生還是職業(yè)生涯,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節(jié)點,此后她成了北京媳婦,滬上作家。她的寫作以普通人的視角洞察日本家庭生活。
到底多大面積的房子才算宜居?單身人士至少要25平米,這是日本政府給出的答案,然而吉井忍卻認為“有待商榷”。住進八平米的房子,起初對她來說是不得已而為之,房東勸她“將就一下”。在日語中,八平米,也就是四疊半(一疊是一張榻榻米的大小,寬90厘米長180厘米)有著特殊含義,它意味著一間茶室的標準面積。這種房子,備受日本單身人士青睞。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單人床,桌椅、收納箱都有其位置。盡管空間有限,愛下廚的吉井忍還是在角落開辟了烹飪區(qū)。
在局促狹小的房間吉井忍卻意外收獲了特殊體驗。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切都源于居住上的種種不便,乍聽讓人費解,但又意味深長:“四疊半沒有地方放洗衣機,我得去外面的投幣式洗衣間,在那里遇見一位阿姨,聽她講了有趣的、獨白式的故事。因為房間里沒有洗澡間,我感受到冬天在澡堂里與阿姨們互相寒暄、把身體浸泡在大浴缸里的幸?!?/p>
如果說《四季便當》讓中國讀者認識了這位酷愛美食的東洋太太,那么《東京八平米》則記錄了她人生急轉(zhuǎn)直下之時的另類生活。離婚之后,吉井忍回到東京,租住在一間沒有洗衣機、冰箱,甚至隔不出淋浴間的八平米小屋,她決定在這里重啟生活。吉井忍深信,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八平米”,或是現(xiàn)實存在,或是精神家園,在那里卸下偽裝做回自己,盡情享受人生。
市中心房租不菲,在此居住的優(yōu)勢也是顯而易見的:交通便利,對各種文化和生活方式都相當包容,身居鬧市還可以盡情體會城市獨有的精神氣質(zhì)。因此租房時只要采光通風過得去,吉井忍寧可住得緊湊,省下的錢大可花在自己感興趣的事上,還有機會將生活的觸角延伸到更廣闊的公共空間。
洗衣間聽到的“免費”故事,澡堂里鄰居們親人般的問候,遍布周邊的美術(shù)館、電影院、圖書館和街心公園構(gòu)建起的日常生活,以及流淌在她筆下的在就餐、看展期間偶遇到的路人,都在證明把房子小和地位卑微、生活拮據(jù)畫上等號是個莫大的誤區(qū)。事實上,與其用居室為自我設(shè)限,不如放下對大房子的執(zhí)念,跳出面子作祟的怪圈,也許人生便會走向開闊地帶。
公廁、菜市場、書店,關(guān)乎著一個城市的形象和文明度。在信息爆炸時代,書店猶如一座泛著微光的燈塔,守護著精神家園。“本屋”是日本人對書店的稱呼,對吉井忍而言,家附近的小書店陪伴了她整個少女時代?!皶杲o人心理上的面積,比實際上的面積大很多。”書店讓她了解了向田邦子筆下昭和時代的家庭故事,向田那跳躍的筆法和清新文風對吉井忍后來的寫作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上世紀90年代,吉井忍無意間瞥見舊書店里一則留學(xué)招募,才有了她此后的游歷。
擁有大房子,環(huán)游世界,實現(xiàn)夢想……身處物欲橫流的大都市,人們精打細算籌劃著各自的生活,卻在不經(jīng)意間被生活“算計”了。那些不能輕易獲得的美好,注定要付出代價。就像吉井忍,出走東京,回歸世界,一路得到,一路失去,才找到屬于自己的活法。美食、美景,曾經(jīng)的幸福和甜蜜不過是過眼云煙,世界之大,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只需要一個小小的家,不用奢華,溫暖就好。
二十多年間,吉井忍見證了東京實體書店的興盛與衰敗,她用時六年實地探訪當?shù)貢杲?jīng)營狀況,“用腳”寫成了《東京本屋》一書,在書中她不僅洞察人與書店、社區(qū)以及城市關(guān)系,更寫滿與書有關(guān)的溫情回憶。
吉井忍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每一家書店的獨特格調(diào)和故事,帶領(lǐng)讀者穿越時空,漫步于東京大街小巷,與那些承載著知識與夢想的空間相遇:生活美學(xué)倡導(dǎo)者松浦彌太郎創(chuàng)立的COW BOOKS不僅是書籍的殿堂,更是美好生活的靈感源泉;日本著名的選書師幅允孝以獨到眼光和策劃能力,引領(lǐng)著閱讀新潮流。夏葉社作為一家由個人獨立運營的出版社,從選題到營銷整個流程全由社長島田潤一郎一人跟進。
吉井忍在與書店主理人、店員、選書師的互動交流中,也目睹了經(jīng)營者艱難求生的堅守,他們積極尋求轉(zhuǎn)型,以文化沙龍、讀書會的方式找到新的定位:SPBS,一家從時尚前沿悄然轉(zhuǎn)身的書店,以鄰家的溫馨姿態(tài)擁抱每一位愛書之人;森岡書店,秉持一周只賣一本書的哲學(xué),致力于打造線下社交的新平臺;無印良品書店則是書業(yè)與商業(yè)聯(lián)合的一次實驗,以品牌引領(lǐng)“書式”生活;本屋B&B,一個將啤酒與書本完美結(jié)合的商業(yè)典范,讀者在微醺中尋得心靈的慰藉與智慧的啟迪;模索舍書店,像一片未被馴服的荒地,始終保有自由與寬容的土壤,滋養(yǎng)著每一個獨立思考的靈魂;BOOK TRUCK,這輛在城市脈絡(luò)間穿行不息的移動書店,以其獨特的流動性,讓閱讀成為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今野書店,雖平凡卻滿載溫情,這家坐落于車站附近的“站前書店”成為鄰里間不可或缺的精神紐帶……
(責編:常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