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李大釗文化思想的生成邏輯、精髓要義與價值意蘊

      2024-11-21 00:00:00王新城
      中共石家莊市黨委黨校學報 2024年11期

      [摘要]李大釗文化思想具有獨特的生成邏輯,豐富的精髓要義、深刻的價值意蘊,呈現(xiàn)出其文化思想“從何而來”“內(nèi)涵是何”“價值何在”的邏輯理路。時代背景、文化基礎和實踐轉向是構成生成邏輯的三個重要維度。從精髓要義看,李大釗文化思想的精髓要義主要體現(xiàn)在“青春中華之創(chuàng)造”的文化理想、文化調(diào)和論、“第三新文明”三個方面,深刻回答了近代“中國文化向何處去”的重大課題。從價值意蘊看,李大釗文化思想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迎接人類先進文明成果,不僅堅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自信自強,而且創(chuàng)造性提出中華文明現(xiàn)代轉型的目標取向。

      [關鍵詞]李大釗;文化思想;生成邏輯;精髓要義;價值意蘊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69(2024)11-0010-06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1]42。“文化自信自強”源于中華文明的深厚歷史底蘊。在中國近代文化發(fā)展的歷史中,中國傳統(tǒng)文人擔當著塑造新文化的使命。歷史人物是一個時代文化命運的縮影,作為20世紀中國思想界、文化界的先進人物,李大釗擔當了中國文化守護者和塑造者的重要使命,從李大釗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近代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面對近代中國文化的危機,李大釗以超前睿智的眼光在眾多西方思潮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一文化選擇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進程,使其成為影響中華文化發(fā)展走向的時代巨人。因此,從歷史人物文化思想史的維度去分析李大釗文化思想的生成邏輯、精髓要義和價值意蘊,對于深入理解文化自信自強具有重要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一、李大釗文化思想的生成邏輯

      任何思想的形成,總要受當時歷史條件的影響。李大釗文化思想是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產(chǎn)物。時代背景、文化基礎和實踐轉向構成了李大釗文化思想生成邏輯的三個重要維度。

      (一)時代背景:近代中國文化的危機

      近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崛起向非西方世界發(fā)起了猛烈的沖擊。面對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沖擊,封建清王朝的統(tǒng)治者仍然陶醉于盲目自大的封閉世界中,沉浸在因循守舊的思想牢籠里,暴露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遲鈍和保守。面對建立在現(xiàn)代工業(yè)基礎上的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清王朝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中轟然倒塌,中華民族面臨了“亡國滅種”的危機,促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生劇烈變化。救亡圖存,實現(xiàn)民族獨立成為當時中國壓倒一切的歷史訴求。在探索救亡圖存的進程中,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拯救中國文化危機也同樣擺上了日程。李大釗感受到了國家與文化雙重危機的壓迫,他指出:“哀莫大于心死,痛莫深于亡群?!盵2]88在李大釗看來,國家滅亡是外在的危險,人心之死是內(nèi)在的毀滅。國家最大的危險不在于外部敵人的強大,而在于人的內(nèi)心是否堅韌。在國家和文化危機面前,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李大釗何去何從?“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喚醒中國國民,拯救中國文化,最終拯救民心,實現(xiàn)民族自救,這就是李大釗的回答。面對日益嚴峻的國家形勢,李大釗急思深研政理,報考北洋法政專門學堂學習法政專業(yè),去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進行社會政治思想法律方面的學習和研究,積極參與和推動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合理性反思和批判,在不同文化體中進行深入研究和甄選,意在通過思想和文化啟蒙去喚醒沉睡的中國老百姓,以挽救民族危亡,這就是李大釗文化思想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

      (二)文化基礎:中西方文化的雙重熏陶

      李大釗在接觸西方近代科學文化之前,他深受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李大釗的祖父李如珍曾是永平府院試秀才,在祖父李如珍的影響及管教下,李大釗自幼就接觸到《三字經(jīng)》《千字文》等儒家啟蒙教育書籍,深受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熏陶。在六歲時,李大釗開始在私塾讀書,師從黃玉堂、單子鰲等先生,開啟他長達十年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學習之路。在私塾教育中,李大釗系統(tǒng)學習了《四書》《五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著作,奠定了他深厚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根底,使其在少年時期就養(yǎng)成了以儒家人生哲學作為其思考人生問題的基本出發(fā)點,并能夠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保持理性思考。比如,在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中,即使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李大釗也會主動地對儒家文化進行合理性反思和批判,形成獨樹一幟的傳統(tǒng)文化觀。

      1905年,16歲的李大釗考入永平府中學,開始接觸西方科學文化知識。1907年夏,李大釗考入北洋法政專門學堂。在北洋法政專門學堂六年的學習中,李大釗不僅學習了日語、英語等語言類的課程,而且系統(tǒng)學習了西方的法律政治學說。同時,李大釗還時刻關注著國家時局的變化,并思考如何吸收和借鑒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來推動中國文化走向現(xiàn)代化。1914年1月,李大釗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在日本留學期間,李大釗接受了系統(tǒng)的西式教育,廣泛閱讀了西方哲學家和政治思想家的著作,接觸和了解了西方政治民主思想和歐洲的社會主義思潮[3]10。法國孟德斯鳩、盧梭等人的民主、平等、自由學說對李大釗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李大釗吸收和運用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中的精華部分,主張人生而平等,未來中國社會不是少數(shù)人占有的特權,而是所有人都應享有平等的權利。20世紀初,日本學術界掀起一股研究社會主義熱潮。如早稻田大學教師安部磯雄翻譯的《資本論》、幸德秋水等人翻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等著作在日本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日本的社會主義思潮對李大釗產(chǎn)生了巨大吸引力,他開始嘗試學習和了解社會主義思想。在早稻田大學求學期間,李大釗曾選修過安部磯雄的課程,并經(jīng)常拜讀安部磯雄所寫的社會主義文章,使其較早地接觸到社會主義思想,并奠定了李大釗文化思想轉變的基礎。

      (三)實踐轉向:李大釗文化思想的演變歷程

      李大釗文化思想的演變歷程實現(xiàn)了“三個轉向”。一是從批判封建落后文化轉向理性吸收和借鑒西方文化。20世紀初,作為新文化運動主要倡導者,李大釗對封建落后文化展開了猛烈的攻擊。李大釗對尊孔復古的反動逆流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他指出,今神州陸沉的主要原因是“君主專制”,產(chǎn)生于封建專制社會的孔子學說是“歷代帝王專制之護身符”[4]423。李大釗對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尊卑關系、倫理綱常和等級觀念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明確反對封建禮教、封建迷信和思想禁錮。在李大釗看來,封建落后文化禁錮了民眾思想,壓抑了國民性格,造成了當時中國社會的落后和愚昧?;诖?,李大釗大聲疾呼,鼓勵國民要“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4]317,沖破封建專制思想之牢籠,與封建落后文化進行徹底的決裂,使國家和民眾從歷史的積塵重壓下解放出來。李大釗曾在《甲寅日刊》《晨鐘報》等刊物上發(fā)表文章,宣傳西方資產(chǎn)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在李大釗看來,要推進民主政治,需引進西方的“民主和科學”文化,以培養(yǎng)國民的民主意識和獨立意識,以此解放人民大眾思想。同時,李大釗對西方的科學技術也給予了極大關注。1918年7月,李大釗在《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中指出,東方文化最大的缺點是缺乏科學精神,主張通過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使國民擺脫愚昧和無知的狀態(tài),以此推動國家的進步和發(fā)展。二是從理性吸收和借鑒西方文化轉向主張東西方文化調(diào)和。李大釗在吸收和借鑒西方文化的同時,既沒有完全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合理因素,也沒有全盤接受西方文化。1916年5月,李大釗指出,西方代議政治“其良其否,難以確知”[4]158,對西方代議政治是否適合在中國實行提出了懷疑。西方哲學家和思想家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與中國并不相同,學習和借鑒西方文化如果不從中國國情出發(fā),盲目照搬照抄西方政治思想文化,解決不了中國社會問題。因此,李大釗認為西方文化是“不能推諸萬世而不?!?。1918年11月,李大釗在《庶民的勝利》中揭露了西方文化侵略性和掠奪性的特點。在李大釗看來,西方文化并不是絕對的科學,也不是改造世界“良藥”,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弊病,新的社會理想應該實現(xiàn)對西方文化的超越?;诖?,李大釗開始在東西方文化調(diào)和中尋找新的可能,主張將東西方文化結合起來,以促進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三是從主張東西文化調(diào)和轉向信仰和傳播馬克思主義。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受到了極大鼓舞,增強了信心,指明了道路。李大釗以極大的熱情和精力研究俄國新文化,他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等文章中,系統(tǒng)地分析了俄國新文化的形成以及對世界帶來的重要影響。通過系統(tǒng)地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李大釗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的原動學說,必將深刻地改變世界,并預言“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將是赤旗的世界”[5]367。從1919年5月開始,李大釗接連發(fā)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唯物史觀在現(xiàn)代史學上的價值》《馬克思的歷史哲學》等著作,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這些著作的發(fā)表,標志著李大釗已轉變成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越過了民主主義者的范疇。

      二、李大釗文化思想的精髓要義

      李大釗文化思想的精髓要義主要體現(xiàn)在“青春中華之創(chuàng)造”的文化理想、文化調(diào)和論、“第三新文明”三個方面,深刻回答了近代“中國文化向何處去”的重大課題,回應了近代中國文化自我拯救的歷史訴求,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的歷史進程。

      (一)“青春中華之創(chuàng)造”的文化理想

      “青春中華”是新文化運動時期李大釗提出的文化理想。李大釗對中國文化的青春生命的呼喚,其目的是尋求建設一個青春的中國。近代以來,面對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沖擊,中國文化經(jīng)歷了失去尊嚴的曲折,但中國文化并沒有沉淪,而是以頑強的生命力進行抗爭。正如李大釗所言,“中華其睡獅乎?聞之當勃然興;中華其病象乎,聞之當霍然起”[4]332。這種覺醒是中國文化應對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沖擊而作出的選擇與調(diào)整,是中國文化重塑與再造的歷史訴求,更是中國文化青春再現(xiàn)的歷史過程。在一定意義上,李大釗“青春中華之再造”的文化理想,至今仍然深刻影響著中國文化的精神方向。一是回答了為什么要創(chuàng)造“青春中華”。辯證唯物主義的宇宙觀是李大釗“青春中華”文化理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大釗“青春中華”的文化理想是建立在宇宙無盡、青春無盡的基礎上的[6]455。因此,他呼吁廣大青年以“宇宙之青春為自我之青春”[4]309,將個人的青春投入國家的“回春再造”之中,創(chuàng)造新生的青春中華。二是回答了什么是“青春中華”。李大釗對中國文化過去的輝煌成就、近代的衰落有著清醒的認知,他并不主張消滅現(xiàn)在之國家去建立全新之國家。因此,李大釗的“青春中華”的文化理想是堅守“中華”根基,從“中華”到“中華”,實現(xiàn)“胎孕中之中華”[4]329。在李大釗看來,只要中國文化有“一息尚存”,就不能“絕望自灰”,要通過再生獲得新的生命活力,實現(xiàn)“中華”之“投胎復活”。三是回答了“青春中華”由誰創(chuàng)造。李大釗高度關注德國的“青年德意志”運動,認為廣大德意志青年創(chuàng)造的新生國家比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具有更強大的力量。同時,李大釗對青年土耳其黨的革命活動也給予了高度贊揚,他認為土耳其的廣大青年正在努力“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李大釗以德國、土耳其等國家的青年為例,認為廣大中國青年是“青春中華”的主體力量,呼吁廣大中國青年在思想上要徹底地覺醒,在行動上要勇敢地反抗壓迫,自覺承擔起創(chuàng)造青春中華的使命。四是回答了“青春中華”如何創(chuàng)造。李大釗認為,世界上新文明的出現(xiàn),“必有新文藝為其先聲”[4]331。在李大釗看來,海涅、文巴古等“青年德意志”運動組織者們以穎新之筆“掊擊時政,攻排舊制”[4]331,為德國的崛起掃清了思想障礙。基于此,李大釗認為,要實現(xiàn)“青春中華”的理想,必須創(chuàng)作新的文藝以覺醒廣大國民,為新文藝的創(chuàng)作和新生國家的再造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文化調(diào)和論

      文化調(diào)和是李大釗早期文化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李大釗主張“涵納他力”,倡導“有容之德”,其文化調(diào)和論是系統(tǒng)且富有理性的,摒棄了絕對化、片面性的思維方式。一是新舊調(diào)和。近代以來,面對西方文化對中華文明的沖擊,如何解決新文化和舊文化之間的沖突,是亟須解決的問題。近代思想文化界的一些知識分子把新舊文化絕對對立起來,有的主張“有舊無新”,有的主張“有新無舊”。面對這種對新舊文化缺乏理性的認知,李大釗認為“新舊之質性本非絕異也”[5]38,新舊兩種文化思潮一方面應有“自信獨守的堅操”,另一方面應有“容人并存的雅量”。李大釗針對當時社會文化生活中出現(xiàn)的新舊不能調(diào)和的矛盾,呼吁人們以調(diào)和的方式使新舊兩種文化思潮在思想上達到共存。李大釗的新舊調(diào)和思想既充滿了包容性,又充滿了合乎理性的思維認知。二是中西調(diào)和。在近代文化發(fā)展中,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界進行了長期的爭論。在李大釗看來,西方文明的特點是“動”,東方文明的特點是“靜”。他認為東西兩種文明“互有長短,不宜妄為軒輊于其間”[5]311,而應調(diào)和融會“以創(chuàng)造新生命,而演進于無疆”[5]311,建設近代中國新文化。對于東方文明,他主張要“竭力打破其靜的世界觀,以容納西洋之動的世界觀”[5]311;對于西方文明,他主張要“斟酌抑止其物質的生活,以容納東洋之精神的生活”[5]311-312。李大釗基于對東西方文明的特點分析兩種文明優(yōu)劣,提出東西方文化調(diào)和的觀點。

      (三)“第三新文明”

      基于對中西方文化的理性思考,李大釗意識到“東洋文明既衰頹于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質之下,為救世界之危機,非有第三文明之崛起”[5]311。在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前,李大釗認為“‘第三’之文明,乃靈肉一致之文明,理想之文明,向上之文明也”[4]340。俄國十月革命后,李大釗認為俄羅斯之文明開創(chuàng)了新的時代精神,代表了20世紀新型文明的先聲。此時,李大釗雖然沒有對“第三新文明”內(nèi)容進行明確界定,但他已經(jīng)意識到俄羅斯文明將是“第三新文明”的先驅。在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后,李大釗對“第三新文明”的內(nèi)容進行了清晰界定。他認為俄羅斯式的社會主義文明是實現(xiàn)“第三新文明”的最好媒介。李大釗倡導的“第三新文明”把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新型文明融入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是在融合東西方文明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的“第三新文明”。一是繼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李大釗的“第三新文明”構想包含了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對于以孔子為代表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否具有真理的討論時,李大釗指出:“孔子之道有幾分合于此真理者,我則取之;否者,斥之。”[4]340在李大釗看來,合理地汲取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舍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不合理成分,才能建設昂揚向上的“新中華民族”。二是批判和借鑒西方文化。李大釗認為近代西方文明是以工商為主的文明,東方文明是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文明,在經(jīng)濟生產(chǎn)方式、科學技術等方面上值得借鑒。但同時,李大釗認為西方文明沉溺于對物質欲望的追求,經(jīng)常發(fā)動掠奪戰(zhàn)爭,給世界人民帶來沉重災難。對此,李大釗進行了嚴厲批判,他認為疲命于物質之下的西方文明,最終會“趨于自殺之傾向”。三是在融合東西方文明基礎上的“第三新文明”觀,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既堅持和肯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積極吸取了西方文明的先進之處,探索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李大釗提出馬克思主義會“因時、因所、因事的性質情形生一種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7]51。

      三、李大釗文化思想的價值意蘊

      李大釗文化思想既不是隨自然環(huán)境演變而來的“活化石”,也不是僅停留在空想的“烏托邦”,而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實踐產(chǎn)物。李大釗文化思想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迎接人類先進文明成果,不僅堅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自信自強,而且創(chuàng)造性提出中華文明現(xiàn)代轉型的目標取向。

      (一)堅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自信自強

      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面對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沖擊,“文化復古”“全盤西化”成為當時文化發(fā)展的兩大潮流。李大釗既沒有固守教條選擇“文化復古”,也沒有失去文化自信選擇“全盤西化”,而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彰顯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自信自強。一是在東西方文化比較中肯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有些學者將近代以來中國衰退的原因歸結為傳統(tǒng)文化,以此來全盤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李大釗則站在理性客觀的立場上,表現(xiàn)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從容與達觀。他認為東方文明可以彌補西方文明追求物質、忙于競爭的機械生活。對于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李大釗也全面辯證地給予了評價。在對“尊孔復古”等思潮展開理性批判的同時,李大釗也肯定了儒家傳統(tǒng)文化歷史價值,他認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適應了中國兩千多年未曾變動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組織,對封建社會具有重要貢獻。二是在東西方文化調(diào)和中堅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髓。李大釗對中國古代文明優(yōu)秀成果給予極高地肯定,他指出,中國“古代文明,擴延及于高麗,乃至日本,影響于人類者甚大”[5]312,表達了對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度自信。李大釗在肯定和堅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以開放的胸懷甄別和吸納西方文化,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自信豁達的鮮明個性,為推動中華文化自信自強注入了強大動力。三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激發(fā)中華文化生命力。李大釗敏銳地把握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契合點,為激發(fā)中華文化生命力提供了方向引領。李大釗在中國成功引入馬克思主義,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受儒家傳統(tǒng)文化影響,李大釗提出的“民彝”思想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民本思想與民主意識的交融,這為李大釗接受馬克思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李大釗將儒家仁愛思想融入“大同道德”等社會主義倫理中,用“大同”社會理想闡釋馬克思主義倡導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理想,呼吁青年要勇于向前奮斗,直到實現(xiàn)世界“大同”。

      (二)創(chuàng)造性提出中華文明現(xiàn)代轉型的目標取向

      “中華文明向何處去”是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亟須回答的一個重要問題。李大釗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中華文明現(xiàn)代轉型的目標取向回答了“中華文明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一是提出中華文明“民族復活”的目標取向。在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前,李大釗文提出“青春中華之創(chuàng)造”的文化理想,期待中華民族在“復活更生”中迎來美好前景。在《〈晨鐘〉之使命》中,李大釗認為青年是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建設的希望,青年應febec85843262b0c6134f13414e2e259該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在《新中華民族主義》中,李大釗以“新中華民族主義”為號召,呼吁“建立民族之精神,統(tǒng)一民族之思想”[4]479。李大釗將“青春中華之創(chuàng)造”的文化理想與民族復興結合起來,為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建設提供了目標取向。二是闡釋了中華文明為世界進步“作出第二次大貢獻”的發(fā)展方向。李大釗認為“吾人深信吾民族可以復活,可以于世界文明為第二次之大貢獻”[5]313。李大釗從世界文明衍化和中華民族自身特點的角度思考,他深信中華民族建設的嶄新文明一定可以為世界文明作出第二次大的貢獻,建構了中華文明現(xiàn)代轉向的發(fā)展方向。三是運用唯物史觀將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與社會主義相融合。在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后,李大釗更以滿腔熱忱潛心研究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的到來是“運命的必然的出現(xiàn)”。李大釗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闡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特質和優(yōu)越性,認定社會主義是中華民族建設現(xiàn)代文明的努力目標,揭示了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建設的努力方向和光明前景。

      (三)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迎接人類先進文明成果

      李大釗以開放包容的寬闊胸襟迎接人類先進文明成果,開創(chuàng)了對人類先進文明成果選擇與引進的新模式。一是堅持包容而謹慎的文化選擇態(tài)度。李大釗早年認為西方的代議制有可取的地方,但同時,他又汲取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彝”理念,主張要帶有民族特性地吸收和運用西方政治制度。李大釗在主張借鑒、學習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以改變封建專制傳統(tǒng)的同時,也強調(diào)“吾國亦自有吾國之特殊情形”[4]94,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獨立性,不能盲目接受西方文化,要依據(jù)我國國情而有所變通。二是在融合東西方文化中彰顯中華文明價值。在探索中國文化發(fā)展中,李大釗倡導中西文化互相調(diào)和,在綜合創(chuàng)新中創(chuàng)造新的文明。在李大釗看來,東西文明互有長短,未來的文明應該是東西方相結合的文明,因此中華文明既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迎受西洋之學說”,又要“將吾東洋之較與近代精神接近者介紹之于歐人”[5]317-318。李大釗的中西文化調(diào)和論,基于對中西方文化的理想認知,立足于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新生命”的目標,(下轉第33頁)(上接第14頁)其目的是在融合東西方文化中彰顯中華文明價值,使之對世界文明作出第二次大貢獻[8]。三是以開放包容的精神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宣傳十月革命中,李大釗敏銳地把握世界文化的發(fā)展潮流,率先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為中國民眾接受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新的認知基礎。在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后,李大釗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拯救中國的導星”,開啟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探索歷程,為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開辟了新的發(fā)展道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李大釗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張芳.李大釗的文化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陜西科技大學,2016.

      [4]李大釗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李大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朱成甲.李大釗傳: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7]李大釗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吳漢全,劉宏偉.李大釗對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早期探索[J].新視野,2023(5):41-47+98.

      責任編輯:王玉倩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4年度唐山市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李大釗文化思想的生成邏輯、精髓要義與價值意蘊”(TSSKL2024-27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新城(1985—),男,河北唐山人,中共唐山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史黨建研究。

      砚山县| 饶平县| 九台市| 凉山| 洞口县| 监利县| 朝阳县| 武城县| 山东省| 鄂尔多斯市| 丹凤县| 开江县| 东源县| 松阳县| 来宾市| 内丘县| 怀化市| 随州市| 霍邱县| 泰和县| 斗六市| 东宁县| 电白县| 元谋县| 神池县| 黎川县| 娄底市| 新河县| 建德市| 河北省| 丽江市| 诸城市| 巨鹿县| 建阳市| 达孜县| 兰坪| 龙陵县| 彩票| 瑞金市| 大足县| 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