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和短,是用來形容尺度的,其字義本身并無褒貶。長和短,有時雙雙對對出現(xiàn)在成語中后,諸如“說長道短”“飛短流長”“取長補短”“揚長避短”“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等等,便有了各自的褒貶。
“說長道短”,語出漢代崔瑗《座右銘》:“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边@里的“長”和“短”,其意被引申為“是非”和“好壞”,于是有了鮮明的褒貶色彩。另外,與“說長道短”相類的還有“飛短流長”,意即散布謠言,惡語中傷,其褒貶的色彩較之“說長道短”更濃重。
“取長補短”,其意十分明顯,是指吸取長處以彌補短處?!叭¢L補短”,有時亦作“截長補短”或“折長補短”。這“截”“折”,都是切斷的意思;這兩個成語的意思,也都為長短相濟,取多補少。至于“揚長避短”,按文索意,即發(fā)揚長處和優(yōu)點,回避短處和缺點。在“取長補短”和“揚長避短”這兩個成語中,“長”和“短”又被引申為長處、短處和優(yōu)點、缺點,當然也是有其褒貶色彩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亦作“尺短寸長”或“寸長尺短”,語出屈原《楚辭·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币饧创绫瘸叨蹋玫眠m度則可顯其長;尺比寸長,但用得失度則反顯其短。全句用來比喻人各有長短,而長短又是相對的,其關(guān)鍵在于如何掌控和使用?!俺哂兴?,寸有所長”,較“說長道短”“揚長避短”這些成語,蘊含了更深刻的寓意,閃爍著辯證思維的火花,引發(fā)人們的深度思考:尺與寸,各有長短,不可絕對,既不能簡單地肯定長,也不能隨意地否定短。
人在旅途,其路漫漫。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是非好壞,正確的態(tài)度應(yīng)該是:少說長道短,不飛短流長。多取長補短,宜揚長避短,更要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辯證思維方法作為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思想武器,少一些片面性和形而上學(xué),這應(yīng)該就是人生的智慧吧!
(編輯 雪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