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是少先隊建隊日,學校通常會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慶祝和紀念這個節(jié)日。
今年的建隊日,學校大隊部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讓70、80、90、00年代的少先隊員講講自己當年的少先隊(員)故事。作為學校里唯一的“60”后,我是70年代少先隊員的唯一人選,因此這個60后“講述人”也就當仁不讓了。但一接受任務就開始后悔了,因為50年前的很多記憶早已模糊,況且那時的農(nóng)村小學并沒有什么正兒八經(jīng)的組織活動,因此所謂有意義有價值的故事也就無從談起了。
沒有故事,那就跟孩子們講講自己記憶里的童年生活吧。從我這個60后的沒有故事開始,和70、80、90的少先隊代表們一起,共同完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也挺有意思的。
我的講話是即興的,又是有目的的。
我跟孩子們講自己第一次戴紅領巾:已經(jīng)記不起50年前是誰給我戴的紅領巾,也記不清自己第一次戴紅領巾時是怎樣的心情,但就在剛才,當我又一次戴上紅領巾的時候,我好像找到當年第一次戴紅領巾時的那種感覺了!此刻的心情,和我們二年級小朋友剛才第一次戴上紅領巾時的心情是一樣一樣的!
我又跟孩子們談自己記憶中的學校:我印象中的學校,操場很大很大,教室也是高大且敞亮的,可長大后回到當年的學校,卻發(fā)現(xiàn)那片操場還沒我們身后的籃球場大,教室也就幾間屋檐低矮門窗破爛的舊瓦房。雖然學校早已關停,但在我心里,她永遠是我的母校,那里有我童年的各種美好和快樂。
我還跟孩子們談起我們從前的學習:那時候我們只有語文和數(shù)學,小學里還沒有英語課。那時候的美術不叫美術叫畫圖課,那時候沒有科學只有一門“常識”課。那時候的體育課只有一個籃球,大家分批分組輪換著玩,那時候全校只有一架舊風琴,上課前會有一群男同學把風琴嘿喲嘿喲地從老師辦公室抬到教室。那時候的課表里是沒有勞動課的,因為每天放學回家的第一任務就是家務勞動。
若是時間允許,我還會和孩子們說更多童年故事(事故):可以說說別人眼里門門功課90分以上的我是怎么考砸的,可以說說三年級暑假里躲舅舅家大衣柜里偷看《水滸傳》的故事,也可以說說自己雨天玩水誤濺老師一身污水后的結局是怎樣的,還可以說說玩游戲丟泥巴時扔的一塊小石子誤傷對方陣營小伙伴腦袋后又是怎么處理的……
我覺得,這樣給孩子講我們小時候的故事,是有意義且有價值的。這種講故事的形式,可以是在有儀式感的活動場合,也可以發(fā)生在課堂上,還可以滲透到家庭里。
我們和孩子分享自己童年的故事,是希望從前的故事能激起兒童興趣,讓他們對過去的時代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從而增進不同年代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共鳴。是希望孩子們能更加珍惜現(xiàn)在的學習資源,更多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更多體驗各自童年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更能充分認識到記憶的力量,也更多看到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讓故事成為成人與孩子溝通的橋梁。對話的大門一旦打開,一切也將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