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工智能啟蒙教育的背景下,針對小學一年級學生,作者開發(fā)了AI啟蒙的系列課程。本文以“AI感知”課程為例,呈現(xiàn)如何通過系統(tǒng)的課程設計和實踐活動,培養(yǎng)兒童的計算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和對AI技術的興趣。
關鍵詞:人工智能;啟蒙教育;感知課程;兒童立場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4)22-0000-03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fā)展,AI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對社會經(jīng)濟、教育模式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這種背景下,低齡兒童的人工智能啟蒙教育變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他們正處于認知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這一時期是培養(yǎng)計算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和人工智能應用意識的黃金時期。在此背景下,筆者開發(fā)了“愛(AI)”課程,共分“AI感知”“AI體驗”“AI編程”“AI思維”“AI智造”“AI創(chuàng)造”六個部分,通過科普感知、智能體驗、編程認知、理解應用、項目實踐、融合創(chuàng)新等內容設計,滿足一到六年級學生的需求,讓他們在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計算思維,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本文重點呈現(xiàn)“AI感知”課程如何幫助一年級學生感知、認知身邊的人工智能技術,使其感悟人工智能無處不在。
“AI感知”課程定位及價值指向
一年級“AI感知”課程的總體定位圍繞啟蒙性、基礎性、實踐性和倫理性展開,旨在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和實踐操作,激發(fā)學生對AI技術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基礎知識和核心素養(yǎng),同時引導他們關注人工智能技術的倫理和社會責任問題。
1.啟蒙性與引導性
一年級學生正處于認知發(fā)展的關鍵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具有強烈的探索欲望。因此,AI感知課程的首要任務是啟蒙和引導。課程設計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感知體能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知人工智能的存在,了解AI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場景。通過互動體驗、游戲化學習等方式,激發(fā)學生對AI技術的興趣,為后續(xù)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2.基礎性與系統(tǒng)性
“AI感知”課程注重基礎知識的形成,幫助學生建立起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初步認知框架。課程涵蓋智能感知、智能交互等基礎知識,并通過簡單的實例和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AI技術的應用效果。同時,課程設計應具有系統(tǒng)性,確保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相關知識。
3.實踐性與探索性
“AI感知”課程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和自主探索。通過設計一系列動手操作的項目和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激發(fā)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
4.倫理性與責任性
“AI感知”課程適當引入了倫理教育內容,讓學生初步了解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和挑戰(zhàn)。教師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人工智能技術的合理使用方式和邊界,初步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倫理意識。
“AI感知”課程內容:從兒童立場出發(fā)
“AI感知”課程以興趣為起點,以活動為載體,在不同年齡段開展遞進式分層教育的內容設置,使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課程采用單元設計,一學期課程共分為四個單元,12個課時各個課時逐層推進,難度呈螺旋式上升“AI感知”課程單元分別為——第一單元“走進AI”,第二單元“AI‘認識’你”,第三單元“AI‘聽懂’你”,第四單元“AI慧生活”;課時分別為——第1課時:AI在身邊,第2課時:AI會思考,
第3課時:AI與大數(shù)據(jù),第4課時:AI會認人,第5課時:AI會認字,第6課時:AI會識物,第7課時:AI會“聽”,第8課時:AI會“說”,第9課時:AI會聊天,第10課時:AI會駕駛,第11課時:AI會看病,第12課時:A暢想AI。。
“AI感知”課程的組織形式及實施途徑
一年級的人工智能教學是從真實生活中選擇經(jīng)典場景,讓學生沉浸式體驗AI給生活帶來的便利和影響,激發(fā)學生對AI的興趣和熱情。
1.以趣味元素為起點
①設計與學生同一年齡段、具有典型特征的卡通學伴“小智”?!靶≈恰睅е鴮W生一起經(jīng)歷日常生活中的AI場景,在問題中感悟,在故事中成長,并通過生動有趣的動畫,將生活中的AI以直觀、易懂、有趣的方式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在看動畫、聽故事的過程中愛上AI。
②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設計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如“智能家居的一天”“智能超市購物體驗”等,讓學生在模擬的真實場景中,通過角色扮演和互動操作,親身體驗到語音控制燈光、電視,以及智能推薦商品等人工智能應用。這種直觀且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方式,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③將人工智能知識點融入游戲中,教師設計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游戲,如“語音指令大挑戰(zhàn)”“人臉識別接力賽”等。在游戲中,學生通過發(fā)出正確的語音指令來控制角色行動,或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完成特定任務。這種游戲化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礎知識,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2.以感官感知為基石
(1)會聽與會說:智能交互的啟蒙
通過“會聽”與“會說”的訓練,讓學生初步接觸智能語音技術。例如,在課堂上引入智能音箱或語音助手,讓學生發(fā)出語音指令,觀察音箱的反應,體驗人工智能的“聽力”與“語言”能力。這種互動不僅讓學生感受到科技的神奇,還能激發(fā)他們探索更多語音交互場景的興趣。同時,鼓勵學生模仿語音助手的回應,進行簡單的對話練習,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2)會看與會思考:視覺感知與邏輯思維的結合
利用“會看”與“會思考”的策略,引導學生觀察并理解人工智能在圖像識別方面的應用。通過展示人臉識別、車牌識別等實例,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人工智能如何“看”世界。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邏輯推理任務,如讓學生根據(jù)給定的圖像特征判斷其屬于哪一類物體,或分析不同場景下的圖像識別難點。這些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觀察力和判斷力,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邏輯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3.以動手體驗為階梯
(1)動手體驗:激發(fā)興趣,初識AI
一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動手操作。因此,在AI感知學習初期,教師可通過設計一系列富有趣味性的動手活動,引導學生初步接觸和感知人工智能。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簡單的機器人編程體驗,讓他們通過拖拽代碼塊來控制機器人的基本動作,如前進、后退、轉彎等。這種直觀的操作體驗能夠讓學生迅速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語音識別技術設計互動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語音指令如何被機器識別并轉化為行動,從而初步了解人工智能的語音識別功能。另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更復雜的動手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與“智能小車制作”項目,通過“智能家居模擬”活動,讓學生通過搭建智能家居模型、設置智能場景等方式,親身體驗人工智能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2)實踐深化:理解原理,掌握技能
在學生對人工智能有了基本感知后,教師可進一步通過動手實踐深化他們對人工智能原理的理解,并幫助他們掌握相關技能。這一階段的教學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例如,可以利用虛擬現(xiàn)實(VR)或增強現(xiàn)實(AR)技術,為學生打造沉浸式的學習體驗。通過佩戴VR頭盔或使用手機APP等工具,學生可以在虛擬環(huán)境中與人工智能系統(tǒng)進行互動,深入了解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的實際應用。這種沉浸式的動手體驗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更直觀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
(3)創(chuàng)新應用:激發(fā)潛能,培養(yǎng)能力
在掌握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相關技能后,教師需要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引導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這一階段的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鼓勵他們提出新的想法和解決方案。例如,利用AI繪畫軟件,讓學生輸入關鍵詞或描述,觀察AI如何生成相應的圖像。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改進或結合AI生成的圖像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培養(yǎng)他們的藝術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
4.以思維表達為目標
在人工智能感知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應注重將感知活動與思維訓練相結合,通過引導學生觀察、體驗并思考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激發(fā)他們的思維活力。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視頻或圖片,如智能家居、自動駕駛等,隨后引導他們提出問題,如“為什么機器人能聽懂我們的指令?”“智能音箱是如何識別我們的聲音的?”等。通過這些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使他們主動思考。然后,分組讓學生圍繞特定的人工智能話題展開討論,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疑問。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讓他們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參考文獻:
[1]陳凱泉,何瑤,仲國強.人工智能視域下的信息素養(yǎng)內涵轉型及AI教育目標定位——兼論基礎教育階段AI課程與教學實施路徑[J].遠程教育雜志,2018,36(01):61-71.
[2]何克抗.論創(chuàng)客教育與創(chuàng)新教育[J].教育研究,2016(04):12-24.
[3]黃偉祥.融創(chuàng)之路[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20.
[4]黃偉祥.創(chuàng)客創(chuàng)作[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
[5]黃偉祥.人工智能教育叢書[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22.
[6]黃偉祥.創(chuàng)課,走向創(chuàng)客教育大眾化的通途[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8(04):50-53.
[7]馬濤,趙峰,王有學,等.海淀區(qū)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發(fā)展之路[J].中國電化教育,2019,38(05):134-138.
[8]黃偉祥.小學人工智能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0(17):5-9.
作者簡介:黃偉祥,廣東省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學校長,正高級教師。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五度六環(huán)’人工智能教育啟蒙課程的構建與實施”(課題編號:2020YQJK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