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寒夜》與1940年代后期中國的悲悼文學

      2024-12-04 00:00:00邵寧寧
      南方文壇 2024年6期

      有關(guān)《寒夜》的意義,前人已有極多研究。這些研究,或從社會分析出發(fā),著意突出其中的社會批判主題,闡發(fā)巴金對社會黑暗、舊制度、舊社會的控訴意義;或注目其中隱藏的家庭、兩性倫理困境,研究現(xiàn)代化進程中社會家庭、性別倫理變遷的曲折,可謂從不同角度加深了人們對這部名作的認識深度。同時,也早有人從“戰(zhàn)后小說”的角度,就其與“勝利后數(shù)年與中國國運生死攸關(guān)的課題做出過一些很有意義的探索”①。不過,迄今為止,似乎還很少有人將之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中一再出現(xiàn)的悲悼文學現(xiàn)象聯(lián)系在一起②,進行社會心理及美學分析。

      一、悲悼文學:《寒夜》寫作的初心與意義

      無論東西方,哀歌都堪稱古老的文學傳統(tǒng)之一。世界文學中的哀歌傳統(tǒng),常被追溯至《圣經(jīng)·舊約》中的《耶利米哀歌》及古希臘詩人忒俄克里托斯等人的創(chuàng)作,而比之更早的,據(jù)說還有人們從巴比倫泥版中發(fā)現(xiàn)的編輯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蘇美爾文書中“紀念他們那頻繁被周圍異族人入侵所破壞的城市”的“挽歌”③。中國文學的哀歌傳統(tǒng),按姚鼐的說法,至晚也可追溯到《詩經(jīng)》中的某些“頌”及風詩中的《黃鳥》《二子乘舟》等④,以及今人認定的先秦時期的誄辭等⑤。不過,與在西方文化中,大約從古希臘、羅馬時期起,這一概念已在很大程度上被認定為“一種純形式”的“格律和詩體的名稱”一樣⑥,中國文學中的挽歌,也從很早的時期便由“君子作歌,惟以告哀”的抒情篇章,演變?yōu)橐环N禮儀性的文體⑦?,F(xiàn)代中國以“哀歌”為名的創(chuàng)作,多是對西方文學中那些著名創(chuàng)作的學習。然而,這只是就其狹義而言。廣義的哀歌,當仍指涉所有以哀挽、追思為主旨的那些創(chuàng)作。從對象看,不獨可以涉及某些具體的人,而且可以指涉更廣泛的文化或事物。只是由于“歌”字的文體暗示性,以及受西方傳統(tǒng)影響,廣義的哀歌所常含有的宗教性內(nèi)涵的存在,并不適宜指稱本文所要論及的那些以追念某些具體人物為主題的一般傷逝性抒情作品。故而,在這里我寧肯使用一個更一般性的詞語來指代將論及的一切,這就是悲悼文學。它不僅指那些直接以哀念為主題的禮制化詩文,而且指一些在更寬泛意義上包含著同樣的情緒和動機的創(chuàng)作。文體上也不光包含詩文,而且可以包括小說、傳記及其他更多體裁的作品。

      1940年代后期的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堪稱進入了一個哀歌時代。眾多的悲悼文學創(chuàng)作,不但構(gòu)成了認知這一時期文學不可忽視的一個特點,而且成為認識這一時期歷史轉(zhuǎn)折的不可忽視的內(nèi)容。

      關(guān)于《寒夜》的寫作動機,巴金一生曾有多次表述。雖然話語表達的環(huán)境頗有不同,但這些表述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提到了他對一些亡故親友的傷悼懷念。譬如寫于1947年的《〈寒夜〉后記》,說到自己所寫的東西,便有這樣的界定:

      我從來不是一個偉大的作家,我連做夢也不敢妄想寫史詩?!抑粚懥艘恍┒勀慷玫男∈?,我只寫一個肺病患者的血痰,我只寫了一個渺小的讀書人的生與死。但是我并沒有撒謊。我親眼看見那些血痰,它們至今還深深印在我的腦際,它們逼著我拿起筆替那些吐盡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還沒有吐盡血痰的人講話?!谶@中間我還失去了一個好友和一個哥哥,他們都是吐盡血痰后寂寞地死去的;在這中間“勝利”給我們帶來希望,又把希望逐漸給我們拿走。⑧

      寫于1961年的《談〈寒夜〉》,表達了幾乎同樣的意思:

      “斜坡上”的孤墳里埋著我的朋友繆崇群?!痪潘奈迥暌辉滤∷涝诒表盏慕K醫(yī)院。他的性格有幾分像汪文宣……害肺病一直發(fā)展到喉結(jié)核喪失了聲音痛苦死去的人我見過不多,但也不是太少。朋友范予(我為他寫過一篇《憶范兄》)和魯彥(一位優(yōu)秀的小說家,我那篇《寫給彥兄》便是紀念他的),還有我一個表弟……他們都是這樣悲慘地結(jié)束了一生的。⑨

      還有寫于1980年底的《關(guān)于〈寒夜〉》。前面說:“我的腦子里常常出現(xiàn)三個人的面貌:第一位是我的老友范兄?!诙皇橇硪粋€老友彥兄?!谌皇俏乙粋€表弟?!焙竺嬗痔岬剿娜缋顖蛄趾团笥芽姵缛海⑶以僖淮沃赋觯骸八彩且粋€汪文宣?!雹?/p>

      對這里提到的一些人物,巴金都寫過不止一篇的悲悼文字,像《憶范兄》《紀念我的哥哥》《寫給彥兄》《紀念一個善良的友人》《懷陸圣泉》等。這些文字純樸、真摯、熱烈,自始至終貫穿著對親人朋友的無盡深情,表達著對社會黑暗的強烈控訴:

      在這不眠的寒夜里,我重溫著我們十四年的友情。在這動亂的、漫長的十四年中間,我目睹了夠多的人世的興衰……我回想著,回想著,我的心慢慢地溫暖起來,黑夜也逐漸淡去,你那溫和善良而帶蒼白色的面顏出現(xiàn)了,還是你那包著水的眼睛,微笑的嘴唇,帶痰的咳聲,關(guān)切的問詢。這一切仿佛是永不會改變的東西?!恢蔚酿蠹?,甚至人世的辛苦,都不曾毀損了你的面容和心靈?!缃衲憬K于沒有得到朋友的幫助,靜悄悄地死了?;钪銢]有麻煩朋友,臨死你也沒有麻煩朋友。……十四年的友情就這樣靜悄悄地結(jié)束了。……風靜了。我的四周是一片死寂。夜涼得像水一樣。黑暗中閃起一股灰白光。我知道寒夜快到了盡頭。我的回憶也快到了盡頭。在這短短的兩三小時里我經(jīng)歷了十四年中的聚散和悲歡?,F(xiàn)在這一切都得跟著寒夜逝去了。11

      在《關(guān)于〈寒夜〉》的后半部分,巴金還提到1960年他在成都修改這部小說時的情形:“我作為一個客人住在小樓上,不會缺少什么。但周圍的事情我也略知一二。例如掛在街上什么地方的‘本日供應蔬菜’的牌子……就在供應如此緊張的時候,我的表哥病倒了。這位表哥就是我一九三二年在《家庭的環(huán)境》中提到的‘香表哥’,也就是《家》的十版代序《給我的一個表哥》的收信人?!边@個表哥“和汪文宣病得一樣”,死后也“沒有葬儀,沒有追悼會”。就這樣,小說所寄托的哀悼之情又多出了一重。而由隨之說到的對當時幫助安排他在成都修改小說的朋友李宗林在后來受害的追敘,以及此后寫作的《〈寒夜〉挪威文譯本序》《知識分子》《與〈寒夜〉劇組主創(chuàng)人員的談話》等文,還可看出,同樣的意義增殖,甚至延續(xù)到了對他在《隨想錄》中寫到那些死于更后來的人們的呼應??梢哉f,幾十年間,巴金對《寒夜》主題的自述,不斷發(fā)生著微妙的重心轉(zhuǎn)移:從對具體親友的哀悼上升至社會制度批判,又從制度批判回到同情知識分子命運,但始終如一的,總有那一份揮之不去的悲悼之意。而這一切,又首先是和他對戰(zhàn)時與戰(zhàn)后一段時期的生活記憶聯(lián)系在一起的。《寒夜》是感人至深的作品,內(nèi)涵豐富的作品,但它最獨特的意義,卻并不在單純的政治批判,更不在近人樂于談論的某些可以引發(fā)女性主義聯(lián)想的東西,而在它所表達對那些在戰(zhàn)時戰(zhàn)后備嘗困苦、喑啞死去的人們一種至為沉痛的悲悼和記憶。

      要準確地認識《寒夜》的意義,必須將之放回1940年代后期整體的時代氛圍里。在不止一處,巴金都說他所哀悼的不只有友人,而且有他自己?!秾懡o彥兄》說:“彥兄,我不是在為你哭,我是在哭自己。……你身上也活著我一部分活動,快樂的歲月……”《紀念一個善良的友人》說:“但是崇群兄,我不是在哀悼你,應該哀悼的倒是我自己。我失去了我的一部分,我的最好的一部分……”12《關(guān)于〈寒夜〉》說:“我的確有這樣一種感覺:我鉆進了小說里面生活下去,死去的親人交替地來找我,我和他們混合在一起。汪文宣的思想,他看事物的眼光對我并不是陌生的,這里有我那幾位親友,也有我自己?!?3這種物傷其類式的自挽,不但點明了他寫作《寒夜》的心理背景,更為我們認識1940年代后期彌漫全社會的悲憤與絕望,提供了重要的視角。

      二、文人之殤:戰(zhàn)后中國的病苦記憶

      論及1940年代文學,就不能不論及它的哀歌氛圍。1945年8月15日的抗戰(zhàn)勝利,無疑是一個令人喜極而泣的日子。期盼已久的戰(zhàn)爭勝利,理所當然地引發(fā)了全民性的歡喜,然而一想起死在這場戰(zhàn)爭中的人們,高奏的凱歌聲中,便不免會滲入哀思的沉痛?!翱駳g之夜”剛過,一個詩人便如此表達他對于勝利的感受:“歡樂么?我們勝利了,我們是該歡樂,然而我總是懷著一種無可或免的悲愴。”14這情形,很讓人想起德國詩人海涅《頌歌》所描寫的情景:“……我們得到了勝利,/可是周圍倒著/我的戰(zhàn)友的尸體。/在吹呼勝利的凱歌里/響著追悼會嚴肅的歌聲?!?5只是對于1940年代的中國,歷史似乎還沒有余暇,像1970年代末那樣頻頻補開“追悼會”。但這一時期悲悼文學的數(shù)量之多,影響之大,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都屬少見。

      抗戰(zhàn)給中國文壇帶來的直接損失之一,就是大批作家的過早死亡。1939年8月26日王禮錫病故,1941年8月許地山病故,1942年1月22日蕭紅病故,1944年王魯彥病故,1945年繆崇群病故,1945年8月8日謝六逸病故,1945年8月郁達夫被殺,1946年4月23日夏丏尊病故……這些人大多還只是人到中年,其中比較年輕的蕭紅、陸蠡才不過三十三四歲。雖然每個人的死具體原因并不相同,但大都和貧病、壓抑、迫害有關(guān)。究竟1940年代后期的文學報刊上,刊登過多少這樣的東西,至今未有詳細統(tǒng)計。但僅從一些伸手可及的材料,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一切具有怎樣的意義。

      早在1945年6月,《文藝春秋》叢刊之三就設有《魯彥之死》的專欄,登有魯彥遺墨;2卷6期又“特載”王西彥紀念夏丏尊的《一個朋友的病和死》和傅彬然的《夏丏尊先生與〈愛的教育〉》,同時刊有夏丏尊的遺簡?!段乃噺团d》1卷4期《編后》刊有夏丏尊先生病逝的消息,下一期即刊有鄭振鐸的《悼夏丏尊先生》一文;1卷6期為“抗戰(zhàn)八年死難作家紀念專號”,集中發(fā)表了巴金等人寫的13篇追悼14位死于抗戰(zhàn)期間的作家、藝術(shù)家的懷念文字,包括鄭振鐸《悼許地山先生》、巴金《紀念我的哥哥》、吳祖光《記賀孟斧》、懷玖《憶陸蠡》、靳以《憶崇群》、景宋《追憶蕭紅》、鳳子《劃破夜空的流星》、歐陽山尊《憶保羅》、趙景深《記魯彥》、李健吾《記羅淑》、以群《憶蔣弼》、徐調(diào)孚《再憶謝六逸先生》、葛一虹《悼念王禮錫先生》。

      此外,同一時期的其他一些雜志同樣登載有很多這樣的文字,像《文藝生活》光復版第6期有穆木天的詩《為死難文化戰(zhàn)士靜默》;《希望》2集3期刊有胡風的《憶東平》;《文聯(lián)》1卷2期登有夏衍的《哭楊潮》;《文章》1卷2期周貽白的《悼魯彥》、王重華的《關(guān)于英茵的奮斗和死亡》,1卷3期有于在春的《夏丏尊先生的晚年》;《人物雜志》第3期有郭沫若的《論郁達夫》;《清明》第2號刊出的《賀孟斧周年祭》專欄(包括陳白塵、呂恩、張駿祥、黎澍、秦怡、楊云慧、李恩杰、小丁、吳祖光、趙慧深的10篇文章);《萌芽》1卷2期的《追悼聞一多、李公樸先生特輯》;周鋼鳴編輯的《文藝叢刊》第1輯刊出的黃寧嬰的《悼周行兄》、洪遒的《悼嚴杰人》;《文藝生活》光復版第17期有鐘敬文的《憶達夫先生》;《文訊》6卷2期刊出蹇先艾《悼王魯彥》,4期刊出向達《悼馮承鈞先生》;7卷3期刊出《謝六逸先生逝世二周年悼念特輯》,發(fā)表茅盾《憶謝六逸兄》、葉紹鈞《悼念六逸先生》及馬宗融、余楠秋、郭沫若、鄭振鐸、章錫琛、顧仲彝等人的文章,并配有遺像、手跡及生平事略;7卷5期又有郭沫若《再談郁達夫》。1946年11月21、21日,《大公報》連續(xù)兩天刊出《紀念陸蠡特刊》,發(fā)表靳以、巴金、蘇夫、單復等人的懷念文章;1947年,《少年讀物》4卷1期又刊出《紀念陸蠡先生特輯》,發(fā)表唐弢、柯靈、金隄、海岑、吳郎西等的紀念文字。

      自1936年魯迅逝世,傷痛與懷念就一直留存在進步作家的心底,有關(guān)魯迅的紀念文章層出不窮??箲?zhàn)勝利后的文學期刊,同樣不時設立專欄或刊出單篇的紀念文章。如《文藝春秋》繼其在1944年出版的叢刊1—4期連續(xù)刊出魯迅紀念文章之后,1945年又在連續(xù)出版的第2卷不斷刊出同類文字、圖像。特別是1946年10月出版的3卷4期設立《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周年特輯》,發(fā)表包括孔另境的《回憶魯迅先生喪儀》、陳煙橋的《魯迅與中國新木刻》在內(nèi)的6篇文章,以及蕭乾、劉西渭、臧克家、羅洪、施蟄存、茅盾、王西彥、沈子復、林煥平、田漢、熊佛西、安娥、魏金枝、周而復、任鈞等15人的以《要是魯迅先生還活著……》為題的筆談,同時刊有魯迅遺像及多幅畫像、照片。同月,《文藝復興》2卷3期也有《魯迅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號》,發(fā)表郭沫若的《魯迅與王國維》、許廣平的《十周年祭》等12篇文章。這些文章,與戰(zhàn)前已經(jīng)出版的《作家》《文季月刊》《光明》等刊發(fā)表的《哀悼魯迅先生特輯》(均刊出于1936年11月),以及戰(zhàn)時《文學月報》《抗戰(zhàn)文藝》等刊發(fā)表的《魯迅先生逝世四周年紀念特輯》等一脈相承。短短四年里,如此密集地刊出這么多哀悼文字,再加上同期刊物中常刊登的一些著名外國作家如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契訶夫、普希金、高爾基等的紀念專欄、專文,以及諸如《寒夜》《蕭紅小傳》一類充滿傷悼意味的作品,不能不讓人感覺整個1940年代后期的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文學,始終籠罩著一種沉重的哀歌氛圍。

      1940年代文人之死不同于其他時期之處,不但在它的頻發(fā)性和日常性,而且在它與更大的歷史進程之間那種異乎尋常的緊密關(guān)系。1946年后的中國歷史,同樣是和一連串的文人之殤聯(lián)系在一起的。1946年7月11、15日,李公樸、聞一多因參與民主運動遇刺;25日,教育家陶行知病故。1948年2月18日,許壽裳在臺北遭遇暗殺;7月3日學者喬大壯在蘇州的投水自殺;8月12日,朱自清因胃病逝世……

      比起夏丏尊等近乎寂寞的死,聞一多、朱自清的死,激起連他們自己也想象不到的社會波瀾。聞一多遇刺后,社會各界紛紛哀悼?!段乃嚧呵铩?卷2期開辟《哀悼與紀念》專欄,刊出趙景深和安娥分別悼念聞一多和陶行知的2篇文字。《文藝復興》2卷1期,也刊出一組悼念聞一多的文章,包括朱自清的《中國學術(shù)的大損失——悼聞一多先生》、熊佛西的《悼聞一多先生》和詩歌音樂工作者協(xié)會上海分會的《敬悼聞一多先生》;2卷4期,又有馮夷的文章《混著血絲的記憶——悼念聞一多先生》;3卷5期又有“聞一多逝世周年特輯”,發(fā)表包括朱湘遺著《聞一多與〈死水〉》、顧一樵《憶故友聞一多先生》、臧克家《?!欢嘞壬貞涗洝返仍娢?。1947年10月出版的《文學雜志》2卷5期,刊有朱自清的《聞一多先生怎樣走著中國文學的道路》。1947年3月2日,耿濟之病逝,《文藝復興》3卷3期又有《哀悼耿濟之先生特輯》,集中發(fā)表了戈寶權(quán)、葉圣陶、徐調(diào)孚、周予同、趙景深、許杰等的紀念文章。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胃病逝世,《文學雜志》3卷《朱自清先生紀念特輯》,用幾乎全部的篇幅刊載了浦江清、朱光潛、馮友蘭、俞平伯、川島、余冠英、李廣田、馬文珍、楊振聲、王瑤等人的追懷文字,就連刊物的裝幀版式也明顯地帶上了哀祭的氣息;9月《文訊》9卷3期也刊出《朱自清先生追念特輯》,發(fā)表郭紹虞、鄭振鐸、葉圣陶、馮至、魏金枝、許杰、青勃、楊晦、朱喬森、李長之、吳組緗、劉北汜、楊振聲、王瑤、徐中玉、牧野、余冠英、漸離、穆木天、王統(tǒng)照、任鈞、鄭敬之的22篇文章。1948年9月出版的《中國新詩》第四集也有一個紀念朱自清的特輯,發(fā)表方敬的《挽詩》、迪文《手》、雪峰的《損失和更重要的損失》等文字。1948年2月18日,許壽裳在臺北被暗殺;3月15日出版的《文藝春秋》6卷3期卷首卷尾刊出《悼念許壽裳先生》的報道、遺像和洛雨《記許壽裳先生(悼詞)》的短文;5月出版的《中國作家》1卷3期又有《紀念許季茀先生》專輯,刊出臺靜農(nóng)、李霽野、林辰等的紀念文章。1948年7月3日學者喬大壯在蘇州投水自殺,11月《文學雜志》3卷6期刊出方回(向達)的文章《悼喬大壯先生》。

      三、“喑啞”的力量:

      哀歌聲中的時代精神轉(zhuǎn)換

      為什么1940年代后期的悲悼文學,主要集中在文人群體的自我傷悼上?這固然和文人所擁有的表達話語權(quán)有關(guān),也與這一時期文人生活本身的特點有關(guān)。1937年爆發(fā)的全面抗戰(zhàn),曾經(jīng)激發(fā)起無數(shù)人有關(guān)新生與解放的想象。戰(zhàn)爭喚起了人們的反抗意識,也喚醒了現(xiàn)代中國的國民自覺,無數(shù)人都對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寄予新生的希望16。1938年,尚在病中的作家繆崇群寫信給巴金,一邊談著自己的健康,一邊談著戰(zhàn)爭所可帶來的“新世界”,希望居住在里邊的“被壓迫的人們”,能“獲取了他的新生”17。然而,事實是,接下來的一切并不那樣簡單??箲?zhàn)期間,不論顛沛流離還是困居一地,物質(zhì)的貧困都是文人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戰(zhàn)爭在壓縮了中國傳統(tǒng)的生活空間的同時,也讓大批的文人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根基18。巴金表現(xiàn)于《寒夜》中的傷痛,并不是孤立的現(xiàn)象。由于貧困,早在1941年就發(fā)生過著名劇作家洪深因經(jīng)濟拮據(jù)自殺的事件(女兒患有肺病,無力支付醫(yī)療費)。至于任教昆明時期聞一多的靠為人治印維持生活,更是廣為人知19。1945年10月18日夏丏尊致信《文藝春秋》主編推薦一位作者(毛含戈)的稿子,說到他半月前患猩紅熱死去,“連棺木費都還欠著”20。與貧相伴的,還有病。有很多作品都寫到了這時期一些文人健康狀況的惡化。鄭振鐸的《悼夏丏尊先生》說:“他的身體是病態(tài)的肥胖,但到了后半年,顯得瘦了,氣色很灰暗。營養(yǎng)不良,恐怕是他致病的最大原因。”《哭佩弦》先說“在朋友們中,佩弦的身體算是很結(jié)實的。矮矮的個子,方而微圓的臉,不怎么肥胖,但也決不瘦”,后面接著說:“有人來說,佩弦瘦了,頭上也有了白發(fā)。我沒有想到佩弦瘦到什么樣子?!薄芭逑译m然在勝利三年后去世,其實他是為抗戰(zhàn)而犧牲者之一。那末結(jié)結(jié)實實的身體,如果不經(jīng)過抗戰(zhàn)的這一個階段的至窘極苦的生活,他怎么會瘦弱下去而死了呢?他致死的病是胃潰瘍和腎臟炎。積年的吃了多沙粒與稗子的配給米,是主要的原因?!M管有許多人發(fā)了國難財,勝利財,乃至漢奸們也發(fā)了財而逍遙法外,許多瘦子都變成了肥頭大臉的胖子,但像佩弦那樣的文人、學者與教授,卻是天天的瘦下去,以至于病倒而死。就在勝利后,他們過的還是那么苦難的日子與可悲憤的生活?!?/p>

      早在1943年,全國“文協(xié)”就曾通過一個救濟貧困作家的提案21,但文人自救,如何抵御得了整個社會經(jīng)濟狀況的惡化。更要命的是,這種情況并沒有隨著抗戰(zhàn)的勝利而得到改善,相反,卻隨著內(nèi)戰(zhàn)時期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經(jīng)濟的崩潰而加劇了。1946年以后,宋慶齡領(lǐng)導的中國福利基金會等社會組織也通過多方籌款,對包括蔡楚生、蔣天佐、鳳子、白薇、張?zhí)煲?、陳翔鶴、魏猛克、聶紺弩、廖冰兄、高士其等患病作家,以及聞一多、王魯彥、郁達夫、謝六逸、夏丏尊、楊潮等亡故作家的家人,在醫(yī)藥費、撫恤費、喪葬費等方面提供過援助22。一向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家,就這樣整體性淪落到自己需要救助的地步。這種狀況所導致的心理后果,無疑是復雜而耐人尋味的。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人們無時不期待著勝利。勝利來了,卻并沒有馬上帶來人們所期盼的一切?!逗埂方Y(jié)尾,因病痛而喑啞失聲的汪文宣躺在病床上,聽見街上響起歡呼勝利的鞭炮聲,“想笑,又想哭。但很快又冷靜下來。他吐了一口長氣。他們:你完了,我也完了”。但即便如此,還是用發(fā)顫的手吃力地在紙上寫:“這樣我可以瞑目死去了?!逼胀ㄈ顺袚藨?zhàn)爭帶來的所有苦難,卻沒有從勝利中獲得任何的補償。在汪母想來“勝利了,就不應當再有人死了”,然而他還是在喑啞之中死去。

      九月三日,勝利日,歡笑日,也沒有給這個房間帶來什么變化。在大街上人們帶著笑臉歡迎勝利游行的行列。飛機在空中表演,并且散布慶祝的傳單。然而在汪文宣的屋子里卻只有痛苦和哭泣。

      《寒夜》“尾聲”里,回到重慶的曾樹生覓夫不得,在街邊聽見有買不到“復員”的船票的人抱怨:“勝利是他們的勝利,不是我們的勝利啊。我們沒有發(fā)過國難財,卻倒了勝利楣……”一種深深的失望,漸漸成為勝利初期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大后方揮之不去的陰霾。由貧病無告引發(fā)的這種悲憤,必然最終將人們引到對“勝利”意義及國/民關(guān)系的根本性懷疑。郭沫若悼念郁達夫,說:“我要哭,但我沒有眼淚。我要控訴,向著誰呢?”23面對戰(zhàn)后一個時期的生活,他感覺自己甚至“不愿再多說話”,甚至覺得“真是死了”也好,因為可以免除看見“這愈來愈神圣化了的世界”,而增加的“悲哀”24。《大公報》《紀念陸蠡專號》《預告》說:“作任何追悼‘戰(zhàn)亡者’文章時,我們除了悲哀以外,還要不免引起一個問題:那些冤魂究竟為什么而死?為誰而死?陸蠡是忠厚人,他不在乎使胖子們更胖一些,但我們卻為他含起冤來?!?5僅隔兩天后刊出的《編后記》又說:“陸蠡是個老實人,然而,我們卻在這樣的時代里無緣再和他見面……許多不該活著的人還茍且地存在著……”26這種“胖”與“瘦”、該活和不該活的對照中所表達的東西,是最具時代意義的東西。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寒夜”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象征。

      前引《寒夜》結(jié)尾有關(guān)汪文宣之死的描寫,很讓人想起駱賓基《蕭紅小傳》所記述的傳主生命最后的情形,想起1942年1月13日,因被誤診為喉瘤而開過刀的蕭紅躺在病床上,以同樣喑啞的聲音對端木蕻良、駱賓基說:“我知道我就要離開了你們了,留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去了……”“這樣死,我不甘心……”

      《寒夜》的寫作,開始于1944年初冬,1946年12月31日完稿。1946年8月至次年1月連載于《文藝復興》第2卷1—6期?!妒捈t小傳》完成于1946年11月19日,出版于1947年7月。沒有證據(jù)表明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guān)系。然而因此正可看出,究竟有一種怎樣的記憶構(gòu)成了人們對整個時代的印象與記憶。

      在《寒夜》(正文)的最后,巴金如此描寫汪文宣最后的面容:

      他斷氣時,眼睛半睜著,眼珠往上翻,口張開,好像還在向誰要求“公平”。

      無獨有偶,以下是《蕭紅小傳》中的蕭紅遺容:

      蕭紅仰臉躺著,臉色慘白,合著眼睛,頭發(fā)披散地垂在枕后,但牙齒還有光澤,嘴唇還紅,后來逐漸轉(zhuǎn)黃,臉色也逐漸灰黯,喉管開刀處有泡沫涌出。27

      蕭紅去世,正是香港陷落之時,即便絕望,死前的她還是期盼著勝利。汪文宣死在勝利的時刻,但作品突出的卻是,這個勝利已與他無關(guān)。讀《寒夜》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東西之一,就是主人公所深深陷入的那種孤獨、無助。巴金說他每次翻讀《寒夜》最后一章寫到的母親陪伴兒子時的凄涼情景,都感覺像有“無數(shù)根手指甲用力地搔痛”他的心28。郭沫若悼念郁達夫,說:“我要哭,但我沒有眼淚。我要控訴,向著誰呢?”29鄭振鐸《悼許地山先生》(1946)說:“人到中年便哀多而樂少。想起半生以來的許多友人們的遭遇與死亡,往往悲從中來,悵惘無已。有如雪夜山中,孤寺紙窗,臥聽狂風大吼,身世之感,油然而生?!比~圣陶追悼耿濟之:“說到死,確是一件寂寞的事情。在不相信宗教的人,那種寂寞之感是沒法解除的,……在死者,腦子血管破裂了,生命就此完畢,整個軀體將化為泥土,那是無所謂寂寞不寂寞的。悲哀傷痛之類也全是活人的事情?!?0茅盾為《呼蘭河傳》作序,說得最多的詞語也是“寂寞”。一種遍及整個社會的無助、絕望、不甘,構(gòu)成這一時期的悲悼文學的基本氛圍。

      李健吾說:“抗戰(zhàn)到勝利,勝利到幻滅,為時不過兩年?!?1徐調(diào)孚《憶耿濟之先生》開頭說:“勝利到現(xiàn)在,還沒有滿兩年,可是我寫追悼亡友的文字,卻已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悼謝六逸先生——他死在勝利前夕,第二次是悼夏丏尊先生,現(xiàn)在第三次就是耿濟之先生了?!敝苡柰兜繚壬氛f:“拿起筆來,淚珠兒就滲出來了,使你看不清筆下的稿紙,看不清稿紙上已經(jīng)寫了的字,因此只得放下筆來,讓淚珠兒盡量地流。‘勝利’以來,萬念俱灰,只是接三連四地哭師友之喪,天??!這算是什么日子呢!”鄭振鐸《哭佩弦》說:“從抗戰(zhàn)以來,接連的有好幾位少年時候的朋友去世了。哭地山、哭六逸、哭濟之,想不到如今又哭佩弦了?!苯佣B三的友人的死,不但給了他們一種特有的身世之感,而且也給這些原本處在社會中層的知識分子一種深刻的怨憤。

      如果說,戰(zhàn)后初期那些文字,哀念悲憫友人,突出的主要是身處動蕩時代,一個微小而有良知的人無力和無助,到后來,這樣的怨憤中,越來越多滲入了對國民關(guān)系本質(zhì)的懷疑。據(jù)說,夏丏尊逝世前半小時,曾對好友葉圣陶說:“勝利,到底啥人勝利——無從說起!”32郭沫若聽到郁達夫的死訊,同樣感覺到的也有“生為中國人的一種凄慘”33。戰(zhàn)后一段時期內(nèi),國家是誰的國家,勝利是誰的勝利,不時成為許多人心頭拂之不去的疑問。

      從此中所能產(chǎn)生出來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人們會越來越發(fā)覺某些社會性的“他們”和“人民”之間的對立。接著夏丏尊的疑問,葉圣陶將指斥的對象指向了“自私自利的那批家伙”,認為是“他們?nèi)翃Z了老百姓的勝利,以致應分得到勝利的老百姓得不到勝利”。寫作《寒夜》的巴金似乎同樣將問題的所在指出了“貪官污吏與無良商人的毒瘤”,認為正是他們“損害戰(zhàn)時的重慶社會,在戰(zhàn)后,也正是這幫人把同樣的兇疾蔓延到整個中國沿岸地區(qū)”34。雖然對于“他們”的具體所指是誰,歷史的認知也有一個推進過程,但從葉圣陶寄望到老友五年祭時能告訴他“老百姓已經(jīng)得到了勝利的消息”看,其所表達的政治理想,已然與毛澤東那更為清晰的政治表達:“建立一個新中國”——“人民中國”的理想完全形成共鳴。就此而言,巴金后來將《寒夜》的主題重新概括為對舊制度的控訴,無疑也有著充分的事實根據(jù)。從這里,我們正可以看出十年后老舍在《茶館》(1957)第三幕,常四爺那句“我愛咱們的國,可是誰愛我呢”的臺詞的思想依據(jù)。

      從戰(zhàn)后初期到后來,一直都有哀悼文章“中國文壇的大損失”之類的表達來定位這些事件的歷史意義。夏丏尊病逝,鄭振鐸稱其“今日中國文壇的一個大損失!”35郁達夫死訊傳來,郭沫若發(fā)恨:單就“像達夫這樣在文學史上不能磨滅的人物”的被殺,“我們就可以要求把日本的昭和天皇拿來上絞刑臺……要日本的全部法西斯頭子償命”36。朱自清追悼聞一多,同樣以《中國學術(shù)的大損失》為題?!洞蠊珗蟆贰都o念陸蠡專號》的《預告》,雖然承認“戰(zhàn)爭帶來的當然是死亡,千萬壯丁已為戰(zhàn)爭的魔手抓去(這程序且在更親切貼己的方式下繼續(xù)進行著?。┪覀兘^不承認一個文壇上知名文人之死,是比荒墟下一無名兵士更值得紀念”。因而試圖將對陸蠡的紀念,“更著重在他作品的檢討”,駱賓基紀念蕭紅,也深致憾意于她自己臨終悔恨的“留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去了”。但到后來,這種憾恨更多地被引到別的方面。特別是隨著聞一多、朱自清等人相繼死去,越來越多出現(xiàn)了將之作為一種“道路”、一種典型的解讀和判斷。1946年9月《文藝生活》光復版第8期刊出的王懿的文章,即以《聞一多的道路》為題。雪峰悼念朱自清,所說的“更重要的”,也是其在知識分子“走向人民的道路”上的“引路人”意義37。許杰說他聽到聞一多、陶行知、李公樸的死,不禁“擊桌捶胸”,感覺到一種“無可發(fā)泄,無處補償?shù)娜焙丁?,聽到耿濟之的死同樣如?8。正是這樣的怨憤,催使鄭振鐸感覺“如今是,那末需要由嘆息、悲憤里站起來干的人”,即如夏丏尊,“他如不死,可能會站起來干的……”向達悼念喬大壯的文章結(jié)語說:“在新舊交替之際,知識分子還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魯迅、聞一多的路。”試想當連像夏丏尊這樣信奉“觀音與彌陀”的忠厚長者,都讓人感覺“如不死,可能會站起來干……”;像向達、喬大壯這樣潛心古籍的學者,都要選擇“魯迅、聞一多的路”,歷史的方向?qū)⒊膫€方面發(fā)展,不是已然很清楚了嗎?

      四、激憤的歸途:

      一種社會性的政治抑郁及其后果

      1946年12月的《新民晚報》上,出現(xiàn)過一篇署名莫名奇的文章,因巴金作品中的“抑郁”而稱其為“罪惡”,認為“作品的抑郁是作家的抑郁”的反映,擔心這樣的作品可能會“陷害青年”39。對巴金而言,這樣的評論無疑存在著令人無法忍受的曲解。但從另一面看,批評者所持的社會立場其實最終是和他一致的。不同之處只在于他們所表達的社會態(tài)度,反映的其實是人們情緒的兩個不同階段。要全面理解1940年代后期的歷史轉(zhuǎn)折,不可不注意普遍存在于這一時期的社會抑郁。鄭振鐸在《悼夏丏尊先生》中說到他生病的原因,除了由于戰(zhàn)時貧困所造成的“營養(yǎng)不良”,也特別提到他“心境的憂郁”及“一肚皮不合時宜”。《江蘇民報》1946年8月15日刊出的以《夏丏尊先生死于勝利》為題的報道,說“夏丏尊先生是很有聲望的前輩,……淪陷時間……還吃過東洋官司,受過萬般困厄,然而卻沒有把他折磨死,相反地勝利實現(xiàn),河山重光的當兒,他卻無聲無息地死了,死得是如斯凄慘,自古文人多病貧交逼而致死者,夏先生的死卻除貧病之外,還有個第三因素在!”這就是“勝利后時局的陰霾”40?!跋南壬凰烙诎四昕嚯y,而死在勝利之后……唯一的原因,就是淪陷時期環(huán)境惡劣,可以期待勝利,有了希望就有活下去的勇氣,然而一旦大失所望,叫他那有再活下去的勇氣?!碧貏e值得注意的,還有文中所引夏丏尊自己這段最后的文字:

      我于這幾年來執(zhí)觀音佛號,勝利到來以后,覺得世間情形,越來越糟,生活越來越困難,太平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不禁大失所望,覺得斯世所已不足貪戀,于是改念彌勒,愿來世生在西方極樂世界之中,不再在此世界受苦惱。41

      在報道者看來,其中的“所有三個越來越,就是夏先生致死之由”。“勝利,勝利,期待了八年的勝利,所給予人民的是什么?‘大失所望,覺斯世已不足貪戀’的,又何止夏先生一人?”42雖然《寒夜》的故事結(jié)束于抗戰(zhàn)勝利之際,作為主人公的汪文宣還來不及感受這三個“越來越”,但作者巴金無疑是正處于這樣一種社會環(huán)境中的。

      如學者所指出,同樣的憤懣,幾乎遍布于這一時期的小說(如《圍城》)、散文乃至“當時最為流行及影響人心的電影”里。像陳鯉庭拍攝的《遙遠的愛》(1947),湯曉丹的《天堂春夢》(1947),蔡楚生、鄭君里的《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史東山的《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費穆的《小城之春》(1948)等電影里。和《寒夜》一樣,不論“故事是描述戰(zhàn)時的絕望情緒、戰(zhàn)后的隱憂,抑或二者的關(guān)系,都是從掙扎、失常及瓦解中的家庭單位出發(fā)。在風格而言,大部分電影都溫情催淚,充滿傳奇劇色彩。……都出現(xiàn)男女性別角色的顛倒:男的軟弱無能,女的堅定多謀,恰似巴金筆下的汪文宣與樹生”43。

      1948年9月出版的《文藝復興·中國文學研究專號(上)》刊出莫洛題為《呈獻了血和生命的作家們——記十年來(1937—1947)死難的文藝家》的“文藝史料”,按姓氏筆畫為序,收錄了從王禮錫、王魯彥到蔡元培、胡樸安等65位死于這一時期的作家的小傳。其《后記》稱,這“是一張用血和淚繕就的賬單”:

      今天我們把這賬單,咬著唇皮,懷著切齒的仇恨,也帶著不能抑止的悲痛,在我們的人民面前遞出去。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作家在這十年中,所遭受到的就是貧窮,饑餓,疾病,逼害,流亡,囚禁,槍殺與死亡……44

      1940年代后期中國的悲悼文學,始終貫穿著一條由悲而憤的內(nèi)在心理軌跡。正如畢克偉所說:“《寒夜》問世時,巴金與一眾仰慕他的讀者的注意力,都集中于那場蔓延全國的內(nèi)戰(zhàn),……城市居民都厭戰(zhàn),尤其是那些在日治時期吃過苦頭的人,他們不禁自問,八年艱苦抗戰(zhàn)之后,為什么中國人還要自傷殘殺,弄致死傷無數(shù)?”“戰(zhàn)時摧毀汪文宣個人與家庭的頹喪,在戰(zhàn)后席卷全中國,釀成更廣泛的絕望與憤懣?!?5

      有生必有死,正常年代,一個人的死,雖也會激起親近之人的情感波瀾,但并不會對社會整體產(chǎn)生影響。在某些特殊的時候,某些歷史轉(zhuǎn)折的節(jié)點上,即便只是意外的事件,也可能出乎意料地發(fā)揮推動社會改變生活走向的作用。1940年代后期的歷史,是可以以許多文人的死亡畫出其發(fā)展節(jié)律的。1940年代后期引起社會普遍關(guān)注的事件,涉及的大都只是一些普通的知識分子。然而,沒有其他文字,像這些悲悼詩文一樣傳達出這樣來自心理深層的希望改變的聲音。

      向達的文章還提到,有一次在臺北臺靜農(nóng)家里吃飯,喬大壯“喝了一杯寡酒,很得意的說,他最近得到一個古本《李義山集》,其中隋宮一首七絕,與通行本有十二字不同”,其中“地下若逢陳后主”一句,“陳后主”作“袁世凱”。所謂“古本”顯然是戲謔的說法,李商隱的《隋宮》原為諷刺隋煬帝荒淫亡國而作,詩中的“陳后主”原本是可為隋帝殷鑒之人,喬大壯在這里將之改作“袁世凱”,真正要諷刺的是什么人,不是已然很清楚了嗎?而更能看出這種激憤的,還有他的一副對聯(lián):

      費國民血汗已?億,

      集天下混蛋于一堂

      這里的“?”號,為原文所有。就語法而言,將一個標點符號嵌在對聯(lián)中間,顯然不合規(guī)范,然而作為一種獨特的修辭,卻正突出了作者所要表達的巨大疑問和憤懣。

      無論中外,哀歌都是一種古老的存在。在20世紀中國,至少有3個時期,充滿了哀歌氣息。一是辛亥革命之后,二是1940年代后期,三是1970年代末。有關(guān)前后兩次,人們都已有一些重要的認識46,中間這一次,意義同樣深遠?!安辉诔聊斜l(fā),就在沉默中滅亡?!北课膶W是充滿淚水的,多淚常常被看作是軟弱無力的表現(xiàn),一個人的悲憤是無足輕重的,然而在特殊的年代,當眾多的文人之殤所蓄積的怨憤遍及整個知識階層,其所形成的,就可能是一種足以改變歷史走向的力量。畢克偉所說“國民黨的合法性動搖,巴金的影響不容忽視”47,可謂意味深長。1970年代末,曾有一出著名的劇作將一個時代的期待命名為《于無聲處》,劇名顯然來自魯迅的詩:“萬家墨面沒蒿萊de0f61b334b353e2b9da86b1dadd797a,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940年代后期的中國,同樣有無數(shù)的知識分子“于無聲處”期盼著時代巨變的驚雷。就像九葉詩人杭約赫詩里所說:

      呵,多少人把生命

      換一道電,每一個黎明都是在

      震撼天宇的哭啼里降生48

      以后發(fā)生的事,是盡人皆知的了。

      1945年9月,詩人馮至在《紀念死者》中說:“等到我們用大炮、用汽笛、用人們所有的聲音慶祝和平到來時,我們會忽視嚴肅起來,追念過去,瞻望未來……在歡悅的中間會想起這八年內(nèi)無數(shù)的死者……”49這“死者”,不光包括如“閃電一般在戰(zhàn)場上消逝”、如“隕石一般從空中隕落”的為國捐軀的英雄;也包括或如“秋葉似地在流亡的路上凋謝”,或“被敵人虐待而死”,或“被貪官污吏所摧殘,死在不應該死的地方”的犧牲者、受難者。當然也包括像汪文宣一樣喑啞失聲至死的普通人。如果說戰(zhàn)時戰(zhàn)后的無名英雄紀念為即將迎來的共和國的國魂凝鑄提供了情感基礎的話,這些有關(guān)普通人的紀念中所表達的一切,同樣為這一歷史轉(zhuǎn)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心理根基。

      【注釋】

      ①43畢克偉:《巴金的〈寒夜〉與抗戰(zhàn)時期及戰(zhàn)后的憤懣文化》,載周立民、李秀芳、朱銀宇編《〈寒夜〉研究資料選編》下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第539、540-542頁。

      ②一個例外是陳則光寫于1980年的《一曲感人肺腑的哀歌——讀巴金的中篇小說〈寒夜〉》(刊于《文學評論》1981年第1期),認為《寒夜》之所以感人肺腑,就在它“真切地反映了舊中國戰(zhàn)爭年代下層知識分子及其家庭的哀愁”。

      ③薩繆爾·諾亞·克拉莫爾:《蘇美爾神話》,葉舒憲、金立江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3,第15-16頁。

      ④“哀祭類者,《詩》有頌,風有《黃鳥》《二子乘舟》,皆其原矣?!币娨ω荆骸豆盼霓o類纂》,中華書局,2022,第23頁。

      ⑤有關(guān)古代哀祭文形成演變的源流,參見王人恩:《古代祭文精華·前言》,甘肅教育出版社,2012,第1-30頁。

      ⑥艾布拉姆斯:《歐美文學術(shù)語辭典》,朱金鵬、朱荔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第84頁。詳見劉皓明譯《里爾克〈杜伊諾哀歌〉述評:文本、翻譯、注釋、評論》(上海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第158頁的正文及注。

      ⑦“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吳子代齊,將戰(zhàn),齊將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孔穎達曰:‘虞殯者,謂啟殯將虞之歌也,今人謂之挽歌’)。漢高帝時,齊王田橫自殺,其故吏不敢哭泣,但隨柩敘哀,而后代相承以為挽歌,蓋因于古也?!瓝从菰疲骸疂h魏故事,大喪及大臣之喪,執(zhí)紼者挽歌。新禮以為挽歌出于漢武帝役人之勞歌,聲辭哀切,遂以為送終之禮,……”見鄭樵:《通志略·禮略·挽歌》,載《通志二十略》上卷,中華書局,1995,第776-777頁。

      ⑧⑨⑩13周立民、李秀芳、朱銀宇編《〈寒夜〉研究資料選編》上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第2、11-12、14、18、17頁。

      1112巴金:《紀念一個善良的友人》,《文藝復興》1946年1月第1卷第1期。

      14魏于潛:《黎明小唱》,《文藝春秋叢刊·慶??箲?zhàn)勝利號》1945年9月1日。

      15歌德、荷爾德林、海涅等:《德語七人詩選》,馮至譯,中信出版集團,2016,第212-213頁。原注:原詩是散文詩,參考俄文譯本,用了分行的形式。

      16有關(guān)論述參見邵寧寧:《戰(zhàn)時生活經(jīng)驗與現(xiàn)代國民意識的凝成——以〈四世同堂〉為中心》,《甘肅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17繆崇群:《碑下隨筆·短簡(二)》。

      18參詳邵寧寧:《抗戰(zhàn)生活與知識分子精神氣質(zhì)——論〈寒夜〉并兼及〈圍城〉》,《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191946年初,在一封家信中,聞一多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狀況:“弟之經(jīng)濟狀況,更不堪問。兩年前時在斷炊之威脅中度日,乃開始在中學兼課,猶復不敷。經(jīng)友人慫恿,乃掛牌刻圖章,以資彌補。最近三分之二收入,端賴此道?!?/p>

      20《文藝春秋》1946年6月15日第2卷第6期。

      21段從學:《“文協(xié)”與抗戰(zhàn)時期的保障作家生活運動》,載汪文頂主編《論學武夷: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四次青年學者研討會論文集》,海峽文藝出版社,2010,第235-264頁。

      22中國福利會編《宋慶齡與中國福利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164頁。

      2324293336郭沫若:《論郁達夫》,《人物雜志》1946年9月30日第3期。

      25《大公報》1946年11月19日。

      26《大公報》1946年11月22日。

      27駱賓基:《蕭紅小傳》,建文書店,1947,第155頁。

      28巴金:《關(guān)于〈寒夜〉》,載周立民、李秀芳、朱銀宇編《〈寒夜〉研究資料選編》上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第21頁。

      30葉圣陶:《零星的說些》,《文藝復興》第3卷第3期,1947年5月1日。

      31見《文藝復興》1947年9月1日第4卷第1期《編余》。

      32葉圣陶:《夏丏尊先生逝世》,原載1946年5月《中學生》175期,署名中學生社內(nèi)人,后收入《葉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344547周立民、李秀芳、朱銀宇編《〈寒夜〉研究資料選編》下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第539、539、542頁。

      35見《文藝復興》1946年5月1日第1卷第4期《編后》。

      37《文藝生活》1946年9月光復版第8期;《中國新詩》1948年9月第4期。

      38許杰:《你閉上你的眼睛吧!》,《文藝復興》1947年5月1日第3卷第3期。

      39莫名奇:《該捉來吊死的作家(外一篇)》,載許道明、陳麥青編評《箭與靶:文壇名家筆戰(zhàn)文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第630-631頁。

      4042電英:《夏丏尊先生死于勝利》,《江蘇民報》1946年8月15日。

      41夏丏尊:《由觀音到彌陀》,轉(zhuǎn)引自電英:《夏丏尊先生死于勝利》,《江蘇民報》1946年8月15日。據(jù)該文,這是夏氏“最后一篇稿子”,當時保存在開明書店徐調(diào)孚之手。今《夏丏尊散文選》不載。

      44《文藝復興·中國文學研究專號(上)》,上海出版公司,1948年9月10日。

      46有關(guān)情形,參見劉納在《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一書中的論述。

      48杭約赫:《復活的土地》,森林出版社,1949。

      49原載昆明《中央日報》1945年9月,收入《馮至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第70-71頁。

      (邵寧寧,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文藝批評研究院。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思潮中的古典傳統(tǒng)重釋重構(gòu)及其互動關(guān)系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21&ZD267)

      怀宁县| 神木县| 永泰县| 通辽市| 砀山县| 昌平区| 盐亭县| 永德县| 枣阳市| 黄大仙区| 平乡县| 扶沟县| 阿拉善左旗| 枝江市| 株洲市| 伊吾县| 庆阳市| 杭锦旗| 山丹县| 龙江县| 固镇县| 平阴县| 祥云县| 玉林市| SHOW| 青河县| 申扎县| 甘肃省| 上高县| 温泉县| 德兴市| 昂仁县| 琼中| 芜湖市| 十堰市| 海兴县| 渝中区| 通化市| 甘孜| 榆树市| 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