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語文新課標的出臺,立學課堂成為響應教學改革的新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讓學生立于課堂中央,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學《梅蘭芳蓄須》這篇略讀課文時,教師應明確課型,從情境統(tǒng)攝、任務驅動和資料助學等方面入手,創(chuàng)設真情境,以真任務推動學生真學習,引導學生將所學內容與方法前后勾連,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自主探究,積極建構烙有個性印痕的知識,實現“在學中立”。
[關鍵詞]立學課堂;在學中立;任務驅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31-0074-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來組織與呈現。立學課堂強調關注學生生活的整體性,既注重學科內、學科間知識的整合,又強化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系,以此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強化學生的學習中心地位,促進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立學課堂將立人、立根、立身巧妙融通,“立”體現為目標與結果,“學”即過程與方法,合二為一具有“在學中立”的意味,也就是以生為本、學為中心,讓學生在充滿探究性、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中,從原有的知識出發(fā),通過知識學習形成新觀點。
下面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梅蘭芳蓄須》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基于真情境,以真任務推動真學習,讓學生“在學中立”。
一、明確課型,在前后勾連中“立”
溫儒敏先生認為,教學時要注意區(qū)分精讀課和略讀課兩種課型。精讀課主要是教師教,略讀課主要是學生自己學,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閱讀實踐中?!睹诽m芳蓄須》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這個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家國情懷”。教學《梅蘭芳蓄須》一課,教師應注重把握略讀課文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回顧以前學習略讀課文的方法,先關注導學提示,再用在前一篇精讀課文中習得的方法,嘗試串聯事件來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最后通過“閱讀鏈接”中的文本去自主實踐,以達到“在學中立”的目標。
二、情境統(tǒng)攝,在語文實踐中“立”
學習任務群強調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教學中,教師要綜合考慮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依托學習任務實現學習情境、內容、方法和資源的統(tǒng)整,系統(tǒng)安排語文實踐活動。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真實任務情境,開展主題為“致敬家國情懷,禮贊民族氣節(jié)”的愛國名人推介活動,推介形式不限,故事講述、劇本表演、詩文誦讀、小報展示、書信傳情等皆可。這樣,將本單元整合成一個學習任務群,讓學生通過相關情境任務完成本單元的學習。
師:這個單元我們已經學完了《古詩三首》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今天我們將學習《梅蘭芳蓄須》一課。不少同學提出要把這節(jié)課改成劇本演一演,大家都有什么金點子?
生1: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豐富,我們肯定要分成幾幕來演。
生2:劇中主要人物是梅蘭芳,我們需要研讀課文來設計他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
生3:我覺得要演好梅蘭芳,就必須了解梅蘭芳。梅蘭芳是一代京劇大師,除了課本的內容,我們還需要查找一些課外資料來進一步了解他。
師:大家想出的點子很棒!根據同學們的想法,要演好《梅蘭芳蓄須》的課本劇,就要解決三個問題(課件出示)。(1)根據腳本,可以分幾幕來演繹故事?(2)在表演時,要用什么樣的表情、語氣、動作?(3)為更好地展現大師形象,可以進一步查閱哪些資料?
教學《梅蘭芳蓄須》一課,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演好課本劇,繼而確定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問題驅動學生學習,最終完成排演課本劇的情境任務。如此,讓學生在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中,運用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解決現實問題,在語文實踐中“立”起來。
三、任務驅動,在自主探究中“立”
由于《梅蘭芳蓄須》描述的人物及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均處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與學生生活距離較遠,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有一定難度。在前置學習部分,教師引導學生先運用批注的方法自主學習,在不理解的詞句處做標記,再通過查閱背景資料、人物資料等方法走進歷史,了解梅蘭芳先生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建構學在前、教在后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立”。
課堂上,教師通過問題驅動,讓學生主動探究文本,并調動已有知識經驗,在真實情境中完成學習任務。
【問題1】根據腳本,可以分幾幕來演繹故事?
在問題驅動下,學生需要對文本進行梳理,整體把握主要內容。教師據此設計的學習任務為:關注人物事件,把握主要內容,并說說梅蘭芳是怎樣拒絕為日本人演戲的,經歷了哪些困難與危險。
對標單元語文要素,結合略讀提示,教師設計了表格支架(見表1),引導學生先根據表格提示在文中圈畫出關鍵詞語,再進行小組討論,用關鍵詞概括內容,共同完成表格。表格完成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橫看、豎看、整體看的方式,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關注事件之間的聯系,進一步體會梅蘭芳先生的愛國情懷。
表1 《梅蘭芳蓄須》主要事件梳理
[時間 原因 方法 遇到的困難與危險 ]
借助表格梳理,學生懂得了在后續(xù)排演課本劇時可以按照梅蘭芳拒演所運用的方法分成三幕,這樣就把事件串聯起來,進一步凸顯梅蘭芳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熱情。
【問題2】在表演時,要用什么樣的表情、語氣、動作?
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教師引導學生聚焦關鍵語句,進一步感受梅蘭芳的民族氣節(jié)。課堂上,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把握表演時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要素,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交流,并適時出示相關語段,引導學生細致體會梅蘭芳的錚錚鐵骨。
生4:請大家看第2自然段的“到了深夜,梅蘭芳關緊門窗,拉上特制的厚窗簾,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細聲吟唱,這對于他來說已經很知足了”。在那種情況下,梅蘭芳不愿意為日本人唱戲,但又想唱戲,只能在夜深人靜時躲在寓所細聲吟唱,這表明了他對京劇藝術的追求與熱愛!
生5:我補充一下。在課文結尾部分,當抗日戰(zhàn)爭勝利時,梅蘭芳當即剃了胡須并高興地登臺唱戲。他當時的表現既滿含著對藝術的熱愛,又飽含了對抗戰(zhàn)勝利的激動與興奮。
師:你們真的讀懂了梅蘭芳!
生6:為了不在日本人的慶祝會上唱戲,梅蘭芳請醫(yī)生朋友設法讓自己生一場“大病”。軍醫(yī)來探病的那段,我想通過讀來體現梅蘭芳為了不讓侵略者得逞而奮不顧身的愛國精神。(學生朗讀)
師:對梅蘭芳而言,差點兒丟了性命算什么!他擁有滿腔的愛國熱情,又怎會屈服于日本侵略者的淫威!這不就是孟子所說的“大丈夫”嗎?
師:這就是梅蘭芳,拳拳愛國心,綿綿藝術情!正如課文所說——“作為藝術家,梅蘭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藝術讓人喜愛,他的民族氣節(jié)更令人敬佩!”
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抓住“只能蓄須明志”“請朋友設法讓他生一場‘大病’”“差點兒丟了性命”等語句讀出了梅蘭芳拒絕為日本人演出時的堅毅決絕,體會到他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又抓住“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細聲吟唱”“當即剃了胡須”等語句讀出了梅蘭芳對藝術的追求與熱愛。如此細研慢琢,學生對在劇本表演中要用什么樣的表情、動作、語氣等了然于心,也更容易在演繹過程中走進人物內心,完美詮釋劇情。
【問題3】為了更好地展現大師形象,可以進一步查閱哪些資料?
在這個問題驅動下,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深入了解大師。學生在課前自主探究時已經收集了一些資料,并在交流中共享。教師事先進行篩選與整理,形成“資料袋”,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閱讀。這些課外資料,能夠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梅蘭芳勤勉好學、剛強不屈、成就斐然的人物形象,使學生明白梅蘭芳的拒演行為所承載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感受其一身傲骨與一生貢獻,從而做到在表演時更好地演繹故事、詮釋人物。
四、資料助學,在文道統(tǒng)一中“立”
《梅蘭芳蓄須》一文具有特殊的時代烙印,蘊含著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學生在內容理解和情感認知上存在一定障礙。教學本課時,教師可以適時、適度、適切地運用資料,從課前引學、課中化難、課末突圍三方面助推學生學習。課前,讓學生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享資料、回答問卷,實現以學定教。課中,通過引入文字、圖片、影像等資料,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有效落實單元語文要素,讓學生在文道統(tǒng)一中“立”。
例如,在引導學生聚焦關鍵語句,感受民族氣節(jié)的過程中,教師相機補充關鍵資料,順學而導:展示背景資料,幫助學生了解梅蘭芳抵抗日軍侵略的獨特方式,感受他在險惡的社會環(huán)境中堅持抗議的勇氣與決心;播放一段介紹梅蘭芳在“九一八”事變后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劇的紀錄片,讓學生對梅蘭芳的演與不演展開思辨:梅蘭芳的演是為了通過戲劇以古喻今、以戲明志,表達對日本人的抵抗,喚起民眾的抗日熱情;不演則是為了不屈服于侵略者的淫威,打擊日本人的囂張氣焰。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深刻感悟梅蘭芳的民族氣節(jié),助推學生情感的迸發(fā)。
為了將課本中的抽象知識融入學生既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結構中,實現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聯結、轉化,本課設計了兩個延學任務。一是閱讀課后“閱讀鏈接”的文本。這樣既指向語言表達,呼應語文要素,又指向情感融合,彰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價值觀的引導。二是延續(xù)本單元的情境任務,以課文為腳本,通過表演課本劇的形式展現家國情懷,推介愛國名人梅蘭芳。同時,教師還需引導學生借助“自評單”進行學習過程的檢測、借助“商演單”進行合作學習的調控、借助“分享單”進行學習成果的總評,通過多元互動,有效落實本課的情境任務。課本劇的表演為學生提供了生活化的學習場景,突破了傳統(tǒng)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任務的驅動下實現了“在學中立”。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情境統(tǒng)攝、任務驅動和資料助學,使學生在前后勾連中主動實踐,在語文實踐中自主探究,在梳理探究中自主建構,從而獲得烙有個性印痕的知識,實現了“在學中立”的目標。
[ 參 考 文 獻 ]
[1] 陳杰.“立學課堂”的源起、內涵與基本特征[J].上海教育科研,2020(9):50-53.
[2] 陳杰.重塑區(qū)域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理路[J].江蘇教育,2021(28):7-10.
[3] 孫慶博,滕衍平.聚焦“語文要素”,讓學習活動真實發(fā)生:略讀課文《梅蘭芳蓄須》教學實錄及評析[J].七彩語文,2021(4):11-14.
[4] 蔣清鋒.“資料助學”在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建設,2021(10):12-15.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