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實先生的散文名篇《告別白鴿》,刪節(jié)后以《我的白鴿》為題編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可見教材編輯眼光之深遠。為之欣喜的同時,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與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語文名家賈玲老師及西北工業(yè)大學附中語文教研組長鞏英莉老師一起,前往陳忠實先生故居參觀,拜謁先生陵墓。
一
2024年9月22日下午,天朗云淡,我們一行沿著灞河水岸來到蔣村的陳先生故居。
翠竹掩映的院落十分清靜。在先生遺像前行過祭拜禮后,我們快步步入書房。那個擺放在屋子正中間的小圓桌,朱紅色桌面上的油漆有的已經(jīng)脫落,露出斑駁的木色,雖然顯得陳舊,可它曾經(jīng)見證過那部鴻篇巨著的創(chuàng)作。賈玲老師從條形桌子上拿來留言本,伏在先生寫作的那個小圓桌上,虔誠地寫下了“陳忠實先生——永遠的白鹿魂!”這十一個大字,表達出我們對先生的景仰和深切的懷念,傳遞出對《白鹿原》不朽的文學價值的認知與心聲!那一瞬間,想象著先生坐在小板凳上伏案寫作,聽著窗外白鴿的嘰喳嬉鬧,沉浸在白嘉軒和他的族人們故事描述中的一幕幕情景,心中再次涌現(xiàn)起欽佩與激動來。
懷著尋覓先生筆下老屋屋脊上那幾只白鴿蹤跡的心情,我們好奇地走進后院。十多米高的土質(zhì)塬壁上,草木斑駁,底下一個能容一人貓腰站立的地窖里堆放著一些雜物。那破舊的老屋和站在屋脊上的白鴿,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蕩然無存。可那曾經(jīng)給寂寞孤獨寫作中的陳忠實先生帶來愉悅歡快,給老屋帶來生機的白鴿,仿佛依然在小院落的上空翩翩起舞,陪伴著先生的文字走進成千上萬乃至億萬個讀者的心中。
沿著一條鋪著水泥的蜿蜒小路盤旋而上,有一處新開的平地,四周用方形的磚石砌成近乎半人高的馬蹄形矮墻,形成一個小小的盆地,那就是先生的墓園。入口處栽著一棵松樹,矮墻的正中坐落著一尊方形墓碑,上書“陳忠實先生之墓”七個大字。碑后就是先生靈魂的歸宿地。四周滿目青翠,與周圍的塬坡融為一體,樸素自然,使人不由得聯(lián)想到那環(huán)繞在綠草叢中同樣樸素的托爾斯泰墓。
下坡途中,我們交流著此行的感受,感嘆著先生墓園和故居的樸素空寂。賈玲老師深有感觸地說:“有巨著《白鹿原》聳立在那里,《我的白鴿》又被收入中學語文教材,它們將長久地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自由自在地翱翔在歷史的天空?!奔磳⒓印敖z路之秋名師大講堂”展示活動的鞏英莉老師及時地補充道:“這也正合乎先生樸素本真的審美追求!何必在乎舊居與墓園的空寂冷清呢!”我聽后連聲贊嘆。鞏英莉老師準備執(zhí)教的正是《我的白鴿》這篇課文,今天特意來感受先生寫作時的環(huán)境與氛圍。看來,她已經(jīng)找到了教學這篇課文的切入點。
回家后,我打開統(tǒng)編的七年級語文課本《我的白鴿》,又找來那本《高中語文精品閱讀》,一邊對照著品咂,一邊回憶著,二十多年前賞讀《告別白鴿》的情景,以及陳忠實先生對我教誨的一些情景再次浮現(xiàn)于眼前。
2000年,我受邀參編陜西省鄉(xiāng)土教材《高中語文精品閱讀》一書中散文章節(jié)的賞讀導引,有幸接觸到陳忠實先生寫于1996年夏天的《告別白鴿》一文。全文五千三百余字,先生以真實細膩的心靈體驗,描述了幾只白鴿與“我”相隨、相伴、相依而最終相別的一段生活歷程,深沉含蓄地敘寫了美的白鴿曾伴“我”度過了生命中一段孤寂和清冷的時光,營造出美好的寫作氛圍和心境,后來一只被鷂子吃掉,另一只遭受凌辱而亡,又給“我”的內(nèi)心造成了深深的傷痛。于是,作者從中領(lǐng)悟出這樣的人生哲理——美是脆弱的,美是不能永恒的,惟其不能永恒才顯崇高而圣潔。行文中,作者將一股潛流著脈脈的喜悅與傷感,蘊藉于筆墨之中,從而生發(fā)為一種深沉的人生思考。而這喜悅與傷感,都源于美好的心靈體驗與美好的白鴿,真切地表現(xiàn)出對擁有美和失去美的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深沉的哲學思考。
記得那時讀完這篇散文后,我心似潮涌。我被作者那深沉內(nèi)在的生命律動和哲學思考所打動,便又閱讀了先生贈送給我的那本以“告別白鴿”篇名冠名的散文集。文集中收錄進三十八篇散文,我讀得津津有味,對先生散文的行文風格與韻致有了較為真切的把握,隨即寫下三千余字的賞評。寫完后,我急切地撥通了陳先生的電話,告知他《告別白鴿》將收錄于陜西省鄉(xiāng)土教材《高中語文精品閱讀》一書,其中有我的評論,將作為導讀排列在文后。今天回憶起那時的情景,覺得怎么就那么莽撞,竟貿(mào)然在電話中給先生朗讀自己的那篇評論——《<告別白鴿>的韻律》。先生聽后連聲贊嘆:“好!具有專業(yè)評論家的水平,中肯而有見地。建議投給報刊發(fā)表?!睅啄昵?,我曾給先生的孩子輔導過高考語文,先生贈送給我一大摞自己的作品,還寫信鼓勵我“在教育與文學之間蹚出一條路子來”,告誡我“人不僅要生存,要工作,還要有興趣要出眾”。這時再次受到先生的鼓勵,我便將此文投給了《西安日報》的“書緣”欄目。十多天后,那篇《<告別白鴿>的韻律》刊載在該欄目的頭條上。那篇文評中有這樣的一段文字,可以幫助讀者進一步領(lǐng)悟先生“白鴿”文的內(nèi)涵與思考。摘錄如下:
追求美、欣賞美不但需要圣潔的情懷,而且在擁有美、享有美的同時,往往會付出心靈創(chuàng)傷的代價。正是由于這獨特的心靈感受,才有了《告別白鴿》一文。當白鴿雙雙夭折之時,作者的心不是在“顫抖”嗎?以至于“至今依然感到手中的這支筆都在顫抖”。換句話說,《告別白鴿》一文之所以如此地打動人心,就是因為它敘寫了追求美、享有美乃至于失去美的獨特的心靈歷程與心靈體驗,并從中生發(fā)出一種深沉的哲學思考,即擁有美時就要做好失去美的心靈準備,因為失去美是要付出慘重的心靈代價的。其情致和意蘊何其深沉!其實這富于哲思的心靈感悟,又何止是僅僅因為白鴿而生發(fā)的呢?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沒有強烈的心靈震顫,沒有深沉的人生思考,又怎能生發(fā)出這厚重而深刻的心靈頓悟!
二
下來我簡要地談談課文《我的白鴿》的韻致與特色。
如前所述,此文重在表達自己的心靈頓悟和心靈體驗。在構(gòu)思時,作者安排了兩條線索:與白鴿的相依、相伴、相別的生活經(jīng)歷,這是一條明線;“我”在這段難忘的生活中對白鴿的感情依附,則是一條暗線。兩條線索在文中相互交融,構(gòu)成了行文的主要框架,承載著作者對自己獨居老宅創(chuàng)作巨著《白鹿原》時那段孤寂生活的回憶,以及與白鴿相依相伴時一段獨特的生命體驗與哲學思考。
對此,我做了如下的梳理:
未得到白鴿時的“失望”;期盼中的“溫情和圣潔”;得到時的“欣喜驚訝”“怦然顫動”;喂養(yǎng)時的“愛意和關(guān)切”;在手心啄食時的“信賴和愜意”;母鴿產(chǎn)卵時的“欣喜和恐慌”;幼鴿嘰喳叫時的“動心動情”;探望時的“溫和澄澈,冷靜清醒”;窺探小生命時“蛻變和成長的期盼”;幼鴿成年時“擔心的化解”;欣賞時的“純凈、圣潔的聯(lián)想,心靈震顫,本真之美”;亭亭玉立時“平添了生機靈氣,幻化出家族興旺的喜悅”;塬坡俯瞰飛翔時“世界對我來說就是白鴿”。
也就是說,作者在敘寫白鴿時,始終圍繞著自己的感受與情緒變化和心靈感悟,既寫出了白鴿來到老宅的始末及其小白鴿生命的降臨與成長過程,又寫出了自己于孤獨寂寞中與白鴿交往的情緒變化和感受,使客體的描述有了情感的浸染,情感的抒發(fā)又有了描述的依托,敘述與抒情議論水乳交融,文字帶著鮮活的心靈體驗,讀來感人肺腑。
描寫細膩生動,對比鮮明,極具張力和帶入感。這是本文最顯著的特點。
在文中,作者以形象入微的具體描寫,帶領(lǐng)讀者走進字里行間,與自己同情共鳴。譬如,描寫剛出生時的幼鴿:“碩大的腦袋光溜溜的,又長又粗的喙尤其難看,眼睛剛剛睜開,兩只肉翅同樣光禿禿的?!?/p>
作者抓住幼鴿的外貌和神態(tài),既是寫實,更與下文寫美麗、圣潔的白鴿形成強烈的對比。你看,長大后的白鴿:“從腦袋到尾巴,一色純白,沒有一根雜毛,牛乳似的柔嫩的白色,像是天宮降臨的仙女?!边@時,美麗的白鴿激發(fā)出作者內(nèi)心蓄積已久的情愫和豐富的聯(lián)想,作者由此而生發(fā)感慨,“那種對世界對自然對人類的陌生和新奇而表現(xiàn)出的膽怯和羞澀,使人頓時生出諸多的聯(lián)想 ”?!皠倓偩`開的荷花,含珠帶露的梨花,養(yǎng)在深山人未識的俏妹子……最美好最純凈最圣潔的比喻仍然不過是比喻,仍然不及幼鴿自身的本真之美。這種美如此生動,直教我心靈震顫,甚至畏怯。”在此,作者直抒胸臆,表達出對白鴿本真之美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又為下一部分寫白鴿身遭不幸,被鷂子吃掉的情節(jié)繼續(xù)蓄勢鋪墊,從而突出美的脆弱,以及自己對美的毀滅的哲理思考。(當然,這是后話了,課文《我的白鴿》的節(jié)選到此結(jié)束)
就節(jié)選部分來說,作者的情感奔涌而出:“這一刻,世界對我來說就是白鴿?!边@里的“白鴿”,既指與“我”朝夕相處、相互慰藉的、自由飛翔的兩代白鴿,其實,也囊括著那充溢著迷人風光的河川山塬的家鄉(xiāng)氣息和靜謐的環(huán)境。作為給作者排遣寂寞情緒借此寄托情感的白鴿,給“我”原本枯燥無味的創(chuàng)作生活帶來了生機與活力,無形中影響著“我”的情緒,成了“我”寫作生活中的陪伴,從而自然地生發(fā)出“一縷溫情和一方圣潔”的感受。
除此之外,文中還有關(guān)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主題的延伸,虛寫與實寫的自然融合等,都值得進一步挖掘和探究??偠灾?,《我的白鴿》有一種凝重質(zhì)樸的蘊致,充盈著靈氣與生命的厚度,又不失哲理底蘊,讀之便深深地被打動被感染。那種深沉內(nèi)在的生命律動,將長久地留在讀者心中。
概而言之,“白鴿”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