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道清泉,能滋潤干枯的心田;愛是一團火焰,能融化心靈的冰川。
蒲玉出生在農(nóng)村,她心地善良,是一位深受歡迎的養(yǎng)老中級護工。在工作中,她勤勤懇懇,好學上進,先后獲得“巴中市總工會金牌工人”“省級優(yōu)秀養(yǎng)老護理員”“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她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用愛溫暖著養(yǎng)老院老人的身心。
愛崗敬業(yè),用實際行動詮釋擔當
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蒲玉,自幼在農(nóng)村長大,父母省吃儉用,才勉強讓她讀完高中。2015年,她放棄了原有的工作,毅然選擇在離縣城20多公里的大椿養(yǎng)老康復中心做一名護工。家人極力反對,認為那是一個又苦、又臟、又累,待遇又低又不討好的工作。親戚朋友取笑道:“你還去干那個工作,隨便找個工作,也比抓屎抓尿強,你怎么連點追求都沒有?”蒲玉卻說,“工作沒有貴賤之分,人都會有老的一天,當你老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了,有個比較專業(yè)的人能給你提供很好的幫助,你是不是感覺有了依靠?再苦再累的工作總得有人去做,特別是老人更需要關心關愛和呵護?!?/p>
通江大椿養(yǎng)老康復中心,是一家醫(yī)養(yǎng)結合型的養(yǎng)老機構。有200多位特困人員,有300多位社會養(yǎng)老人員。來到養(yǎng)老中心之后,蒲玉才發(fā)現(xiàn)入住的大多數(shù)是身患多種疾病或是身體殘疾的老人,與自己最初的想象相差甚遠,她也猶豫過,也想過放棄,可是當她看到老人們那種期盼的眼神散發(fā)出渴望與無奈,她忍不住留了下來,勤勞樸實的她很快掌握了護理工作流程,也熟悉了單位的工作環(huán)境,她所負責的一、二樓,近200張床位,老人的吃喝拉撒睡她都做到了心里有數(shù)。有一段時間,養(yǎng)老康復中心實行封閉式管理,她作為護理組長,每天最早起床,挨個為老人測量體溫,做好房間的消毒,手把手教老人七步洗手法,準時為老人送上可口的飯菜和熱水熱湯。由于外來人員不能進出康復中心,她便主動拿起剃頭刀為老人理發(fā)、剃胡須、修剪指(趾)甲,和老人同吃同住,給他們講故事,陪他們聊天。遇上少數(shù)老人家里突然發(fā)生變故,不得不編造些善意的謊言安撫老人的情緒,讓他們開開心心地度過每一天。
真情傾注,用一顆愛心溫暖和呵護老人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一場意外致使瓦室鎮(zhèn)鹿鳴村的黃明道老人高位截癱,手腳收縮困難,大小便經(jīng)常失禁,生活不能自理。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老人無法接受自己的現(xiàn)狀,常常悶悶不樂,一向開朗的他變得越來越暴躁,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家人將他送到了養(yǎng)老康復中心。蒲玉通過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老人原本是一個健談的人,善于溝通交流,她就每天擠出時間找機會和老人接觸,找老人最樂意聽的話題,給老人打比方、說例子、擺故事,讓老人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溫暖和親情般的呵護,老人接受了她并主動配合康復治療,在她的鼓勵下,老人感受到了獲得健康的希望,自己堅持鍛煉,身體逐漸康復;在她的鼓勵下,老人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和活下去的信心。她教他一些釋放壓力的方法,比如深呼吸、唱歌、吶喊等,這樣既鍛煉了肺活量,也釋放了內(nèi)心的壓抑。她常對他說:“人生難得糊涂,讓所有的不如意隨風而逝,做一個沒心沒肺的快樂人。”老人說:“我能站起來拄著拐杖走幾步,哪怕是走得很費力,這都是她情同父母的關照和艱辛的付出帶來的效果?!敝灰惶岬狡延駜蓚€字,黃明道老人就會搶著發(fā)言,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很多老人初到養(yǎng)老康復中心的時候是非常抗拒和抵觸的,鄧大姐55歲,也是一位高位截癱的病人。2019年入住大椿養(yǎng)老康復中心,只要有人問起鄧大姐是怎么受傷的,她便一把鼻涕一把淚,哭得跟淚人似的,說她是在給家里的老人準備燃料的時候意外墜崖造成的高位截癱。在家里由于護理不當致使皮膚有破損,脂肪出現(xiàn)液化產(chǎn)生大量的滲液導致感染。為了使病人在短時間內(nèi)好起來,蒲玉多次和醫(yī)護人員一起探討對策,她帶領團隊做到了勤查看、勤翻身、勤更換、勤擦洗,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保持創(chuàng)面不再受壓。通過藥物治療和精心護理,鄧大姐的壓瘡得到了控制,并且在短時間內(nèi)逐步愈合。鄧大姐一家人感動不已,逢人就夸蒲玉是康復中心的“貼心人”。
照顧一部分有智力障礙、思維不清、認知障礙的人群,不是一份耐心就能解決問題的。給他們喂水,有可能他們會將這口水吐到她的臉上,給他們喂飯,他們也許會將飯吐到她身上甚至臉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也許老人會搶過來就砸向她;也許正在給對方喂飯喂水時,不知不覺中,他們會給她一耳光,或給她一拳頭……隨時都面臨這樣的情況,防不勝防。老人有的邊吃邊跑,有的邊吃邊吐,有的邊吃邊拉,很多時候弄得她手忙腳亂。雖然工作很難做,可她還是不厭其煩地堅持做了下去,這對蒲玉來說已經(jīng)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了。但她從來沒有發(fā)過火、抱怨過,她用一份真情,溫暖著所有老人的身心。
在蒲玉的心里人人平等,每一個人都值得尊重,每一個生命都至高無上。在康復中心有這樣一個病人——濤濤,24歲,2017年入住大椿養(yǎng)老康復中心。孩子患腦癱,在家里吃流食,由于家住高樓層,父母精力不夠造成孩子消瘦、飲食差,剛來時濤濤主要是吃奶粉、米粉等流質(zhì)飲食。蒲玉覺得二十幾歲的人單憑流食會營養(yǎng)不良,就試著給濤濤從流食到半流食到軟食再到普通飲食。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精心喂養(yǎng),濤濤長胖了,并學會了一些簡單的話,家屬來看到自己的孩子白白胖胖,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她是個為了病人喜歡挑戰(zhàn)的人。每天不僅教濤濤發(fā)音說話,還和康復科一起幫助濤濤鍛煉。功夫不負有心人,過了一段時間,濤濤奇跡般地站了起來,還能走路了,孩子甚至上去摟著她的肩膀叫她“媽媽”。她為此流淚了。過了一段時間,孩子突然不吃飯,她急壞了,天天變著花樣給濤濤弄吃的,濤濤就是不張嘴,醫(yī)生護士都一籌莫展:藥也吃了、液也輸了、該做的都已盡力了,咋就不見療效?和家屬溝通了解情況,家屬反映濤濤在家里的二十幾年也經(jīng)常會這樣,好長一段時間不吃不喝。她不罷休,就各方面查資料,想盡一切辦法,總想讓濤濤吃點食物。有一天她去廚房給濤濤炒了一撮泡豇豆炒青椒,她用筷子將泡豇豆送進濤濤的嘴里,孩子一辣就想喝水,她將事先準備好的粥當作水喂給濤濤,就這樣反復堅持了兩三天,濤濤恢復了自然進食。
無私奉獻,用質(zhì)量鑄就大椿的品牌
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很多老人瘦得皮包骨,又遭受疾病的折磨,苦不堪言。蒲玉來到大椿康復中心后,為了讓老人得到足夠的營養(yǎng),她總是在不斷地思考,從一開始的稀飯變?yōu)橛闷票跈C打的流質(zhì)飲食,里面有肉類、蛋類、魚類、蔬菜類和粗糧,充分保障了老人的營養(yǎng)攝入。每位老人在大椿都得到了精細化的照護。老人不張嘴吃飯,她就買來食物助推器給老人喂流食。老人不吞咽,她就采用洼田飲水試驗,測試老人的吞咽功能,用增大一口量刺激吞咽。
她和她的姐妹們無私地奉獻、默默地付出,為無數(shù)老人提供了無微不至的照顧,在社會上逐漸鑄就了大椿品牌。有人說最難是堅持,蒲玉帶領團隊九年如一日,傾盡全力精心服務,用一個女性柔弱的肩撐起了老人們的幸福晚年,用愛守護著老人們的希望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