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當下,人很難不成為一只“電子倉鼠”,大家的區(qū)別無非是“糧倉”的大小和規(guī)整程度如何。假如我們有機會去研究一個人的“糧倉”,我想基本可以為這只“倉鼠”畫像——他的癖好與特長是什么,他有怎樣的價值取向和精神風貌。
當我自問為何要“囤糧”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關(guān)于“饑渴”的記憶。我長在大西北,六歲之前未曾出過大山,整日與牛羊為伍,不知讀書為何物。在就讀縣城高中之前,并不記得見過什么書店,接觸的書籍除了課本之外,只有家里存著的屈指可數(shù)的連環(huán)畫。初中時傳閱了一些殘破不全且數(shù)量有限的武俠小說,直到高中,走進縣城,才擁有了在書店消磨周末時光的機會。人從常年氧氣稀薄的環(huán)境突然到高氧環(huán)境會有眩暈感,讀書也是如此,讀得昏天黑地、飄飄忽忽,讀得越多越感到饑渴。在這種饑渴感的驅(qū)使下,參加工作之后我開始大量囤書,買的書遠遠大于我的需求量。記得某次去北京出差,從萬圣書園一口氣買了數(shù)十本,大費周章地搬回家里“囤”起來,不亦樂乎。夜深人靜時坐在書房,感覺就像小時候坐在麥垛上一樣踏實和幸福。
人們“囤”的所有行為似乎都源自某種饑渴心理。新中國初期農(nóng)民們囤糧,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學生們囤書,八九十年代青年們囤磁帶和唱片。有的源自胃的饑渴,有的源自精神饑渴。如今的人饑渴什么呢?檢索如此方便,向百度要資源,向知乎要觀點,向ChatGPT要答案……但我們似乎依然保持著饑渴狀態(tài),這肯定與網(wǎng)絡(luò)資源的良莠不齊有莫大關(guān)系——當我們與優(yōu)質(zhì)資源相遇時,自然要趕緊“囤”下來:看到好的健身視頻點贊、收藏,好的課程資源歸類到收藏夾,好的美食烹飪方法“一鍵三連”……
“囤”當然不是目的,日后要“用”才是目的?!岸凇毕聛硎菫榱朔奖阋院罂粗∩硪曨l來運動,學習課程資源來長知識,學習烹飪能自己做美食大快朵頤。在殷實的“糧倉”中,恰能見到“電子倉鼠”們一顆追求更好、更強的雄心,可謂“心如山上虎,身若倉中鼠”。
可是為什么是“日后”要用而非現(xiàn)在行動呢?很多時候,恐怕是因為“忙”與“盲”——很重要但現(xiàn)在無暇細學的要“囤”,以后說不定會派上用場的也要“囤”,雖然不是自己關(guān)心的領(lǐng)域,但收藏數(shù)很高的也先“囤”下來。無論如何,“囤”不過就動動手指,有備無患。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子糧倉”中裝的不僅是資源,還有理想的未來和無可奈何的現(xiàn)在。正應了一句網(wǎng)絡(luò)流行語:“囤貨狂的內(nèi)心,可能有看不見的傷?!?/p>
用莊子之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來形容“電子倉鼠”膨脹的求知欲非常恰當,但要知道,莊子還說“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人的精力有限而資源無限,不加取舍一概“囤”下來,忙而更忙,忙而更亂,最終忙而更盲,我們就像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樣在接受某種懲罰。“囤”過之后便置之不顧倒也罷了,但因多“囤”少學而自感焦慮就值得正視了。老子講“自知者明”“自勝者強”,能夠明白自己真正喜歡什么、擅長什么、需要什么是一件極困難且極可貴的事。所以,“電子倉鼠”現(xiàn)象中似乎還折射著對“自我”的認識和把持的程度。
當資源變得唾手可得,如影隨形的不只是資源泛濫和隱形焦慮,利用的粗略也不可避免。資源的“多”并不是內(nèi)容的“精”,更不等于吸收得“透”。有時我甚至悲觀地認為,恰恰是“多”在消弭著“精”和“透”。我清晰記得玩味《春秋》中的兩句話的經(jīng)歷:“隕石于宋五”和“六鹢退飛過宋都”。前一句的數(shù)詞“五”在句末,而后一句的數(shù)詞“六”卻在句首,好生奇怪。查閱《公羊傳》的解釋,原來是隕石墜落,人先聽到聲音,所以第一個字是“隕”;細一看是石頭,所以第二個字是“石”;接著數(shù)一數(shù),共有五個,所以“五”在最后。后一句中記述者先看到六只鳥在飛,所以第一個字便是“六”;再細一看原來是“鹢”這種鳥;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它們在大風中飛得很吃力,所以有“退飛”之說。這兩句話都非常精準地描述了當時人們的見聞,且細膩傳神地表述出來,而這一切僅僅用了幾個字。區(qū)區(qū)幾個字就可以讓人細細把玩,每當想起,審美的妙感就徐徐蕩開。自從成為“電子倉鼠”后,我這樣細細把玩的時刻就越來越少了,在“糧倉”中也聽過不少課程,卻大多印象不深。這不歸咎于資源不優(yōu)質(zhì),而是可聽、要聽的內(nèi)容太“多”了,人不自覺就“快”了起來,味道也就跟著“淡”了起來。當然,“多”和“精”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guān)系,只是在“多”面前,浮光掠影因而忘卻凝視便是一件極容易的事。
我時常為自己成為“電子倉鼠”而隱隱地擔憂。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之所以是“葦草”,因為人足夠脆弱,小到一滴水、輕如一口氣都可以置人于死地,但人會“思考”,而那些能夠置人于死地的再大、再重的東西卻不會,這正是人的高貴之處。所以,帕斯卡爾認為“我們?nèi)康淖饑谰驮谟谒枷搿?。資源的豐富并不必然促進思考的深入,反而讓難以自制、定力不強的人在迷亂中錯失思考的機會,而這一切在看似追求更好的過程中完成?!半娮觽}鼠”隊伍中有很多這樣的人:對各類信息信手拈來而難以結(jié)構(gòu)化,涉獵眾多領(lǐng)域卻只是蜻蜓點水,尚未深入便已興趣轉(zhuǎn)移……這難道不令人警惕和悲哀嗎?
技術(shù)終究是中立的,利弊的關(guān)鍵還是在使用者,就像荀子說的:“君子善假于物也。”對“電子倉鼠”來說,最重要的是清楚“囤”什么和怎么“囤”。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后,心也就漸漸靜了下來。
王德宸,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教壇新秀,杭州市首屆四星級學科帶頭人,杭州市基礎(chǔ)教育研究室兼職語文教研員,任教于富陽中學。曾獲浙江省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評審一等獎、全國高中語文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浙江省省級精品課例、杭州市高中語文專題論文一等獎等獎項。所指導文學社獲得“全國示范性文學社團”“全國百大國學社團”等稱號,輔導多名同學發(fā)表作品,并在各類作文大賽中獲得全國特等獎、一等獎等。在省、市、區(qū)研訓活動中做講座、執(zhí)教三十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