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百年書法三代論

      2024-12-08 00:00:00徐建融
      當代美術家 2024年6期

      作者簡介:徐建融,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第九屆、十屆政協(xié)委員,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研究方向為中國美術史與國學藝術。

      摘 要 本文將近百年的書法分成三代,分別從三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來分析相應時代書家的書法功力以及才情、器識和書法成就;尤對近三十年來行政化的評比機制對書法生態(tài)的意義提出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 近百年書法;“第一口奶”;功力;才情;器識;評獎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vides nearly one-hundred-year of calligraphy into three generations, analyzing the skills, talents, recognition, and achievements of calligrapher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each generation. And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express opinion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dministrative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calligraphy ecology in the past 30 years.

      Keywords: calligraphy in the past century; the first sip of milk; skill; talent; recognition; award evaluation

      本文所論“近百年書法”,精確的時間范圍是1911年至今的110多年。筆者把活躍在這個時間段里的書家分成三代,第一代為1930年之前的出生者,包括吳昌碩、于右任、啟功等;第二代為1940—1960年間的出生者,也就是筆者這一代;第三代為1970年之后的出生者。至于1930—1940年間出生者,根據不同的情況,或歸于第一代,或歸于第二代;同樣,1960—1970年間的出生者,抑或歸于第二代,或歸于第三代。

      這樣的分代,并不著眼于輩分,而著眼于各家所處的客觀文化背景,尤其是15—25歲時期書法、文化學習的背景。至于輩分,除了第二代基本上為同一輩,第一代中可以分出兩輩以上,第三代中也可以分出兩輩。

      我們知道,書法家的成就,除了個人的天賦及勤奮因素之外,客觀背景的因素也非常重要,這就是內因和外因的關系。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起決定作用的是主觀依據,如都在合適的溫度中,天鵝蛋孵出的是天鵝,雞蛋孵出的是小雞,鵪鶉蛋孵出的是鵪鶉,卵石則什么也孵不出。而在不同的客觀條件下,主觀依據的作用就顯得無助,如溫度不合適,天鵝蛋與卵石一樣孵不出任何東西,鵪鶉蛋倒可以孵出鵪鶉來。而上述三個時代的文化背景截然不同,造就了近百年三代書家不同的藝術成就,包括書品和人品、硬實力和軟實力。

      我們看第一代書家,他們15—25歲時的書法、文化學習背景是晚清、民國的教育。其根本的基礎,是傳統(tǒng)的經、史、子、集。后來雖然有了新式學堂的教育,但同樣保留著傳統(tǒng)的內容。如魯迅在“三味書屋”的私塾中學的是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后來到南京“雷電學堂”學習物理,依然有《春秋》的課程。書法的學習,從描紅開始,進而到黃自元的“間架結構”、童星錄和成一心的“星錄小楷”“一心小楷”——這是15歲前的“寫字”;真正要學書法了,則有正書局等出版社的各種歷代經典碑帖的影印本供其選擇。

      陸儼少先生多次講過,書畫的學習(文化的學習亦然),“吃好第一口奶”最為重要,吃好了,終身受益;吃不好,即使今后再補也是作用不大的。他還講到,人的身體發(fā)育,“第一口”的最佳時間在5—15歲;而精神、文化的發(fā)育,“第一口”的最佳時間則在15—25歲。

      正因為此,第一代的書家高手如云,大師輩出,包括自然科學家如熊慶來、胡先骕、蘇步青……也無不寫得一手好字。從他們的信札中,更可以看到他們寫得一手好文言、好詩詞!就是三家村的賬房先生所寫的田契、借條、訴狀……也是何等的筆精墨妙啊!

      第二代的書家,我們15—25歲時的書法、文化學習,是新中國的教育背景,“封、資、修”的內容全部被廢棄;就連數學課的教學,也是地主剝削農民的演算題。書法則僅有歐陽詢的《九成宮》、褚遂良的《孟法師》、顏真卿的《多寶塔》、柳公權的《玄秘塔》、趙孟頫的《膽巴碑》加上漢代的《曹全碑》6種“奶品”,而且全都是打亂了文章次序、修飾了筆畫痕跡而近乎“美術字”的印本。這一代書家,雖也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刻苦學習傳統(tǒng)的文化,尋覓《書法大成》等民國的范本者,但大勢所趨,畢竟所得有限。筆者雖不是書家,只是書法的愛好者,但年齡段正屬第二代,前親近過不少第一代,后接觸到不少第三代,自以為第二代書家是近百年三代書家中最沒有成就的——當然這是從大體而言,個別還是相當不錯的。我們看20世紀80年代,當時第三代還沒有成長起來,好幾屆全國書法大展,參加者無非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的參展作品不論,第二代的參展作品實在只是街道水平??!至于論文言詩詞、經史子集的軟實力,更是這一代的弱項。這一代的書家包括大名家,多有寫錯別字、弄不清繁簡體的,不是他笨,而是客觀條件的限制,即使是“龍種”也孵成了“跳蚤”。我們不能苛求他、嘲笑他、攻訐他,而應該同情他、原諒他、包容他。當然,作為當事人,不能自己原諒自己。至少就我而言,是始終“行己有恥”的。

      第三代的書家,他們15—25歲時的書法、文化學習,正當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解放了思想,打破了禁區(qū),古今中外各種經典碑帖、文獻,他們可以全部看到,隨意選擇。1978年以后,年輕人對學習文化如饑似渴,早上6點便到新華書店排隊買書。我當時的志向是出一本買一本,到1982年之后,實在堆不下也看不完了,才中斷了這一“癡心妄想”。此外,還有法國19世紀農村畫展、二玄社的書畫經典高仿品,等等。第二代中的有些名家竟對之失聲痛哭:“我們當時怎么沒有看到這些東西???”可惜如陸儼少先生所說,既已發(fā)育定型,龍種孵成了跳蚤,再怎樣“惡補”,跳蚤也變不回龍去了。然而,第三代的書家吃“第一口奶”卻正當其時,所以他們的藝術得以突飛猛進地成長。到20世紀末,赫然顯露出大師的苗子,而且不是一兩個,而是如第一代書家那樣的“如云”“輩出”!我當時還在《書法》雜志上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書畫界的七○后現象》[1],為之感到震驚并給予高度評價。因為,他們所吃“第一口奶”的豐富且優(yōu)質,遠勝于第一代書家!書法的振興,完全有可能由這一代來實現。試想,論印刷品,今天的出版物豈是當年的有正書局珂羅版、照相版可同日而語?今天國內外博物館陳列的歷代書法名作,又豈是第一代書家所能夢見?就是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董其昌,論吃“第一口奶”的豐富優(yōu)質,也是遠遠不如第三代的!再加上之前的歷代書家,都各有專職的工作,書法作為他們的“余事”,每天花在上面的時間不可能超過3小時,而第三代書家則是每天至少有8小時花在書法的思考、練習上!所以,他們就有充分的理由自信:“我們已經超越了古人!”事實上也正是如此,第三代的書家,除非資質實在低劣,他們的功力確實已經超越古人。就像今天的航天科學家,他們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肯定超越了包括錢學森在內的“兩彈一星”元勛一樣;我們所讀過的書,也肯定超越了孔子、蘇東坡。試想,像神舟飛船、北斗導航……“錢學森”們怎么弄得出來呢?但是,能否認為,年輕科學家的成就也超越了“錢學森”們,我們的文化成就也超越了“孔子”“蘇東坡”們呢?同樣,從2000年到今天,又是20多年過去,我當初所看好有可能成為“大師”的那些第三代書家,基本上已經沒有成為大師的可能,即使他們的功力超越了古人,但成就永遠不可能超越古人,而一定望塵莫及于古人!

      原因何在呢?這使我想起了陸儼少先生當年所說的又一句話:“三分畫畫,三分書法,四分讀書?!边@是對畫家講的,如果是書家,則是“三分書法,七分讀書”!他說,讀書,對提升書法、畫畫的功力幾乎毫無幫助,要想提升書畫的功力,便是書畫范本的“吃好第一口奶”。但是,書畫成就的大小不只在功力的深淺,更在境界的高下。而境界的高下,一定歸結到讀書的多少,包括讀什么書,尤其是讀得通不通。

      不言而喻,那些因吃好了書畫范本“第一口奶”而具備了超越古人深厚功力的“70后”書家,之所以沒有可能在成就上超越古人,根本原因正在于沒有好好讀書。有鑒于此,同屬于第三代的“80后”“90后”書家,有不少開始用功于讀書,能寫得一手好文言、好詩詞,簡直可以媲美第一代書家!

      對這些年輕人,我當然非??春茫瑫r反復提醒他們:讀書,不僅在性靈派的詩文,更在經史。詩文所涵養(yǎng)的僅僅是書畫家的才情,使作品的境界有“韻”;而經史所涵養(yǎng)的卻是書畫家的器識,使作品的境界有“氣”!我們看鄭板橋的書法,初看,太好了,太有靈氣、太有鮮頭了。而看張宗祥的書法,初看,太一般了,平平無奇,僅止于規(guī)矩而已。進而深入地看,鄭板橋的太沒看頭了,張宗祥的卻越看越有味。為什么呢?便是因為鄭板橋雖才情橫溢,器識卻是頗有欠缺的;張宗祥的才情雖平平,但經史的修養(yǎng)使他的器識遠過常人。宋劉摯訓子孫有云:“士當以器識為先,一號為文人,便不足觀。”[2]正是強調無論做人的境界還是藝術的境界,器識的重要性更在才情之上。

      有功力而不讀書,則作品的境界乏氣韻。

      有功力而讀詩文,則作品的境界有韻而乏氣。

      有功力而讀詩文更讀經史,則作品的境界有氣韻。

      當然,還有讀通讀不通的問題,這里不做分析。

      再從王國維等論“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所謂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傳奇,詩文涵養(yǎng)才情所講的是“智者樂水”的靈活變化;而歐陽修說“六經非一世之書,其將與天地無終極而存也”[3],所以經史涵養(yǎng)器識所講的是“仁者樂山”的堅定不移。作為優(yōu)秀kslbDrp2TjToYNFnEipKPQ==傳統(tǒng)文化的接力者,書家的讀書,怎么能不讀四書五經、二十四史呢?不僅唐宋的書家,近百年的第一代書家中,就我所親近過的如謝稚柳、啟功、蔣維崧等先生,哪一個不是對四書五經如數家珍呢?

      有些小青年對我說,自己開始看《十三經注疏》了,但看不懂,怎么辦?我首先高度肯定他,說這很不容易,將來一定會有出息的。其次提醒他,經史的《注疏》當然可以看,但不可沉溺,蘇轍早就說過:“傳疏之學橫放于天下,圣人之說益以不明?!保?]再次告誡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5],千萬不要鉆牛角尖。乾嘉學派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韓愈歐陽修的“板凳何須半天冷,出門無處不文章”,各有利弊;從“通”的要求,我更主張用韓、歐的方法來讀經史,而不主張用乾嘉的方法來讀經史。

      讀詩文,第三代中業(yè)已有不少書家取得了可觀的成績;讀經史,第三代中尚未形成風氣,雖有少數人開始了,但尚未有成績。而即使努力去做,書法的前途仍未必是光明的。

      吃好了“第一口奶”有了足夠的功力,讀了詩文涵養(yǎng)了足夠的才情,進而再讀了經史涵養(yǎng)了足夠的器識,為什么前途仍未必光明呢?

      這便是今天的書壇,有一個越來越成熟且固化的行政化的評比機制——包括評獎(國展獎、百杰獎、雙馨獎、蘭亭獎之類)、評職稱(副教授、教授、博導之類)、評職務(各級書協(xié)的理事、副主席、主席之類),還有“重大課題”“核心期刊”等等。

      我多次講到,要想破壞任一類型文化的繁榮、發(fā)展,最好的辦法絕不是打擊它,而是“支持”它、“鼓勵”它;具體的做法,就是給它設立一個“評比”的機制,用以破壞該類型文化人的心態(tài)——把他們的上進心,由“學術心”引導到“名利心”上去。

      過去,潘天壽先生反復講過:“名利之心,不應不死,學術之心,不應不活?!保?]“學術心”正是文化繁榮、發(fā)展的基本保證?!懊摹币坏┐鬅耄沂浅掷m(xù)地大熾,“學術心”就不是不活的問題,而是肯定徹底地死去,文化必然敗壞。

      這個評比的激勵機制,又有民間的、非體制的和行政的、體制化的分別。相對而言,民國之前,民間自發(fā)的文藝評比,如豫園書畫善會也好,“初唐四杰”也好,“四大名旦”也好,其于文化的影響利害參半。如“初唐四杰”所評出的四家次序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便引起了楊炯的不滿,公開表示“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實在是自居第一不甘第二,致使互相之間的關系弄得很糟?!八拇竺钡呐判?,梅蘭芳第一當然沒有異議,但為了爭唱《四五花洞》的第二句,竟有人弄到大打出手!

      進入新中國之后,直到20世紀末,雖然實行了行政化的文藝評比機制,但它是沒有“利”的,沒有“利”當然也就沒有害。而且次數也不多,幾年一次。當時,美協(xié)也好,后來的書協(xié)也好,美展的評比也好,連環(huán)畫的評比也好……誰當主席、誰當副主席,沒有人爭;誰得一等獎、誰不得獎,也沒人當一回事。當上了主席、得到了一等獎,大家都尊重他,而絕對沒人攻擊他,過了幾年也就把他忘了。當不上、得不到,大家也不會看不起他,只要你真有本領,即使50年后仍為大家所敬重。

      又進入20世紀末,尤以進入21世紀為甚,各種行政化的評比不再是無“利”的,而是有極大的“利”的,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也不再像以前幾年間偶一為之,而是每年有各種不同名目的十幾次之多!獲獎者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像“德藝雙馨”之類的獲獎者,每年有百家之眾!“大師”級的人物,一年一次,每次10人!為了在評比中勝出,書法家們不擇手段的同時又擇一切手段,甚至動用了非文化、非書法而行政級別更高的力量介入!而功力、才情,便成了他們競爭的資本。至于器識也即德行,需要讀經史來涵養(yǎng)。但他們哪里還有時間去讀?。考词棺x了,本來是用它來消弭自己的名利心的,但在行政評比機制巨大的利益誘惑下,它不僅不能消弭名利心,反而可能被用來加強自己名利的競爭力!

      所以,論吃好了“第一口奶”,第三代書家的功力深厚,已經超越古人;論讀書的修養(yǎng),單論詩文,第三代書家中不乏才情風雅者,已經不輸古人;而論經史,第三代中罕有好好讀過的,即使有讀過的,也乏有用它來涵養(yǎng)器識的,而一定被用來加強名利心、競爭力。

      就像第二代的書家,不可能擺脫吃不好“第一口奶”的文化背景一樣,第三代的書家,當然也是不可能擺脫“行政化評比機制”的文化背景的。沒有評比機制,讀經史可以涵養(yǎng)器識德行即“學術心”;有了評比,而且是行政化的評比機制,即使讀了經史也抵御不了“名利心”的誘惑。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是就現實中人而言,同時代的文藝家,無法評比誰第一、誰第二……而同時代的運動員,卻可以評比出冠軍、亞軍……例如,高適、李白、杜甫、岑參并世時,是不能評出孰優(yōu)孰次的;而呂布、關羽、華雄、張飛并世時,呂布的武功天下第一。但就歷史中人而言,恰恰文無第二、武無第一。歷史上的詩人,個人認為杜甫肯定居首,陸游肯定不如杜,趙翼就更自鄶而下;而歷史上的武士,項羽、關羽、秦瓊誰的武功最高呢?這就是為什么武功、體育可以就并世的人來評比高低,而文藝不可就并世的人來分別上下;為什么文藝必須“待五百年后至少五十年后人論定”,而武藝不可“待五百年后人論定”,必須當場決勝負的原因。民間自發(fā)的文藝評比,雖然利害參半,但大家都知道這只是“弄個好玩”,不當真,所以即使有害也危害不大;而行政機制的評比就不是玩玩了,而是人人都把它當真,其破壞文化繁榮、發(fā)展的意義不言而喻。從這一點看,吳冠中當年提出“取消美協(xié)”是完全有道理的。

      過去,我寫過一篇文章《兩個桃子的血案》。按理,武功的高下不可能在“評比”中發(fā)生血案,只要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分別述說自己的功勞,然后由判官判定各人的功大、功次、功小,相信公孫接不得桃,也是心服口服的。但晏子卻采用了文藝的評比方法,在沒有評出大小的情況下有功即得桃,致使古冶子功最大而不得桃,最后弄到三人都自殺了。用文藝的評比方法評比武藝的武無第二,尚且對武藝的破壞作用如此;用文藝的評比方法評比文藝的文無第一,對文藝的破壞作用更大十倍!

      當然,也并不一定非取消美協(xié)、書協(xié),取消評比不可。只要取消美協(xié)、書協(xié)的行政化,取消評比機制的行政化,那么,美協(xié)、書協(xié)作為服務性的民間團體,還是有助于書畫家的切磋交流的;評比、評獎,也是有助于推動藝術的群觀性和藝術家的上進心的。但問題是,這是根本做不到的。

      撇開主觀的依據,縱觀近百年三代書家的客觀條件和個人成就:

      第一代,有豐富而優(yōu)質的“第一口奶”吃,所以造就了他們深厚的功力。有經、史、子、集的傳統(tǒng)文化可學,所以有詩文涵養(yǎng)他們風雅的才情,由經史涵養(yǎng)他們高遠的器識。沒有行政化的評比機制,所以又有器識涵養(yǎng)他們的“學術心”、消弭了他們的“名利心”。

      第二代,沒有豐富而優(yōu)質的“第一口奶”吃,所以普遍功力薄弱。沒有經、史、子、集的傳統(tǒng)文化可學,所以沒有詩文涵養(yǎng)他們風雅的才情,也沒有經史涵養(yǎng)他們高遠的器識。后來遇到了行政化的評比機制,所以沒有器識刺激他們的“名利心”、消弭了他們一度的“學術心”。

      第三代,有更豐富而優(yōu)質的“第一口奶”吃,所以造就了他們深厚的功力簡直“超越古人”。有經、史、子、集的傳統(tǒng)文化可學但不去學,所以無詩文涵養(yǎng)風雅的才情,更無經史涵養(yǎng)高遠的器識。這一代中的更年輕者,開始致力于以詩文涵養(yǎng)才情,但仍乏以經史涵養(yǎng)器識者。行政化的評比機制大盛,所以又沒有器識刺激他們的“名利心”、消弭了他們或許根本就不曾有過的“學術心”。

      “德成為上,藝成為下”“先器識,后文藝”,所強調的都是“德”,是“器識”;“一號為文人,便不足觀”“(文藝)不足恃,窮一世心力于文字間者皆可悲”,所強調的都是文藝。所以傳統(tǒng)的文藝包括書法,直至近百年的第一代,郁郁乎盛。

      “德藝雙馨”,強調的是本應“上”的“德”和本應“下”的“藝”的并重齊舉、不分軒輊,實質上便是輕“德”而重“藝”。所以今天的文藝包括書法,無論怎樣地“超越古人”,由于缺少道德的承載——而且即使有道德的承載——在評獎的名利壓力誘惑下,這個與“藝”同等的“德”也一定土崩瓦解。

      社會的力量是最強大的,任何個人的力量都不可能抗拒它。就像第二代,只能面對、接受而不能抗拒沒有豐富優(yōu)質的“第一口奶”一樣,第三代包括更下一代,又怎么能抗拒越來越多個“桃子”的行政化評比機制呢?社會的力量可以把沒有豐富優(yōu)質的“第一口奶”,改變?yōu)樘峁┏龈S富優(yōu)質的“第一口奶”,但絕對不可能改變越來越穩(wěn)定成熟的行政化評比機制。

      我們看第一代書家中,那么多的名家、大師,有幾個在生前得到過什么大獎的?陸維釗、啟功等先生直到晚年才評上教授。而第二代、第三代的書家,幾乎人人都得到過大獎,人人都是教授,人人都是大師!如此這般的書法大繁榮、大發(fā)展,竊以為實在不是書法的福音。

      [1]徐建融:《書畫界的七○后現象》,《書法》2007年第11期,第23—25頁。

      [2][元]脫脫等:《宋史·劉摯傳》,見顧炎武《日知錄集釋》,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977頁。

      [3][北宋]歐陽修:《廖氏文集序》,載吳小林《唐宋八大家文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第597頁。

      [4][北宋]蘇轍:《上兩制諸公書》,載何新所注釋《唐宋名家文集:蘇轍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第48頁。

      [5]《論語·為政》,載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第19頁。

      [6]潘天壽:《聽天閣畫談隨筆》,載潘公凱:《潘天壽談藝錄》,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第56頁。

      和龙市| 遂平县| 沙田区| 武冈市| 吉水县| 隆尧县| 贵德县| 仁寿县| 旬阳县| 洞口县| 南华县| 芜湖市| 麻江县| 北流市| 左云县| 高台县| 扬州市| 什邡市| 辉南县| 阳江市| 玉树县| 神木县| 石楼县| 政和县| 英德市| 南平市| 龙川县| 京山县| 九寨沟县| 轮台县| 高清| 盐城市| 榆林市| 祁阳县| 定兴县| 建阳市| 上杭县| 马尔康县| 田东县| 屯留县| 青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