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子里的歌聲
一個男人在巷子里唱歌。
他坐在青磚砌成的方墩上,和著手鼓拍打出的節(jié)奏,漫不經(jīng)心地吟唱著一首曲調(diào)平緩的民謠。
他的女人坐在他的左側(cè),右肩輕輕倚靠他后背,慢悠悠地刷著手機,波西米亞流蘇大披肩繽紛艷麗的圖案,映襯出她白皙姣好的面容。
男人已進入中年,歲月之斧在他身上留下濃重的時光雕刻印跡,寬臉,厚肩,腰部有明顯的贅肉隆起。但他的裝扮——青果領(lǐng)棕色夾克、黑框眼鏡、波浪形的黑色頭箍將長發(fā)整齊地往后捋——以文藝氣息遮蓋了中年的無趣和油膩,如同春天的垂柳可以讓一塘死水變得清新靈動。他和她此刻姿態(tài)如此放松,如此氣定神閑,如此旁若無人,仿佛這里不是人群熙攘的街市,而是屬于他們的私人領(lǐng)地,他們家的后院。春日天空湛藍的午后,他扶起墻角一株歪倒的蘭花,她在堂前擦拭一只瓶子,黃狗搖著尾巴從后院晃到大門口,一朵花悠悠落在濡濕泥地上,塘里的魚兒躍出水面追逐一只蜻蜓——也許應(yīng)該置身這樣的環(huán)境,才能讓他們擁有如此舒適愜意的表情。
可這里是寬窄巷,此刻是晚上七點多。人們?nèi)缛呼~般在迷離燈光中游弋。賣雙流兔頭、賣老臘肉、賣串串、賣熊貓工藝品的攤販勤力地吆喝著。茶樓門口身著漢服的年輕女子,用帶川味普通話溫柔地招徠顧客。游人摩肩接踵聲、衣袂摩擦聲融入夜色,化作晚風(fēng)中一個個飄渺的音符??蛇@喧鬧的人潮和市聲,仿佛與那個男子無關(guān),他只是淡然地唱著自己的歌。我穿過人群來到他面前,側(cè)耳細(xì)聽,歌詞穿越嘈聲淡淡傳入耳中:
這是一個安靜的地方
一寬一窄蒼老的巷
巷子里的每寸時光
都會變得懶懶洋洋
你可以裝好你的行囊
來到這老巷
品一杯蓋碗花茶香
聽一聽歲月詠唱
你好寬窄巷……
我知道寬窄巷已不再安靜,繁華的商業(yè)氣息蓋住了巷子的蒼老,歷史躲藏在小攤、商鋪、茶樓映射交織的燈光背后黑黢黢的老屋里。但此刻,我卻覺得這首《你好,寬窄巷》與眼前的景象如此妥帖,毫不突兀。透過它平實的旋律、簡單隨性的歌詞,我仿佛看到了寬窄巷的前世今生,看到青瓦黛檐,黑梁鏤欄,以及“老井翠竹映青蓮”的古舊和蒼翠;看到大爺在門前竹椅上,慢悠悠捏起茶蓋刮走漂浮的葉片;看到小販扯著脖子吆喝,叫賣聲在悠遠的巷子里回蕩——這是真正的市井風(fēng)情,蘊藏著時間的遼闊與深遠,最真實,最煙火,也是最成都的味道。
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知道成都與民謠的關(guān)系,來自一個北京胡同里長大的男孩。他用干凈質(zhì)樸的聲音,唱出了他心中的成都:安靜,文藝,還帶一點點憂郁。他的歌流傳開來,他的成都成了無數(shù)人心目中的成都。如果循著歌聲去尋找,當(dāng)?shù)厝藭嬖V你,沒有真正的玉林路,準(zhǔn)確地說應(yīng)該是“玉林西路”。而小酒館真的叫“小酒館”,招牌上還有英文“Little bar”。這條路上,詩人翟永明和她的“白夜”已成了傳說。多半也遇不到頗具傳奇色彩的“小酒館”老板娘唐蕾。你可以在這里打個卡,卻無法補齊趙雷沒唱完的故事。真正的玉林,就像歌詞的另一面,也許有一點點文藝,但絕不安靜,更不會憂郁。這里不是陽春白雪,而是火鍋、串串、麻將一樣的世俗和庸常,是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個切面,是不那么商業(yè)化的寬窄巷。
這個夜晚,我在寬窄巷偶然撞見的歌聲,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記憶的閘門。也許我們生命的每個階段都等待這樣的時刻,等待著一首歌來撞擊心門。這些歌曲我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清單:《外婆的澎湖灣》《橄欖樹》《同桌的你》《外面的世界》《白樺林》《白衣飄飄的年代》……歌聲串起我們對世界和生命的認(rèn)知,帶我們從稚拙童真走向世故老練。
這個夜晚,我聽到的這一曲民謠,似乎就是我等待許久的一首歌:簡單質(zhì)樸的歌詞,平靜舒緩的旋律,以及演繹者閑適的腔調(diào)——寬厚、超脫、豁達,耐得住淡茶清歡,懂得了歲月悠長,知道了不爭也有我的世界,把日子過得更像日子——人到中年特有的腔調(diào),或者說成都特有的腔調(diào)。
走出巷子,夜深了一些,街市依然喧鬧。我手捏一盒CD,牛皮紙封面,一百塊五張的民謠。那個男人的歌聲依然若有若無地傳入耳畔:
依然熱鬧的街旁
想起與你相伴的時光
在每個晚上
這里的故事即將開場……
這里的故事每天都在登場。
耙耳朵、熊貓以及蓋碗茶
那個叫皮金的男人回家有點晚。喝酒,砌長城,擺龍門陣,廝混到大半夜。
腳步踉踉蹌蹌回到家,一盞油燈還亮著,火苗如豆,在木窗上亂竄。心頓時慌了。躡手躡腳推開門,婆娘叉著腰怒目而視。他想起在眾人面前的豪言壯語,不禁挺了挺胸膛。婆娘蔥根般白嫩的手指,迅速捏住了他肥厚的耳垂,用力一扭。他腰一松,腿一軟,雙膝順勢跪在了地上。
在“成都院子”劇場,丑角皮金收獲了此起彼伏的笑聲和掌聲。
劇場不小,擠擠挨挨地擺放著老式木椅,來自天南海北的看客眾星拱月般圍著戲臺。蓋碗茶賣八塊錢一份,有伙計拎著長嘴茶壺不停穿梭,距離兩米開外向茶盞里注水。有人笑得控制不住身體,胳膊肘不小心碰翻了身邊的茶碗。
笑料來自角色之間鮮明的對比和反差。皮金娘子身段嬌柔、膚白貌美,卻偏偏性格火辣、強勢霸道,活脫脫一個母老虎。皮金粉鼻子、櫻桃紅唇、小紅肚兜和藕粉綢緞褲,扮相丑陋滑稽,外強中干。在外面牛皮吹得有多大,在婆娘面前就有多卑微。戲臺上,只見他頭頂煤油燈,在地上打滾、鉆板凳、翻跟斗,做著各種高難度動作,只為平息婆娘的怒氣,博得美人一笑。他超凡的絕活令人贊嘆,滑稽的動作和表情令人忍俊不禁。
地方戲曲是一個地域性格在舞臺上的映射。川劇海納百川,融高腔、昆曲、胡琴、梆子、民間燈戲各家之長,反映出四川南北交織的文化和川人開闊包容的胸襟。大部分人看川劇,等的是一場壓軸戲——川劇變臉。斗篷翻飛,折扇揮動,濃墨重彩的臉譜瞬間變換了顏色,還輔之以噴火表演,場面相當(dāng)炸裂。而我卻對《皮金頂燈》的男主角印象更深刻,更難以忘懷。
對皮金這樣怕老婆的男人,成都人稱為“耙耳朵”。“耙耳朵”一詞,據(jù)說源起上個世紀(jì)七十年代。在自行車作為主要代步工具的時代,成都男人心疼老婆,有人別出心裁地在自行車一側(cè)焊上一個偏斗,讓老婆坐得更舒服。偏斗長得像耳朵,有人戲謔地稱這些男人“耙耳朵”,引申出了怕老婆的意思。換作有些地方的男人,聽到這話可能要跟對方干一架??沙啥寄腥诵膽B(tài)很好,不緊不慢地回一句:“咋子嘛,老子就是個‘耙耳朵’!”聽這話,不但不惱,自嘲中似乎還帶點沾沾自喜的意味。如果你去搜索男人怕老婆城市排行榜,成都必定排在第一位。有好事者還考證,說成都男人怕老婆的歷史,起碼可以追溯至宋朝。著名的典故“河?xùn)|獅吼”男主人公陳季常,便是四川人,和蘇東坡是老鄉(xiāng)兼好友,蘇東坡甚至有點八卦地將他的“事跡”寫進了詩里。足見川地“耙耳朵”的歷史悠久。
皮金這個舞臺形象,走的是滑稽詼諧丑角路線,雖然夸張,卻凝聚了成都男人的許多特點,豁達、溫和、幽默,懂得變通,能屈能伸。他扮相中最突出的粉鼻子,給我感覺跟熊貓?zhí)貏e像。甚至萌萌的表情,翻滾的動作,都與熊貓高度神似。我懷疑川劇丑角的演變過程中,融入了對熊貓肢體語言的觀察和體悟。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也養(yǎng)一方動物。天府之國給予了川人衣食無憂的日子,也滋養(yǎng)著獨一無二的熊貓。熊貓貪吃、懶散、性情溫和,這些個性特征,在當(dāng)?shù)厝松砩隙喽嗌偕倌苷业接白?,估計與這片土地獨特的資源稟賦有關(guān)吧?
那天我路過酒店邊上的小區(qū),見一群人圍在枝葉繁茂的大榕樹下喝茶、聊天,陽光透過枝椏在他們身上灑下斑駁點點。一個中年男人,正放下手中的蓋碗茶,懶洋洋地張開雙臂伸了個懶腰,張開嘴打了個哈欠,表情居然有點萌萌的。
那一刻,我想起了舞臺上的皮金,想起了公園的熊貓明星花花。一大群人圍在柵欄上,舉著相機、手機等待花花,可花花只顧趴在樹床上呼呼大睡,留了個臃腫肥厚的背影給眾人。等了許久,花花終于醒了,只見它張開雙臂,慢悠悠伸了個懶腰,張開嘴打了個哈欠,表情萌萌的?!斑青?!”“咔嚓!”人們一邊驚喜地尖叫,一邊迅速摁下了快門。
公元761年的一場宴席
公元761年春天,住在成都遠郊的杜甫在家請了一次客。
客人是一個姓崔的縣令,雖然只是小小的七品芝麻官,級別不高,但畢竟也是一縣之長,比他當(dāng)過的那個虛頭八腦的“杜工部”有實權(quán)多了。何況,現(xiàn)在杜甫大致已恢復(fù)布衣之身,無錢無權(quán)、貧困潦倒的文學(xué)中老年一枚。他住的茅屋破舊寒酸,除了有限幾個親戚好友,平時也沒什么人來往。因此,杜甫對這次請客相當(dāng)重視,動員全家灑掃門庭院落、準(zhǔn)備飯菜酒肉,還請隔壁鄰居來作陪,場面相當(dāng)熱烈: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客至》
詩歌創(chuàng)作大概要講究視角、邏輯、韻律,所以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次宴席,是一個個由遠及近、由虛到實的場景,仿佛真實鮮活的畫面透過文字漸次出現(xiàn)在眼前。但在我看來,它大概就是杜甫和客人之間拉一拉家常,舉杯前說的幾句客套話。
從這個角度看,詩歌可能要倒過來這樣讀:崔縣令啊,您能來寒舍做客實在是太榮幸了!可惜我這個地方位置有點兒偏僻,來不及到市場上買點好菜好肉。日子也過得有點緊,只能拿一杯老酒招待您這位貴客了。不過,我這個地方風(fēng)景還是不錯的,房子邊上綠水長流,可以看到鷗鳥每天成群結(jié)隊來覓食。門前那條長滿鮮花雜草的小路從來沒掃過,今天專門為您打掃干凈了。這道柴門平時很少打開的,今天特地為迎接您而打開了。住在隔壁的老朱、老斛和我關(guān)系不錯,如果您不嫌棄的話,我讓他們過來陪您喝幾杯,大家一起熱鬧熱鬧。這段話講得得體,謙虛而不卑微,親切而不過于親熱,可見杜甫心情頗愉快,與崔縣令關(guān)系也不錯。
在我有限的閱讀經(jīng)驗中,這大概是史上最寒酸的一次宴席了。場地是破舊的茅草屋,用具是粗碗舊杯,吃的是山村果蔬粗菜,連陪客都是山野農(nóng)夫。但我認(rèn)為,這也是史上最親切、最重要的宴席,比著名的鴻門宴、群英會、貴妃醉酒、杯酒釋兵權(quán)都重要。那些宴席盛大、隆重、奢華,有帝王將相、酒池肉林、美女環(huán)伺,但偏偏沒有宴飲的樂趣,宴席的參與者只不過借著酒局的名義,行勾心斗角、爭權(quán)奪利之實。再來看看杜甫組的這個局,輕松,實在,有人情味,透過文字,我們似乎還能聽到來自1200年前賓主的歡笑聲,聞到歷史深處飄來的酒香。
這次宴席另一個重要之處在于,它標(biāo)志著進入知天命之年的杜甫,完成了心靈的轉(zhuǎn)場。他不再愁苦流離、郁悶憂憤,而是逐漸變得豁達開朗、閑散雅達。他從廟宇、祠堂、博物館中的圣人像中走出來,從課本中、大部分人想象中那個憂國憂民的符號中走出來,化身為一個有人情味、懂得生活情趣的小老頭,一個可親可近的鄰居杜老伯。
這一切,要歸功于“蓬門”后面那座茅草屋。在這間簡陋無比、一遇刮風(fēng)下雨便岌岌可危的茅屋里,杜甫一家前前后后住了近四年時間。那也是杜甫作為丈夫、作為父親最幸??鞓返囊欢螘r光。
在文學(xué)史上,柴門似乎是一個巨大的隱喻,大部分時候代表著辛酸、貧窮和落寞。在劉長卿那里,是孤寂苦旅上的寒冷和無助。在葉紹翁那里,是功名事業(yè)的無望和掙扎。一道柴門,就像一把沉重?zé)o情的鐵鎖,鎖住了失意文人通向幸福通達人生的大門。
可在大半輩子苦哈哈的杜甫這里,這道柴門卻代表了幸福和安定。關(guān)上它,可以享受妻兒繞膝的天倫之樂。親手種下的蔬菜長勢喜人,過段時間就可以采摘。桃、梅、李、竹、松也長高了,春天一到,桃紅李白竹綠,茅屋平添了幾分雅致。自己養(yǎng)的雞、鴨、鵝日漸肥壯,偶爾可以宰一只解解饞,補充一下家人的營養(yǎng)。閑暇的時候,聽聽小雨落在茅屋頂上的聲音,看看窗外那座常年不化的雪山,與妻子來一場對弈。這些平淡生活中的小確幸,杜甫很滿意也很珍惜。
推開柴門,花木交錯小徑盡頭,住著幾位友善的鄰居,經(jīng)常上門送上一把剛剛采摘的小菜或水果,偶爾還會約起來喝喝酒聊聊天。再往前一點,便是美麗的浣花溪。杜甫經(jīng)常在溪邊走一走,看看花壓枝頭、江水靜流,聽聽蟲鳴螽躍、鳥語蛙鳴。一景一物落在筆下,文風(fēng)也完全變了,原來沉重憂憤的詞句,逐漸被“細(xì)雨、微風(fēng)、幽樹、弱柳、戲蝶、嬌鶯”這樣輕盈閑適的字眼取代。
杜甫有幸,歷經(jīng)戰(zhàn)亂烽火、顛沛流離之苦后,在草堂獲得了一段寧靜安穩(wěn)的時光。成都有幸,以天府之國的博大胸懷接納了這個落魄老人,以一道柴門、一間草堂為一個偉大而孤寂的靈魂,鎖住了一片短暫的棲息地。
天空陰暗、云層低垂的午后,我站在草堂前簡陋的柴門底下,不禁百感交集,心潮澎湃。目光越過雜草叢生的小徑,越過綠樹修竹掩映的茅草屋——人們按照杜詩修建的南鄰房舍,越過1200多年漫長時光,我看見一個衣衫襤褸的瘦弱老人——他還不到五十歲??!就那么羸弱蒼老,背著破舊的包袱,攜妻挈子踏著大唐破碎的國土,沿著花草繁茂的小徑走來。
一段相互成就的不朽佳話由此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