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袁藩與好友蒲松齡、王士禛均為淄川一代作手。袁藩見存的900 首詩詞既是其心路歷程的藝術(shù)化寫照,也是其人生境遇和社會現(xiàn)狀的忠實記錄。袁藩詩作乃典型文人之詩,清和淡雅乃其為人為文之底色。又因科考之途多艱、人生遭際多舛,故其詩歌以情感真摯、悲傷哀婉、富有情感張力為主要風貌。袁藩多舛的人生與飽含血淚的悲情書寫,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一個失意文人曾經(jīng)在塵世間艱難而又痛苦的種種掙扎。
關(guān)鍵詞:袁藩 敦好堂詩集 人生書寫
袁藩(1627—1685),字宣四,號松籬,淄川(今山東淄博市淄川區(qū))人,與好友蒲松齡、王士禛均為一代作手。袁藩身處明末清初,歷經(jīng)天崩地坼的時代巨變,加之仕途多艱,家庭變故頻頻,命運多舛,這其中的況味,我們在三百多年后,借助于那些飽含血淚的“窮而后工”的作品時仍深有同感。
歷史是一面網(wǎng)眼稀疏的篩子,只有那些特別顯耀的人物才有免于被篩落的幸運,而在政治史、思想史、文學史上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更多的人,他們獨特的人生、多變的境遇、深重的情感、在人生中的種種苦苦掙扎、借由作品而呈現(xiàn)的諸多歌哭悲歡,卻隨風而逝,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中。
袁藩也許就是這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吧。如果不是因為要整理袁藩別集的契機,我們可能都已經(jīng)忽略了他曾經(jīng)不平凡的存在。因為三百多年的時光流逝,現(xiàn)存可供考證的材料已然不多,我們只能借助袁藩《敦好堂詩集》(殘存四卷)、友人畢際有的題詞與《袁孝廉傳》(殘存片段)、《淄川縣志·袁藩傳》以及蒲松齡等人的唱和詩詞,對袁藩多舛的人生及其悲情書寫得以概要的了解和大致的勾勒。
天啟七年(1627),袁藩出生于一戶富裕人家。少時就讀于周村李化熙私塾,李化熙后中崇禎進士,歷官陜西巡撫,降清后官至刑部尚書(魏傳來:《“鏡友”袁藩》)。乾隆《淄川縣志·袁藩傳》對其僅有110 余字的記載,說袁藩“工翰墨,善談笑。少時輒為宋元詞曲,讀書精于搜討,名山石室之藏,購求裝潢不遺余力”。由此大致可知袁藩年輕時長于作文,性格詼諧,喜愛詞曲,鐘情于收藏書畫古玩,表現(xiàn)出濃郁的文人趣味,與孜孜于時文、一意謀求功名、專注于仕宦的眾多讀書人頗不同。這種人生趣味一方面成為其日后科舉之路多艱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其自少至老浸淫于詩詞而取得較高成就的重要條件。袁藩見存的900 首詩詞既是其心路歷程的藝術(shù)化寫照,也是其人生境遇和社會現(xiàn)狀的忠實記錄。
順治十六年(1659)七月,愛子不幸夭折,袁藩悲慟難抑,作《哭子》詩以志哀,其末四句云“骨肉無緣野土盡,死生有覺夢魂癡。他年我若尋兒去,地下兒多地上兒”,尤其末句“地下兒多地上兒”,可謂字字如血,驚心動魄,讀來尤令人傷痛。
禍不單行。喪子之痛未愈,袁藩又遭喪妻之痛??滴踉辏?662)六月,其妻因病離世,袁藩和淚作《立秋夜寫懷三章》《悼亡六首》《妻亡后無以為奠, 搜得儲醹一瓶, 是亡妻手藏者, 已三年矣。味甚醇列,乃成一詩,侑而酹之》《志感》《亡妻五七成詠》,長歌當哭,字字帶血,噴涌而出,痛徹心扉。功業(yè)杳渺無成,而子女、妻子先后病逝,天地無情,人生之痛,孰大于是!
接二連三的生死離別的打擊,使袁藩身心俱疲,憔悴不堪。次年春,梅花盛開,一派生機。而袁藩情緒低落,心中無限傷感,《春日》云:“惆悵春風事可哀,舊時簾幕掩塵埃。幽窗盡日無人到,多恐梅花不忍開?!币粦雁皭潱瑵M腔傷感,春風依舊而人事全非,頗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之感?!睹坊ㄊ㈤_有感》亦云:“寒食梅花大紛放,主人對此增惆悵。”花正盛放,人倍惆悵,以樂景反襯哀情,更見其悲哀的心情。在此心境下,即便端午佳節(jié),亦令人傷感?!段迦铡吩疲骸绊氈∶z難續(xù),總為離憂鬢已霜。佳節(jié)自憐情黯黯,幾思投賦托瀟湘。”心情黯然,幾無生意。作者在這涼薄的人世上,痛苦地掙扎著,孤獨地徘徊著。六月,又至亡妻周年忌日,袁藩悲慟莫名,作《亡荊忌日作》:“今朝與汝一年別,為鬼為人兩不知。無夢肯來成暫語,傷心瞥去已周期。遺兒三歲迎墳拜,潦水千層繞岸悲?;厥讕啄赇N病骨,泉臺翻幸得如斯。”身乃傷心人,詩為傷心語,生死兩茫茫,憂思令人傷,身世詩辭兩俱悲,無聲凝咽唯淚飛。
康熙二年(1663)秋,袁藩已三十七歲,年將不惑方考中舉人。這應(yīng)是在子亡妻逝的悲慘歲月里,頗可寬慰的一件快事。然而,在其詩集中竟無一語道及,這其中的原因及況味令人沉思??贾羞M士得官,是古代文人的普遍夢想,袁藩亦概莫能外,其作于順治十六年(1659)的《送友人會試》云“大孝當于此,及時報所生”,即將會試高中作為報答父母之大孝。然而造化弄人,才豐遇嗇,康熙三年(1664)春,袁藩首次參加會試不幸落第。此后多次參加會試,均名落孫山。
袁藩帶著懷才不遇的失意離京返鄉(xiāng)。時至端午,袁藩行至章丘,借游覽百脈泉以散抑郁。此時心緒悲傷落寞,面對勝景反更黯然神傷,乃以“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三閭大夫屈原自況,其《五日宿明水鎮(zhèn)游百脈泉六首》序云:“余潦倒支離,正不減三閭大夫憔悴江潭,豈不悲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郁郁不得志的屈原正是兩千年來中國文人的精神底色與命運縮影。
返鄉(xiāng)后,孟冬時節(jié),袁藩續(xù)娶。除夕,回顧本年,袁藩百感交集,作《余數(shù)年來除夕率皆有詩,終歲攘攘,此夕閉目回觀,一自參想,為悲為喜,各有妙處,未可言傳。故嬉怒皆可存,而純疵不必刪也。既歲幸有室家,而悲悶似不堪語。獨念兩大人雙壽古稀,弄孫為樂,是可喜也,乃識之以詩》,對此年行蹤及心態(tài)做了較為概括的描寫,詩中“嗟予失志人,對尊不可瀉”“憶自春官罷”“潦倒客中斝”“貧者士之?!薄肮叛惺乜正S”等語,其失意之情,溢于紙上。
次年春,袁藩家居,整理家園,栽植花木,有《謝李思燕惠柏栽》《覓芙蓉栽》《覓菊栽》等詩記此。夏,出游福山西北之風山。重陽節(jié),過似懶園,因主人孫琰齡外出,于是至瀧水宿孫玉協(xié)家。除夕,感慨年屆不惑,復作《除夕》詩以志感,自注云:“杜詩云:‘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枘赀m如之矣?!比松鷿u暮而功業(yè)無成之憾,深蘊其中。
康熙五年(1666),袁藩出游安徽、江蘇、濟南,《再游采江飲謫仙樓》《登萬壽寺昆盧閣》《泊舟慈姥磯》《登燕子磯》《濟南贈安靜子》《游萊州神山洞》等詩記其游蹤。重陽節(jié)秋雨瀟瀟,袁藩獨坐小齋,檢閱數(shù)年來友朋投贈之詩,兼加匯集修訂。次年春,袁藩赴京參加會試,又不第。
康熙七年(1668)春,年僅四月的幼子不幸夭折。袁藩作《哭子》二首,情悲意痛,淋漓而出:“桃花開漸滿,終覺不曾春”“壯年悲失志,幼子復凋零”“掩涕愁開鏡,知添兩鬢星”,詩人之悲慟心境與坎坷命運令人唏噓。又作《憶子》,痛定思痛,恍惚迷離,悲從中來,長歌當哭:
晚歲驚心失幼兒,臨風一慟血凝絲。哀孫忍下雙親淚,哭弟能禁稚子悲。已棄余魂歸野土,猶疑未死臥空帷。無緣何必生相結(jié),嬉笑窗前得幾時。
這一年注定是不平靜的。夏六月,淄川發(fā)生大地震,乾隆《淄川縣志》卷三有詳細的記載:“七年六月十七日,地大震,裂城墻八丈,揺落垛口一千三百九十一,城內(nèi)壞官民房五百五十七,鄉(xiāng)村壞房屋無算,壓傷人畜死者四人?!痹鏖L詩《紀異》記此,中云“掀騰山岳地軸折,波濤倒漾翻石臼?;拇褰刑杻号继泷尾谎猿?。駭竄中衢各問訊,今之地震古未有”“死無葬地生無食,魂魄搖蕩風中柳。榱沉棟沒雞犬漂,十室之邑損八九”,以詩代史,與蒲松齡《地震》并列為中國文學史上描寫地震、忠實反映社會境況的佳作。
秋,族兄美公去世,袁藩作《哭族兄美公》吊之,中云:“薄命文章拙,中年骨肉親。”自嘆命運坎坷,家庭多變,可謂人至中年哀痛多,自傷不已淚滂沱。面對親人不斷離世,袁藩傷痛不已,對生命的消逝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彼時所養(yǎng)金魚死亡,袁藩又增痛苦,作《葬金魚梅樹下》。不久,噩耗又至,同學暨好友蘇若佩離世,袁藩作《哭蘇若佩同學十六首》以吊之,其五云:“自是人間有不平,十年鏖戰(zhàn)未成名。泉臺莫更談文字,只恐雄文鬼亦驚?!逼涫疲骸霸煳锖螒a四十春,卒年三十九,韶光轉(zhuǎn)眼即成塵??蓱z年少稱才子,空作黃泉下第人?!逼涫疲骸鞍肷鷳n患苦相煎,好友別離更慘然。今日苦君無覓處,誰窮碧落與黃泉?!苯杷酥票?,澆自己心中之塊壘,可謂傷人更自傷,俱是失意人。
康熙九年(1670)五月,表兄韓貫四以中翰出任潞安郡丞,請袁藩前去幫忙。袁藩因母老子幼、違制遠游,內(nèi)心傷悲,作《鸰音》組詩以記其心曲及羈旅所見?!敖K年成擾擾,除夕暗神驚”(《除夕》),是對此年心境的最好概括。
康熙十年(1671)中秋,為其亡父忌日,袁藩對月傷懷,作《中秋是日先君忌辰》:“萬古中秋月,今宵獨可憐。無心看素影,有淚灑黃泉?!辟恐脸Γ仡櫛灸?,袁藩感慨良多,所作《除夕》三首最能表現(xiàn)其內(nèi)心況味。
次年三月,袁藩客居濟南。自康熙二年(1663)秋考中舉人至今,忽已十年。十年間,功業(yè)無成,四處漂泊。袁藩作《秋日寫懷用安素中韻四首》極盡抒寫這一心情。失意落寞,愁腸百結(jié),讀來令人悵然若失。除夕,袁藩回想本年,企盼明年會試成功,作《除夕》以表心志。
康熙十二年(1673),袁藩赴吏部參加官員選拔考試,考取候補知縣,實際一生都未得實職。參加會試,又不第。久考不中,心緒低落,從其歸鄉(xiāng)后所作《長歌送王生入都》可略窺一斑。家居期間,心情仍久久未能平靜。其《秋日感懷次畢載積先生韻四首》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落寞凄涼之心境。其一云:“此生端合老漁樵,感慨春明憶舊僚。寂寞一燈遲夜月,艱難雙淚滴清宵?!逼涠疲骸跋⑽淖秩?strong class="bRwg+bxA0PmllNCvoMSW7g==">錯,笑把功名太認真。意義千秋空我輩,漂零十載復誰論?!逼淙疲骸拔乙鸦倚耐履荆l能洗耳枕名泉?!逼渌脑疲骸澳陙戆凉侨?,手拄雙頤望遠山?!笔б饴淠?,酸楚惆悵,溢于紙上。
此年夏,因朝廷命各省續(xù)修省志,山東布政司命各縣修縣志以備采錄。當時謝疾家居的刑部侍郎高珩與翰林院檢討唐夢賚商議,由唐夢賚董其成,禮請罷官家居的畢際有與舉人袁藩修訂縣志。這是繼前次萬歷三十一年(1603)王教修訂縣志七十年來的一次新修訂,為慎重起見,畢際有、袁藩、唐夢賚共集于高珩的侯仙園,仔細商談了十日。袁藩有詩《侯仙園》《留別念東先生次原韻》記此事。隨后,袁藩至畢際有家,在其石隱園開始共同修訂《淄川縣志》。修訂《淄川縣志》歷時近半年,至冬完成。畢際有《縣志舊序》詳記此事。
修訂縣志結(jié)束后,袁藩入萊州,經(jīng)膠東,過平度,歷景州,入京,寓金魚池側(cè)寺中。在京,夢友人畢際有(《寓中夢畢載積先生》)、送長兄袁綽早朝(《送裕如大兄早朝時補臨淮令》)。此期,身雖在京,心常思歸,心緒頗不寧,所作《自警》頗能揭示其心曲:“長嘆百憂集,悔作浪游子?!绾窝嘣频?,迫人來帝里。……乾坤憂震蕩,官海迷生死?!瓪w思未有涯,淚落不可止。出處莫輕談,達人須窮理?!?/p>
據(jù)袁藩《敦好堂詩集》見存的卷三、卷六,可推知已佚的卷四、卷五當記載袁藩康熙十三年(1674) 至二十年(1681) 八年間行蹤。大致可知,康熙十五年(1676)及康熙十八年(1679),袁藩兩次赴會試不第。又據(jù)《蒲松齡年譜》,康熙十六年(1677),袁藩偶得秦鏡,遂作《詠鏡》,遍示同人,請求唱和。“一時和者累累,刻《古鏡詩》行世?!保ㄍ跖嘬鳎骸多l(xiāng)園憶舊錄》卷一)今見存王士禛《秦鏡詞為袁松籬作》、高珩《秦鏡為袁松籬作三首》、唐夢賚《袁松籬秦鏡歌》、張篤慶《秦鏡歌為袁松籬賦其鏡得自海上》,一時唱和盛況,可窺一斑。
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袁藩再次赴京會試,不中。王士禛《池北偶談》卷十八《談藝八》云:“淄川袁孝廉松籬藩,名士也。以康熙癸卯冠禮經(jīng),壬戌尚困公車。闈中賦詩云:‘二十年前古戰(zhàn)場,臥聽譙鼓夜茫茫。三條畫燭連心爇,一徑寒風透骨涼。苦向緇塵埋鬢發(fā),憑誰青眼托文章?明宵別后長安月,偏照河橋柳萬行?!淇店愋⒘d公之群吟之,至泣下。是科袁竟下第?!痹獜氖驴瓶记昂髿v時近二十年,屢戰(zhàn)屢敗,壯志難酬,回首前塵往事,不禁感慨萬千。得知落第消息的那一刻,袁藩晦澀黯淡的心情可想而知。
袁藩落第歸鄉(xiāng)后,意興闌珊。禍不單行,六月二十二日夜暴雨,袁藩屋廬竟為洪水所淹,藏書亦被沖走。袁藩作長詩《水難》狀其情貌:“濁浪須臾跨岸來,階前洶涌為河腹。家家號泣悲無門,處處轟雷頹墻屋?!薄按笠疤咸咸煊麅A,魚龍出沒居平陸。東方漸白川原腥,回首家園惟灌木?!庇讶似阉升g作《袁宣四水沒居廬戲而吊之》,以戲謔之語表寬慰之情,讀來別有意味。
家中因水災(zāi)毀壞嚴重,八月,袁藩遂赴天津謀生(《至天津》)。功業(yè)無成,家園難居,寄寓他鄉(xiāng),怎不生悲!濃重的悲涼,充溢于此期的詩作中。如《雜感》其二云:“壯志幾曾酬馬革,窮愁偏是泣牛衣?!薄笆б獍肷事淠?,可憐彈鋏竟無歸?!逼淙疲骸叭送象K思千里,身比鷦鷯愧一枝。莫向高原懷故國,驚濤處處不勝悲?!?/p>
自去年來津,倏已二載。時至除夕,倍加思鄉(xiāng),袁藩作《除夕》,感慨“兩度天津守歲人,數(shù)莖白發(fā)又驚新”,其后又故作達觀之語,以自我慰藉。
康熙二十三年(1684)春,袁藩離開天津,作《留別天津諸友》。返鄉(xiāng),至高珩、唐夢賚于城西傅家灣所立之放生磯,作《放生磯八首》,充滿還鄉(xiāng)之歡欣悠然。次年,出訪友人孫樹百,拜訪高珩侯仙園。又應(yīng)畢際有邀請,帶病赴石隱園校訂其父畢自嚴《石隱園集》。袁藩詩集卷六《重寓石隱園作》《園中第二首》《石隱園對月二首》《石隱園苦雨步載績先生韻二首》《病起有感再用西仲韻二首》《新秋過畢信步先輩齋中看古鏡,作歌識之》《石隱園雜詠五首》《中秋前二日晚坐石隱園擬明日暫歸二首》《贈畢公權(quán)西行》等詩作于這一時期,記事志感。畢際有《編次袁孝廉敦好堂集題詞》亦回憶道:“憶當乙丑夏,余方有校刻先集之役,松籬力疾來踐宿諾。時往時來,茶鐺藥鼎,聲相雜也。”與家人共度中秋后,袁藩又拖著病體至石隱園,一天后即病體不支。畢際有急忙派人抬肩輿送歸,以備后事。臨別之際,袁藩呻吟嗚咽同時并作,凄切地囑托畢際有錄存其詩?;丶以掠啵揠x世。
值得一提的是,袁藩在畢家石隱園校訂文集的幾個月內(nèi),與自康熙十八年(1679)起設(shè)館于畢際有家的蒲松齡朝夕相處,詩詞酬唱,結(jié)下了深厚友情。二位淄川名士遭際相似,志趣相投,又兼富文才,遂頻頻詩詞唱和,留下了一段淄川文壇佳話。
袁藩集中今存《謝蒲留仙問病》《水龍吟·雨甚慰蒲留仙即步元韻》《臨江仙·奉和蒲留仙韻》三首唱和詞,蒲松齡集中則今存《苦雨柬袁宣四孝廉》《登千佛山眺遠同宣四作》《袁宣四得古瓶詩以艷之有序》《花朝同宣四聯(lián)句》《木蘭花曼·早春聽雨和袁松籬》《木蘭花曼·新月和松籬》《木蘭花曼·殘月再和松籬》《大江東·新秋月夜病中感賦呈袁宣四》《賀新涼·喜宣四兄扶病能至挑燈伏枕吟成四闕用秋水軒唱秋韻》《賀新涼·讀宣四兄見和之作復疊前韻》《賀新涼·喜雨并寄贈宣四》《一剪梅·戲簡宣四》《臨江仙·送宣四東歸》《綠意·詠芭蕉和宣四作》《釵頭鳳·中秋前雨阻宣四不得歸戲作此將寄之聞已冒雨行矣》《瑞鷓鴣·中秋懷宣四》《蝶戀花·涉石隱園懷宣四》《沁園春·聞宣四病篤》《念奴嬌·挽宣四》《哭宣四兄》等多達二十七首唱和詩詞,其中詞作達二十首。另外,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二《龍》、卷十二《古瓶》所記奇事異聞俱與袁藩有關(guān),卷七《商婦》《閻羅宴》二則注明為袁藩講述的故事。在袁藩生命的終點,與才士蒲松齡的人生產(chǎn)生密切的交集,成為袁藩落魄人生的高光時刻。知己酬唱,雅音互賞,樂何如之!
袁藩誠為淄川一代作手,其詩頗得鄉(xiāng)賢贊譽。如高珩對其詩頗為推崇,認為得王維、劉長卿之長:“松籬新作,如將代興,回環(huán)諷詠,左把維摩之袂,右拍隨州之肩,有余裕焉。”(《題袁松籬敦好堂近詩》)唐夢賚亦多有贊語:“宣四詞兄早擅文名,凡濡筆而成,便為妍麗娟秀之章,蓋其天性然矣。歲庚申(1680),所賦《遠游》諸什,興發(fā)神王,更得助于江山?!保ā额}袁松籬敦好堂近詩》)吳枌亦謂袁藩詩神似王維、孟浩然、錢起、劉長卿之詩:“王、孟、錢、劉皆以清和淡雅為宗,故昔人謂其得陶、謝之遺,讀松籬先生《遠游》近稿,一何神似也。”(《題袁松籬敦好堂近詩》)吳枌所評,概本畢際有《袁孝廉傳》所云:“讀者謂其詩清和淡雅,得摩詰、隨州之神?!敝T人以上所評,多有揄揚,袁藩詩作乃典型文人之詩,清和淡雅乃其為人為文之底色。又因科考之途多艱、人生遭際多舛,故其詩歌以情感真摯、悲傷哀婉、富有情感張力為主要風貌。袁藩多舛的人生與飽含血淚的悲情書寫,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一個失意文人在塵世間艱難而又痛苦的種種掙扎。王國維《人間詞話》評價李煜詞說:“尼采謂一切文字, 余愛以血書者, 后主之詞, 真所謂以血書者也。”余謂袁藩詩詞,亦當如是觀之。
作 者: 陸巖軍,文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明清文史研究。
編 輯:得一 3121763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