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南宋風(fēng)雨飄搖之際最后的脊梁,年少入仕,忠心為國,宦海沉浮,仍保初心。山河破碎,身似浮萍,零丁洋里傳來他的哀嘆。他途經(jīng)梅嶺,風(fēng)雨凄凄,打濕了征衣,故國不在,萬里飄零。高官厚祿從未動搖他的決心,寧死不降,他捍衛(wèi)著南宋最后的尊嚴,唱罷正氣歌,面南而拜,從容就義。人生在世,終有一死,唯愿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本身是拿筆的文人,卻為了南宋征戰(zhàn)沙場;他本可以屈服謀富貴,卻為了忠義視死如歸。他就是南宋的硬脊梁——文天祥。
南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文天祥出生在江南西路吉州廬陵縣(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qū)富田鎮(zhèn)),先輩是普通庶民,沒有當(dāng)過官,所以文天祥一再說自己是“起身白屋”。幼時的文天祥,每每來到學(xué)宮祭祀,望著鄉(xiāng)賢歐陽文忠、楊忠襄、胡忠簡的畫像,他們的謚號都有“忠”字,文天祥心生崇敬,發(fā)誓成為他們中間的一員。忠君愛國的種子在幼年文天祥的心中生根發(fā)芽。
南宋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20歲的文天祥參加科舉考試,殿試題出自《易經(jīng)》,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文天祥不打草稿,一萬多字的文章一氣呵成。
當(dāng)時的皇帝宋理宗在閱讀了他的答卷后,當(dāng)即選他為本次考試的狀元。就連陪同在一旁參與復(fù)審的考官王應(yīng)麟也不禁連聲稱贊道:“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p>
南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蒙古國的第四位大汗孛兒只斤·蒙哥決定大舉南下攻宋。蒙軍分三路進犯,在中原大地上橫沖直撞。面對來勢洶洶的入侵,沒有做好充分對戰(zhàn)準(zhǔn)備的宋軍潰不成軍,只得將生的希望寄于委曲求全的議和?;鹿俣纬忌献?,建議遷都,卻遭到了文天祥一次又一次的上書反對。時任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的他,強烈請求斬殺董宋臣,以實現(xiàn)民心歸一,可建議均被駁回,于是剛正不阿的文天祥自請免職回鄉(xiāng)。
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蒙古大軍壓境,長江上游告急,朝廷號令天下兵馬勤王。正在贛州任知府的文天祥捧詔痛哭,捐盡家資作為兵餉,召集萬余志士保家衛(wèi)國。朋友勸他此舉“何異驅(qū)群羊而搏猛虎”,他凜然道:“吾亦知其然也。第國家養(yǎng)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guān)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fēng)而起者。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如此則社稷猶可保也?!痹谖H缋勐训木謩菹?,文天祥置自己與全家人的性命于險地,希望能以自己挺身而出的表率喚起全民救國抗元的熱潮,保住自己的國家。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氣魄,讓他把國家興亡和民族興衰作為自己的使命所在,即使肝腦涂地也義無反顧。
后來,文天祥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與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主帥伯顏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不久后,他在福州參與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又自赴南劍州聚兵抗元。
可不幸的是,孤軍無援的文天祥在五坡嶺(今廣東省海豐縣北)被元軍俘虜。元軍統(tǒng)帥張弘范軟硬兼施,文天祥毫不動心;張弘范要文天祥寫信招降宋軍,文天祥寫下《過零丁洋》一詩,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發(fā)自己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鼓勵戰(zhàn)友舍生忘死、為國奮戰(zhàn)。
崖山陷落后,張弘范試圖勸降文天祥,文天祥以“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拒絕。被押往大都(元朝首都,今北京市)后,文天祥在囚牢中經(jīng)受肉體和精神的折磨,仍創(chuàng)作《正氣歌》,寫下“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可見其救國救民舍生忘死,浩然正氣至大至剛。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之位”為誘惑親自勸降文天祥,文天祥以“愿賜之一死足矣”斷然拒絕。次日,文天祥慷慨就義,臨死前向南方祈禱,從容殉國。
文天祥在遺書中說:“而今而后,庶幾無愧?!彼陨鼮檠澈葱l(wèi)國家尊嚴,忠肝義膽與日月爭光,天地同輝。
文天祥的生平和作品,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一面鏡子,映照出個人對于國家和民族所應(yīng)承擔(dān)的責(zé)任,也為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和民族復(fù)興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伶仃洋潮起潮落,時代沉沉浮浮,時至今日,文天祥依舊是我們心中的英雄,他滄桑半生,換忠義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