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試卷現代文閱讀I提到,長久以來,人們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號”探月任務揭開了月背的神秘面紗;隨著“天問一號”飛離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遙遠的深空……
正如人類的太空之旅,我們每個人也都在不斷抵達未知之境。
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未知何懼,我且歌行
物質與意識的關系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這一基本問題中又包含著意識能否正確地認識物質這一問題。曾幾何時,荀子的“不可知論”甚囂塵上,但此論斷最終如風中蘆葦般為風所折。
實踐已經證明,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之物。我們應掀開籠罩在未知之境上的那層薄紗,主動求索,向內探尋,從而抵達未知之境。
“好奇心是打開一切科學之門的鑰匙?!弊缘谝豢|陽光照射到這顆藍色星球上時,未知之境便已經存在。那么,是誰先發(fā)出了第一聲“為什么”?所謂“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既是對未知風險與挑戰(zhàn)的迎接,也是在好奇心驅使下的主動嘗試。蘇子月夜泛舟,探尋石鐘山“聲如洪鐘”背后的奧秘,縱有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的大石,但好奇心讓他戰(zhàn)勝了恐懼,覓得了真理。被動接受,是“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只有主動求索,方能抵達未知之境。
好奇心是探索未知之境的前提,而想要抵達未知之境,就離不開勇氣與毅力,因為未知之物常常與風險相伴。你永遠不知道你下一秒遇到的是嫣然一笑的少女,還是張開血盆大口靜待獵物自投羅網的野獸。唯有以勇氣為矛、以毅力為盾,方能撥開籠罩在未知之境上的迷霧,得到真知灼見。“且視未知之境如盞盞鬼火,我自去走我的夜路?!蔽粗彻倘豢膳?,但勇敢的人會不斷前行。
事物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發(fā)展之中,新事物的產生與舊事物的滅亡在時序變換中不斷更替。因此,未知之境沒有盡頭。我們只有超越,再超越,才能不斷抵達未知之境。
屠呦呦在研制出青蒿素后,又引入羥基,使青蒿素的活性提高了十倍左右;程相文經過數十載鉆研,終于培育出了第一批玉米雜交種子,而如今,由程相文選育出的14個玉米高產新品種已生長在廣袤的祖國大地上。他們都沒有將成果看作終點,而是將其視為新生,然后再次潛心鉆研,致力于撕掉未知之境上的一個個標簽。我們也應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刻苦鉆研的態(tài)度去超越,再超越。須知未知之境沒有盡頭,還有很多的未知之境等待我們去探索和抵達。
我們應以好奇心為燈,照亮未知之境的黑暗;以勇氣和毅力為劍,揭開未知之境的謎團;以不斷超越的態(tài)度,抵達一個又一個未知之境。
未知又何妨?我且吟嘯歌行。
作文題干以試卷現代文閱讀I中的太空探索為材料讓考生展開對 “未知之境”的探討。
首先,回到原文的相關段落,我們可發(fā)現以下關鍵句——“很少有人意識到,億萬年來,月亮的‘圖案’從未變化”“‘玉兔二號’凝聚著中國航天人的勇氣與智慧”“中國航天人的目光又隨之投向深空”。我們可以將這些句子凝練成以下三個關鍵詞——“好奇”“勇氣”“超越”。這樣就有了文章的大綱——好奇是前提,勇氣是利刃,超越是未來。
其次,運用相關事例及名言進行論證,如文中運用了屠呦呦、程相文等人之例,還運用了課文原句“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語出《焦裕祿》)及“且視未知之境如盞盞鬼火,我自去走我的夜路”(改編自史鐵生《病隙碎筆》)。
最后,有意識地加入多種論證手法,豐富文章內容。
1.鍛煉自己的審題能力
我們可以用往年的高考作文真題進行審題訓練:審題后先迅速地劃分題干層次,并在對應的內容旁寫下關鍵詞,然后將這些關鍵詞串聯起來形成大綱,最后用一句話概括行文的思路,凝練出一個標題。
做完這些事情之后,自己再去對照真題的解析或者去請教老師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確。
2.積累作文素材
除了時事素材的積累,我還推薦課文素材的積累。課本是一個巨大的素材庫,將里面的素材提取出來運用可以為自己的文章加分。
3.采用新穎的寫作方式
套用過于死板的作文結構很容易被打上“套作”的標簽,且閱卷老師看多了一板一眼的作文,難免會視覺疲勞。我們不妨大膽地采用一些新穎的寫作方式,讓我們的作文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但不建議在考場上臨時創(chuàng)新,應該在平時的寫作中有意識地訓練,如此,覺得適合就運用于考場上,覺得不適合也不需要強迫自己去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