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 畔
我沒有想到這么快就來訪問她。正月里,我回家探親,在當(dāng)?shù)匚穆?lián)組織的一次文友聚會中,我第一次見到她。這位傳奇式的人物,已有好幾部長篇小說問世,現(xiàn)在是本市的作協(xié)主席。微胖的、篤實的身軀,加上一張方正的溫厚的臉龐,似乎還帶有一絲來自高原的風(fēng)霜與顏色,渾身滲透著一種渾穆與大氣。
其實,早在知道她之前三十年,我就知道她祖母——蘇蕙華女士。這位不經(jīng)意間在本地教育史上留下一段佳話的家庭婦女,近百年來差不多已經(jīng)家喻戶曉。那就是讓人肅然起敬的“裁襟勵子”故事,在本縣縣志和教育史志書里都有記載。說的是民國初年,本邑名士江百川之子江興漢在私塾里讀書,一天其師母跟學(xué)生講自己要給孩子做一件七彩圍兜,尚缺一塊紅布,不知哪位學(xué)生可以支援。興漢說他可以回家找一塊帶給師母。蘇蕙華女士聽兒子這么一說,當(dāng)即開始翻箱倒柜,卻遍尋無著,為了不讓孩子師母失望,也不使孩子失信于人,她把目光落到珍藏多年的紅嫁衣上,毅然拿起剪刀,在這嫁衣的前襟剪下一大塊,叫孩子帶回學(xué)堂,交給師母。師母得知這塊紅綢的來歷以后,大為感動,將此事講述給了鄰里?!安媒髣钭印钡氖论E遂不脛而走,很快被視為尊師重教重然諾的典范,激勵了許許多多的家庭與學(xué)子,還引得眾多文士為此賦詩作畫??h城龍眠河畔的堤岸有一面石墻,用浮雕形式介紹本邑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其中就有這個故事,使之更是傳播遐邇,深入人心。
當(dāng)年,我聽到這個故事也十分感動。我欽佩蘇女士的大氣慷慨,為了子女的教育,她舍得把一件珍藏多年的嫁衣剪碎,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由此,我也懂得了為什么本邑數(shù)百年來一直人文鼎盛,不僅有諸多人物在中國政壇產(chǎn)生舉足輕重的影響,而且形成了一個主盟文壇二三百年的重要文學(xué)流派,其根基在于民間的教育,在于普通民眾對于子女教育的重視與不吝付出。
但是,對于這樣的嘉言懿行,我在贊嘆之余,心下也不免有一絲疑慮,那就是對其功利性、目的性的考量,也就是說蘇蕙華女士這么做的動機不過是出于世俗的“望子成龍”考慮,而那時的“成龍”也不過讀書做官,成為所謂的“人上人”而已。但正是我新結(jié)識的這位作家,蘇蕙華女士的孫女,用她的行動糾正了我認識上的偏頗,使我看到了自己的狹隘與淺陋。
那還是二十年前,她還不是作家,只是一個經(jīng)常在當(dāng)?shù)匦蟀l(fā)表豆腐塊文章的寫作愛好者。因為向往遠方,便與旅友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遠行。一路西行到了拉薩,因為高原反應(yīng),同行者都打了退堂鼓,不敢再往前,只有她一個人背著大背包,持續(xù)獨行,深入真正的藏區(qū)。中間遭遇了許多暴雨、塌方,也看到了藏民的生活底色,尤其是對許多藏民孩子不上學(xué)、因而顯示出懵懂無知的狀況表示極大的憂心,遂決心留下來建立學(xué)校,向孩子們普及教育。沒有校舍,就借助帳篷和喇嘛廟辦學(xué);有孩子輟學(xué)或逃學(xué),她就不畏艱苦,走遍周邊的山嶺,把他們一個個找回來;有不愛學(xué)習(xí)的,還用各種辦法加以鼓勵、啟發(fā),給他們提供學(xué)習(xí)的工具和玩具。其間,她遭遇生活的種種不適應(yīng)與身體的疾患,也有中途而退的念頭,但正是祖母在家鄉(xiāng)人心目中樹立的重視教育和講誠信的風(fēng)范,一次次鼓勵了她,使她克服了各種困苦和艱難,堅定了信念,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對藏區(qū)兒童的教學(xué),一做就是十五年,贏得了藏族同胞的信賴與支持。當(dāng)?shù)匕傩战o她取名“扎西梅朵”,意為“草原上吉祥的花朵”……她還把自己的經(jīng)歷和所見所聞寫成《酥油》《雪蓮花》《最后的女權(quán)王朝》等小說,以便更多人了解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們與文化。
這真是“裁襟勵子”故事的最佳續(xù)篇,是蘇蕙華所傳承的尊師重教在當(dāng)代發(fā)揚光大開出的絢麗之花。
我原本以為“裁襟勵子”的故事發(fā)生在縣城,江家是縣城里的一戶簪纓世家,似乎只有這樣才會得現(xiàn)代風(fēng)氣之先,有此開明之舉,沒想到,文聯(lián)的朋友卻告訴我,這故事的發(fā)生地是遠在縣城七八十里外嬉子湖邊的嬉子湖鎮(zhèn)珠檀村,我感到非常驚訝。在我的印象里,一個遠離城區(qū)的湖邊小村應(yīng)屬偏僻、荒野之地,卻有這樣的人文佳話,更是令人肅然起敬,也由此掂出本邑重視教育的程度,在暗暗稱奇的同時,不禁更為崇仰。所以當(dāng)這位文聯(lián)的朋友提議我們?nèi)嵉靥ぴL,我自是欣然前往。
那天下午,我們在鄉(xiāng)村公路上驅(qū)車一個多小時,始抵達一個雜樹掩映、綠意未凋的村莊。進入路口,我就感覺這一帶已經(jīng)過有意的整修,村路鋪得十分整齊,右側(cè)一片竹林,有一亭翼然,額曰“勵子亭”,亭中立有一碑,碑有銘文,即敘“裁襟勵子”故事。左側(cè)有一片江南風(fēng)格的建筑,仿佛幾座四合院相連,一律是白墻黑瓦。其門樓上掛一木匾,上書“百川書舍”四字,門邊亦釘有本市“家教家風(fēng)實踐基地”的銅牌。此刻,主人已在門口迎接我們。步入青磚鋪地的庭院,迎面又見一塊“裁襟勵子非遺館”的牌子,室內(nèi)正廳掛有解說“裁襟勵子”故事的圖畫與文字。而整體形成一個非遺文化園,分為好幾個展廳,有蘇蕙華故居、母教長廊、農(nóng)耕文化陳列館等,還設(shè)有“誠信圖書角”,作為誠信文化傳承的課堂,向鄉(xiāng)民和來訪者施予影響。一件件來自歲月深處的鄉(xiāng)間什物、農(nóng)具,喚醒人們特別是我這個游子暌違已久的鄉(xiāng)愁和耕讀傳家理念,也體會到作為一名當(dāng)代作家的江女士興建此館的匠心與初衷。
我一邊聽著主人的講解,一邊沉湎于往昔歲月的懷想,但我心里的一根弦始終繃著,并不時地彈出一聲響,那就是:湖在哪里?為什么這湖畔會產(chǎn)生這樣的人物、故事,有此崇文重教文化?在我的要求下,主人帶我們到嬉子湖邊觀光。穿過竹園、菜畦,一片大水展現(xiàn)在我眼前。但一開始還只像個大池塘,對面即是沙洲。但轉(zhuǎn)過彎,那大水卻遠遠地鋪展向天際,浩渺無涯。冬日水淺,我們下到湖灘,盈盈一水仿佛伸手可觸。我多么想掬一捧入口,但其實還有一段距離;我在想,當(dāng)春潮既漲,湖水拍岸,湖上千帆競發(fā),船只在陽光、霞彩與浪影間往來穿梭、漁歌互答,那是怎樣的一種景象,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家境應(yīng)比其他地方比如山里人家要富足得多吧?而“富而好禮、富而好學(xué)”似乎是普遍規(guī)律,大約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這一帶耕讀文化素來比較興盛吧。
然而江女士卻告訴我,你所感受或想象的只是漁民生活富于詩意的一面,另一面你沒有看到的艱辛與困苦,或者才是真正的底色。比如以往捕魚吧,一般人也不是輕易就能夠捕到的,許多人并沒有船只,只能等到冬日湖水退下去,才到灘涂去“撿干”,湖水在大風(fēng)的推送下退縮,有些魚就落在灘涂,但它們也知追著水跑,下湖撿干的人也得下到水里,與魚比賽速度,以此取得一些收獲;有的人追魚追到深水,返回時天色已晚而四野茫茫,加上饑腸轆轆、疲累不堪,差一點就回不來了;而摸魚的更是叫絕,他們在大冬天赤身裸體下水,用自身的體溫吸引魚群聚集到身邊,然后用雙手去摸去捉;還有先下水走一段路,用腳在湖底踹出一個個深腳窩,等到晚上魚兒為避寒躲進腳窩,第二天一早漁人再次下水,把腳去踩那腳窩,發(fā)現(xiàn)有魚,便用漁叉順著腳趾去刺,把魚擒獲。這些都須光腳甚至赤身裸體進行,但寒冬臘月,在水里泡得久了,對人身體的損害可想而知,所以湖村里的漁民老來大都患有老寒腿、風(fēng)濕癥。至于在夏季遇到狂風(fēng)巨浪,以致檣傾楫摧而葬身魚腹的更不鮮見。
江女士的這一番敘述確實打破了我對湖畔農(nóng)家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幻想,使我的頭腦里除了一湖碧水波光粼粼,春來蘆葦青青,片片圓帆升起槳聲咿呀之外,還有了船破網(wǎng)爛、孤兒寡母在湖邊望眼欲穿的畫面。對于這片土地上的人,生活總是要顯示出嚴峻的一面,這也讓我理解耕讀文化根深蒂固的原因。正是生存的艱辛,錘煉了人們對文化的追求意志,期待通過教育超越現(xiàn)實的困境,贏得一個更好的人生,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這種追求不正是非常合理而且值得尊重的嗎?
我們回到主人的書舍,再次參觀了陳列在此的幾代人的文化成果。據(jù)介紹,這個小小的珠檀村就曾出過十位詩人,他們都有自己的詩集存世,而成果最大的當(dāng)然是這位從青藏高原回來的江女士,她是發(fā)揚光大者,她把以她祖母蘇蕙華為代表的尊師重教之風(fēng)帶到了雪域高原。當(dāng)我們在這書舍的二樓坐定并圍爐夜話時,我隨著她的講述,思緒也飛到了那片一座座高山相連,一朵朵雪蓮花、格?;ㄊ㈤_,亙古以來閉塞原始,現(xiàn)在已是書聲瑯瑯的高地,那里群山如浪,群鷹疾飛,不知為什么,我卻在這書聲中聽到一陣陣從我所在這湖畔傳出的激越濤聲……
山 月
每當(dāng)有一輪明月從我的窗口飄過,我總想起在故鄉(xiāng)山坳里見到的大月亮,還有那個她。
說真的,我沒有想到還會遇見她。我們相別已經(jīng)十年了吧?我們曾經(jīng)是高中同學(xué),可是她并沒有把高中讀完,大約是在讀高二的時候吧,我就聽說她退學(xué)了(我們不在一個班),原因是她生病了。她的學(xué)習(xí)成績原本是很好的,我們都有點為她可惜。我還記得我們剛?cè)雽W(xué)不久,為了班級上的什么事,她來找我(我們都是班干部),她站在窗外微微地俯低身子湊到窗戶邊,跟坐在教室里的我說話。我忘記她說了些什么,只記得她那一雙眼睛真大,忽閃忽閃的,眼珠像兩只可愛的精靈,一直望到人的心里去……
那一天,我是往山里的親戚家去。我在親戚家門前的坪壩上轉(zhuǎn)了半天,又到坪壩后面、大山腳邊的村子里轉(zhuǎn)悠了一下,實在覺得無聊。我便問我的親戚,還有什么地方可以去走走看看。親戚告訴我,翻過左側(cè)的山梁,還有一個山坳,夏季會有一掛瀑布從懸崖峭壁上飛流直下,而在下面,形成一個深潭,潭的一側(cè)有一塊巨大的巖石,比一般人家的房子還要大,可以到那里玩玩。我聽了很興奮,就拔腿前往。
我沿著一條葛藤似的山徑左旋右繞,很快我就聽到泉流的聲音,一條山澗赫然出現(xiàn)在我眼前,我的眼睛一亮,一澗的清泉在陽光下閃爍金子般的波光,而正前方的山崖上果然還是有細細的瀑布在滾動,并砸在突出的巖石上, 水花迸飛四散,而一側(cè)果真有一堵光禿禿的巉巖……
我望著那巨大的巉巖,它只是一塊光滑的石板嵌在山體里,也沒有一絲波浪,只在它的頂上有鳥兒從空中飛過,一直飛到云端,讓人遐想:山那邊是什么地方,是田疇平畈還是重巒疊嶂?
繼續(xù)往前走了不遠,我就在澗流邊看到一個身影,聽到了清脆的棒槌響聲,這是一個女人在洗衣。從她的背影看她是比較瘦弱的,而布滿大石頭的河灘,只有這樣一個羸弱的身軀!我不禁暗暗稱異,便想走近些看看。這時,她也正抬起胳膊去擦額上的汗,在一剎那間,她也看見了我,可以看出,她竟微微地愣了一下,身子凝定了那么一會兒之后很快放下手臂,又再看了一眼。這時我也看見了她長圓形的臉龐,比較白凈,而一雙大眼睛里似汪著泓清泉,波光閃閃,顯得十分靈動。但她的臉上瞬間出現(xiàn)了疑惑的表情,似乎若有所思,而與此同時,我的記憶似乎也推開了一扇窗戶,我們幾乎同時喊道:“你是——”
“啊啊,果然是老同學(xué)!”她站起身來,歡喜地叫道。然后,我們倆又幾乎同時向?qū)Ψ教岢隽艘蓡枺骸澳阍趺丛谶@里呀?”她告訴我她在這里教書,教小學(xué),已經(jīng)五年多了。說著,還用手指了指左側(cè)的一道山坡,說她的小學(xué)校就在那山坡下面。我引頸轉(zhuǎn)向她指的方向望了望,隱約望見綠樹掩映下的幾間磚瓦房和石頭房子,想象她在那里教課的情景。沒想到十年不見,她竟然在這里當(dāng)起了“園丁”,教育起了山里的孩子,我覺得這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我抑制不住好奇,便問她怎么到這里教起書來,我記得她的家不在這里,是在離縣城不多遠的一個村里。她告訴我,她由于身體原因不得不退學(xué)在家,臥病在床;后來打針吃藥,稍稍好轉(zhuǎn)一些,已一年過去了,也不再想復(fù)學(xué),仍在家休養(yǎng)。那時家里很貧困,由她母親一個人拉扯著三個孩子,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她的姑父在這里擔(dān)任支書,他說他們的小學(xué)正缺一名教師,如果她能行的話,不妨來這里代課,一個月二三十元錢,總好過在家白白地待著。而醫(yī)生也證明她的病并不傳染,跟她生活在一起的弟弟妹妹也都未被傳染,于是便來了。
“那你得的是什么病呢?”我問。
“是肺結(jié)核。我在咱們中學(xué)讀書的時候,有一天就在宿舍里大口大口地吐起血來,嚇得同寢室的同學(xué)都哭了。然后,我的媽媽就來把我接走了……”她一邊說著,一邊收拾起她洗的衣服,說是要帶我去她的小學(xué)坐坐,我答應(yīng)了。
我們走在亂石磊磊的河灘,好在不久,就走到岸上,順著岸邊小路走一截,拐一個彎,就到了她任教的學(xué)校。學(xué)校不過是個院子,院子里靠著山坡,有一溜五間房子。這房子有的是磚砌的,有的是打的土坯墻,那頂頭的一間卻完全是石頭壘成的,一看就知不是同時建起的。而這間石頭屋正好是我同學(xué)和她一位同事的宿舍。這天恰好是星期天,校園里靜悄悄的,除我們外一個人都沒有。
她讓我進了屋,坐在一把椅子上。那幾乎是屋里唯一的坐具,另有一只小馬扎,剩下的只有一床一桌和一個手工做的衣架,此外別無長物。我忽然感到了一種久違的清寒之氣,也在想象這幾年來,這位女同學(xué)過著怎樣簡易和單調(diào)的生活。
“習(xí)慣嗎,在這里?”我問她。她說:“一開始還真不習(xí)慣。雖然我們那里也是農(nóng)家,但到底比這山里要富足些。剛來時,這里的孩子有的連一雙鞋都沒有,就赤著腳上學(xué),一直到冬初,實在太冷了就待在家里烤火,不來上學(xué)了。剛來這里,這間屋子沒有抹上水泥,有些搖搖欲墜。有一年夏天,山洪暴發(fā),嚇得我一晚上都不敢去睡,生怕洪水來了,把我和這間屋子沖走。有些星期天,我獨守著校園,晚上還聽見野狼的嚎叫,當(dāng)然還有野豬和獾來校園邊的菜地里糟踏菜秧?!?/p>
這是一種多么枯寂、多么貧乏的日子,一個病弱的女孩子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戰(zhàn)勝清貧和寂寞而堅持下來,何況她還要克服身體的疾患!難得的是她不僅堅持下來了,而且把教學(xué)開展得很出色,她教的孩子已經(jīng)有好幾個考上了縣城的重點中學(xué)!她說她在身體不適的時候,常想的就是死在這里也是值得的。她一直堅持家訪,有一次走得遠了些,到了山那邊的一個山寨,回來時,她拉亮屋里的燈光,忽然發(fā)現(xiàn),她的床鋪上有一雙滴溜溜的小眼睛在看著她,她再仔細一看,原來是一條一丈來長的大蛇正盤著身子坐在她的床上,她差一點被嚇得魂飛魄散。幸虧她從外面走夜路剛回來,還一直保持著警惕狀態(tài),也幸虧她的手里還握著一根比較長的粗木棒,她才沒有暈倒在地。她用木棍把蛇趕跑了,而木棍卻一直不敢放手,且久久未眠……
“那你為什么沒想著調(diào)回去,或在家鄉(xiāng)另謀一個職業(yè)?”我問。她回答我說:“不知道。也許是因為習(xí)慣了,也許是舍不得這里的孩子。你知道,這里叫什么嗎?——石門沖!”然后,她仰起頭,若有所思地念起了本縣文人所寫的《竹枝詞》,其中有一首是:“桐城好,奇絕石門沖,半壁排空斷歸鳥,一條飛下似游龍,水碓帶云舂。”接著,她問我,“你剛才從上游的水潭邊看見那堵巨大的光滑的懸崖了嗎?那就是石門!”
我點點頭,又若有所悟地“哦”了一聲,原來,那一塊巨大的石板就是人們常說的石門。我對我所置身的荒野頓時感覺有些不同凡俗起來。
那么,我的同學(xué)逗留在這深山野嶺與這古老的石門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我雖然沒有直接向她提問,但無疑從我的眼光里流露出疑惑,她看出來了,便說:“這里有一個傳說故事……”于是,她便輕言細語地講起這個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這堵懸崖只是一片獨立的巨石,據(jù)說是天上美貌公正的仙子所住的宮門,隨著仙子降落在人間。隨著它的到來,這山?jīng)_也有了人煙。有一次仙子外出,被野狼追逐,幸虧一位放牛的童子搭救,才安然無恙。仙子看到童子家徒四壁,就起了憐憫之心,為他打開了石門,任其挑選儲藏在里面的金銀財寶。童子進了石屋,并沒有看中那些金銀首飾和珍珠瑪瑙,而是選取了幾升稻谷種子。沒想到,他把稻種拿出石門,那稻種又變成了金種子。于是他把這些金種子都散給了周邊貧苦的人們,大家的生活都改善了。不料,這消息被一個惡霸知道了,他起了貪心,想要打開石門,搶占金銀財寶??墒撬麃淼绞T口,無論是磕頭祭拜,焚香祈禱,還是刀劈斧砍,架柴焚燒,那石門還是嚴絲合縫,再也不打開一絲縫隙……而且以后再也沒有人能把石門打開了,除非有人聽懂這邊上一只奇怪的小鳥發(fā)出的一種清脆的啼鳴。傳說這就是仙子當(dāng)年設(shè)下的偈語,掌控了這一偈語,就掌握了開啟石門的密鑰。這么多年,沒人懂得這句偈語,所以這一帶山區(qū)一直處于貧困狀態(tài)。
聽到這樣一個曲折離奇的故事,我不禁有些唏噓起來,我沒有想到,這么一個平凡的山野,還有這樣神奇的故事,我的內(nèi)心肅然起敬。我把目光投到我眼前的這位多年不見的女同學(xué)身上,我發(fā)現(xiàn)她周身也似散發(fā)出這片山野的氣息:清新、執(zhí)著、輕盈、大氣……還有眼睛里的堅定與平和。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斯言不虛!忽然,我若有所悟,便對她說:“哦,你留在這里,是想送給山里的孩子一把開啟山門的鑰匙!”她未置可否,但她的目光無疑告訴我:她正是這樣想的。
那天傍晚,我在那所小學(xué)里吃了點我同學(xué)下的面條,天色便黑了。我打著松明火把,按照她指點的一條雖然有些繞,但比較好走的路線,走回我的親戚家。我走不多遠,一輪明月便從山頂上升上天空,那樣大,那樣圓,滿天滿地都灑下了金色的月光,照得山山水水一片潔白,大地像一座大型的浮雕,凹凸有致,銀輝與陰影相嵌,非常漂亮,也非常壯闊,而且山谷里蒸騰出的夜氣和著草木的清香,呼吸進人的肺腑,讓人格外興奮,也格外清醒,邁出的腳步也更加有力。
我一邊走,一邊想唱一支歌,可是我只在心里哼唱幾句,而那輪明月越來越明凈、澄澈,發(fā)出的每一縷月光也充滿溫馨,無論我爬坡涉水,都一路跟著我,我甚至覺得它一直跟到了今天。
責(zé)任編輯 張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