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影像啟示
PARISPHOTO的先鋒與傳統
PART02
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
另辟前衛(wèi)1970—2000年攝影
上海藝術周
重光:攝影的書寫
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
傳統與現代的相遇
巴黎的影像啟示
PARISPHOTO的先鋒與傳統
每年11月,巴黎大皇宮就會變成世界攝影藝術的聚集地,2024年也不例外。PARISPHOTO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攝影藝術博覽會之一,匯聚了數百家畫廊、藝術機構以及攝影收藏家。這里不僅展示了歷史攝影巨匠的作品,還集結了熱衷于探索攝影邊界的新銳藝術家。2024年第27屆PARISPHOTO延續(xù)了其多元化的藝術風格,以“超現實主義誕生100周年”和“著名攝影師羅伯特·弗蘭克誕辰100周年”為主題,邀請了多位策展人和藝術家共同探討攝影藝術的新趨勢和未來發(fā)展方向。展會現場,觀眾們被攝影如何挑戰(zhàn)視覺認知、打破傳統攝影界限的演繹所震撼。
看點
1.“聲音”板塊:展示來自不同時代和地區(qū)的攝影作品,探索身份構建、政治與性別反叛等主題,呈現攝影在社會、政治和藝術中的多元應用。
2.“超現實主義百年”:特別展出曼·雷等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作品,并通過吉姆·賈木許創(chuàng)作的多媒體展覽重新詮釋這些作品。
3.“出現”板塊:由安娜·普拉納斯策劃,聚焦當代藝術家的獨創(chuàng)性作品和攝影技術的新探索。
4.OPPO舉辦“親愛的生活”主題影展。展出包括2024OPPO超影像大賽獲獎作品、OPPOFindX8系列優(yōu)秀樣片等一系列影像佳作。
巴黎攝影節(jié)的新篇章
第27屆巴黎攝影節(jié)再次回到了標志性的、新近裝修的大皇宮。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筑見證了無數藝術大師的作品在這里展出,而今年的攝影節(jié)也將繼續(xù)傳承這一傳統,共有來自33個國家的236家參展商,包括191家畫廊和45家出版商,其中64家是首次參展,重新回歸的畫廊包括RGR(墨西TakaIshii)、攝影/電影畫廊(東京),將呈現日本攝影師荒木經惟、森山大道和楢原一光的群展。這些參展商帶來了世界各地的優(yōu)秀作品,展示了攝影藝術的多樣性和創(chuàng)新力。
本屆PARISPHOTO新設“聲音”板塊,邀請了3位策展人圍繞當代主題制定提案,以重現一個藝術場景或媒體實踐,他們分別是:阿祖·恩瓦格博古(AzuNwagbogu),拉各斯攝影節(jié)創(chuàng)始人兼總監(jiān)、獨立策展人,最近擔任威尼斯雙年展貝寧館策展人;索尼婭·沃斯(SoniaVoss),眾多展覽的作者和策展人,專注于鐵幕后出現的攝影,特別是冷戰(zhàn)時期的東德和20世紀70年代的立陶宛攝影;獨立策展人埃琳娜·納瓦羅(ElenaNavarro),國際攝影節(jié)、墨西哥攝影社創(chuàng)始人。
紀念與致敬
今年是超現實主義誕生100周年,為紀念這一重要時刻,紐約的BruceSilverstein畫廊和EdwynnHouk畫廊,以及巴黎的LesDouches畫廊都呈現了令人矚目的收藏?,F場還能欣賞到巴黎SophieScheidecker帶來的卡蒂·霍納(KatiHorna)作品,以及曼努埃爾·阿爾瓦雷斯(Manuellvarez)未出版的作品集。倫敦的Cob畫廊則通過展示杰克·戴維森(JackDavison)的作品,探索和當代超現實主義遺產的對話。
為紀念著名攝影師羅伯特·弗蘭克(RobertFrank)誕辰100周年,PARISPHOTO特別邀請了電影制作人和多學科藝術家吉姆·賈木許(JimJarmusch)參與其中。作為弗蘭克的密友和崇拜者,賈木許在弗蘭克2019年去世后曾高度評價其深遠的影響力,尤其是他敢于打破固有觀念并不斷重塑自己視覺語言的能力。
探索圖像邊界
去年,PARISPHOTO成為歐洲首個創(chuàng)立數字板塊“Digital”的藝術博覽會,旨在支持將數字技術融入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并探索數字實踐在媒體演進中的應用。今年,該板塊由策展人尼娜·羅爾斯(NinaRoehrs)帶來15個項目,深入探討圖像的邊界。
Emergence(原名為Curiosa)則專注于當代藝術中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元素。23場個展凸顯技術與主題的多元性,將媒介實驗推向新的高度。展覽涵蓋從對當代問題的回應到感知實驗,再到抽象創(chuàng)作,展示了新一代藝術家取得的最新進展。今年,這一板塊由安娜·普拉納斯策劃,以技術和主題的多樣性脫穎而出。展覽包括卡羅琳·科爾巴森、米格爾·安吉爾·托內羅和胡安·西利奧的拼貼作品,以及波佩爾·科莫和愛麗絲·佩洛有關綠藻的趣味創(chuàng)作。
圖書展區(qū)將再次展現攝影書在攝影史上的重要地位。今年,45家出版商將匯聚在巴黎大皇宮一樓的全新展區(qū),為觀眾呈現獨家發(fā)布的作品、稀有版和限量版書籍。展覽將提供400多位藝術家的簽名書籍,并舉行討論活動。新興出版商如Mrel、TheEriskayConnection、Void和KodojiPress加入了現代出版商的陣列。此外,古籍書商Plac'ArtPhoto和DirkK.BakkerBoeken也將回歸。
“Elles×PARISPHOTO”計劃由諾曼底魯昂攝影中心主任、前耶爾電影節(jié)總監(jiān)拉斐爾·斯托賓(RaphalleStopin)策劃,旨在推動和展示女性攝影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在該計劃努力下,PARISPHOTO女性藝術家的比例從20%顯著提升至38%。此外,開云集團的“躍動女性”項目也為今年參展的四家機構的女性攝影師展覽提供了支持。
今年PARISPHOTO還將展示來自法國國家圖書館、蓬皮杜中心和立陶宛攝影師聯盟的收藏作品,著重呈現立陶宛的照片作品。同時,舉辦方還首次在圖書區(qū)旁邊設立一個以攝影書為中心的教育空間,致力于兒童群體的互動教育。該項目由攝影研究所和PhotoElysée共同制作,并有一個名為“Lisforlook”的展覽。
PARISPHOTO向來以其捕捉時代精神的能力脫穎而出,同時保持扎根于成熟的傳統。對于攝影人來說,每一年都是謙遜的一課,因為圖像擁有的無限潛力每一次都會給到我們驚喜。今年不僅僅是對懷舊的致敬,同時也前瞻性地探索了新的道路和聲音。人們不僅僅是觀察,更專注于與圖像對話。它是關于相遇、分享的故事,是關于各種藝術形式的脈動時刻。隨著AI和新技術興起,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攝影會如何重塑自己?今年的PARISPHOTO,邀請你充分轉變,平衡遺產和創(chuàng)新,思考藝術的未來。
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
另辟前衛(wèi)1970—2000年攝影
上海藝術周已成為這座城市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標志,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藝術愛好者、學者和投資者。2024年的藝術周以ART021和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為核心,延續(xù)其創(chuàng)新和實驗精神。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將于2024年11月8日推出重量級年度特展“另辟前衛(wèi):攝影1970—2000”,首次在中國大規(guī)模呈現蓬皮杜中心攝影類館藏。通過近200件攝影作品,其中包括1970—2000年間的作品,也有少量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作品,包括概念藝術的代表作、大型群像以及大尺幅置景,展示藝術家如何借助攝影探索新的視角、質疑技術與社會圖像,并重塑肖像與視覺空間。在全球化和技術變革的影響下,攝影不斷發(fā)展,已成為當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持續(xù)探討其技術潛力、社會功能和對人類狀態(tài)的表達方式。
展覽亮點
關于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
以相同的愿景為基石,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展開五年展陳合作項目,遵循開放融合的交流精神,開啟中外文化對話交流模式的全新探索。
2017年,以促進中法現當代藝術文化交流為原則,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簽署了戰(zhàn)略框架合作協議;2018年,作為中法最高級別文化合作項目被納入《中法聯合聲明》;2019年,在新中國誕生70周年、中法建交55周年之際正式向公眾揭幕。
五年間,雙方將共同策劃在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舉辦的展覽及研討等交流活動,包括在西岸美術館呈現常設展和特展,以及在法國巴黎蓬皮杜中心舉辦聚焦中國現當代藝術景象的展覽等文化項目。此外,雙方也將共同組織演出、研討、公共教育等活動,為中法深度文化交流搭建橋梁。
反思自我與觀眾關系的鏡像
20世紀20年代以來的先鋒藝術為攝影提供了一面鏡子:技術工藝和新視角的實驗拓寬了攝影師的視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4年—1918年)后,一種全新的生命意識逐漸浮現,改變了藝術家們看待世界、實踐和自身的方式。自拍像捕捉到了藝術家自我反思的時刻,并揭示了相互交織的各類關系:誰正在被拍攝、誰正在觀看圖像、誰又在制作圖像?20世紀70年代,另一批以加拿大藝術家杰夫·沃爾為首的先鋒派藝術家就這一課題繼續(xù)進行深入探討?!稙榕远鞯膱D像》是一幅毫無隱藏的戲劇性作品,在其中可以看到所有構成作品的元素,包括攝影師、模特和相機。通過鏡像圖像和作品的尺寸,觀眾亦能參與其中并直面圖像所呈現的動態(tài)。
鏡頭下的瞬間與表現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許多利用攝影和膠片進行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并未受過專業(yè)的訓練,或者沒有親自拍照。特別是一些行為藝術家和觀念藝術家,通過攝影師將自己的行動記錄下來,確保作品得以續(xù)存。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視作藝術的只有影像中所呈現的短暫的行為,而非攝影本身。然而,許多行為創(chuàng)作離開了攝影就無法被展示。藝術家以能夠產生最具表現力的圖像的方式展現他們的行動,或是在只為了鏡頭效果而不考慮觀眾的情況下構思作品。有時,拍照這一動作甚至構成了藝術的一部分,正如《18號碼頭》所展示的那樣。因此,攝影變成了其他藝術形式不可分割的部分,并以其自身的美學、規(guī)則和可能性影響著其他藝術形式。
《18號碼頭》是由27位藝術家于1971年2月至3月在紐約曼哈頓碼頭進行的一系列項目及表演。由美國藝術家威洛比·夏普(WilloughbySharp)組織,由德國攝影師哈利·尚克(HarryShunk)和其搭檔匈牙利攝影師賈諾·坎德(JánosKender)所拍攝。1971年首次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
藝術家對日常攝影的顛覆與批判
1965年,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將攝影描述為“一種平庸的藝術”,是一種依賴于特定社會規(guī)則與價值觀的儀式。攝影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對我們來說似乎再自然不過了,幾乎沒有人會將它們視作社會建構。藝術家則恰恰相反,他們顛覆了日常攝影,站在了私人快照、旅游照片和商業(yè)圖像的對立面。他們通過再現日常圖像和具有象征意義的圖片,質疑圖像創(chuàng)作者的身份和意圖。一些藝術家在作品中融入了廣告和社會學語言,以揭示圖像是如何被用來向我們推銷產品和灌輸生活方式的,以及我們應當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通過挪用、重組和重塑大眾傳媒的圖片,他們很早便開始介入圖像泛濫的問題,而正是這些圖像塑造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攝影媒介的實驗與探索
利用相機進行創(chuàng)作往往帶來廣闊的實驗空間和機遇。作為一種技術設備,從選擇膠片、鏡頭、快門速度、光圈到在暗室中的顯影,每一個步驟都充滿了無數的可能和變化。在對攝影和膠片的不斷探索中,許多藝術家并不追求技術上的完美圖像,而是熱衷于測試媒介的極限。在所謂的“分析攝影”中,他們對攝影的各組成部分和機制進行剖析。與觀念藝術類似,這類藝術實踐成為一種程式。他們在日常的情境中應用某種機制,以揭示攝影能夠和不能夠展示的東西。因此,這些藝術家的攝影圖像被看作對世界直接而真實地描繪質疑。
“廣告通過制造商之間競爭的表象,在創(chuàng)造性的選擇幻覺下,悄然建立了一種潛意識的信念:競爭性消費與個人滿足密不可分。消費的主要單位是家庭,高水平家庭消費的管理已經落到了婦女身上。據估計,家庭主婦的無償勞動價值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婦女在被大規(guī)模招募為‘家庭奴隸’時的勾結是通過對一種視女性為‘家庭主婦’的假設的不加質疑的認同而實現的,這種假設對她們來說就像生物性別一樣自然。因此,無處不在的‘家庭主婦’是女性美德和自我實現的完美化身——廣告商虛偽地將其視為馬戲團中的馴獸師,而不是他們的小丑之一?!?/p>
身份與關系的多重表達
肖像是最古老的視覺藝術流派之一,它通常被視作對被描繪或被拍攝者身份的固定表達。本章節(jié)的藝術家則提出肖像是一個流動的領域,允許主體進行多元個性的嘗試,并借此協調個體、他們的朋友與家人以及社會間的關系。這些肖像照表現出嚴謹的布局,照片中人們的情緒和關系既是個人獨有的,又是普遍的表達。另外一些肖像以其普通的面貌挑戰(zhàn)該類型攝影意圖表現人物復雜性的觀念。對部分藝術家而言,在鏡頭前擺姿勢是一個短暫地切換到不同角色的機會。所有藝術家都在強調一個事實,即沒有任何一幅肖像是自然的,而是通過預設的規(guī)范來構建自我和他人。
重塑視覺空間與媒介交融
在一些藝術家試圖解構攝影的技術和象征意義的同時,另一些藝術家則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他們將照片重新定義為有形物體,并以此重塑視覺空間。對物體、建筑及其結構的興趣為攝影師提供源源不斷的驅動力。在20世紀80年代,利用不同技術制作大型照片成為可能,攝影師不僅能夠重現地點和事物,還在形式和內容之間創(chuàng)造類比。當代藝術中多元媒介的混合,如攝影、雕塑、電影和裝置,相較于純攝影作品而言,極大地拓寬了圖像展示的潛在空間。這些作品在物質層面上讓觀眾同時直面攝影的構成性及其實體的即時性。
攝影在社會問題中的介入與表現
在20世紀80年代,除了借助攝影的材料技術,藝術家還通過質疑攝影所能客觀呈現的內容對其客觀性進行探索。對媒體圖像和攝影紀實價值的不信任,促使藝術家們探索介入全球社會問題的新形式。他們通過對個體命運的觀察將其上升至更宏偉的主題,這些命運被定格為身臨其境的圖片或碎片式的拼貼畫,從而超越了個體被拍攝的瞬間所具有的意義。這些作品形式和主題的多樣性反映出攝影為藝術創(chuàng)作帶來的多元性。藝術家根據想要傳達的信息決定作品尺寸、技術和材料,最終構成了攝影形式和內容的共生。
精心設計的紀實圖像與觀眾的凝視
自20世紀80年代起,誕生了一批乍看是紀實圖像,而實際上經過了精心設計的攝影作品。解讀這些作品不需借助外部語境,它們是“世界本身”。這些畫面與繪畫類似,依賴于戲劇性的概念:它們制造出一種真實場景的錯覺,但又明顯是為觀眾而作。它們吸引觀眾的目光,觀眾的凝視使作品變得完整。同時,觀眾往往被畫面所具有的欺騙性的極簡主義所迷惑,從而無法理解圖像的真正含義。通過將美術館空間和將圖像轉化為藝術品的觀眾納入其中,藝術家展示了照片及其語境的虛構性。他們的作品是攝影在藝術領域中成功的縮影。
藝術家對商業(yè)與環(huán)境重塑的探討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藝術家開始研究全球商業(yè)對我們的社會和建筑環(huán)境的重塑。他們依托全球化的發(fā)展,沿著貿易路線旅行以擴大作品的涉獵范圍。超市里的廉價進口商品、跨國公司的品牌標志和城市建筑,無一不是經濟增長和國際權力關系的象征。借助攝影這一主要媒介,藝術家將這些不同地方的共同現象可視化,既顯示了它們的相似性,也揭示了不同地方的特殊語境。此外,從攝影的材料貿易、大規(guī)模生產和復制以及便捷的傳播等方面而言,其本身也是全球交流的產物。攝影在概念上也與工業(yè)邏輯類似,具有標準化的格式,客觀地處理不同情況和經驗。
技術與媒介的融合和社會責任的探索
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的先鋒派藝術家將各類攝影作品確立為當代藝術實踐、教育、收藏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的藝術家在此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充分利用從物理攝影到數碼攝影的所有技術。他們沒有執(zhí)著于宏偉的畫面,而是將不同的媒介和展示方式進行結合。他們帶著紀實的目光和社會責任感投身工作,研究歷史檔案,或突破圖像的技術界限,從定格當下,到重現過去、遐想未來,他們不斷探索著攝影的可能性。攝影圖像在日常生活中的長盛不衰促使藝術家們持續(xù)探究攝影的基本問題,如攝影的技術能力、社會作用以及表達人類境況的方式。
上海藝術周
重光:攝影的書寫
攝影與技術發(fā)展的密切關聯使“照片”變得唾手可得。然而,只有當攝影被發(fā)現其語言性時,它才真正被激活,擁有了能指與所指,具備了改變結構和互文的可能。攝影的書寫不僅在尋求語言和形式,更指向一種個性化的觀看方式,能夠催生思考、傳遞及寓情。在新的圖像生產和傳播中,年輕世代逐漸形成他們獨特的創(chuàng)作意志和圖像文化敘事。
看點
1.“克洛德·維爾拉:一切都是最好的”,2024.11.3—2025.2.28,外灘藝術中心
2.“畢加索、莫迪里阿尼與現代藝術——法國里爾現代藝術博物館珍藏展”,2024.9.27—2025.2.9,東一美術館展
3.“行云流墨——巴黎賽努奇博物館藏現當代中國繪畫展” ,2024.9.6—2025.1.5,東一美術館
彭佳4歲的時候,她媽媽選擇了另外一種生活。母女很少有交集,直到母親去世,彭佳開始重新整理媽媽留下來的照片,嘗試去理解媽媽。最后,彭佳對媽媽的稱呼也從“李愛軍”變成了“Mama”。這個作品雖然叫“Mama”,但不只是關于母女,我們還能看到作為母親的李愛軍,作為一個獨立女性,如何在過去幾十年的中國倔強地生活。
出于對異鄉(xiāng)同齡人生活的好奇,樂子毅通過社交媒體招募與自己生活境遇相似的陌生人,為他們拍攝肖像。這些照片映射出他的自我懷疑,以及身處異鄉(xiāng)的疏離感和孤獨。在尋求個人發(fā)展的同時,每個個體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救贖自己。這個作品讓樂子毅收獲了“2023年徠卡巴納克新人獎”。
“美是一種價值判斷,它可以是句號,一個終點。然而詩卻是起點,當我們用詩來替一個場所下注解時,一切活動才剛開始。我們開始有龐大的想象、故事,甚至與經驗、記憶產生各種連結、作用?!?/p>
時間在事物之上的表現形式有無數種,每一處平常的空間里,都回蕩著時間的余韻。當我沉下心來凝視和思考它們,而不是根據既有的定義去打量它們,自然的啟示就悄然浮現了。時間的痕跡豐盈了物件的靈魂,連結了龐大的歷史、想象、故事、經驗與記憶。
《Slowand…》是一次輕松的嘗試,一些對于生活的零碎擷取。超越時間與空間,簡潔而獨立的風景。在拍攝與編輯的過程中,我想尋找的是一些輕盈與厚重兼?zhèn)?,寧靜與激烈共存的東西。
這個長期項目記錄了在異國大都市租住著小房間的亞洲女孩們和她們的房間,從2016年開始至今延續(xù)。項目從記錄生活和心情的日記寫作項目中延伸而出,敘述與回顧自己生活的時候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會很奇妙,當我翻看剛搬進那間小屋子的時候的日記,那些搬東西爬上爬下,趴在床上想家做夢和哭泣的那些畫面依然鮮活。也會想著和我差不多的獨自離家去到遙遠地方求學奮斗的那些女孩子:她們住在怎樣的地方,過著怎樣的生活呢?是否也會面對差不多的問題,又如何消化?
吳錦辰的《放松入睡》系列作品通過奇異、緊張的夢境畫面,表現出她在青春期的焦慮與掙扎。作品中,人物被道具裝飾成怪異的形象,傳達了不安和疑惑。這些畫面源于她對高中生活的回憶與夢魘,映射了現實中的隱秘陰影。她用攝影解構和表達夢境,通過直覺展現出超現實主義的特質,使觀眾在欣賞作品時反思現實。作品不僅是她內心沖突的表達,也是面對復雜社會壓力的一種存在主義式抗爭,賦予人面對生活挑戰(zhàn)的力量。
曹夢芹的虛構記錄作品描述了一個真實女孩在不同場景的生活片段,模糊了現實與虛構的邊界。邢磊運用他擅長的黑白高反差影調,在真實的世界中截取一幀幀超現實的“劇照”。孫瑞祥的暗房計劃從攝影制作實踐出發(fā),在現實世界中構建出虛構的調查現場,種種蹤跡提醒觀者重新審視影像、記憶和現實之間復雜的關系。
每文受紀錄片《從前有座森林》影響,深入西雙版納拍攝森林,樹木在此刻成為時間的等價物。李俊的作品《無常時》與《被排除的剩余目光》記錄被人忽視的時間形態(tài)。艾倫·巴特勒(AlanBulter)用數字與色彩重現了這個時代的物理地景,同時也指涉文化的流動。納溫·努通(NawinNuthong)則從虛擬游戲中提煉出富有隱喻的敘事現實,重構了圖像的邊界與可能。
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
傳統與現代的相遇
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由集美區(qū)政府與法國阿爾勒攝影節(jié)合作創(chuàng)辦,是中國攝影藝術愛好者每年翹首以盼的盛會。今年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將推出25場展覽,呈現來自法國、西班牙、德國、印度、日本、加拿大、美國和中國的藝術家共計2000件作品。其中包括:精選自法國阿爾勒攝影節(jié)的5場展覽,呈現了熱門的AI話題到建筑景觀、環(huán)保等主題的豐富創(chuàng)作;聚焦攝影大師深瀨昌久及駱伯年作品展,邀請觀眾共睹頂級攝影藝術家風采;3場無界影像單元展覽,呈現來自音樂和影像等不同領域創(chuàng)作者的多元視角;通過8場發(fā)現獎單元展覽及一場“中國律動群展”,挖掘和展示華人影像創(chuàng)作者及其作品;一場影像策展人獎入圍方案群展,發(fā)現和培養(yǎng)中國青年影像策展人和研究者。本屆攝影季也攜手展出“vivo影像加作品展”和“小紅書心動攝影展”,聯動呈現來自全球影像創(chuàng)作者的作品,鼓勵貼近日常生活的影像創(chuàng)作。
看點
1.攝影季將特別展出20世紀日本攝影大師深瀨昌久的作品,以及中華民國時期攝影先鋒駱伯年的展覽?;仡櫺哉褂[展示了攝影藝術的歷史與變遷。
2.“群島計劃”以廈門大社和幸福路、漳州古城、泉州古城和福州朱紫坊5條策展路線,共同開啟集美·阿爾勒在不同城市的藝術漫步。
3.“vivo影像加作品展”展覽由集美·阿爾勒聯合發(fā)起人榮榮策劃,展覽作品包括亞歷克斯·韋伯(AlexWebb)、肖全、段岳衡、弗朗西斯科·戈拉(FrancescoGola)等多位藝術家的手機攝影作品,以及從全球2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602003份投稿中精選的優(yōu)秀作品,展現多元視角下的移動影像藝術。
“年度阿爾勒”單元旨在向中國觀眾同步最新鮮的國際視野。今年7月,法國阿爾勒攝影節(jié)以“表面之下”為主題再次拉開帷幕,其中5場精選展覽即將來到中國展出:《地心游記》(藝術家克里斯蒂娜·德·梅德)、《新農夫》(藝術家布魯斯·伊斯利)、《日常巴洛克(2014—2019)》(藝術家拉杰什·沃拉),以及由奧德麗·伊盧茲策展的法國阿爾勒攝影節(jié)“發(fā)現獎”單元《揚起塵土》(藝術家科琳·朱爾丹,由法國洛里昂Lelieudelaphotographie呈現)、《電子遺產》(藝術家弗朗索瓦·貝拉巴斯,由法蘭西島攝影中心呈現)。
聚焦華人影像力量,發(fā)掘新銳攝影之聲
2024年,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再次攜手小紅書攝影,共同推出“集美·阿爾勒發(fā)現獎”,旨在發(fā)掘并推廣優(yōu)秀的華人影像創(chuàng)作者至國際舞臺。今年,4位策展人提名了8位華人攝影師入圍,他們的作品將在攝影季期間舉辦個展。最終獲獎者將獲得由小紅書提供的10萬元人民幣(稅前)獎金,并受邀在下一屆法國阿爾勒攝影節(jié)上舉辦個人展覽,彰顯中國攝影界的新生力量。
本屆“集美·阿爾勒發(fā)現獎”參展藝術家包括:由策展人甘瑩瑩和周一辰提名的王凝慧(展覽“地球朝太陽墜落卻擦肩而過”)與程曉敏(展覽“向水之洞”);策展人郭鶴天提名的鄭安東(展覽“如何(未)命名一棵樹”)與闞辛(展覽“新天使”);策展人萬豐提名的羅玉梅(展覽“客途秋恨第二現場”)與馬瓊珠(展覽“形狀之鳥”)以及策展人王泡泡提名的徐喆(展覽“尋金記”)與賈煜(展覽“陌生人”)。
推動青年策展力量,共創(chuàng)影像藝術新篇
集美·阿爾勒“影像策展人獎”由香奈兒支持,于2021年創(chuàng)立,旨在推動年輕影像創(chuàng)作,發(fā)掘和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中國青年影像策展人和研究者。該獎項通過公開征集策展方案、專業(yè)評審團評選、影像策展課程培訓和項目資金支持等多項舉措,吸引更多杰出的策展人參與影像的跨學科研究。入圍的策展方案將在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期間以群展形式展出,而最終獲獎方案將在項目資助下進一步深化,并有機會在國內或海外其他城市巡回展出,獲獎者將獲得十萬元人民幣的現金獎勵。
2024年“影像策展人獎”共收到46份有效投稿,最終有五個方案入圍,將在攝影季中呈現群展:包括“幽靈舞”(策展人:陳泉池、譚欣然)、“在此,我們短暫美麗”(策展人:黃羽婷、高哲君)、“金屬游歷”(策展人:林以寧、楊佳馨)、“油上啖湯”(策展人:孫遼、劉芳菲)和“親密斷章”(鄒捷蕾)。最終獲獎方案將在開幕周期間公布。
此外,集美·阿爾勒“影像策展人獎”還將啟動“影像策展創(chuàng)作營”,邀請資深策展人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開展當代影像藝術策展的交流和學習,助力培養(yǎng)中國新生代策展人、理論研究者和藝術項目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