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無數(shù)忠肝義膽的仁人志士為了國家和民族,毅然舍生取義,壯烈犧牲。他們之中,有的甚至連名字都未曾留下。為了探尋這些有名和無名烈士的英勇事跡,2020年,上海市奉賢區(qū)退役軍人事務局組建了紅色尋跡小組,旨在為計劃改擴建的奉賢區(qū)烈士事跡陳列館補充史料。其中,烈士肖像資料成為尋跡的重點。歷經(jīng)4年多的走訪,最終確定在奉賢區(qū)420位革命烈士當中,擁有肖像的僅有82 位。
讓無名者被銘記,讓沒有肖像的烈士擁有生動畫像。2023年12月,奉賢區(qū)烈士陵園正式啟動 “為烈士畫像 送英雄回家” 工程。為此,專門組建了一支為烈士畫像的志愿隊伍。他們積極踐行新時代雷鋒精神,穿梭于大街小巷、深入鄉(xiāng)村,竭力在耄耋老人的記憶深處打撈碎片,精心 “拼” 出烈士的模樣,促成親屬與烈士的跨時空重逢。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好地傳承信仰的火種,照亮一代又一代前行者的道路。
親人想看到烈士的面龐
他是烈士,亦是母親久久盼歸而未歸的孩子。1958 年,年僅25歲的劉品官(1933—1958)在金門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其母親一直將烈士唯一的一張照片,掛在飯桌前,一家人每次吃飯時,抬頭就能看見。照片里二十多歲的劉品官,仿佛在說:“兒不能盡孝身邊,惟愿母親努力加餐飯?!眲⑵饭倌赣H離世,這張照片,也陪伴著母親長眠于地下。
2020年,奉賢紅色尋跡小組在區(qū)烈士陵園主任郭敏的帶領下展開行動,小組成員有上海地方志辦公室原副主任、史志專家姚金祥以及區(qū)烈士陵園講解員沈蝶等人。他們來到劉品官烈士親屬家中,詢問有關烈士生前照片的情況。得知照片的歸宿后,眾人皆感遺憾。一天,郭敏突然接到劉品官烈士侄女朱麗萍的電話。朱麗萍表示她還記得伯伯劉品官的樣貌,家中親人們也都未曾忘記,她感慨道,如果能有一張可以看到的照片,就更好了,希望我們的后輩也能記得英雄的模樣。郭敏被朱tnbOyRkSvbJbMBdpEYMgTb3VT/HwYoy6EdEYzKiczC8=麗萍的這通電話深深打動。
在紅色尋跡小組近幾年的走訪歷程中,眾多烈士親屬紛紛表示:“去時兒郎身,歸來忠骨魂。” 然而,他們的腦海中始終清晰地記得親人那一張張青春洋溢的面龐??粗@些烈士親屬邊訴說邊流淚,小組成員一次又一次地被深深觸動。也正是這一次次的感動,使郭敏心中種下了為烈士畫像的種子?!靶r候,我們閱讀的書籍里有雷鋒、黃繼光、邱少云、江姐……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我想為我家鄉(xiāng)的這些烈士做些事情?!?/p>
讓后人記住英雄的模樣
為烈士畫像,能否成功畫出?畫像是否逼真?又該找誰來繪制呢?這些問題一次又一次地縈繞在郭敏心間,萬千思緒讓她仿佛陷入了一座迷宮。一日,經(jīng)朋友引薦,一位50 歲的奉賢本地畫師進入了郭敏的視野。
這位畫師名叫黃正杰,他未曾接受過科班繪畫訓練,但憑借自身的努力與天分,在繪畫領域也算小有建樹,還開設了個人畫室。近幾年,他一直潛心鉆研人物肖像畫。在與郭敏會面時,他也深刻領會到了這項工作的重大意義。作為土生土長的奉賢本地人,黃正杰對家鄉(xiāng)的英烈懷有別樣的崇敬之情。在他爺爺那一輩的兄弟中,有5位參加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其中一位在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也是奉賢420位烈士之一。黃正杰的父親曾在部隊服役11年。出生于軍旅之家的黃正杰毫不猶豫地應允下來,說道:“這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隨著畫師黃正杰的加入,為烈士畫像的志愿隊伍基本組建完成。畫像小組要繪制的第一位烈士正是劉品官烈士,那個掛在飯廳上、留存在親屬記憶中的形象。
那么,為烈士畫像該如何著手呢?黃正杰提前在網(wǎng)上搜索了許多革命戰(zhàn)爭年代烈士英勇就義的畫像,例如董存瑞炸碉堡、黃繼光堵槍眼等;他還前往區(qū)烈士陵園,參觀奉賢現(xiàn)存的烈士照片資料,以了解那個年代英雄肖像的特點。
2023年12月,畫像小組來到劉品官烈士的侄女朱麗萍處。由于烈士沒有子女,黃正杰主要參考朱麗萍的幾張家族合影以及朱麗萍本人照片,根據(jù)她描述的烈士臉型、下巴、眼睛、視線方向等關鍵信息,一邊繪畫一邊詢問:“這里像不像?那里像不像?” 要將烈士的模樣從親屬的記憶中轉移到畫紙上,對于初次為烈士畫像的黃正杰來說,心中難免忐忑不安。
就這樣,根據(jù)烈士親屬的樣貌、描述等信息,畫好底稿。回到工作室后,進行掃描放大,并著手勾勒細節(jié)……在黃正杰的初稿中,一位堅毅的英雄形象逐漸呈現(xiàn)在紙上。但讓黃正杰沒想到的是,烈士親屬反饋感覺哪里還不太對,但又說不上來具體是哪里不太對,這讓黃正杰又陷入了迷茫。一天夜里,黃正杰突然醒來,像是來了靈感一樣,馬上跳下床,坐到畫板前開始把那一瞬間的靈感畫在紙上。原來,他突然想到了畫像中的年齡感。烈士離開家鄉(xiāng)時,還是青澀的樣子……經(jīng)過修改,稿紙上烈士堅毅的臉型,慢慢在修改中變得青澀,畫像中的成年形象,逐漸變?yōu)橐粋€青年,黃正杰的眼眶也慢慢濕潤,原來親屬記憶中的烈士,分明是一個18歲的青年啊,太年輕了!
從初次勾勒到最終定稿,整整一個月時間。直到最后一版獲得親屬一致肯定“很像,很像”,黃正杰懸了許久的心終于落地了,為烈士繼續(xù)畫像的信心也越強了,“在獲得家屬的高度肯定后,我告訴自己,一定要把這件事情堅持下去?!?/p>
在這支志愿隊伍中,有一位至關重要的 “參謀長”—— 史志專家姚金祥。他肩負著確保畫像 “正確” 且符合歷史事實的重任。烈士離家是在哪一年?身穿何種款式的軍服?這些細節(jié)他都要逐一嚴格把關,力求每一幅畫像都精準契合那個年代的特征。同時,他還通過補充事跡史料,讓烈士們在人們的認知中 “活起來”。今年80高齡的姚金祥,因長期與文字打交道造成眼睛黃斑變性,行動不便,但仍堅持拄著拐杖,跟著畫像小組走進一戶戶烈士親屬家中。
2024年,在為陳大德烈士(1921—1945)畫像的過程中,其侄女陳小娟向姚金祥講述道,陳大德犧牲前,其母親得知兒子所在的部隊北撤將從海塘經(jīng)過奉賢,于是來到柘林海塘邊的路口守候。她日日盼望著,望眼欲穿,卻始終未能盼到兒子歸來。聽完陳小娟的回憶,姚金祥聯(lián)想到陳大德的事跡。雖然在《奉賢縣英烈志》中有記載,但內(nèi)容十分簡陋,不足百字。姚金祥留意到,原浙東縱隊五支隊的羅敬良在回憶錄中曾評價陳大德是 “五支隊的虎將”。在2021年樹立的 “新四軍浙東縱隊北撤澉浦扇子山戰(zhàn)斗遺址” 紀念碑上,第一個英名便是奉賢的陳大德。為何稱陳大德為虎將呢?經(jīng)過進一步的走訪調(diào)研,姚金祥撰寫了《浙東五支隊的虎將陳大德》一文。這篇約6000字的史料,生動還原了陳大德的生平事跡與虎將風采。
了解了烈士鮮活的事跡后,黃正杰的畫像有了更多的“血肉”。通過畫像工作,更多的烈士像 “陳大德”一樣,從僅有一個名字,變成了一位有肖像、有事跡,可觀可感的英雄 “虎將”。
給下一代種下信仰的種子
在畫像小組成員的密切配合下,一幅幅烈士畫像逐步完成,實現(xiàn)了烈士親屬與烈士的跨時空重逢。今年73歲的烈屬俞紀林,通過畫像第一次看到了父親長啥樣,一時哽咽難言;父親犧牲時年僅3歲的湯秀娟,在87歲高齡時看到父親的畫像,脫口而出,“我終于又見到父親了”……黃正杰一次次被感動,“他們?yōu)閲鵂奚臅r候太年輕了。我必須畫好,把他們年輕的精神面貌、崇高的理想信念展現(xiàn)出來?!?/p>
在奉賢,很多烈士犧牲時尚未成家,沒有直系親屬;烈士子女在世的,多已是古稀耄耋之年,記憶衰退。如今,找到更多烈士相關親屬,成為畫像小組的一大難題。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國慶期間,奉賢區(qū)融媒體中心對他們正在推進的為烈士畫像工作予以了宣傳報道,從而有更多烈士親屬主動聯(lián)系。
截至2024年10月底,畫像小組已累計行程1250公里,完成了20位烈士的畫像。然而,區(qū)烈士陵園主任郭敏覺得,這遠遠不夠?!拔覀?nèi)栽谂c時間賽跑,繼續(xù)對尚未有肖像的 300多位烈士的親屬進行梳理。期望能借助媒體的力量,獲取更豐富的烈士資料,讓更多的烈士能夠通過畫像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p>
2025年,奉賢區(qū)烈士事跡陳列館即將落成。目前,新館的布展大綱也在同步籌備當中。未來,市民們也將在全新開放的烈士事跡陳列館里,看到這一幅幅烈士畫像,聆聽畫像背后的英烈故事。
現(xiàn)在,奉賢為烈士畫像小組仍在持續(xù)與時間賽跑,全力搶救烈士親屬腦海中模糊的記憶,留存英烈的模樣。通過深入挖掘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精神的內(nèi)核,為奉賢賡續(xù)紅色基因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為下一代播下信仰的種子。
(責任編輯: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