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紅色經典故事這類優(yōu)質資源占有一定的比重,常見類型有英雄故事、偉人故事、革命傳統(tǒng)教育故事以及愛國故事等。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紅色經典故事所包含的精神能夠對小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從不同類型的紅色經典故事入手,分析其對小學生有什么樣的育人價值,旨在為其他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紅色經典故事;教材
作者簡介:李婧(1992—),女,江蘇省南通市小海小學。
紅色經典故事是革命時期一系列具有重要意義的故事,大多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依據,人文內涵豐富[1]。為了讓如今離那個艱苦的年代越來越遠的小學生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教師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以下簡稱“教材”)中不同類型的紅色經典故事,讓小學生得到熏陶、獲得提升,引領小學生在品味紅色經典故事的同時,走上一條光明的道路。
一、英雄氣常在,少年勇?lián)?/p>
小學語文的紅色經典故事有利于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傳統(tǒng)、增強文化自信。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如今的小學生大都在家人們的精心呵護下成長。在這樣的情況下,教育小學生要勇敢堅強、樂觀向上、勇于擔當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選取英雄故事,通過講述英雄的光榮事跡,引導小學生理解深刻的人生哲理,成長為有責任感、有擔當的新時代少年[2]。
在教材中,《王二小》(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三“我愛閱讀”板塊)、《劉胡蘭》(二年級上冊第18課)、《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四年級下冊第19課)這三篇課文,主要講述了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跡,具有很強的故事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授《王二小》這篇課文時,教師強調:“王二小常常看似是在放牛,實際上是在為八路軍放哨?!苯處燀槃輪枌W生:“從這里可以看出王二小是個什么樣的孩子?”學生回答:“王二小雖然年紀小,但十分勇敢、機智。”教師講述完接下來的情節(jié)后,提問:“讀完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想對王二小說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答道:“我想對王二小說:‘你臨危不亂,和敵人斗智斗勇,不怕犧牲,真是太了不起了!’”對于《劉胡蘭》這篇課文,教師讓學生在預習時搜集劉胡蘭的故事,了解梗概。在課堂上,教師一邊講述故事,一邊展示圖片和播放視頻,并用聲情并茂的敘述將學生帶入故事的情境中。學生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直觀地感受到:劉胡蘭當時的處境非常危險。但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她立場堅定、視死如歸。她是一位勇敢與堅強的共產黨員。對于《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這篇篇幅很長的課文,教師運用歸納小標題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給故事分層(這里應當注意的是,針對不同的課文,概括歸納的方法往往不同,要求也不一樣。一般來說,中、低年級學生只要能說出文章的內容即可,高年級學生的概括要簡潔明了、表達要完整[3])。學生通過“上夜校讀書”這個情節(jié)能感受到雨來的刻苦、堅持;通過“掩護交通員李大叔”這個情節(jié)可以深切體會到雨來的堅定、勇敢;通過“水下逃生”這個情節(jié),會感嘆雨來具備的智慧與勇氣,也能深入理解故事一開始描寫雨來“游泳本領高”的意義。
教師在教學英雄故事的過程中,可以根據篇幅、故事的復雜程度選取合適的方法,適時設計關鍵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通過小組討論,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加深對故事中人物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教師選取和學生年齡相近的英雄的故事,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并且可以利用英雄們所具有的相同的精神品質,讓學生努力變得勇敢堅強、樂觀向上、勇于擔當。
二、道路引領者,少年好榜樣
紅色經典故事中,有這樣一群偉人:他們品格高尚,是人民的表率;他們傳遞著點點火光,將黑暗的道路照亮。教師可以選取偉人故事,通過口頭語言、圖片、紀錄片等形式給小學生介紹偉人的言行,用榜樣的力量培養(yǎng)小學生不畏艱難、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的精神。
毛澤東、鄧小平是為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人。教材選編了《八角樓上》(二年級上冊第15課)、《鄧小平爺爺植樹》(二年級下冊第4課)這兩篇課文,旨在讓學生能夠了解偉人的事跡,以偉人為d18fd932c72af792c51f5486ed3f66ab5390a11036dbbf654afe8f8d3f62a2c2榜樣。教師在教授《八角樓上》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了解毛澤東的生平,鼓勵學生相互合作,并幫助學生制作用于進行演講的PPT。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將這個故事了解得更加透徹。之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毛澤東在深夜工作”的相關細節(jié),向學生呈現(xiàn)一些關于當時的艱苦環(huán)境的照片,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毛澤東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對于《鄧小平爺爺植樹》這篇課文,教師選擇用播放視頻的方式來教學。教師在課前搜集關于北京天壇公園、植樹造林的視頻。在學生觀看完視頻后,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鄧小平植樹時的著裝、動作、表情等,進而體會到鄧小平的平易近人和做事的嚴謹認真。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對照視頻中的場景來閱讀課文,便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中的相關描述。教師在學生熟悉課文后,采取分組朗讀的方式,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中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在課后,教師利用植樹節(jié)等契機組織實踐,讓學生親身體驗植樹的過程,并鼓勵學生用心照料自己認領的小樹。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
偉人的影響力大是毋庸置疑的。教師要讓學生讀懂偉人的故事,向學生巧妙地滲透偉人的精神。學生在對偉人的精神有了深刻的體會之后,就會努力像偉人一樣不畏艱難、吃苦耐勞、樂于奉獻。
三、革命傳統(tǒng)須傳承,少年當自強
針對那些常常會有消極想法的小學生,教師可以選取革命傳統(tǒng)教育故事,教育小學生要為他人著想,努力成為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人。
在教材中,《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年級下冊第1課)是一則革命傳統(tǒng)教育故事。教師在教學中采用情景劇表演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扮演毛澤東、鄉(xiāng)親、戰(zhàn)士等角色。具體來說,教師作為旁白,簡要介紹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以及人們當時的生活狀況,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角色特點。之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公平分配角色,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表演中。情景劇表演開始前,教師帶領學生先閱讀課文,再試著分析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如扮演毛澤東的學生要展現(xiàn)出領袖的風范,扮演鄉(xiāng)親的學生要突出鄉(xiāng)親淳樸善良的特點,扮演戰(zhàn)士的學生要具備勇敢與勤勞的品質。在情景劇表演中,學生展現(xiàn)的場景如下。第一個場景是毛澤東與戰(zhàn)士、鄉(xiāng)親們圍坐在一起,如火如荼地討論著如何解決吃水困難的問題。通過這個場景,學生感受到集體的力量,也體驗了討論、決策的過程。第二個場景是做完決策后,毛澤東開始帶領戰(zhàn)士和鄉(xiāng)親們齊心協(xié)力地挖井。在這個場景中,扮演毛澤東的學生親自拿著鏟子和眾人一起勞動,并與扮演鄉(xiāng)親、戰(zhàn)士的學生一起通過語言、動作來展現(xiàn)艱辛的挖井過程。第三個場景是挖井成功時,毛澤東和戰(zhàn)士、鄉(xiāng)親們一同歡呼慶祝。這有利于學生認識到付出會有收獲,勞動最光榮。情景劇表演結束后,教師讓學生體會“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內涵—正是因為有意志堅定的革命先輩們的辛勤勞動、無私奉獻,挖井才能取得成功,同時向學生強調:“我們要時刻記住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前人為我們創(chuàng)造的。同學們也要學會為他人著想、團結合作?!痹谡n后,教師鼓勵家長與學生在家通過角色扮演的游戲,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此外,有些學生還利用空余時間進行社會實踐,如去公園打掃衛(wèi)生,為老人提供幫助,從而在實踐中體會奉獻的快樂,明確自己所承擔的責任。過了一段時間后,教師舉辦主題班會,邀請學生分享自己在家進行角色扮演的體驗以及社會實踐的成果,旨在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故事的教學,能夠讓學生覺得自己仿佛置身于那個時代,成了革命先輩中的一員。學生不僅深刻理解了相關課文,還在實踐中學會了合作,磨煉了意志。這也讓革命傳統(tǒng)得到了傳承與弘揚。
四、愛國在心中,少年心向陽
小學生對于愛國思想的認知可能還不夠深刻。對此,教師可以選取愛國故事來向小學生傳遞愛國思想,讓小學生知道自己為什么要愛國,真正理解“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同時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
教材中的課文《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五年級上冊第13課)、《開國大典》(六年級上冊第7課)與愛國故事密切相關。如果在教學中一味地灌輸愛國思想,往往會讓學生感到枯燥;而如果將畫面與聲音相結合,就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好的視聽體驗,深化學生的認知。對于《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這篇課文,教師在授課時設置朗讀的環(huán)節(jié)。這樣能夠讓學生體會文章的韻律美和深刻內涵,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在朗讀前,教師帶領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度的解讀,了解文章的結構、語言特色等,同時補充作者梁啟超的資料,讓學生知曉文章所反映的歷史背景,為學生的朗讀做好準備。在朗讀中,教師進行全文的范讀,注意語速、語調以及情感的變化,將文章的氣勢充分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之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分段朗讀,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練習,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學生練習完畢后,教師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愛的段落進行朗讀,并適時指導學生把握情感。隨后,教師組織學生在班級內進行個人和小組的朗讀評比,互相交流,再讓全班學生齊讀,進而獲得對文章的深刻感悟。在上述過程中,學生受到鼓舞,培養(yǎng)了愛國情懷。教師在教授《開國大典》這篇課文時,采用講述歷史與播放視頻相結合的方法。教師提前搜集有關開國大典的錄像(包括重要人物的演講片段,以及群眾游行的熱鬧場面)。在播放視頻前,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向學生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背景,幫助學生理清時間線,讓學生理解開國大典對中國的重要意義,同時給學生留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離不開革命先輩的不懈奮斗”的印象。在視頻播放的過程中,教師選擇其中的關鍵節(jié)點進行解說及內容補充。在學生觀看開國大典上升國旗、鳴禮炮、閱兵式、群眾游行等場景時,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在課后,教師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以“我心中的開國大典”為主題創(chuàng)作一幅畫,表達自己對開國大典的情感。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抒發(fā)自己對祖國的情感,借助視頻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采用這樣的注重知識傳授與情感激發(fā)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身為中國人的我們要熱愛自己的祖國,歌頌自己的祖國。
結語
紅色經典故事內容多樣、形式豐富且在教材中占比較大[4]。對于作為育人載體的紅色經典故事,教師要善于分類整合,并且要選取特定類型的紅色經典故事,采取合適的授課方式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教育,讓學生品味紅色經典故事的內涵,引導學生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
[1]汪義紅,王秀麗.例談部編版小學語文革命傳統(tǒng)題材課文教學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3(4):115-117.
[2]鄭欽娟.紅色主題引領 根植紅色基因:小學高年級語文紅色經典課文主題式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22(29):10-12.
[3]王志紅.讓紅色經典課文學習走向“言意兼得”[J].福建教育,2021(22):60-61.
[4]查慧珍.小學語文教材中紅色文化分析與傳承路徑研究[D].天水:天水師范學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