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字典》現(xiàn)在通用的部首查字法,其實是自1954年部首版《新華字典》出版才開始使用。在此之前,新華字典使用的是注音字母順序排列。這個注音字母,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拼音字母,而是方塊形的“ㄅㄆㄇㄈ……”。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表記方式呢?那還得從上世紀初的切音字運動說起。
清朝末年,一些救亡圖存的知識分子認為要啟迪民智需要識字,漢字過于繁難恰恰是教育無法普及的原因。于是,清末民初的知識分子發(fā)起了一場語文改革運動——切音字運動,旨在通過推廣以拼音形式表達漢字,減少對漢字的依賴,從而提高文字簡化和通用性。
1913年,當時的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北京主持召開了中國各地的語言學者參加的會議——讀音統(tǒng)一會,顧名思義,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審定每個漢字的“國音”,即標準讀音。最終“標準國音”采取投票表決的方式確定了,會議還為6500個常用漢字逐字投票,選定了標準讀音。會議的另一項任務(wù)就是“采定字母”,最終通過了朱希祖、馬裕藻、許壽裳、錢稻孫、周樹人(魯迅)等人的提案,以1908年章太炎所發(fā)布的記音符號為基礎(chǔ),采用了其中的15個字母:“ㄇㄈㄅㄌㄏㄕㄊㄙㄧㄩㄛㄟㄠㄥㄢ”,再改造部分漢字得出23個字母,另外造一字母“ㄦ”,共計39個,包含了聲母24個,韻母12個,介母3個。
到了1920年,經(jīng)過審音委員會的審議,又增加了“ㄜ”字母,使字母總數(shù)達到了40個。下面舉兩例來說明注音符號的來源,比如:ㄐ,漢語拼音為j,來自“糾”字,取“jiu”音;ㄚ,漢語拼音為a,來自“丫”字,取“a”音;參與了方案審議的魯迅曾這樣記錄方案的爭論過程并評價這套注音方案:“……那時很有些人,以為可以替代漢字了,但實際上還是不行,因為它究竟不過簡單的方塊字,恰如日本的‘假名’一樣,夾上幾個,或者注在漢字的旁邊還可以,要它拜帥,能力就不夠了。”《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注音字母拼作“阿ㄍㄨㄟ”,魯迅先生本來打算用這個名稱,但是他擔心這種拼法在國內(nèi)的接受度不高,讀者不認識,只好最終采用英文拼法寫“阿Quei”,并簡化為“阿Q”。
1930年1月,北平召開國語統(tǒng)一籌備會,吳稚暉提出將“注音字母”改名為“注音符號”,以更準確反映其功能。因為它只適合注音,不適合造字,稱為字母,名不副實。
此后,這一系統(tǒng)在全國普及,對規(guī)范漢字讀音、推廣國語和普及拼音知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之后慢慢消失,現(xiàn)在《新華字典》上還會以漢語拼音、注音符號并列使用的方式為漢字注音,但大多數(shù)國人已經(jīng)不認識了。除了我國臺灣省仍在使用之外,注音符號幾乎已經(jīng)消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如今我國普遍通行的漢語拼音方案是使用的羅馬字母(即拉丁字母)。羅馬字母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文字系統(tǒng)之一。采用羅馬字母可以使得漢語拼音更容易被國際社會接受和理解,方便國際交流。漢語拼音方案吸收了注音符號的聲調(diào)符號,國語羅馬字、拉丁化新文字的聲韻母,于1958年2月11日經(jīng)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公布,通行至今已有66年歷史。
中國歷史上的拼音字母嘗試在其他國家其實早已有之,如日本的假名就是拼音文字。在漢字傳入之前,日本、韓國、越南等國雖然有自己的語言,但苦于沒有文字,僅能利用口耳相傳來傳述古事。大約4世紀到5世紀,漢字傳入日本。在傳入之初是言文分離的,在書寫時使用漢字,在口語上則使用本國語言。
萬葉假名是日本假名發(fā)明的開端,是古代日本為了標注日語而借用漢字的音而發(fā)明,它的出現(xiàn),是日本語言文字史上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標志著日本開始嘗試脫離完全借用漢字來表達自己的語言,邁向創(chuàng)建自己獨特的文字系統(tǒng)之路。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萬葉集》被譽為“日本的《詩經(jīng)》”,大約成書于8世紀前半葉,是萬葉假名使用的一個典型例證。在此書中,漢字被用作日語音節(jié)的記音符號,而舍棄漢字的意義,例如將“やま”寫作“也麻”,這里的“也”代表“や”,“麻”代表“ま”。這種做法為后來的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平假名和片假名分別從漢字的草書和部分筆畫簡化而來,形成了更加符合日語特點的文字系統(tǒng)。
平假名源自萬葉假名,將楷體或者行體的萬葉假名草體化得來。在早期,平假名常常用于私人場合或者多為女性使用,地位較為低下,也稱為女手。片假名一般認為起源于平安時代的奈良古宗派僧人。他們在學習漢文典籍的過程中,因為做筆記需要快速地書寫漢字,所以會對字形進行簡化,省略了萬葉假名中的一部分筆畫而形成。
現(xiàn)在的日語書寫系統(tǒng)由起源于中國的意音文字漢字、音節(jié)文字(平假名、片假名)以及以拉丁字母書寫的羅馬字構(gòu)成。漢字一般用于大部分的名詞、形容詞和動詞等較為正式、學術(shù)或者文學性質(zhì)的內(nèi)容。平假名則用來書寫日語中的助詞、動詞變位、表達特定語氣、純?nèi)照Z詞匯或者表記漢字難寫的詞匯,也用于書寫兒童讀物、日語初學者的書籍。片假名則主要用于象聲詞、外來語、人名、地名、科技術(shù)語等。
公元15世紀以前,朝鮮語(韓語)是用漢字來表記的。跟日本早期漢字的使用一樣,朝鮮早期也是“言文二途”。由于漢語和朝鮮語分別屬于不同的語系,全部使用漢字來記錄朝鮮語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在當時只有士大夫?qū)W習漢字,平民多不識字。為了解決朝鮮底層百姓文字書寫的問題,朝鮮李朝世宗于1443年帶領(lǐng)一批學者研究了漢語音韻及朝鮮語音,創(chuàng)造了用于標記朝鮮語音的文字體系——諺文。世宗在詔書中表示,本國的語言與中國文字之間不能互相通用。很多平民百姓有話想說,卻因為語言障礙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于是創(chuàng)制了28個新字,目的是使每個人都容易學習,方便日常使用。這些文字的目的是“教導(dǎo)人民正確的字音”,因此被稱作“訓(xùn)民正音”。因為當時朝鮮官方文字是漢字,新制文字多用于“表記俗語(朝鮮語)之文字”,故也被稱為“諺文”,“諺”即為俗語的意思。
諺文看起來是方塊字,但其實是一種表音的方塊字組合,一音節(jié)占一字,有17個輔音,11個元音,共28個基礎(chǔ)字母。但隨著朝鮮語音韻結(jié)構(gòu)的演變,有4個字母表示的音消失了,因此現(xiàn)在的諺文基礎(chǔ)字母只有24個。
諺文怎么讀呢?其實了解諺文的構(gòu)成就可以輕松讀出諺文的讀音。按照“從左到右,自上而下”的基本規(guī)則,先讀初聲輔音(聲母)、再讀中聲元音(韻頭和韻腹),最后讀終聲輔音(韻尾)。例如“韓”字,?,左上方的“?”就是輔音,右上方的“?”是元音,底下有另一個輔音“?”作了收音。只要按照左上、右上、下的順序發(fā)音即可。
在語言的實際應(yīng)用中,有的音節(jié)有完整的三個部分;有的音節(jié)只有聲母和韻母,沒有韻尾;而有的音節(jié)沒有聲母,卻有韻母和韻尾;也有只有韻母的。
諺文自創(chuàng)制以后就遭到了朝鮮文人和貴族的抵制,認為使用諺文意拋棄漢字,會成為“夷狄之邦”,直到20世紀末才被廣泛使用。諺文在早期多與漢字混雜使用,但是在1948年以后,朝鮮半島相繼棄用漢字。如今,漢諺混用目前只局限在醫(yī)學、法學和宗教書籍上。其他情況都只使用諺文,不使用漢字。這樣大量的同音同形不同義的詞無法直接辨別,造成了詞義辨別上的問題。例如韓語“??”可以對應(yīng)修道、受渡、囚徒、水都、水稻、水道、隧道、首都、手刀等一批詞匯,必須要結(jié)合上下文才能判斷詞義。就因為詞義不清,韓國京釜高鐵的供應(yīng)商曾把“??”所指的“防水”誤解為“放水”,造成了上百公里的軌枕需要砸掉重換的重大事故。為了防止同音多義引發(fā)歧義,韓國人身份證的姓名后面都要標注中文名,不然會出現(xiàn)大批量的重名。
但從客觀來說,諺文的發(fā)明大量地減少了文盲,促進了知識向平民階層的傳遞,諺文的創(chuàng)造者朝鮮世宗也得到了后世的尊敬和愛戴,被韓國的百姓尊稱為“世宗大王”。
(責編: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