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機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培育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途徑。新人教版《英語》以不同形式呈現(xiàn)了一系列文化元素,教師應有效利用教材資源,善于將傳統(tǒng)文化元素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以該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為例,提出從三方面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教學價值,即適點鏈接多元資源,豐厚文化內涵;適切開展探究活動,提升文化認同;適時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增強文化自信,從而促使學生堅持正確的文化價值認知,堅定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能力。
關 鍵 詞 英語教材;傳統(tǒng)文化;文化意識;小學英語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的思想性;培育文化意識,能夠了解不同國家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發(fā)展跨文化溝通與交流能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樹立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1-3]。因此,英語教師在落實課程育人目標時把握國家意志和時代要求,善于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機融入到教學中,涵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同時,借助英語學科的天然優(yōu)勢,讓學生在學習用英文表達優(yōu)秀中華文化內容的過程中,既基于全球文明視野深化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學習如何向世界有效地傳播中華文化[4]。
人教版《英語》各冊教材中以不同形式融入了一系列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是開展文化教學的有利資源。但在以往的實踐中,部分教師往往只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文化教學明顯不足;對文化元素的挖掘不夠深入,缺乏系統(tǒng)性提煉;蜻蜓點水式和走過場式的教學方式,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本文以新人教版《英語》三年級上冊教材為例,圍繞“適點、適切、適時”三方面闡述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優(yōu)化利用策略,以期更好地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適點鏈接多元資源,豐厚文化內涵
“點”指教材中文化知識的留白點、薄弱點和對比點。文化信息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存在于教材之中,需要教師以文化視角研讀文本,拓展蘊含在語篇之中文化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結合背景圖片、符號信息、文字細節(jié)等內容,進行文化資源的挖掘、補充和延伸,以豐厚文化知識內涵,助力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
1.捕捉留白點,深挖文化信息
《課標》指出: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在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水平和教學需要,有效利用和開發(fā)教材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5]。教材為教師提供了較多文化信息和線索,但也存在著一些空白點,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留白點,適當?shù)靥釤捄屯诰?,圍繞單元主題拓展傳統(tǒng)文化知識,以增進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例如,新人教版《英語》三年級上冊每個單元都圍繞主題引導學生開展語言學習,盡管其中也蘊含著很多的中華文化信息,但礙于篇幅和學生學習能力等因素,介紹都不夠具體。因此,教師可以圍繞每個單元的主題,敏銳捕捉其中的留白點,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的有效滲透和補充(見表1)。
基于不同的單元主題,教師應深入挖掘其中可以滲透和融入中華文化元素的空白點,將現(xiàn)有的英語課程資源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知識巧妙融合,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為其用英語介紹中華文化奠定基礎。
2.關注薄弱點,補充文化要素
當教材內容單薄,或教材有關某些方面的知識不夠豐富時,教師應及時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使教材更加符合學生的需要[6]?;谏罱?jīng)驗和學習經(jīng)歷,學生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如何用英語來表達中華文化,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語言能力還遠遠不夠,這就需要教師在此薄弱處進行補充和滲透,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激發(fā)他們學習和表達的欲望,為進一步傳播中華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Unit 2 Different families的開篇頁就呈現(xiàn)了一個中國家庭過春節(jié)時其樂融融的景象。教材為學生提供了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契機,也能讓學生自然地從“團圓、關愛、感恩”等角度思考“家庭”的內涵。如此富有生活氣息的場景能激發(fā)起學生表達的欲望,但如何用英語來交流為什么人們聚在一起,學生顯得力不從心。教師可以在此薄弱處引入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Spring Festival的介紹,運用符合學生語言水平的動畫視頻呈現(xiàn),豐富其知識積累。尤其是當看到世界各地也會慶祝春節(jié)時,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時引導學生在課后自主了解更多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英文介紹,將學習延伸到更廣闊的空間??梢?,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教材文化信息的薄弱點適時地進行資源的補充,讓學生在接觸英語表達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積極探尋主題背后深層次的意義,能夠促進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3.善用對比點,滲透文化異同
《課標》在文化知識的一級內容要求中指出,了解不同國家或文化背景下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飲食習慣等異同[7]。理解、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樹立國際視野和人類共同體意識,是更好地開展跨文化交流的基礎。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呈現(xiàn)的中外文化對比點,引導學生圍繞相關話題加深對文化差異的了解,“使學生在對比英語國家文化與本國文化中感知語言學習中的文化意涵”[8]。
例如,在Unit 6 Useful numbers Part B Start to read 部分呈現(xiàn)了外國家庭過生日時的情景。依照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以吃蛋糕的方式慶祝生日眾所周知,然而有些學生對于吃“長壽面”的習俗卻了解不多。于是在課堂上教師先讓學生交流“What do our Chinese often eat on birthdays?”進而引入“Longevity noodles means long life”的介紹,幫助學生體驗中外飲食文化特點。由此可見,抓住教材中的文化信息點,進行中外文化的對比學習,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開闊文化視野,了解文化的多樣性,在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的同時,進一步加深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熱愛。
二、適切開展探究活動,提升文化認同
“切”即契合和切入,特指教師設計與素養(yǎng)目標對接的多樣化活動。根據(jù)教學需要,教師應遵循英語學習活動觀,“培育學生學思、學用、學創(chuàng)結合,將融入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在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選擇恰當?shù)臅r機、內容和方式,不斷樹立學生的價值取向,體現(xiàn)文化育人”[9]。
1.在學習理解中了解文化知識
教師應立足文化視角解讀文本,提煉教學主線,幫助學生學習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文化價值觀的滲透和引導。因此,教師應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活學生已有認知,為其鋪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助力他們對文化知識的學習理解。進而“引導學生通過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等活動……從語篇中獲得與主題相關的文化知識,建立信息間的關聯(lián),形成新的知識結構”[10]。
例如,在Unit 6的Part B Start to read 板塊(以下簡稱本課)教學時,教師在單元整體教學框架下,先帶領學生回顧了與主題相關的舊知識,隨后以問題為引導,自然過渡到語篇閱讀階段。學生借助圖文并茂的教材,迅速理解了故事中生日慶祝的情境與活動,包括制作沙拉、切生日蛋糕、唱生日歌等。這一過程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他們深入了解了英語國家的生日文化,同時也為后續(xù)交流中國的生日習俗與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因此,在學習理解階段,教師應充分挖掘文本信息,站在單元整體的角度提煉線索,設計推動學生思考的識記類、理解類問題,引導學生在梳理信息、建構知識結構的同時,加深文化理解。
2.在應用實踐中內化文化素養(yǎng)
在學習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對語篇的語言和文化知識有了一定的建構和理解,此時就要設計有助于他們鞏固和內化所學知識的活動,達成初步應用,并積極 “引導學生探究語言背后深層次的文化現(xiàn)象和寓意,獲得文化體驗,實現(xiàn)從知識向能力的轉化”[11]。
在本課教學中,當學生對慶祝生日有了具體的認知,并且對Sarah和Sam姐弟兩個孝敬長輩的行為有了價值認同之后,教師還需要為學生搭建語言支架,幫助他們達成初步應用和理解性輸出,實現(xiàn)知識和文化內涵的自主內化。教師設計了Let’s look and say的復述活動,將前兩個課時的內容加以串聯(lián),并為學生提供了不同層次的任務支架,供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選擇。學生能夠在支架的引導下進行故事的復述,有些學生能夠根據(jù)各自的能力水平自主增加一些語言表達。教師為學生設計應用實踐的活動,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既回顧了故事情節(jié),鞏固了語言知識,也再次感受了全家人為媽媽慶祝生日的歡樂氛圍,強化他們“做一個孝順能干的小主人”的價值認知。
3.在遷移創(chuàng)新中踐行文化價值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形成的知識和技能需要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加以運用,才能促進能力向素養(yǎng)的轉化。在此階段中,教師需要關聯(lián)學生的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層次遞進的遷移創(chuàng)新性活動,使學生在有意義的語言運用中進一步強化學習體驗,增強思辨能力,堅定正確的價值取向,提升文化素養(yǎng)。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通過教師引導的文化探究活動,理解了故事語篇,體驗了英語國家的生日文化,并認同了中外孝老愛親的共通價值觀。隨后,教師通過“Think and Say”活動,提問引導學生思考中國生日習俗,并拓展介紹中國民間祝壽文化。通過對比中外慶祝方式,學生領悟到其背后的美好寓意與親情相通8773b860b9cbb0401400d7d0c79c5e5ed2e8b22d05d84963919a842825321a3d。接著,教師布置“Show My Love”任務,鼓勵學生為家人策劃生日慶祝計劃并分享,從而深化學習體驗,增強思辨能力,內化文化價值,并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和家庭責任感。
三、適時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增強文化自信
“時”指時機和時下,即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學習特點,創(chuàng)設適應時下學習主題、時令節(jié)氣、時代發(fā)展的學習情境,拓寬學用渠道,使學生在具身體驗中把握傳統(tǒng)文化精髓,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促進傳統(tǒng)文化內化為個人自覺品行的同時,進一步堅定其傳播中華文化的決心。
1.開展主題閱讀,拓展文化視野
為小學生提供與他們英語語言能力最近發(fā)展區(qū)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習內容,設定相應學習目標,既有助于他們達成英語語言能力目標,也有助于深化文化理解,達成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目標[12]。故事閱讀是學生喜歡的形式,教師在為學生推薦文化閱讀資源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發(fā)展水平,精心挑選適合其閱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閱讀材料,以促進語言發(fā)展的同時得到優(yōu)秀文化的滋養(yǎng)。因此,基于教材語篇學習,開展課內外融合的主題性拓展閱讀,能較好地充實學生學習需求,拓展其文化視野,豐富文化知識積累。
例如,在Unit 6的Part C Reading time板塊,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到數(shù)字“6”在不同文化中的多樣表達,如阿拉伯數(shù)字、英文、羅馬數(shù)字、漢字及甲骨文,初步感受了全球數(shù)字文化的差異性。特別是甲骨文的簡要介紹,激發(fā)了學生的濃厚興趣。為此,教師適時補充了甲骨文及漢字發(fā)展視頻,深化學生對中華漢字文化的認識。同時,推薦《倉頡造字》英語繪本,通過多樣閱讀方式,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入學生內心??傊處煈獓@主題,挖掘文化信息,拓展課外資源,以拓寬學生視野,實現(xiàn)文化育人目標。
2.依托具身參與,增進文化傳承
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不會一蹴而就,也不能只靠某種單一方式和途徑獲得,教師和學校只有多渠道、全方位地創(chuàng)造條件,統(tǒng)整各種學習資源,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在全身心參與活動中獲得文化體驗,才能更好地增進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教師在課堂上要避免一言堂的枯燥講解,應當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傳統(tǒng)文化與學習主題巧妙結合,讓他們既學習運用語言知識,又能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同時,教師可以利用拓展性課程開展中華文化的學習和中外文化的對比。
以三年級為例,教師可以將各學科學習主題和時令節(jié)氣等相結合,開設各類文化體驗課程,例如“英”誦節(jié)日文化、古詩“英”唱、傳統(tǒng)文化繪本讀與演等,增加學生接觸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間和機會,在探究活動中感受中華文明的璀璨。 以“英”誦節(jié)日文化為例,筆者結合一年中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按照學期時間順序開展拓展學習(見表2)。學生在具身參與的學習活動中增強對中華文化的感知和體驗,提升民族自豪感,為進一步傳播中華文化奠基。
3.結合本土特色,促進文化表達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學不是單純的文化傳承,而是根據(jù)時代的新要求,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階段和喜好,對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進行再生產(chǎn)和再創(chuàng)造[13]。學生身邊有著豐富的本土文化資源,教師要善于挖掘和優(yōu)化利用,與學生的課堂學習建立關聯(lián),讓學生在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的實踐活動中運用所學知識,探究文化內涵,提升文化的表達能力。
例如,在學習了Unit 4 Plants around us之后,學生掌握了很多有關水果的知識,對于單元主題意義“人與植物之間相互依存”有了較好的理解。教師可適時拓展平湖本土文化資源中“西瓜燈節(jié)”的學習材料,該節(jié)日的由來即與平湖本地盛產(chǎn)西瓜有關,已經(jīng)有了悠久的歷史,近年來又與每年九月的“農民豐收節(jié)”相結合舉辦。通過視頻引入,師生共同走進Watermelon Latern Festival,了解相關知識。同時,教師還給學生設置了“西瓜燈節(jié)文化宣傳大使”的任務,鼓勵學生在課后開展調查,了解更多有關該節(jié)日的知識,最后以設計宣傳海報、制作PPT、拍攝宣講視頻等形式進行呈現(xiàn)。之后在班級中開展交流,評選出最佳宣講員推薦給當年度的“西瓜燈節(jié)”組委會,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就感。
總之,在日常教學中有機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學是時代賦予英語教師的責任和使命。面對改版的新教材,教師要在充分挖掘教材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合理補充文化信息,適切設計探究活動,適時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使學生在課內外融合實踐中形成并堅持正確的文化價值認知,堅定民族文化自信,為進一步傳播中華文化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2][3][5][7][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2,5,72,24,50
[4][12] 魯子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育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3(12):1-6.
[6] 余貝貝.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實踐與思考[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2(08):13-18.
[8] 倪紅娟.從文化知識視角解讀小學英語教材文本的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2(09):15-20.
[9] 張攝圓.互鑒共賞: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J].小學教學設計(英語),2024(1-2):35-37.
[11] 王薔,錢小芳,吳昊.指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內涵、架構、優(yōu)勢、學理基礎及實踐初效[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1(07):1-6.
[13] 紀德奎,張永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學的意蘊、困境與轉向[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10):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