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回訪·重構(gòu)·融合

      2024-12-23 00:00:00王子君
      知與行 2024年6期
      關(guān)鍵詞:福爾喬納森旅行

      [摘要]流散移民身份和復雜的家族歷史賦予福爾多元文化身份和獨特的文學視角。福爾的小說《真相大白》書寫了三重旅行,即想象旅行、公路旅行和身份旅行。福爾通過想象的旅行對流散家族的歷史進行回訪,追溯民族文明歷史,強調(diào)家園流散的特性,構(gòu)建出家族歷史在敘事話語中的旅行,并探討實現(xiàn)代際傳承的可能性。福爾又借美國文學中經(jīng)典的公路旅行模式重構(gòu)大屠殺記憶,借由公路旅行隱喻來記錄地理意義和精神意義上的發(fā)現(xiàn)之旅,并在回鄉(xiāng)之路上探尋集體記憶和歷史真相。在這兩重旅行敘事之上,福爾進一步對猶太流散的身份旅行進行探討,通過一個移民家庭幾代人的復雜經(jīng)歷和集體記憶來體現(xiàn)出“大屠殺移民”文化身份與美國文化身份的融合,由此展現(xiàn)出二戰(zhàn)、大屠殺所導致的流散現(xiàn)象對數(shù)十年后第三代移民身份形塑的深遠影響。

      [關(guān)鍵詞]喬納森·薩福蘭·福爾;《真相大白》;旅行;流散

      [中圖分類號]I712.07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1308(2024)06-0088-08

      放眼全球,一些民族在繁衍發(fā)展過程中不斷遷徙、流浪甚至逃亡,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征“流散”(diaspora,可譯為“飛散”“離散”“流散”等)?!啊w散’是表述當今知識特征的一個重要符號,是全球化、后殖民時代一種文化(包括文學)觀念,認為文化跨越邊界以旅行(即‘飛散’)的方式繁衍,是當今文化生產(chǎn)、文化生成的趨勢”[1],因而,旅行也是“流散文學”所蘊含的重要元素之一。旅行書寫較早可以追溯到文學典籍《圣經(jīng)》之中,例如圣經(jīng)故事中的“出埃及記”(Exodus)。在現(xiàn)代文學中,“美國主流文化中的旅行情結(jié)也與猶太文化中的‘遷徙’和‘流散’產(chǎn)生某種程度的契合”[2]256。作為大屠殺的第三代幸存者,猶太裔美國作家喬納森·薩福蘭·福爾(Jonathan Safran Foer)在其第一部小說《真相大白》(Everything Is Illuminated)中,以“后現(xiàn)代”式的手法書寫了流散民族的多重旅行。學者們對《真相大白》中的回鄉(xiāng)之旅評價不一。維多利亞·阿倫斯認為《真相大白》“主人公的回鄉(xiāng)歷程不僅是遠離了熟悉的地點,也遠離了鄰近的、熟悉的時代所帶來的舒適感”[3]。另一部分學者持相反觀點,認為小說中的旅行展現(xiàn)出這位作為第三代猶太移民的美國作家

      “在后大屠殺時代繼承創(chuàng)傷、延續(xù)猶太性,并以文學想象表現(xiàn)歷史‘真相’”[4]、“修復業(yè)已被戰(zhàn)爭破壞的精神世界”[5]的過程。福爾作為戰(zhàn)后第三代“大屠殺移民”作家,其小說《真相大白》所展現(xiàn)的既不全是對家族歷史的疏離,也不是對民族性的簡單傳承,它展現(xiàn)的是年輕一代“移民后裔”身上民族性與他國性融為一體的身份特質(zhì)。為了展現(xiàn)這種身份特征,福爾在小說中進行了多層次的旅行書寫。他首先通過想象的旅行對家族歷史進行回訪,又借美國文學中典型的公路旅行對大屠殺記憶進行重構(gòu)。在這兩重旅行敘事基礎(chǔ)之上,福爾又進一步對移民流散身份的旅行進行探討,展現(xiàn)出不同文明之間的融合,由此揭示了二戰(zhàn)和大屠殺所導致的移民及流散現(xiàn)象對幾十年后新一代猶太移民身份形塑的深刻影響,并呈現(xiàn)出猶太移民身份認同的復雜性。

      一、想象的旅行與歷史的回訪

      “探索和遷徙的歷史旅程構(gòu)成了許多作品的實際素材”[6]5,因為“歷史語境以旅行為中心,為文學想象提供了事件、形式和指向性的關(guān)聯(lián)”[6]12。在《真相大白》中,福爾利用想象,構(gòu)建出家族歷史在敘事話語中的旅行,展示了跨越時空、代際和地域的家族歷史變遷,并將家族歷史置于二戰(zhàn)和大屠殺的宏大敘事之中,通過對家族移民歷史的想象,塑造其民族未知的起源,展現(xiàn)其流浪的命運,呈現(xiàn)出猶太文明的無根性和漂泊性。

      在小說中,與作家福爾同名的主人公“喬納森·薩福蘭·福爾”是地道的美國人。他只身前往故鄉(xiāng),以當?shù)厍嗄陙啔v山大為向?qū)?,尋找外祖父遺留下來的一張照片上出現(xiàn)的女孩奧格思婷。伴隨著他們的旅行,“喬納森”也在創(chuàng)作一部自己的小說,杜撰了一段從他“曾曾曾曾曾外祖母”布洛德到他外祖父的家族歷史,即祖先從18世紀到二戰(zhàn)結(jié)束這200來年的傳奇故事,并在這段歷史的旅行中思考家族和家園所受苦難的根源。福爾在主人公“喬納森”想象出的家族故事的一開始就暗示了家族歷史的起源。在“喬納森”杜撰的故事開頭,河流中漂來一個女嬰,沒有人知道她是誰、從哪里來?!昂恿鳌痹谙2畞砦拿髦杏兄毺氐奈幕瘍?nèi)涵。隨河水漂流而來的嬰兒象征著猶太人“無根”的特征和漂泊不定的命運,同時也暗示了歷史上猶太文明通過“旅行”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的過程。因而,相對于這個無名女嬰的歷史,族人更關(guān)注她所指向的未來[7]16。無論其民族來自何方,他們都更關(guān)切自己如何才能擺脫精神世界的“溺水”,“我們總是溺水,我們的祈禱只不過是祈求從精神深處的水里被拯救出來”[7]17。這里福爾暗示了猶太人精神世界的彷徨和迷惘,而他們擺脫精神迷惘的方法是“逃離”。猶太文化中“逃離”的原型在《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關(guān)于諾亞方舟的故事中就已經(jīng)存在,而福爾在小說中也描寫了收養(yǎng)布洛德的陽可家族的戒指源于諾亞方舟,“陽可戒指里的史前螞蟻早在諾亞給方舟釘上第一塊木板之前蜂蜜色的琥珀中一動不動了”[7]13。由此,福爾借漂泊的嬰兒展現(xiàn)了猶太歷史的起源及其文化原型在敘事話語中的旅行。諾亞方舟象征的“逃離”及“拯救”的文化原型貫穿在猶太民族的歷史和敘事中,猶太歷史的旅行則來自“逃離”和“拯救”所形成的流散式的文化內(nèi)核。

      小說中,陽可面對人生的苦難選擇了不斷漂泊。妻子的不忠使他感到“不能忍受活下去,但也不能忍受死去”[7]45。陽可逃離使他痛苦的境遇,背井離鄉(xiāng),在外漂泊3年之久。陽可的經(jīng)歷展現(xiàn)了猶太人逃避苦難而總處于旅行和漂泊之中的特點,福爾在此處對猶太民族的怯懦逃避進行了諷刺和批判:“如果我們要為更美好的未來而奮斗,難道我們不應該熟知過去并與過去和解嗎?”[7]210人物陽可曾經(jīng)名叫“薩福蘭”。福爾將自己的姓名“喬納森·薩福蘭·福爾”拆分開來命名了主人公的所有祖先,“喬納森·薩福蘭·福爾”成了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不僅是一個姓名,而且體現(xiàn)了家族歷史的傳承,成為家族歷史的旅行從文本延伸到現(xiàn)實世界的表征。福爾意在揭示,伴隨歷史旅行的是家族的代際傳承,因此,回溯、熟悉歷史并與之“和解”是家族后裔“回鄉(xiāng)”的必經(jīng)之路。

      “喬納森”的手稿通過意識流式的描寫,以人物的生死和命運的更替想象出家族歷史的代際傳承和演變。陽可死亡,留下被村民稱為“骯臟的河女”[7]96的布洛德,她舉目無親且飽受爭議,不得不委身于一個寇基人,以獲取安穩(wěn)的生活。那個喜怒無常的寇基人死后,他們的孩子演繹新的故事。“喬納森”手稿通過短短幾節(jié)故事,便敘述了陽可的死亡、布洛德與寇基人的婚姻和生活,呈現(xiàn)了家族歷史的變遷,展現(xiàn)出猶太民族的生活風貌和民族特性。納粹對平民的屠殺和迫害也是“喬納森”想象的歷史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喬納森”的外祖父那一代人經(jīng)歷了戰(zhàn)亂和屠殺,外祖父的吉卜賽友人留下的一張字條幾經(jīng)輾轉(zhuǎn),最終留在一塊田地,“很快,這塊田地成為科維爾第一次大屠殺的地點”[7]255。此處作者用意識流的手法述說一張紙條的命運,這張紙條與屠殺事件聯(lián)系在一起,而紙條“和幾十個袋子被燒毀……其余的灰燼被下一場雨沖走,沖進了布洛德河。紙條上寫著:改變”[7]255?!昂恿鳌钡囊庀蠛汀盁龤А钡男袨殡[喻了漂泊的戰(zhàn)爭難民在大屠殺中所遭受的滅頂之災,寫著“改變”的紙條被焚毀也象征著猶太民族并未改變其民族特性。這符合歷史上猶太民族顛沛流離的境遇,同時也與“猶太性”中“逃離”的意識形態(tài)息息相關(guān)——該民族沒有“祖國”概念,解決問題的方式是逃離“此地”,即使“此地”是故土、家園。這也是該民族“流散”特性的體現(xiàn)。福爾在此質(zhì)疑了前文關(guān)切的有關(guān)猶太民族未來的問題。

      《真相大白》中想象的歷史旅行溝通了過去與未來,福爾再現(xiàn)了祖先的創(chuàng)傷、苦難和漂泊。“尋鄉(xiāng)之旅是美國想象中的一種契合形式?;丶?,并非回到一個已知或熟悉的家。”[6]65福爾借“喬納森”的小說草稿點明回鄉(xiāng)的要旨,構(gòu)建出體現(xiàn)民族傳統(tǒng)風貌和大屠殺創(chuàng)傷的歷史旅行,回訪了猶太民族自古以來“漂泊”“逃避”“流浪”的文化特征。這部小說稿具有隱喻意義,是主人公通過想象來回溯歷史的一次“旅行”,使旅行跨越時空成為可能。同時,《真相大白》也體現(xiàn)了歷史和希伯來文化原型在各個文本及敘事話語中的旅行,以及由旅行而產(chǎn)生的文化反思,并反映出第三代猶太移民對猶太文化中“流散性”的理解。這種對想象中的希伯來歷史的記述是猶太移民后裔對希伯來文化內(nèi)核的探索。

      二、公路旅行與記憶重構(gòu)

      “探索地理,即使是對‘真實’對象的外部探索,與其說是現(xiàn)實世界,不如說是一個模式化的、象征性的景觀,它指向的是它的本質(zhì)或情感品質(zhì),而不是它的感知成分。”[6]89公路旅行被賦予了諸多精神投射和訴求,而“探索、遷徙、返鄉(xiāng)和流浪——被重塑為獨特但又熟悉的美國敘事模式”[6]12。由此,“汽車和高速公路作為旅行載體開始在小說中起著架構(gòu)故事情節(jié)的中心作用……道路和汽車已經(jīng)超出其簡單的交通功能”[2]16。美國文學中的公路旅行大多帶有“漫游”情結(jié),故事情節(jié)帶有荒誕和烏托邦的特點,主人公逃離原生社會尋求肉體和精神的自由,其漫無目的的流浪之旅既體現(xiàn)出他們精神的荒蕪和信仰的幻滅,也顯示出他們對未知世界充滿希望?!皢碳{森”和亞歷山大的尋根之旅是以公路旅行方式實現(xiàn)的,公路旅行也是具有深刻隱喻含義的意象。該小說中的公路旅行側(cè)重于重訪、回歸、繼承,“喬納森”和亞歷山大的旅行也是精神上重構(gòu)家族記憶的發(fā)現(xiàn)之旅。

      二戰(zhàn)和大屠殺之后,幸存者的后裔通過旅行來實現(xiàn)記憶重寫。小說中,地域?qū)用嫔系墓仿眯畜w現(xiàn)出美國猶太移民后裔和歐洲本土的大屠殺幸存者后裔對家族歷史和家族記憶的重訪。亞歷山大是向?qū)?、翻譯和司機,帶領(lǐng)“喬納森”領(lǐng)略故鄉(xiāng)小鎮(zhèn)風土人情和文化積淀、追尋祖先記憶,同時也在回溯亞歷山大自己家族的戰(zhàn)爭記憶,使得兩個看似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家族因大屠殺事件而發(fā)生了聯(lián)系。旅程中,人物間的對話充斥著瑣碎的字句,暴露出亞歷山大薄弱的英語語法和措辭能力。他的語言看起來冗長而煩瑣,有時令讀者不知所云。重復而荒誕的語言似乎暗示著這次旅行中主人公內(nèi)心的無序和迷茫。然而,看似隨意和漫無目的的斷言、提問、否定及重述還是使得“大屠殺”“納粹”“戰(zhàn)爭”“戰(zhàn)后”等詞匯成為關(guān)注的焦點。換言之,荒誕的情節(jié)中依然透露出小說主題的嚴肅性。

      “喬納森”提供的地圖和照片這兩樣“證物”成為這場公路旅行的線索,并說明小說主人公來到此地的原因,即為了尋找照片上外祖父的救命恩人,并參觀猶太人聚居地查欽布洛德小鎮(zhèn)。兩樣“證物”來自“喬納森”在美國的外祖母,它們成為“喬納森”繼承家族記憶的證明。“兩年前,我的外祖母把它送給了我的母親……她的家人都被殺害了,包括所有人,母親、父親、姐妹、外祖父母。”[7]61地圖和照片不但指引主人公找尋遺跡和故人,還讓他們重溫了大屠殺中的殘酷殺戮和當時人們孤注一擲的逃離,這樣,在旅程的開端就奠定了這次旅行沉重的基調(diào)?!皢碳{森”一行人短暫停留在小旅館,在此期間,“喬納森”談到自己寫作的目的是“尋找自己的聲音”[7]70,并談到列夫·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皢碳{森”通過旅行和家族記憶來構(gòu)建自己對戰(zhàn)爭的觀點、記憶和認知,這也正是福爾描繪這次旅行的目的。主人公開著汽車行駛在風景優(yōu)美的公路上,然而“納粹到來時,這塊土地大部分被摧毀,在這之前它更美。他們用飛機轟炸,然后用坦克穿過”[7]111。血腥的轟炸武器和美好的自然風景出現(xiàn)在同一畫面中,想象中的視覺沖擊十分殘酷,泯滅人性,使“喬納森”對戰(zhàn)爭有了直觀感受。小說中主人公一行的迷路則象征著精神旅程的迷惘,“似乎我們來到了錯誤的國家,或是錯誤的世紀,或是查欽布洛德消失了,對它的記憶也消失了”[7]115。查欽布洛德只屬于外祖父所處的那個時代,更代表著那一代人的記憶。找不到“查欽布洛德”意味著家族記憶的缺失和戰(zhàn)爭受難者的失語。嚴格意義上講,“喬納森”這次旅行的目標并沒有實現(xiàn)。他們找到的“奧格思婷”雖然也是大屠殺的親歷者,但并非外祖父照片上的人。查欽布洛德小鎮(zhèn)也早已不復存在,但“奧格思婷”對他們訴說了小鎮(zhèn)被納粹血洗的歷史。她講述了納粹屠殺過程中種種慘絕人寰的細節(jié),她是大屠殺事件的親歷者和證人,是查欽布洛德這個受難地的象征,也是大屠殺創(chuàng)傷記憶的一部分?!皯n郁是她唯一的生活方式。她希望我們?yōu)樗械絻?nèi)疚。她希望我們?yōu)樗??!保?]192“奧格思婷”不僅是一個具體的個體,而且是所有經(jīng)歷了大屠殺、保存著民族創(chuàng)傷記憶的戰(zhàn)爭受害者的縮影,“我們”對她的“內(nèi)疚”和“哀傷”是對這段集體記憶的追尋和重訪。

      “奧格思婷”帶領(lǐng)一行人重新踏上尋找查欽布洛德的路途,旅行的終點卻是大屠殺紀念碑,這就把大屠殺記憶引向了民族情結(jié)和民族記憶的層面,“這座紀念碑是為了紀念在1942年3月18日被納粹法西斯分子殺害的1 204名村民而建造的”[7]189。旅行以參觀大屠殺遇難者紀念碑結(jié)束,而建造紀念碑是保存民族記憶的一種儀式。“喬納森”作為“大屠殺”后裔,通過旅行中的“證據(jù)、文件、證詞”[7]192構(gòu)建自己的大屠殺記憶。開啟旅行、暫居旅館、中途迷路、巧遇“奧格思婷”和參觀紀念碑,這些行為是“解謎”的過程,也是精神旅行的過程。福爾通過文學文本,再現(xiàn)并審視著大屠殺事件及其后續(xù)影響,直面那場浩劫中最殘酷的部分。福爾從第三代幸存者的視角重寫大屠殺事件,并試圖修復幸存者的集體記憶,挖掘、銘記并繼承歷史真相。旅行變成了對歷史經(jīng)歷的重述。大屠殺幸存者在余生中通?;乇?、拒談那段痛苦經(jīng)歷,他們的后裔又沒有直接經(jīng)歷種族滅絕,在這種情況下,那些留存的遺跡起到了再現(xiàn)慘劇現(xiàn)場的作用,使得幸存者的后代逐步接近歷史真相。

      “通過空間和時間的可互換性以及內(nèi)部與外部維度的對應,簡單的旅程變成了比喻、隱喻或符號?!保?]14福爾沿用公路旅行的經(jīng)典模式,通過公路旅行的敘事方式,層層遞進,抽絲剝繭,逐漸使得小說中的真相明朗起來。情節(jié)上,“真相大白”的結(jié)果是“喬納森”并沒有找到外祖父的故人。真相大白的過程是這次公路旅行歷程,旅途中,外祖父和老婦人是講述者,“喬納森”和亞歷山大是追尋者和傾聽者。講述者通過照片等證物復述自己的記憶,而傾聽者在接受這部分記憶的同時也重構(gòu)了記憶。大屠殺事件已經(jīng)成為過去,但其影響持續(xù)至今。這場公路旅行是移民后裔溝通家族記憶與自身經(jīng)歷的橋梁,他們對曾經(jīng)經(jīng)歷大屠殺事件的祖先們的行為進行探索和反思,并構(gòu)建自己對這些事件的認知。

      三、流散身份旅行與民族意識融合

      《真相大白》中,“喬納森”的祖輩因逃離戰(zhàn)爭和大屠殺而移居美國。作為“大屠殺移民”后代,“喬納森”深受美國文化熏陶洗禮,“并非始終如一地遵從他們的猶太教傳統(tǒng),而是在美國文化的新環(huán)境中力圖從他們的猶太宗教和文化傳統(tǒng)中解脫出來”[2]258。但同時,他所承襲的民族身份促使他只身前往歐洲,通過旅行來探尋祖先的歷史和痕跡?!奥眯泻兔绹松矸莸臉?gòu)建是緊密相關(guān)的。這種聯(lián)系加強了對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的美國及其不斷變化的普羅大眾的普遍描述?!保?]在此意義上,“喬納森”外祖父和“喬納森”本人的身份都經(jīng)歷了旅行和蛻變。另一位主人公亞歷山大則是土生土長的烏克蘭人,卻被美國的文化霸權(quán)不斷催眠,因而進行“自我殖民”,希望放棄自身身份而成為美國文化的附庸,但在充分了解家族在二戰(zhàn)期間的沉重歷史后發(fā)生改變,實現(xiàn)身份認同,并接受了家族使命。至此,兩位主人公都在旅行途中獲得了民族意識的認知和身份意識的重塑。

      小說中的旅行敘事涉及“喬納森”的部分以“追尋”為主線。在“喬納森”創(chuàng)作的手稿中,故事圍繞布洛德的誕生、成長、婚姻等情節(jié)展開,出現(xiàn)了許多具有希伯來文明文化屬性的意象,如拉比、摩西、諾亞方舟等。而到了“喬納森”外祖父這一代,人們因戰(zhàn)爭和大屠殺而被迫移民,成為“流散者”,地理上的位移促成了小說中的第一次身份旅行,即很多移民從猶太人變成美國人,在美國繁衍生息。與移民后裔逐漸美國化的現(xiàn)象相比,第一代移民保留著強烈的血脈意識,“(外祖母)感覺自己的血液流過我母親的靜脈……我的血,以及我的子孫后代的血”[7]98。外祖母將故人的照片交給后代,就是將這種集體記憶傳遞給下一代。但與此同時,外祖母看到新聞中報道美國登月成功,便掙扎著站起來,用帶有故鄉(xiāng)口音的英語對“喬納森”的母親說,“Yer fadder vood hef luffed tasee diz”[7]99。外祖母能夠使用英語,并為美國登月成功而感到自豪,都表現(xiàn)了她對美國文化的接受與融合?!澳骋惶囟褡宓谋姸喑蓡T打算且能夠融入人群中,失去他們先前的身份,并實現(xiàn)個性化的社會流動形式。”[9]外祖母已經(jīng)把自己當成了美國人,實現(xiàn)了從猶太身份到美國身份的轉(zhuǎn)換,這場由逃亡引起的身份旅行使第一代移民具有了雙重身份,即猶太人和美國人。

      而“喬納森”繼承外祖父的老照片之后,展開尋根之旅,產(chǎn)生了另一次身份旅行。以“喬納森”為代表的第三代猶太移民已經(jīng)融入美國文化,具有深刻的美國烙印和鮮明的“去猶太性”。亞歷山大在火車站接到“喬納森”的時候,覺得“他既不像我在雜志上看到的那些美國人……也不像歷史書上的猶太人”[7]32。在亞歷山大看來,“喬納森”似乎是美國人和猶太人的融合體,因為他不符合兩者的刻板文化印象,卻繼承了兩者的文化特性。在這場尋根之旅中,“喬納森”憑借證人和證物,游歷故鄉(xiāng)家園小鎮(zhèn),重訪戰(zhàn)爭遺址,并傾聽了戰(zhàn)爭和大屠殺幸存者的回憶,從而回溯了戰(zhàn)爭時期的記憶,重拾民族身份,實現(xiàn)了其自身的身份旅行。至此,“喬納森”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猶太人。外祖父、外祖母從猶太人變成美國人,“喬納森”從美國人回歸猶太人,體現(xiàn)了猶太移民身份旅行的“代際循環(huán)往復”特點。

      與“喬納森”不同,亞歷山大未曾去過美國,也不是移民的后裔,卻表現(xiàn)出對美國的強烈向往。西方文化的操控、入侵和擴張對全世界造成了深遠影響?!翱v觀現(xiàn)代世界史,西方帝國主義的擴張無所不及”,“造成前殖民地國家的人口移居西方世界”。[10]55在見到“喬納森”之前,亞里山大“想讓他知道我也可以成為一個美國人。我非常多次地考慮過,當我年事已高時,將住所遷往美國”[7]28。這反映出他對自己認為更高級的美國文明的向往。他對美國文明擁護、認同,進而產(chǎn)生了憧憬。對于“(喬納森)居然沒有受到邊界守衛(wèi)的任何法律審訊和責難”[7]33,亞歷山大認為“這位守衛(wèi)愛上了美國……他認為有一天他會在美國再次遇到這位美國人,這位美國人會主動帶他去看芝加哥公牛隊比賽,給他買藍色牛仔褲、白面包和精致的衛(wèi)生紙”[7]33?!爸ゼ痈绻j牎薄八{色牛仔褲”“白面包”“精致的衛(wèi)生紙”是亞歷山大對美國的刻板印象,并且表達出這樣的潛臺詞:基于這些美好的事物以及自己未來有可能實現(xiàn)的美國之行,美國人在這里就理應高人一等,理應受到優(yōu)待。美國文化無孔不入的潛移默化使得亞歷山大形成了服從美國文明的“自我殖民”心理,這也體現(xiàn)出亞歷山大不認同自己與生俱來的民族身份并急于擺脫的心態(tài)。然而,在這次旅行中,亞歷山大體會到家族在戰(zhàn)爭中掙扎的真相,體會到大屠殺給受難國帶來的永久性創(chuàng)傷,進而對家族和民族身份的意義產(chǎn)生了思考。亞歷山大表示,“我將在文化遺產(chǎn)旅游公司努力工作,我將會填補父親的空缺”[7]275。亞歷山大的身份旅行體現(xiàn)為,在充分了解家族歷史的基礎(chǔ)上,擺脫了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忽視和鄙夷態(tài)度,摒棄了對美國文化的盲目崇拜,實現(xiàn)了對自我身份的認同,獲得了成長。這場身份旅行也是自我認同的旅行,亞歷山大由此實現(xiàn)了對自己烏克蘭身份的覺醒,從而擺脫了成為移民美國者的向往。

      “采取飛散視角的作家,反對固化身份(calcified identities),提倡混合身份(hybrid identities)的跨文化、跨民族特征?!保?0]55“喬納森”家族與亞歷山大家族距離甚遠,看似毫無關(guān)聯(lián),但實際上,兩個家族中的每個個體身份由于戰(zhàn)爭和大屠殺而相互聯(lián)系,這體現(xiàn)出不同文明融合的跨文化、跨民族特征,使個體成員形成了非固化的混合身份。這樣,流散海外的猶太人在難以避免地逐漸喪失“猶太性”的同時,得以繼續(xù)保留和繼承其民族特性,這也使沒有經(jīng)歷過大屠殺的猶太后代得以真正理解納粹戰(zhàn)爭的泯滅人性、慘絕人寰。

      四、結(jié)束語

      “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里,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保?1]福爾作為戰(zhàn)后“移民后裔”作家,其祖輩深受二戰(zhàn)、大屠殺和移民的影響。因此,福爾承襲了多元文化身份。他在小說《真相大白》中展現(xiàn)了主人公追尋故土的歷程,通過主人公家族及民族的歷史溯源、父輩的創(chuàng)傷記憶和移民后裔的親身經(jīng)歷,具體闡釋了想象的旅行、公路旅行和身份旅行,并借由旅行來實現(xiàn)了歷史的回訪、記憶的重構(gòu)和民族意識的回歸。福爾以猶太民族的“流散性”為文化背景,以二戰(zhàn)中的大屠殺事件為動因,通過旅行敘事來再現(xiàn)戰(zhàn)爭和大屠殺情境,審視民族歷史文化,探尋災難事件背后的文化隱喻對民族演變進程的深遠影響,反思以美國文明為主導的全球化背景下?lián)碛挟悋矸莸摹傲魃⒄摺钡拿\和身份轉(zhuǎn)變,并探討了構(gòu)建移民文化共同體的可能性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童明.飛散的文化和文學[J].外國文學,2007(1):89.

      [2]田俊武.美國20世紀小說中的旅行敘事與文化隱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

      [3]AARONS V,BERGER A L. Third-Generation Holocaust Representation: Trauma, History, and Memory[M].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2017:3.

      [4]曾桂娥.《一切皆被照亮》中的“后記憶”與猶太性[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8(1):39.

      [5]熊江.喬納森·薩福蘭·福厄小說中的身份危機和身份建構(gòu)[D].上海:上海大學,2013:vi.

      [6]STOUT J P. The Journey Narrative in American Literature: Patterns and Departures[M].London:Greenwood Press,1983.

      [7]FOER J S. Everything Is Illuminated[M].New York:Houghton Mifflin,2002.

      [8]BENDIXEN A,HAMERA J.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merican Travel Writ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I.

      [9]COHEN R. Global Diaspora: An Introduc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8:16.

      [10]童明.飛散[J].外國文學,2004(6).

      [1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61.

      〔責任編輯:余明全〕

      [收稿日期]2024-08-23

      [作者簡介]王子君(1992),女,河北邢臺人,助教,碩士,從事英美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福爾喬納森旅行
      一顆熱愛自由的心
      ——讀《海鷗喬納森》有感
      小讀者(2021年20期)2021-11-24 07:18:20
      我的寵物家庭
      精靈當家 24名偵探福爾巴拉
      童話世界(2020年16期)2020-07-25 02:16:34
      相對等三則
      上海福爾欣線纜有限公司
      汽車電器(2019年9期)2019-10-31 07:51:08
      書與人
      讀者(2019年8期)2019-04-01 02:56:18
      喬納森·艾薩克
      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 08:51:26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小黑去旅行
      古蔺县| 阆中市| 临漳县| 西丰县| 虞城县| 绿春县| 尚志市| 奉化市| 临泽县| 六盘水市| 油尖旺区| 滦南县| 门头沟区| 晋中市| 佳木斯市| 西青区| 台东县| 连山| 绿春县| 凌源市| 惠水县| 东莞市| 三穗县| 隆尧县| 射洪县| 老河口市| 隆安县| 大姚县| 远安县| 通山县| 中山市| 留坝县| 宜昌市| 宁强县| 衡东县| 金乡县| 修水县| 阿瓦提县| 聊城市| 新绛县| 普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