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的實質探賾

      2024-12-28 00:00:00王邁悅于春玲
      理論探索 2024年6期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特征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叭丝谝?guī)模巨大”不僅僅是在量的意義上描述數量的巨大,更是在質的意義上表征著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大寫的中國人”同心同德、團結互助、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能夠將巨大規(guī)模的人口凝聚起來廣泛而又深入地展現出其交往實踐,終將形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而這一強大的推動力,來源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獨特的文化基因。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奠基于中國人在主體人口高度文化融合下所形成的歷史合力,根源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配天”思想結合所形成的中國特有的人性論。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實現人的現代化,從根本上異質于甚至是超越了西方以資本主義利益為導向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有效克服并超越了西方現代化對人的抽象理解和資本的逐利邏輯,還為世界人民提供了生存智慧和通往現代化的新途徑。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人口規(guī)模巨大,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人性論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24)06-0037-09

      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的客觀現象,指的是人類社會從傳統(tǒng)文明向現代文明轉變的歷史過程,同時是整個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目標和追求。各個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共同的規(guī)律性。然而,普遍性與特殊性往往是相伴相生的。現代化道路的方向與目標,需要思想理論的指導。由于不同的國家擁有各自的思想基礎和文化積淀,故而不同的國家在現代化發(fā)展的過程中,呈現出各自的獨特性。正如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薄?〕22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五個重要特征,即“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1〕22-23由此體現出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式”就是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而中國特色則根源于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習近平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315“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tǒng)決定的”〔3〕,是歷史的必然。而這一歷史的必然正是來自于中國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是獨特的中華文明造就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性。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是對中國之為中國的深刻闡釋,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對人的理解、對他者的理解、對天地的理解。在這一意義上,中國五千多年的文化特質是歷史積淀而成的,是作為文化基因層面的存在,是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最核心的根據。從歷史上看,中國對現代化的探索,早期經歷了種種曲折,直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成立,才真正把中國引入了現代化正道。

      一、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

      現代化作為一個總體性范疇,包含著社會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人們對現代化的普遍理解,多將其定位于社會層面,關注于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方式的變革等,將現代化等同于工業(yè)化,但現代化并不局限在經濟與科學技術方面的發(fā)展,而在更高的維度上表現為文化形態(tài)的轉換,表現為人的存在方式或行為模式的轉變。

      (一)理性精神與現代化

      從現代化的普遍角度來看,現代化過程是世界性的歷史進程,“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yè)革命以來所經歷的一場急劇變革,這一變革以工業(yè)化為推動力,導致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的全球性的轉變過程,它使工業(yè)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引起深刻的相應變化?!薄?〕16-17這一世界性的歷史進程,使現代化成為每一個國家普遍的歷史性命運——基于西方思想的世界文明的命運。而為什么西方國家能內生性的生成現代化,并在對世界歷史的解釋中,掌控了現代性的話語權。為了回答這一疑問,就需要深入探究推動西方國家實現內生型現代化的內在動力。

      現代化起源于西歐,自工業(yè)革命之后,擴散至全世界。甚至可以說,現代化的生成與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是相伴相生的,工業(yè)革命就是其重要的標志性事件。在歷史領域中,資本主義的產生作為一種自發(fā)的過程,像馬克思在《資本論》一版序言中所說的,其生成、發(fā)展和滅亡,是“一種自然史的過程”〔5〕10,其中必定存在著推動資本主義生成的動力。馬克斯·韋伯等人深刻地洞見到,這一動力來自于理性精神。理性是西方演變的根本方向,“如果我們暫且使用(現代)資本主義精神這一字眼來指那種特定的思想框架,即,在一種天職中系統(tǒng)而理性地為獲取合法利潤而努力?!薄?〕37那么,如何理解“理性”?從笛卡爾通過對人自身的不斷反省,將理性歸結為上帝精神,康德通過為理性劃界,將理性視為認識世界、靈魂和上帝的人類最高的認識能力,到黑格爾將理性視作“絕對精神”,直至20世紀的英美分析哲學,一直在尋求的也是所謂的合理性。在西方理性精神的視域中,“人類的歷史已經不再是亂七八糟的、統(tǒng)統(tǒng)應當被這時已經成熟了的哲學理性的法庭所唾棄”〔7〕542。可以說,四百年的西方哲學就是“理性哲學”〔8〕。而近四百年的“理性時代”所追求的是什么?通俗來講,理性就是講道理、懂道理,而懂道理就意味著人要有認識能力、理解能力,能夠掌握具有必然性的客觀規(guī)律。故而,理性是人的理性,人的理性是作為人的本質屬性而存在的。當人能夠運用自己的理性,從而進行自我反思等意識活動時,也就找到了通往自由之門的鑰匙。

      理性主義的盛行,使自由不再是空洞的、抽象的概念,而是作為生命的本源,是生命得以存在的可能性。這意味著,文藝復興之后,西方哲學的主要價值導向,是以人的立場來看世界,追求人的解放,肯定人的自由。當自由作為一種本源性的存在,生活世界便開始唱響人類的贊歌。人的價值的確立,使人們的關注重心從天上拉向了人自身,激發(fā)了人們的求知欲、探索精神以及科學精神。這從根本上改變了西歐人的思維方式,也為此后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而“近代自然科學在西歐社會一旦產生,就以徹底革命的面貌,在社會的政治、經濟和軍事諸領域發(fā)揮著重大作用,引發(fā)一系列變更和革命,開創(chuàng)了近代西歐現代化的開端”〔9〕。

      毋庸置疑,工業(yè)革命、商品經濟、科學技術革命等確實是西方現代化的表現形態(tài),代表著傳統(tǒng)的農業(yè)文明向現代工業(yè)文明的世界歷史性的轉變。但是,西方現代化的實現有著諸多原因,比如自然經濟的不景氣、文藝復興的思想解放等推動了重商主義政策的發(fā)展,以及地理大發(fā)現所表現出來的對金銀財富的追求等都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建立產生了重大影響,推動了西方現代化。然而,現代化并不局限在經濟與科學技術方面的發(fā)展,而是在更高的維度上,表現為文化形態(tài)的轉換,表現為人的存在方式或行為模式的轉變。由此可見,推動西方國家實現內生型現代化的內在動力來自于理性精神,現代化的目的是生成理性的自由主義式的個人。故而,“西方的現代化,亦是一部人性發(fā)現和異化的歷史”〔10〕。

      (二)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

      的確,現代化作為一個客觀的歷史進程,是物質層面的工業(yè)革命與思想層面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共同作用的結果,是自由主義和理性主義共同作用的結果。但究其根本,現代化的最終目的是追求人的自由與解放。

      現實的個人作為一切歷史實踐活動的主體,一方面,為整個社會的發(fā)展提供著強大的生產力,另一方面,“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薄?1〕520不同的生產方式,也會形成不同的生活理念,塑造出不同的人群。可見,社會的發(fā)展與人的發(fā)展是同步的。正如英格爾斯所述:“在整個國家向現代化發(fā)展的進程中,人是一個基本的因素。一個國家,只有當它的人民是現代人……這樣的國家才可以真正稱之為現代化的國家?!薄?2〕8而人如何才能成為現代人?即人的現代化要如何實現?“從普遍意義來講,人的現代化是人從‘傳統(tǒng)人’向‘現代人’的轉型,是人的現代性的對象化實踐過程,表征著人的思想觀念、社會關系、道德素質、能力品格、生活方式、文明程度等方方面面從傳統(tǒng)狀態(tài)到現代狀態(tài)的轉變過程?!薄?3〕總之,現代化的本質就是實現人的現代化,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只有作為一切歷史實踐活動主體的現實的個人能夠得到全面發(fā)展,真正掌控生產力,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的真正進步,才能實現現代化。在這個意義上,“人的現代化過程亦為人的自我實現與自我發(fā)展過程,是人向其本質的回歸以及向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過渡”〔14〕。

      人的現代化的發(fā)展趨勢,按照馬克思的人類發(fā)展的三個發(fā)展階段,可以歸結為“人的依賴關系”階段、“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和“自由個性”階段〔15〕52。西方式現代化帶來了市場經濟模式,使人們進入一種全新的生存模式,即“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15〕52。西方現代化也在追求人的現代化發(fā)展,追求理性的自由主義式的個人,但并不徹底,結果不僅沒有實現人的現代化,還帶來了人的異化。究其原因,在于“人的獨立性”與“對物的依賴性”間的矛盾,扭曲了人們對生活的理解和對價值的需求,使人們的精神生活無法獲得安頓。可以說,文藝復興解放了個人,每一個人都是理性的自由主義式的個人,能夠自由支配自己。然而,以資本為中心的西方式現代化道路,遵循的是資本增值和擴張的邏輯,資本增值邏輯下的人又不是自由的?!百Y本已不再是奴仆,而成為主人。它一旦獲得了某種獨立自存的活力,便要求作為主要合伙者的權利,按照其自身的規(guī)律來統(tǒng)治經濟組織?!薄?6〕44于是,物質財富的增長成為人們的最高需求。這種自由的二律背反,使人生存發(fā)展的目的被手段所遮蔽,手段反過來成了目的——不僅是階段性目的,甚至還是唯一、終極的目的。由此,人生存發(fā)展的目的與手段的矛盾造成了人文精神的失落,人迷失在精神的家園中,無法獲得寧靜與安逸。

      二、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的中國依據

      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這一特征為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征之首被提出?這是因為人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底層邏輯。對現代化進行把握的關鍵在“人”,縱使社會制度、生產技術等因素都會影響現代化的進程,但這些因素都無法離開人這個主體單獨發(fā)揮作用,必須通過人的作用,才能形成歷史合力。人是生產力的關鍵要素。故而,人口是現代化進程中最為基本的因素,且對其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并非是偶然的,而是全體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那么,是什么力量將中國十四億人口凝聚起來,形成了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合力呢?答案就在中國的歷史傳承與文化傳統(tǒng)中。

      (一)“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量”和“質”的規(guī)定性

      從中國的基本國情來看,人口規(guī)模巨大構成中國有別于其他先發(fā)型現代化國家的特殊國情。正是人口規(guī)模的差異,導致中國式現代化的任務、路徑,以及推進方式等都無法完全借鑒西方現代化國家的經驗,而是必然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一般來講,人口規(guī)模巨大首先是一個量的規(guī)定性。從唯物史觀來看,現代化是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社會形態(tài)的轉變,從根本上來講,是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而人是生產力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巨大的人口規(guī)模意味著更大的消費空間和更強的消費能力,為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生產力。這一人口紅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優(yōu)勢。然而,人口規(guī)模巨大這一特征并非只有中國具備。在2024年世界人口總數排行榜中顯示,印度已經超過了中國的人口總數,位居世界第一??梢?,人口規(guī)模巨大作為量的規(guī)定性,并非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主要原因,不僅如此,還為中國實現現代化帶來了挑戰(zhàn)。正如習近平所述:“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guī)模超過現有發(fā)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fā)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1〕2218世紀下半葉,英國開啟現代化,其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約2.2%。20世紀后,美國逐漸實現現代化,其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約5%。相較于英國、美國等其他先發(fā)型現代化國家,中國作為人口大國,迄今為止,總人口數占世界總人口比重約17%。中國如此龐大的人口規(guī)模,在現有的現代化實踐中是史無前例的。這同時意味著,中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也必然面臨著巨大的困難與挑戰(zhàn),且無法照搬先發(fā)型現代化國家的實踐經驗。但是,正因這一差異,驅策著中國尋找獨屬于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拔覀冞@個世界上最大發(fā)展中國家實現了現代化,意味著比現在所有發(fā)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中國人民將進入現代化行列,其影響將是世界性的。”〔17〕60惟其艱巨,方顯偉大,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為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多元的選擇。

      那么,人口規(guī)模巨大在何種意義上,能夠成為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動力呢?那就是當人口規(guī)模巨大作為一種質的規(guī)定性,當“人”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量的規(guī)定,而是作為一個全體性的概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豐富并發(fā)展了新時代“人民”的內涵,提出人民是擁護祖國統(tǒng)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這意味著,人民不是單個的個人,而是一個與國家相互依賴、命運與共的共同體。對人民的重視,將人口、人民、人心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加持下,形成了主體人口高度的文化融合性。而這一高度的文化融合性根源于儒家思想中整體性的思維方式與整體和諧的價值觀念〔18〕。“在整體性思維方式中,事物之間的存在關系不是機械的,而是有機生成的、生生不息的,部分與整體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統(tǒng)一體?!薄?8〕每一個人都是對“天道”的映射,都在追求儒家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內在道德性”。共同的價值追求與相通的天命本性,使人與人之間形成了有機的統(tǒng)一體?!坝^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保ㄒ捉洝べS卦)月印萬川,理一分疏,由此便形成了具有強大文化向心力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主體人口高度的文化融合性,使現代化的力量不再是單個個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而是全體性的,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19〕。人口規(guī)模巨大這一點有的國家也具備,但是我們具有能夠將14億多人口凝聚為社會共同體的強大的精神文化紐帶。如果沒有高度的文化融合性,龐大的人口,就是一盤散沙,無法形成偉大的歷史合力及交往實踐。故而,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首先突出的基本特征就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這一真實的中國場景。

      (二)人口規(guī)模巨大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切的內在關聯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人口規(guī)模巨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能夠將巨大規(guī)模的人口凝聚起來,形成充足的能量,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則來源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中國式現代化承續(xù)著幾千年的中華文脈,吸吮著現代文明的豐厚滋養(yǎng)。而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配天”思想的結合,形成了中國特有的人性論。即中國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首先表征為強調群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以天人合一作為最高價值的中華民族共同體〔20〕,從而超越了西方所強調的個人是萬物的尺度的人類中心主義。

      首先,中國自古便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的重民思想。這一重民思想的形成來自于君權神授的政治理論,即統(tǒng)治者需“以德配天”,將天命下貫于自身,成為自己的主體,內化為自己的德行。天命下貫于自身歸為德行,則必先“正德”,而后才可說“利用,厚生與惟和”(《尚書·大禹漠》),繼而由敬德到明德,由“以德配天”到“保民而王”,最終實現“受天永命”(《召誥》)。而“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保ā渡袝た嫡a》)天的威嚴不可料知,唯可見到的就是民心。在這一意義上,民心是無形天命的外現,而正德保民,也成為統(tǒng)治者生命強度的表現。故有“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尚書·泰誓》,天地不言,但他的視聽言動均由百姓去表達,百姓對統(tǒng)治者的評價,決定了統(tǒng)治者是否會自革其天命。這種德性政治傳承至今日,構成了習近平人民主體地位思想最深層的文化底色。強調人口規(guī)模巨大這一現代化特征,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取向是服務于全體人民,同時也依賴于全體人民,現代化的實現要全體人民共同努力,現代化的成果要與全體人民共享。正如習近平強調,“現代化道路最終能否走得通、行得穩(wěn),關鍵要看是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21〕。由此可見,人民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性力量。

      其次,強調人口規(guī)模巨大,是中國特有的“天人合一”宇宙觀的現實表達,其中所蘊含的整體意識使主體人口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融合,將每一個中國人凝聚在一起。人口規(guī)模巨大,是主體人口高度文化融合下的人口規(guī)模巨大。主體人口高度的文化融合源自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自身的文化向心力。這種文化向心力則根源于中國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所蘊含的整體性意識。古代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匯集的國家,它能將各民族聚集到一起“逐鹿中原”,能使古代中國成為四方萬民都向往的地方,其內部必定存在著強大的吸引力與向心力。這一強大向心力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為根本的是文明動力。這一文明動力來源于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進而又通常被歸結為儒家所強調的內在道德性(inner morality)。

      “天人合一”的實質是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即人要“配天”。《中庸》中講,“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天命下貫于性,每一個人都可以將天命內化為自己的德行,通過盡己、盡人、盡物的性,人道與天道相匹配,以達“配天”。由此,人與天地相聯結,人、天、地實現三位一體。故而中國特有的“天人合一”宇宙觀決定了“個人的盡性,民族的盡性,與參天地贊化育,是連屬在一起的”〔22〕34,這一各族人民共享的內在道德性,所蘊含的整體意識和對個體的尊重,形成了強大的文化向心力,將每一個中國人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主體人口高度的文化融合性,有效地促進了中華文明突出統(tǒng)一性的形成。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tǒng)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tǒng)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tǒng)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23〕。正是主體人口高度的文化融合性將每一個中國人凝聚起來,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生性動力。這是為中國所享有的文化特質,也是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是“中國式”的內生性邏輯。人口規(guī)模雖巨大,但不是散沙式的,不是單子式的個體的復數,而是單數的。這個單數指的是“一個”中華民族共同體。但是,這樣一個單數并不是要以群體來泯滅個人,恰恰相反,“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24〕53,單數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恰恰是為了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因為只有形成這種整合式的整體觀念,才能實現每個單個個體的自由發(fā)展。這一根本點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性。

      最后,強調人口規(guī)模的巨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而不同,天下無外”的和合原則的現實體現。“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和合原則先驗地預設了世界是一個整體的政治概念,但這一原則并不是基于同一性哲學傳統(tǒng),而是基于一種允許差異、容納差異的和合文化。如此,外部與內部也就沒有了清晰明確的分界線,在某種意義上,任何國家、民族、個人都可以被理解被接納,也就沒有了不可化解的敵人。從商朝出現“中國”一詞,到南北朝時期,再到北宋與南宋,雖有自己的國號,但都自稱為“中國”??梢?,在中國歷史上,朝代有興有亡,但中國本身總是存在并發(fā)展著。那么,歷朝歷代,興亡更替,不同的民族、宗教和文化,是如何整合到一起的呢?答案就在于古代中國的“天下”觀。

      天下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既是一個價值體,又是一個權力體。作為價值體的天下觀念決定了中華文明是從普遍人性出發(fā),是世界主義的普世文明。作為權力體的天下觀,決定了中國的大一統(tǒng)架構,即一個以中原為中心的、等級化的天下秩序。故而,所謂的“諸夏”與所謂蠻、夷、戎、狄之間的區(qū)分,也只是在文化意義上的區(qū)分。“天下無外,和而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合原則承認不同民族、國家間存在著差異,但并不過分強調差異,也不試圖消除差異,而是在差異中求得統(tǒng)一與和諧。陰陽和合、化生萬物,在和合原則中,只有尊重、允許差異與多樣,才會轉換出新生,形成新的事物、文化甚至是生命。這也是為何不論王朝更迭、民族變化,作為文明共同體的中國始終能頑強地傳承下來。故此,古代中國的“‘天下觀念’超乎國家觀念之上,他們常愿超越國家的疆界,來行道于天下,來求天下太平。”〔25〕48使中國得以“近者悅,遠者來”(《論語·子路》)。立足中國,對人口規(guī)模巨大這一現代化特征的強調,正是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合原則,由此形成了一個值得追求的普世文明秩序,將中華民族緊緊凝聚在一起,使我們可以超越狹隘的單子式的“個體”,而能夠“大其心,體天下之物”〔26〕24,實現一種突破種族、突破地域的人類大愛。

      三、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對西方現代化的重大超越

      中國式現代化既然強調“中國式”,那就必然存在一個與其不同的“他者”,即西方現代化?,F代化起源于西方,即使到現在,也會有人將現代化等同于西方。而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走的并非是同一條路,甚至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所要解決的就是西方現代化為世界帶來的困境,是對西方現代化的揚棄與超越?!艾F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薄?7〕164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性論價值取向,這就從根本上異質于甚至是超越了西方以資本主義根本利益為導向的現代化。

      (一)對人的本質的不同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區(qū)別于西方現代化的底層邏輯

      對人的本質的不同理解,是中國式現代化區(qū)別于西方現代化的底層邏輯。西方注重從自然本性去理解人,夸大人的理性能力,將人視作單個的個體,強調作為實體的個人。受二元論生命觀的影響,西方人性論的基調始終是人神相分離,靈肉相分離,精神與物質相分離,并處于一種對立、緊張的狀態(tài)。而當“上帝已死”,一切皆成可能?!皞€人是一種全新的東西,創(chuàng)造的東西,絕對的東西,一切行為都完全是他自己的?!薄?8〕423上帝的死亡為人們帶來了信仰的缺失,從而使“人不再是匍匐在上帝之下的可憐被造物”〔29〕177,人們對于生命的理解,不再出自上帝的意志,也不再相信所謂的命運的支配。同時,對人的生物本能和精神屬性的過度強調,讓人們開始秉承“人為自己立法”,形成了將個人看作是生活的終極意義的生活態(tài)度。當生命的價值,失去了形而上學的維度,則需要通過“功利主義”或“理性的”標準得到評判,通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來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也成為了現代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基礎,也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的精神。而形而上學維度的缺失,使人性變得自私自利,使“人和人的關系像狼”,這或許會導致人們對生命意義的全盤否定。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之后,陸續(xù)出現的身份政治、民粹主義、民族主義、種族主義等極端思潮,表明西方現代化所帶來的意識形態(tài)危機正愈加惡化。

      相對于西方注重從人的自然性去理解人,中國強調的則是人的超越性。在儒家文化中,人的社會性被引申為倫理和道德之維。所謂“倫理”,顧名思義,就是人倫之理。費孝通認為中國社會結構的特點是“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是“以己為中心”的。這是從儒家的道德體系中衍生而來的?!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儒家講求以“修身”為本,倡導人們培養(yǎng)“仁愛”之心,推己及人,達到忘我之境,把個人價值寓于社會價值之中,以家族、國家、社會的利益為共同利益。正如費孝通所講,“我們儒家最考究的是人倫,倫是什么呢?我的解釋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fā)生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里所發(fā)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30〕27故而,以“己”為中心的“自我主義”,則意味著在傳統(tǒng)中國中,個人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個體,被血緣、宗族等所裹挾,“孝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種具有差序性的倫理關系對個人具有強大的道德約束力,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己”也只有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才能實現其存在的意義。也就是說,人的本質在其社會性,只有在社會關系中,人才能實現自我發(fā)展,才能成其為人,“這意味著人的社會關系也是一種實體”〔31〕。故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性論注重的是集體性,強調人是“大寫的人”。在這一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性,可以在與“他者”的關系中得到充分的理解。對人口規(guī)模巨大這一特征的強調,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超越了西方過分強調個人的人類中心主義的現代化,“而是奉獻自我、服務社會、關懷他者的現代化,這可稱之為‘人的為他本質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性存在’”〔31〕。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蘊的人的發(fā)展邏輯超越了西方現代化的資本逐利邏輯

      資本的本質是自我增殖,伴隨著生產力的增強,勞動自然而然成為了資本擴張的手段,而勞動本該具有的價值卻被否定了。勞動的異化使勞動者勞動的成果不是作為有益于勞動者生活出現的,而是作為與人自身相對立的力量出現的,成為了對抗勞動者的活動。勞動對于工人來說不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工人在勞動中也無法實現自身的價值,勞動被抽象化、機械化,人同牛馬無異,工人也便成了“單純的勞動人的抽象存在”〔32〕106。如果說自由自覺的勞動活動才是人的自我實現,那么異化勞動最終導致的是人自身的喪失。當然,西方現代化也主張“以人為本”,但西方“以人為本”的思想是針對中世紀歐洲天主教的神本主義而提出的。直至近代,上帝死了,上帝的最高本體地位被人所替代。信仰的缺失,取而代之的是將人的自我視作創(chuàng)造世界的絕對力量。然而,自我的力量卻遠不如上帝那般堅不可摧,西方現代化的資本增值邏輯,使資本輕松獲得了對人的支配權,繼而對物質的依賴成為人之存在的必要條件,現代化的實際主體也由人轉變成了資本,人成了資本的工具,人的主體性受到資本的奴役。雖然西方現代性追求自由、平等、人權,強調個體的權利與自由,但實質上卻是在資本支配下的不自由、不平等。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西方現代化對人的解放始終是不徹底的,無法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總之,西方現代化在資本逐利的邏輯下為整個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危機,成為每一個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無法避開的問題,而破解這一困境的鑰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內蘊的人的發(fā)展邏輯。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配天”觀念,要求人們遵循“天之道”,合于道即“有德”,人們通過敬德、明德實現天道意義的同時,人的“真實的主體性”也得以形成。這一意義上,“道”是一切存在和價值的根源和終極,同時也是一種自我認識和自我實現的理性?!疤熘馈睂訉酉仑炛寥松?,當人意識到“道”是“對理性的本質的、絕對的規(guī)定”〔33〕108,則人就分有了“道”的理念,“道”也便成了人的主體。人在敬德、明德的過程中,越是能領悟“道”的意義,人的主體就愈加得到肯定,遂人的“真實的主體性”得以形成,“道”也因此得以實現。在實現“道”的過程中,我們不是在做自我否定,而是在不斷地肯定我們的主體。故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不在于掌控世界、利用世界,而在于使人與其他事物都能實現盡性至命,與天地參,能得到充分的成長與發(fā)展。正如馬克斯·韋伯所說“儒教理性主義意味著理性地適應世界;清教理性主義則意味著理性地把握世界?!薄?4〕299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獨特的人的發(fā)展邏輯,使中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能有效克服西方現代化帶來的生存危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歸根到底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能得到充分的成長和發(fā)展,“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35〕40。以存在看待發(fā)展,在不斷肯定自身主體的過程中,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最終走向人自身的存在,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及其類本質的回歸。

      (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蘊的天人合一宇宙觀超越了西方現代化的主客二元論世界觀

      一方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蘊的天人合一宇宙觀超越了西方現代化的主客二元論的世界觀。中華文明是典型的農業(yè)文明,早期中國的生產生活主要以農耕為主,農作物的生長是人們的生存基礎,土地與自然對人們的生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中華民族很早就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智慧。“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26〕62人與自然、天地,形成了一種和諧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天人合一”,天下百姓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世間萬物都是我們的朋友,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共生。恰如孔子云:“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上天不言,卻通過四季更替、萬物生長,通過自然的變化來向我們顯示天地運行的客觀規(guī)律,通過變化之道為我們提供永存之法。在這一意義上,天創(chuàng)生萬物,掌控規(guī)律,具有能動的制約性。這意味著,人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時,要有所約束,遵循自然的規(guī)律。另一方面,“天地,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保ā断缔o·下》)正如男女生育后代,世間萬物也由陰陽結合孕育而生,這是一個“自生”的過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自然的這種自生性的理解,決定了我們不會形成西方以基督教為主導的二元對立的世界觀,即宇宙、世界、自然均是被造物主所創(chuàng),人生來就是帶有原罪的,為了將自己從原罪中拯救出來,人要屈從于造物主,以求得寬宥,并為此付出代價,壓抑自己的欲望,禁戒肉體的私欲,遵守種種戒律等。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宇宙自生論”,不僅將人視為天地的一部分,還將人與自然萬物的關系視為母子關系,“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保ā兜赖陆洝さ谖迨隆罚┰谌f物的變化之中去追索其規(guī)律與原則,與自然同生存、共發(fā)展,相互關照。人始終是從天道之中尋求生存之法,天道高于人道。故而,萬物是人之尺度,我們要通過改變自己來適應自然,而非為自然立法,成為自然的掌控者。自然所遵循之道就是以其自身為標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狀態(tài),所謂“道法自然”,萬物運行之規(guī)律皆以自然為標準,而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以自身為標準,自己是自己的標準。與西方現代化的主客二元論不同的是,中國的天人關系以天為根基,而落腳點在人。人生于天地,屬于自然,人又改造自然,卻又不凌駕于自然之上主宰自然,而是合自然之規(guī)律,與自然同存,如此逐漸實現“天人合一”?!皯摮姓J,所謂天人合一是在肯定天人區(qū)別的基礎上再肯定天人的統(tǒng)一,這是一種辯證思維,是更高一級的思維方式?!薄?6〕92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對人自身的理解中,就蘊含著人向自然的復歸和人與自然的和解。中國式現代化秉持著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人在遵循天地運行規(guī)律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會受到自然規(guī)律的規(guī)約,從而不斷認識、完善自我,將仁愛擴展至天地,達到“與天地同參”的境界,實現人的本質性力量。由此,人與自然也就成為了生命共同體。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解,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中來理解人,就必然反對主觀任意的“人為”。海德格爾指出,“我們今人由于現代科學的獨特統(tǒng)治地位而卷入一種奇怪的謬誤中了。這種謬誤以為,知識是從科學中獲得的,思想服從科學的審判?!薄?7〕123即我們現在的生存是一種由科學規(guī)定的生存,科學技術的思維方式延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西方哲學的完成狀態(tài)便是科學和技術的興起,科學和技術與資本的合謀使得非本真狀態(tài)的人把一切都資源化、價值化,即所謂“技術的座架”(Gesell)。西方對待自然的這種態(tài)度與中國人的“人定勝天”不同。在中國,“人”的觀念恰恰來自于“天”,人定勝天其實質是本真狀態(tài)下人對自身的充分肯定,也是對于“天”自身的肯定。而西方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其實是一種異化狀態(tài)下的人對自然、社會包括人自身的“宰治”,這樣一種“宰治”甚至意味著“人的自身生產帶來人的自身毀滅”。中國先賢對自然的態(tài)度,并不是將自然視為改造的對象,為了改造自然以滿足自己的主觀欲望,而是一種符合天道的客觀欲望。這就決定了我們從來不是基于人與自然對立的二元論思維模式來對待自身和自然,并沒有可以離開天道的人性,也沒有可以離開人性表征而自存的天道。中國人“格物致知”,通過探索自然的奧秘,并非僅僅為了獲取知性知識,同時也獲得了來自大自然啟示的倫理準則,在與人、自然、鬼神的交互關系中始終保持著自信、自強,又有著恰當的謙遜。對自然的敬畏,使自然與人之間具有了內在的統(tǒng)一性,成為了不可分割的有機統(tǒng)一體,這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化解了西方人與自然相對立的狀態(tài),以合理的方式表達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不僅充分發(fā)揮了人的主體性,還為全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生存智慧,為解決現代化發(fā)展帶來的生態(tài)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力量。

      綜上,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極言之,人的現代化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過上美好的生活。而“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中國式現代化,正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把中國引向現代化進程,而且它作為對西方現代化批判的思想成果,引領中國突破傳統(tǒng)現代化的窠臼,走上了一條更為理性、更為人文、更為光明的現代化道路。這便是以人民為中心,追求最大規(guī)模乃至全體人民的自由和解放。而作為中華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以人為本、天人合一、“配天”“和合”等本質特征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少數人才能享有的現代化,而是最大規(guī)模人口的現代化亦即人民的現代化。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中華民族所追求的復興,是在世界現代化大背景下展開的,不僅要實現本國的繁榮富強,而且要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推動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步。只有深深根植于中華文明特有的人性論,與馬克思主義充分結合,我們才能實現以人的邏輯克服資本的邏輯,實現對西方現代化的超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關鍵時期。”其重要意義就是要集聚起全國各族人民的全部精力,進一步展示出人口規(guī)模巨大所蘊含的中國力量和中國特色,最終實現民族復興偉業(y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 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N〕.人民日報,2014-10-14(01).

      〔4〕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蘇國勛,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孫利天.21世紀哲學:體驗的時代?〔J〕.長白學刊,2001(02):36-40.

      〔9〕程佩璇.近代西歐國家現代化與文藝復興之關系探析〔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6(02):77-80.

      〔10〕胡大平.人的現代化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2):69-74.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阿歷克斯·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M〕.殷陸君,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3〕郝立新,孫岱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的內在邏輯〔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24(03):1-11.

      〔14〕王丹丹.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5):1-7.

      〔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埃里希·弗羅姆.逃避自由〔M〕.劉林海,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

      〔17〕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18〕荊 雨,魏書勝.先秦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價值理想及其當代意義〔J〕.政治學研究,2013(05):120-128.

      〔19〕石宇童,柳澤民.唯物史觀下對現代化問題的本質追問與哲學反思〔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23(04):68-74.

      〔20〕張小平.非西方化的現代化道路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更新創(chuàng)造〔J〕.學術論壇,2018(03):155-161.

      〔21〕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N〕.人民日報,2023-03-16(02).

      〔22〕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3〕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01).

      〔2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5〕錢 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26〕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

      〔2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8〕全增嘏.西方哲學史:下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9〕《西方哲學史》編寫組.西方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0〕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1〕韓慶祥.論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形態(tài)〔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4(05):1-16.

      〔3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3〕夏瑞春.德國思想家論中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34〕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M〕.王容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3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6〕張岱年全集〔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37〕馬丁·海德格爾.演講與論文集〔M〕.孫周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責任編輯 蘇玉娟

      〔收稿日期〕2024-07-24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唯物史觀的生成邏輯及其當代啟示研究”(22AKS007),主持人于春玲。

      〔作者簡介〕王邁悅(1993-),女,吉林四平人,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唯物史觀與思想政治教育。

      于春玲(1976-),女,遼寧本溪人,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邹城市| 大连市| 临清市| 新田县| 吴川市| 九江市| 阿克苏市| 和静县| 勐海县| 炉霍县| 肥西县| 江山市| 灵寿县| 平度市| 阿尔山市| 柘城县| 贵溪市| 迭部县| 忻州市| 雷波县| 肇州县| 和平区| 九寨沟县| 斗六市| 文山县| 新兴县| 方正县| 潼南县| 梨树县| 柳林县| 米脂县| 巢湖市| 明光市| 张北县| 东兰县| 青冈县| 托克托县| 家居| 澄迈县| 河西区| 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