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南黎族非遺保護在鄉(xiāng)村文化振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文章從社會參與視角,探討非遺保護與研學旅行產品的結合。社會參與為海南黎族非遺保護注入新活力,促進了海南黎族非遺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學旅行為非遺傳承開辟了新路徑。建議優(yōu)化非遺保護與研學旅行產品的合作機制,深化融合,助力海南鄉(xiāng)村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并為其他地區(qū)提供借鑒。
在海南的鄉(xiāng)村腹地,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如同一曲古老的旋律,悠揚而深遠,承載著世代相傳的文化精髓。這些傳統技藝、表演藝術和習俗,宛若鄉(xiāng)村的涓涓細流,靜謐而深邃,流淌著民族的歷史與記憶。然而,在現代社會迅猛發(fā)展的浪潮中,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正面臨著被邊緣化甚至消失的危機。本研究以社會參與為核心紐帶,結合研學旅行的實踐,探索海南黎族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策略,旨在激發(fā)鄉(xiāng)村文化的內在活力。黎族非遺是海南鄉(xiāng)村的精神象征,在手工藝、民俗表演、語言文字等各個方面都散發(fā)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面對社會變遷和現代化進程的沖擊,這些傳統技藝的生存空間逐漸縮小,傳承風險日益加劇。
海南黎族非遺概況
截至2023年,我國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8名。截至2022年12月,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3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海南省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已達32項,包括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民歌(瓊中黎族民歌)、黎族竹木器樂等。此外,海南省還擁有103項省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以及300多項市縣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2009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技藝、傳統醫(yī)藥、民俗等多個方面。
社會參與與研學旅行在非遺保護中的潛力
社會參與與研學旅行在非遺保護中的潛力巨大。社會參與構建多元化保護體系,促進非遺融入生活,形成文化共同體。學校參與推動非遺傳承融入教育,培養(yǎng)學生興趣。利益相關方助力非遺保護,擴大社會影響。研學旅行讓學生直觀體驗非遺,吸引更廣泛受眾。將社會參與與研學旅行相結合,形成全民參與的非遺保護新模式,助力非遺傳承與創(chuàng)新,為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
問卷調查情況
問卷設計與發(fā)放
為深入了解公眾對海南黎族非遺保護與研學旅行產品合作機制的認知、期望和需求,設計了一份綜合性問卷。問卷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訪者人口統計學特征,包括受訪者的身份、孩子目前所處的年級、受訪者學校所在地區(qū)、受訪者職業(yè)、受訪者月收入以及受訪者受教育程度六個方面。第二部分是海南檳榔谷黎族非遺研學旅行產品,包括非遺研學旅行的認知程度、非遺研學意愿、非遺研學目的以及購買行為偏好四個方面,兩部分共設計了12個調查問題。調查團隊通過問卷星平臺向海南省內中小學生家長發(fā)放問卷,同時采用深度訪談法作為補充??傆嫲l(fā)放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82份,其中有效問卷為378份,有效回收率達到98.95%。
樣本基本情況
中學生家長在樣本中的占比為78.45%,這表明調查主要集中在中學階段。調查結果顯示,大專以上學歷者占總樣本的50.22%。受訪者的職業(yè)以企業(yè)員工和事業(yè)單位人員居多,月收入主要集中在4000—9000元,占比為68.30%。這些數據為分析受訪者的特征和態(tài)度提供了基本信息。
通過對這些樣本基本情況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調查結果,進一步探討社會參與視角下的海南黎族非遺保護與研學旅行產品合作機制。
結果分析
對研學旅行的認知
調查結果顯示,有34.68%的家長對研學旅行了解不足,甚至非常不了解,而59.19%的學生尚未參與過研學旅行。盡管近年來研學旅行產品逐漸增多,但有72.20%的家長對現有產品的質量表示不太認同,說明市場對研學旅行的質疑依然存在。這也反映出探究社會參與視角下非遺保護與研學旅行產品合作機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對參與黎族非遺研學的興趣程度
從調查數據來看,受訪者對黎族非遺研學旅行項目表現出一定的興趣,其中,對傳統技藝、傳統體育及游藝與雜技、傳統舞蹈的興趣最為顯著。傳統技藝(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等)有56人選擇,總體得分7.70,位居第一,反映了受訪者對傳統技藝的濃厚興趣??赡苁怯捎谄洫毺匦院臀幕瘋鞒袃r值,吸引了更多的關注。傳統體育及游藝與雜技總體得分6.51,位居第二,表明受訪者對傳統體育及游藝與雜技類的非遺研學也有顯著興趣。這可能與活動的趣味性和文化傳承有關。傳統舞蹈(黎族打柴舞等)選擇的人數相對較少,總體得分6.33,位居第三,表明參與者對傳統舞蹈有一定的關注??赡苁且蚱浔憩F形式和文化內涵吸引了一部分受訪者。這三類項目在總體得分和排名上明顯領先,因此在設計黎族非遺研學旅行項目時,可以更加關注這些典型的、受歡迎的項目,以滿足參與者的需求。這有助于更精準地開發(fā)相關研學旅行產品,提高參與者的滿意度和參與度。
黎族非遺研學旅行的目的
在黎族非遺研學旅行中,參與者主要關注學習成長、實踐動手及傳統文化了解。學習成長得分最高,顯示出參與者對知識與成長的重視。實踐動手緊隨其后,表明參與者期望培養(yǎng)實際技能。了解傳統文化排在第三位,彰顯了參與者對本土文化傳承的興趣。同時,體驗生活、自立能力、團隊協作等也受到一定的關注。綜上,設計黎族非遺研學旅行產品應強化教育與實踐,注重傳統文化體驗,滿足多元需求。
受訪者對黎族非遺研學旅行產品的購買偏好特征
在選擇研學旅行天數時,多數人更青睞2天1晚的行程,占比最高,達到47.09%。在費用預算方面,超過三分之二的參與者表示可以接受300—800元的價格區(qū)間,500—800元價格區(qū)間占比最高,為31.75%。關于課程設計和組織機構的選擇,大多數參與者更傾向于由學校組織,占比高達44.18%。至于出行時間段的偏好,33.33%的參與者表示更愿意在上課期間進行研學旅行。這些數據為黎族非遺研學旅行產品的開發(fā)提供了實質性的市場參考。
研學旅行產品對黎族非遺傳承的促進效果
研學旅行產品的設計與實施
研學旅行產品設計需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調查結果顯示,提升對黎族非遺的認知、增強參與意愿、滿足興趣偏好、強調學習與實踐目標是研學旅行產品設計的關鍵。設計應生動直觀,強調研學旅行的價值,重點關注傳統技藝和傳統體育及游藝與雜技。在實施時,需充分考慮受眾偏好,通過與學校合作、運用社交媒體等多渠道進行推廣??傊?,設計需兼顧市場需求與受眾興趣,提供有意義的非遺研學體驗。
互動性與體驗性對非遺傳承的積極影響
互動性與體驗性在非遺傳承中至關重要,它們不僅可以激發(fā)參與者的興趣,還能促進文化傳承?;有宰寘⑴c者更易融入,有助于激發(fā)其學習熱情;體驗性則注重知識與實踐的結合,有助于培養(yǎng)參與者的實際能力。此外,這兩者還有助于增強文化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心,形成積極的社群與傳承網絡,增強活動的趣味性與創(chuàng)新性?;有耘c體驗性為非遺傳承帶來全方位的積極影響,有助于實現更廣泛的文化傳承。
社會參與在黎族非遺保護中的作用
非遺傳承人與社區(qū)的合作
在黎族非遺保護中,非遺傳承人與社區(qū)的合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促進了非遺的傳承和發(fā)展,還深刻影響了當地社會的文化氛圍。
首先,非遺傳承人與社區(qū)密切合作,有助于傳承技藝和知識。非遺傳承人通過與社區(qū)居民共同合作,將非遺技藝傳授給年輕一代,實現了技藝的有效傳承。這種緊密合作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學習的機會,拉近了不同年齡層之間的文化傳承距離。其次,非遺傳承人與社區(qū)的合作有助于激發(fā)當地居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通過在社區(qū)內展示傳統技藝、舉辦文化活動,非遺更加貼近居民的生活,激發(fā)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這不僅使傳統文化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還增強了社區(qū)居民對非遺的認同感。最后,非遺傳承人與社區(qū)的合作還有助于建立共同體,促進社區(qū)居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共同參與非遺傳承活動有助于形成緊密的社群,使成員之間的關系更加牢固。這有助于增強社區(qū)內部的文化認同,推動社區(qū)文化的繁榮??傮w而言,非遺傳承人與社區(qū)的合作在黎族非遺保護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緊密的合作模式有助于技藝和知識的傳承,激發(fā)了當地居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同時促進了社區(qū)內部的交流與共建,為非遺傳承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與非遺保護的合作模式
學校與非遺保護的合作模式在海南黎族地區(qū)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這一合作模式涵蓋多個方面,從教育課程到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體驗。首先,學校與非遺保護的合作模式通過將非遺元素融入學校教育課程中,促進了非遺的傳承。通過將黎族非遺元素融入學科課程中,學校能夠使學生在正規(guī)教育環(huán)境中接觸和學習傳統文化,促進非遺的傳承與弘揚。這種合作模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非遺的興趣,為黎族非遺實現更深層次的傳承奠定基礎。其次,學校與非遺保護的合作模式通過組織非遺研學旅行和文化活動,提供了更直觀的體驗機會。學生通過實地參觀、親身體驗黎族非遺傳統技藝,不僅能夠加深對黎族非遺的了解,還能增強其對傳統文化的體驗感。這種合作模式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激發(fā)他們對非遺傳承的濃厚興趣。最后,學校與非遺保護的合作模式還包括非遺傳承人在學校進行技藝傳授和開展文化講座。這不僅能夠使學生更直接地接觸到傳統技藝,還可以通過非遺傳承人的講解,廣泛傳播非遺知識。學校作為知識傳播的場所,通過邀請非遺傳承人舉辦講座,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非遺學習資源??傮w來說,在海南黎族地區(qū),學校與非遺保護的合作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多層次、多角度的非遺體驗和學習機會。通過這種合作模式,學校不僅在課程中融入了非遺元素,還通過實踐活動和非遺傳承人的參與,豐富了學生的文化體驗,為非遺傳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海南黎族非遺保護與研學旅行產品合作機制的構建
合作主體的選擇
在構建海南黎族非遺保護與研學旅行產品合作機制時,需要仔細選擇合作主體,確保合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以下是關于選擇合作主體的要點。首先,核心合作主體應包括黎族非遺傳承人和相關研學團隊。非遺傳承人負責提供黎族非遺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藝傳承,經驗豐富的研學團隊負責策劃并組織有針對性的研學旅行活動,確保其在教育和體驗方面具有深度。其次,學校和教育機構也是重要的合作主體。與學校建立合作關系有助于將非遺元素融入正規(guī)教育體系,將非遺納入學科課程。教育機構可以為非遺研學旅行提供學生資源和實地學習的機會。再次,旅游機構和研學旅行公司的參與至關重要。旅游機構可以提供專業(yè)的旅行服務,包括線路設計、交通安排和住宿安排,確保研學旅行的順利進行。與研學旅行公司的合作可以在市場推廣和活動執(zhí)行方面取得優(yōu)勢。最后,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門在合作機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地方政府能夠提供政策支持和資源保障,創(chuàng)造有利于非遺研學旅行發(fā)展的環(huán)境。與文化部門的合作有助于獲取文化資源,并推動非遺保護與研學旅行的有機結合。通過這些合作主體的有機組合,可以構建一個全方位的合作機制,兼顧海南黎族非遺的傳承與研學旅行產品的發(fā)展,實現各方的利益平衡與合作共贏。
合作模式的設計與實施
在構建海南黎族非遺保護與研學旅行產品合作機制時,合作模式的設計與實施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以下是合作模式的設計與實施的關鍵要點。首先,需要對黎族非遺保護和研學旅行產品進行整合和策劃。確定具體的非遺元素,設計結合教育和體驗的研學旅行項目,確保項目的豐富性和吸引力。在合作模式設計中,各合作方的角色和責任需要進行詳細的協商。明確非遺傳承人、學校、旅游機構、地方政府等各方的職責,確保各方能夠在合作中充分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
學校和非遺傳承人可以共同整合教學資源,將非遺元素融入學科課程中。這有助于實現傳統文化和學科知識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對非遺的認知和理解。與旅游機構密切合作,設計符合研學需求的旅行線路。確保研學旅行的安排合理,包括交通、住宿、景點參觀等方面的細節(jié),提供全面且高效的學習體驗。在實施合作模式時,需要建立監(jiān)測機制,及時了解項目執(zhí)行情況。通過定期評估和反饋,不斷優(yōu)化合作模式,確保項目的可持續(xù)性,提高參與者的滿意度。與研學旅行公司合作,共同進行項目的市場推廣。利用各方資源,提高項目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學校和學生參與非遺研學旅行。通過以上步驟的設計和實施,可以建立一個有機的合作模式,實現黎族非遺保護與研學旅行產品的有機結合,為海南黎族非遺的傳承和弘揚提供有力支持。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參與視角下的黎族非遺保護與研學旅行產品合作機制,通過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分析,深入了解公眾對黎族非遺保護與研學旅行的認知、需求和期望。在整個研究中,通過多方面的數據分析,全面展現了社會參與在非遺保護與研學旅行產品結合中的作用,并為構建合作機制提供了具有實用性的建議。期望本研究可以為黎族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以及研學旅行產品的設計和實施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建議,為推動非遺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