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的總稱,是采用吳語說唱的傳統(tǒng)曲藝形式,書目大多為歷朝歷代的民間故事, 涵蓋了歷史、 傳說、 小說等多種題材。眾多的傳統(tǒng)經典書目不僅展現(xiàn)了蘇州評彈的藝術魅力, 也反映了中國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到了近現(xiàn)代,書目規(guī)模進一步擴充,如《雷雨》《 白毛女》 《 海上英雄》 《林海雪原》等。這些書目在表現(xiàn)蘇州評彈藝術本色的同時,更以獨有的時代風貌、豐富的故事內容、鮮明的人物性格,表現(xiàn)出了深刻的社會意義,贏得了廣泛的好評。
蘇州評彈的藝術魅力在于其融合了文學、音樂、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說書人通過俗中蘊雅、雅俗共賞的語言,將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情感變化等生動地呈現(xiàn)出來,給人以美的享受。20世紀前中期可以說是蘇州評彈的一個鼎盛時期,當時的聽眾“餓煞聽書”,蘇州鄉(xiāng)鄉(xiāng)村村皆有書,三里傳聞琵琶聲。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至20世紀80年代初,江浙滬等地仍有書場500多家,其中僅蘇州市的書場數量就以百計。但多元文化與以網絡技術為底層架構的各種新媒介的不斷結合、發(fā)展,在動態(tài)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在不斷消減蘇州評彈的藝術根基。
近年來, 隨著國家對非遺項目的扶持和推廣, 蘇州評彈藝術逐漸從衰落走向復興。 特別是在蘇州, 政府和學校以建立相關專業(yè)、 進行藝術推廣等措施,力求穩(wěn)定藝術基本盤,提高藝術影響力。 盡管如此,蘇州評彈的發(fā)展仍然處于“爬坡過坎”的階段。筆者認為,在新時代要推動蘇州評彈的新發(fā)展,就必須要在明了蘇州評彈藝術表征的同時,合理探索多元化傳播方法。
說唱是包括蘇州評彈在內的曲藝曲種共同的藝術特征。但說唱的種子飛散各地、扎根生長,必然會受到地域的影響,進而結出各具特色的藝術果實。蘇州評彈生長于溫婉雅秀的江南,就天然帶有江南的風韻。它在帶給人藝術享受的同時,也會起到調節(jié)心態(tài)、 陶冶情操的作用。 它的曲調優(yōu)雅, 流派紛呈,聽來心曠神怡, 似高山流水, 又似輕舟蕩漾, 閑庭信步, 使人心平氣和。“蘇州評彈和戲曲不同,不是具象藝術,而是想象藝術,評彈的表演,應著重提高語言的文學水平,細致描摹,生動刻畫,動人心情。”蘇州評彈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幫助陶冶出了蘇州人溫文爾雅、知書達理的人格氣質,也讓自身成為了獨特的江南文化符號。
很多外地游客來蘇州,都習慣到古老的庭院、園林或典雅的小巷茶館等充滿了江南水鄉(xiāng)的特色和文化底蘊的地方聽上一段蘇州評彈。 演員們用婉轉動聽的說唱技藝, 將故事情節(jié)娓娓道來, 讓人們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詩意和浪漫的世界中。盡管有可能聽不懂,但在聽曲聽音、聽話聽聲中,游客們還是能體會到蘇州評彈特有的韻味,進而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歷史沉淀和文化積淀。而要讓這份積淀陳釀得更醇更香,筆者認為,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不斷發(fā)力。
(一)保住蘇州評彈的語言根脈
《菊與刀》的作者露絲·本尼迪克特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認為:“個體生活歷史首先是適應由他的社區(qū)代代相傳下來的生活模式和標準。從他出生之時起,他生于其中的風俗就在塑造著他的經驗和行為。到他能說話時,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的創(chuàng)造物,而當他長大成人并能參與到這種文化的活動時,其文化的習慣就是他的習慣,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而方言毫無疑問是“社區(qū)代代相傳下來的生活模式和標準”的重要表現(xiàn),也是曲藝曲種的重要載體,從這個角度來說,保住蘇州評彈的語言根脈,就是在沉淀其藝術特色。
吳語的鄉(xiāng)土基礎被不斷削弱是當前蘇州評彈發(fā)展乏力的重要原因,一方面, 蘇州作為經濟發(fā)達城市,吸納了全國各地大量的人才。而外來人才在加速蘇州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同時也加速了普通話的普及速度。這在不斷稀釋吳語,沖淡蘇州評彈的藝術“濃度”,也改變了吳語的語言環(huán)境。蘇州本土的新生代逐漸淡忘了吳語的聲調和韻味,不能聽說鄉(xiāng)音,自然也就無法領略、表達蘇州評彈的藝術魅力。
另一方面,曲藝雖是方言的藝術,但北方方言在一定程度上的通用性卻在客觀上減弱了北方曲種的傳播阻力,在客觀上造就了一種北曲南渡的大態(tài)勢,進一步擠壓著南方曲種,特別是江南曲藝曲種的生存面積。南方方言缺乏類型通用度,則相關方面就更要集思廣益,多想辦法,全力夯實曲種的語言基礎。目前,蘇州在保護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尤其是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人從孩提的時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對于模仿的作品總是感到快感?!币虼?,蘇州每年在中小學大力開展“三話”(蘇州話、普通話、英語)比賽,讓吳儂軟語真正能夠得到繼承和發(fā)揚。
(二)筑牢蘇州評彈的理論根基
《評彈藝術》雜志于1982年創(chuàng)刊,以周良先生為主的編撰人員,長期堅守這一理論研究陣地?!对u彈藝術》內容豐富、文風通俗、深入淺出,欄目涉及蘇州評彈的方方面面。其中“藝人談藝”“老藝人回憶錄”“藝術雜談”等,專門刊載著名藝術家或專家談藝經驗,彌足珍貴?!霸u彈藝術特征討論”“關于評彈音樂的討論”等專題,引發(fā)百家爭鳴,吹皺了蘇州評彈理論的“一池春水”。該刊物成為了蘇州評彈從業(yè)者、研究者、愛好者進行理論探討、學術研究的重要平臺之一,而在讓這位良師益友“健康長壽”的同時,筆者認為,相關人員還應該借用兄弟刊物的力量,彰顯蘇州評彈理論研究水平的同時積極與姊妹藝術互通有無、共同進步;同時還要鼓勵蘇州評彈從業(yè)者積極參加各級曲協(xié)組織、文化主管部門組織的理論性會議,讓蘇州評彈發(fā)展理論在更大的平臺上綻放更絢爛的光彩。
(三)認識蘇州評彈的長篇基礎
蘇州評彈的主要表現(xiàn)形態(tài)是長篇書目,演員逐日連說,習慣上是每天說演一回,每回約一個半小時,通常一篇長篇書能連續(xù)說數月,長的甚至可說一年半載。長篇書目以單線敘事為主,用“未來先說、過去重提”的方法進行前后呼應和故事交代,同時不斷設置“關子”來制造懸念,吸引觀眾。長年累月的長篇演出,以無窮的魅力,全面體現(xiàn)出蘇州評彈的各種藝術手段,更蘊含著“讓快生活慢下來”的藝術韻味,本身就是“社區(qū)代代相傳下來的生活模式和標準”的一種表達。我們完全可以說,沒有長篇,蘇州評彈就孕育不出名家響檔和精彩流派,也不會黏住眾多忠實的聽客。
但在認識到長篇書目優(yōu)長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在當今追求“快節(jié)奏”生活的情形下,觀眾越來越難以靜下心來,一直追隨長篇故事。事實上,游客的庭院、園林、茶館“一日游”,固然能在蘇州評彈中尋到片刻的寧靜,但從更廣的角度來說,這本身就是浮華和急切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這一態(tài)勢倒逼蘇州評彈從業(yè)者、研究者和傳播者在明了并堅守蘇州評彈藝術表征的基礎上,適度、穩(wěn)步探索出其多元化傳播的有效方法。
讓更多的人關注蘇州評彈、對蘇州評彈產生興趣,是厚植蘇州評彈藝術根基的重要方法,相關從業(yè)者、研究者、愛好者應該利用好各種媒體,全力擴大蘇州評彈的藝術影響力。1994年7月,蘇州電視臺創(chuàng)辦了《蘇州電視書場》欄目,率先擔負起推廣蘇州評彈的重任。《蘇州電視書場》(以下簡稱《書場》)的欄目宗旨一以貫之,就是要為蘇州評彈留住觀眾?!稌鴪觥分谱髁艘慌侠嫌^眾審美口味的電視評彈節(jié)目。這類節(jié)目以長篇為主,基本保證了評彈藝術的原汁原味,力求最大限度反映蘇州評彈的藝術光彩。借助《書場》的熒幕,以往或實地演出,或乘著電波的蘇州評彈有了更立體的傳播手段,也為蘇州評彈保住了一個受眾基本盤。只有扎好了根,才能進一步探索分蘗的方法。
(一)對短視頻的合理應用
“我可以選取任何一個空間,稱它為空的舞臺。一個人在別人的注視下走過這個空間,這就足以構成一幕戲劇了……”布魯克在《空的空間》中告訴我們,我們要學會打破規(guī)則,順應社會發(fā)展,接受新的傳播方式,有效利用時空轉換,最大限度地讓觀眾接受我們要傳達的信息。
在融媒體時代,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信息的傳播渠道都逐漸趨于多元化,受眾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其所需要的信息和內容,這對傳統(tǒng)的蘇州評彈傳播方式的發(fā)展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因此,為了擴大蘇州評彈的傳播效果,相關從業(yè)者就必須加快融媒傳播的轉型步伐,在深耕傳統(tǒng)媒體的同時,活用各類新媒體,讓蘇州評彈藝術適應新傳播環(huán)境。如可以利用短視頻形式快發(fā)、優(yōu)發(fā)蘇州評彈片段,并且讓每個短視頻故事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有其相互的關聯(lián)性,如此當能吸引到更多觀眾, 尤其是年輕觀眾。
而在重視短視頻之于蘇州評彈快捷傳播的效能時,我們也應當注意到它對藝術的割裂感——不論短視頻之間如何聯(lián)系緊密,它們始終不能算是長篇書目的完整回目,且在改編過程中必然要舍小、精而就大、要,而“小、細、妙、精”的情節(jié)恰恰是長篇書目最吸引人的部分。所以蘇州評彈不能完全依賴“碎片化”傳播。
(二)找尋蘇州評彈在其他藝術表現(xiàn)中的“生態(tài)位”
周良同志認為,“藝術沿著自身的規(guī)律發(fā)展,應該研究探索各種藝術的發(fā)展規(guī)律,蘇州評彈應該沿著自身的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向前推進”。筆者認為,這句話應該分兩層理解,一是蘇州評彈一定要堅持自身的藝術本真,二是相關從業(yè)者要觸類旁通,積極研究其他藝術的規(guī)律,以期找到不同藝術規(guī)律之間的“最大公約數”。這樣能“為藝術表現(xiàn)尋找觀眾的心理依據,這個主旨的衍生成果,必然是為藝術表現(xiàn)找到美學自覺”。
蘇州評彈與姊妹藝術的結合,在近年來各種影視作品中均有表現(xiàn)。如2019年首播的電視劇《都挺好》就很巧妙地把蘇州評彈和人物內心變化以及劇情發(fā)展結合了起來。
《賞中秋》是《白蛇傳》中的名曲之一,描述了許仙和白素貞之間美好的感情,而在劇中,《賞中秋》響起時都是在烘托比較溫馨的場面?!堕L生殿·宮怨》描寫的是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愛恨情仇,在劇中則用于蘇大強和蔡根花鬧掰時,更有一份別樣的諷刺意味?!秵蔚陡皶犯桧灹岁P羽的英武自信,在劇中分別用于蘇明玉母親去世和蘇明玉發(fā)現(xiàn)蔡根花做假賬的場景,目的是突出蘇明玉的情感和敏銳果決的洞察力?!稇?zhàn)長沙》略帶些遺憾的韻味,用于蘇明玉在商場馬失前蹄時也是頗為契合。
此外,在近期熱映的電視劇《孤舟》中,陳都靈扮演的張海沫也有演唱評彈的場景。
由此可見,蘇州評彈與姊妹藝術的合作,并不能簡單的做加法,而是要合理利用前者的藝術優(yōu)勢,使其在不同的藝術表達中起到豐富場景、突出人物、表達情緒的作用。這就需要相關從業(yè)者熟諳不同藝術形式的藝術規(guī)律,為蘇州評彈找到準確的“生態(tài)位”。
(二)在大舞臺上的新嘗試
2018年,曲藝說唱節(jié)目《看今朝》先后亮相中共中央國務院春節(jié)團拜會和央視元宵晚會,以蘇州評彈和陜北說書相結合的表演形式,講述了陜北在精準扶貧政策下,人民逐漸脫貧致富,奔向新時代的喜人變化,江南女子的俏皮婉轉和陜北漢子的粗獷豪邁相得益彰,旗袍和羊皮坎肩相映成輝,贏得現(xiàn)場觀眾的廣泛好評。
時隔5年,《看今朝》又亮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夢·家國情——2023國慶特別節(jié)目》,蘇州評彈演員們和久違的陜北說書藝人在小溪兩岸,遙遙相對,互訴家鄉(xiāng)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整個節(jié)目更富有現(xiàn)代感。吳儂軟語、輕歌漫彈的蘇州評彈與激揚粗獷、弦音如鼓的陜北說書以不同凡響的“混搭風”又一次驚艷了全國觀眾。
在 2019維也納聯(lián)合國中文日“美麗中國,攜手世界”系列主題活動中,蘇州評彈藝術家盛小云帶著評彈曲目《楓橋夜泊》登上了聯(lián)合國維也納辦事處中央大廳舞臺,展現(xiàn)了蘇州評彈的獨特魅力。
如今在文藝大繁榮、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我們只有不斷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才有可能推動蘇州評彈在新時代的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周良:《蘇州評彈藝術初探》,中國曲藝出版社,1988年。
[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詩學》,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1年。
[3](英)彼得·布魯克:《空的空間》,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
[4]周良:《蘇州評彈》,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
[5]余秋雨:《藝術創(chuàng)造工程》,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