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透過數字時代視角,運用文獻資料和歸納演繹等研究方法,探討了體育社會學中經典理論的要義及其創(chuàng)新性實踐。認為:體育社會學中5種經典理論,對當代體育社會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體育社會學在核心驅動、媒介載體與敘事模式三個層面上都發(fā)生了轉變,這種轉變的核心動因在于數字技術的革新;要抓住體育社會學理論與數字技術在實踐中的融合創(chuàng)新點持續(xù)精準發(fā)力,強化我國在全球數字化轉型中體育社會學理論的治理效能。
關鍵詞:數字時代體育社會學理論實踐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Practical Uses of Sociology of Sport in the Digital Age
JIN Xueyu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Shanxi, Jinzhong, Shanxi Province, 030619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gital age,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ductive deduction and so on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the classical theories in the sociology of sport and their innovative practices. It is argued that: the five classical theories in sport sociology have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sport social practice; the core motiv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port sociology i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ore drive, media carrier and narrative mode lies in the innov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 sociology theories and digital technology in practice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governance of China's sport practice.
KeyWords: Digital era;Sociology of sport; Theory; Practice
數字中國戰(zhàn)略實施以來,伴隨數字技術在體育各個領域融合應用的不斷拓展,對體育社會學的理論的理解和認知不應局限在原有的傳統(tǒng)理論上,而是需要根據社會的發(fā)展不斷的進行新思考,以適應技術變革所帶來的新變化。以“立足數字時代、依托體育社會學理論、解決體育現(xiàn)實問題”為邏輯理路,給予“數字時代體育社會學的理論基礎與實踐運用”這一命題更加系統(tǒng)和深入的學理回應,以推動數字時代體育實踐實現(xiàn)更高水平、更可持續(xù)、更加安全地發(fā)展,為構建中國特色體育社會學體系做出應有的貢獻?;诖?,本研究立足數字時代背景下,從社會學比較經典的5種基本理論出發(fā),探討數字時代體育社會學的理論基礎及其在現(xiàn)實中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以期為體育社會學在數字時代的高質量發(fā)展開拓新陣地、提供新思路。
1數字時代體育社會學中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及其實踐運用
1.1體育社會學中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的要義
結構功能主義由涂爾干和帕森斯等人提出,強調社會系統(tǒng)的動態(tài)平衡[1]。體育在這一理論框架下,發(fā)揮著社會整合、文化傳遞、社會娛樂等多種功能。體育社會學以結構功能主義作為理論框架,將體育視為社會系統(tǒng)中的一個重要子系統(tǒng)來分析其在社會中的功能,這種理論視角強調體育對社會的積極作用,認為體育對促進人的發(fā)展與完善、維持社會穩(wěn)定和滿足國家政治需要發(fā)揮著特有的功能。通過體育活動、競賽、觀賽等多種形式,加速了社會成員的流動和互動,增強了集體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體育活動中的公認的各項規(guī)則以及體育運動所展現(xiàn)的人文價值觀,起到了文化傳遞和社會規(guī)約的功能。
1.2數字時代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在體育社會學中創(chuàng)新性實踐
在數字時代,體育的這些社會功能通過數字技術得到了顯著放大,賽事直播、在線健身課程、虛擬運動社區(qū)等新形式,使得更多人可以更加便捷地參與和享受體育活動,從而增強體育的社會整合、文化傳遞等功能。VR和AR技術提供了更加沉浸式的運動體驗,使得人們能夠在家中參與各類體育活動,這不僅提高了體育活動的參與度和可及性,還增強了社會成員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進一步鞏固了社會的整合功能。此外,數字技術還使得體育活動的組織和管理更加高效和靈活,通過大數據分析,賽事組織者可以更精準地了解觀眾需求,優(yōu)化賽事安排和市場推廣策略,這不僅提供了新的商業(yè)機會,而且也從本質上提升了體育產業(yè)的整體效能。
此外,數字技術還促進了體育的全球化進程。通過互聯(lián)網,世界各地的體育迷可以實時觀看和討論全球范圍內的體育賽事,增進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理解。奧運會、世界杯等大型國際賽事通過全球直播,吸引了數億觀眾,使得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們能夠共同體驗體育的魅力,增進不同國家民族文化的交流與交融。
2數字時代體育社會學中符號互動理論及其實踐運用
2.1數字時代體育社會學中符號互動理論的要義
符號互動論由米德和布魯默等人提出,強調人們通過符號和互動建構社會現(xiàn)實[1]。在體育社會學中,這一理論關注體育活動中的符號意義和人際互動。符號互動論認為,體育不僅是身體活動,更是一種符號活動,通過體育比賽、獎杯、球隊標志等符號,個體與群體之間傳遞信息、表達情感、形成認同。在符號互動論的視角下,體育活動中的各種符號(如球衣、隊徽、獎牌)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是社會成員交流和互動的重要媒介。
2.2數字時代符號互動理論在體育社會學中創(chuàng)新性實踐
在數字時代,體育中的符號和互動形式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運動員的形象、比賽的畫面和體育品牌通過數字媒體被廣泛傳播和消費,這些符號在數字平臺上被重新詮釋和賦予新的意義。如運動員的社交媒體形象不僅影響其個人品牌,也影響公眾對體育項目的認知和態(tài)度。數字技術使得體育迷和運動員之間的互動更加直接和頻繁。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粉絲可以與運動員進行實時互動,分享他們的觀點和情感,運動員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分享日常生活、訓練情況和比賽心得,拉近與粉絲之間的距離。粉絲則可以通過點贊、評論和轉發(fā),與運動員互動,表達支持和關注,增加觀眾參與的深度和廣度,強化體育活動的互動性。
此外,符號互動論在數字時代還需要關注虛擬社區(qū)的作用。通過在線社區(qū),體育迷可以跨越地理限制,聚集在一起討論和分享體育內容,形成虛擬的互動空間。如在線體育論壇和社交媒體群組成為體育迷交流和互動的重要平臺,通過這些虛擬社區(qū),體育迷可以分享觀賽心得、討論比賽策略、組織線下活動,增強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和認同。
3數字時代體育社會學中沖突理論及其實踐運用
3.1數字時代體育社會學中沖突理論的要義
沖突理論由馬克思等人提出,關注社會中的權力關系和資源分配,認為社會充滿了競爭和沖突[2]。在體育社會學中,這一理論探討體育領域的權力結構和利益沖突。沖突理論認為,體育不僅是身體活動,更是權力和資源的爭奪場。在沖突理論的視域下的體育社會學研究中,關注社會現(xiàn)實,尤其是關注體育領域中的經濟、權力關系及其在身體層面上的映射,并通過階級分析的方法,批判性地透視和反思近代工業(yè)革命以來體育領域發(fā)生的諸多變化,在融入當代文化研究、社會史、女性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從不同的角度對體育進行了批判性的認識。
3.2數字時代符沖突理論在體育社會學中創(chuàng)新性實踐
數字技術賦予個體和小型組織更多的話語權,改變了傳統(tǒng)的體育權力結構。自媒體平臺上的草根運動員和小型體育俱樂部能夠獲得更多的曝光和支持,挑戰(zhàn)傳統(tǒng)體育權力中心的壟斷地位。這種權力關系的重構,使得體育領域的資源分配更加多元化和民主化,促進了體育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數字技術還改變了體育賽事的組織和傳播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的壟斷。通過網絡直播,任何個人或組織都可以自主舉辦和傳播合法的體育賽事,擴大了賽事的影響范圍和參與度。一些非主流體育項目通過網絡平臺找到了新的受眾和市場,提升了項目的知名度和商業(yè)價值。
數字技術的普及還帶來了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在體育中的應用。這些技術不僅提升了體育訓練和比賽的科學性和精確性,還改變了體育管理和決策的方式。通過數據分析,教練可以更準確地了解運動員的狀態(tài)和表現(xiàn),制定更科學的訓練計劃和比賽策略。通過人工智能,賽事組織者可以預測觀眾需求和市場趨勢,優(yōu)化賽事安排和市場推廣策略。
4數字時代體育社會學中批判理論及其實踐運用
4.1數字時代體育社會學中批判理論的要義
批判理論由法蘭克福學派等人提出,關注社會中的權力壓迫和意識形態(tài)操控,致力于揭示和批判現(xiàn)存的社會結構和關系[1]。在體育社會學中,這一理論關注體育中的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結構。批判理論認為,體育不僅是身體活動,更是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通過體育活動可以揭示社會的權力結構和意識形態(tài)操控[3]。在批判理論的視角下,體育被視為社會矛盾和沖突的反映。體育活動中的競爭不僅是運動員之間的較量,更是社會各階層、各利益集團之間的權力斗爭。
4.2數字時代批判理論在體育社會學中創(chuàng)新性實踐
體育賽事的傳播和報道中隱藏著各種意識形態(tài)。數字媒體平臺通過體育內容傳播特定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對公眾的觀念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某些的體育報道在商業(yè)利益的驅動下,會極大程度是強化消費主義和個人主義,忽視體育的人文價值。數字技術也加劇了體育的商品化過程。數字平臺通過廣告、付費直播和數字版權交易,將體育賽事和活動高度商業(yè)化,商業(yè)利益往往壓倒了體育的純粹性和公平性。批判理論可以揭示和批判這種趨勢,呼吁體育的公平和本質回歸,倡導更為公平和公益的體育發(fā)展模式。
批判理論還需要關注數字體育中的權力關系和利益分配。數字體育平臺上的內容分發(fā)和推薦機制,在巨大商業(yè)利益的驅動下,小型俱樂部和“草根”體育組織無法同等的活動“流量”。通過對這些機制的批判性分析,可以揭示數字體育中的不平等現(xiàn)象,呼吁制定更加公平的內容分發(fā)和推薦算法。數字體育還帶來了新的勞動關系和工作條件。職業(yè)電競選手和網絡主播的工作強度和壓力,往往超出了傳統(tǒng)體育運動員。通過對這些新型勞動關系的研究,可以揭示數字體育中的勞動剝削現(xiàn)象,呼吁改善勞動條件和保障勞動者權益。因此,批判理論需要面對數字時代的新挑戰(zhàn),即如何在高度商業(yè)化和技術化的體育環(huán)境中保持體育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5數字時代體育社會學中女性主義理論及其實踐運用
5.1數字時代體育社會學中女性主義理論的要義
“女性主義”也稱之為“女權主義”,女權主義的核心理論思想不僅僅在于以批判的方式抨擊社會實踐中的性別不平等現(xiàn)象,而且還通過實際行動來挑戰(zhàn)性別歧視、家庭暴力、同工同酬等諸多平等權利[1]。運用女性主義理論,分析不平等的性別制度下男性氣概鑲嵌于女性體育運動之中或者是維護特定的權力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女性體育運動中的媒體形象或經歷、女性主義體育研究的反思等方面[4]。
5.2數字時代女性主義理論在體育社會學中創(chuàng)新性實踐
傳統(tǒng)的女性主義理論致力于揭示和挑戰(zhàn)社會中的性別不平等現(xiàn)象,這在長期被男性主導的體育領域尤為重要。數字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為這一理論提供了新的實踐途徑,使女性運動員得以打破界限,彰顯自我價值,并推動性別平等的實現(xiàn)[5-6]。
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信息傳播和社會運動的組織形式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社交媒體平臺如抖音、小紅書等各種短視頻自媒體的興起,微博、Twitter、Facebook等社交軟件的流行,為女性運動員和女性主義者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聲音平臺。這些平臺不僅幫助女性運動員擴大影響力,還為她們爭取更多的資源和支持。如美國女子足球隊通過社交媒體大力宣傳“同工同酬”運動,成功引起了廣泛關注和支持,最終促成了與美國足球聯(lián)合會的薪資談判。這一案例生動地展示了數字技術在推動女性主義實踐中的巨大潛力。通過大數據分析,我們還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女性在體育中的參與情況、面臨的挑戰(zhàn)和取得的成就。這些數據為制定更加公平和包容的體育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7-8]。
6結語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數字革命改變了體育實踐的活動方式、組織形態(tài)、產業(yè)結構和治理邏輯,給現(xiàn)有體育社會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面對數字技術革命這一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我們都需要對其加以理性認識、系統(tǒng)解讀和科學治理。本研究帶有強烈的探索性色彩,主要目的在于營造一個未來體育發(fā)展對話的空間,啟發(fā)體育社會學界對相關理論與數字技術交流交融的想象力和實踐創(chuàng)造力,以激發(fā)體育新思考、建構體育新理論,更全面地理解數字時代的體育現(xiàn)象,推動體育社會學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邱澤奇,張茂元,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70-155.
[2]RITZER G.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M].Thousan Oaks,Calif:Pine Forge Press,2004:10-17.
[3]仇軍.西方體育社會學:理論?視點?方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66-69.
[4]仇軍,田恩慶.歐美體育社會學研究圖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55-61.
[5]仇軍,田恩慶.闡釋與轉化:體育社會學的理論基礎與現(xiàn)實運用[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3,39(05):1-12+79.
[6]盧元鎮(zhèn).中國體育的命運與體育社會學的價值[J].體育學刊,2023,30(05):1-2.
[7]游松輝,鄒尚均,李敬平,等.大數據時代中國體育學科研究的新進展與發(fā)展趨勢[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49(04):1-8.
[8]王智慧.本體·認識·方法:體育社會學的想象力與話語權[J].體育與科學,2023,44(01):36-48.
作者簡介:靳雪鈺(1990-),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