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寶寶亂扔東西的最大誤解,就是把他當作成年人看待了。所以,無論你多耐心地給他講道理,用什么方式給他講道理,他都不會『改』,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讓自己發(fā)瘋。如果,你換個視角看這件事呢?
鏡頭回放
餐廳里,一個1歲左右的孩子坐在高腳餐椅上,手里拿著一個玩具球。
第一回合:她沖身邊的爸爸笑笑,把球扔在了地上。爸爸臉色一沉,默默地把球撿起來,放回到寶寶椅上。
第二回合:寶寶把爸爸剛放好的球拿起來,看了爸爸一眼,嘿嘿笑了一聲,球又被扔到地上了。爸爸有點生氣:“怎么還扔!不許再扔了!”然后爸爸彎腰撿起球,放回到寶寶椅上。
第三回合:寶寶拿起球,又沖爸爸笑笑,啪,把球再次扔到了地上,這回還扔得更遠了點。爸爸大聲說:“剛才不是說了不許扔嗎?!寶寶聽話?。 彼麖澭鼡旎厍蜻f給了寶寶。
第四回合:寶寶拿起球都沒看爸爸,就毫不猶豫地扔了出去。爸爸的耐心被耗得差不多了,開始怒吼:“我不是跟你說不許扔了嗎?!我說話不管用了是不是?!我警告你啊,再扔就別吃了,馬上回家!”
第五回合:球在寶寶手里稍微停留了一會兒,但還是再次被扔到了地上。爸爸開始咆哮:“走!回家!這飯沒法吃了!”
里程碑解讀
看到寶寶在家扔玩具、扔食物,在外扔土塊、推倒東西,父母總是忍不住去管。父母的理由是:這都不管,以后養(yǎng)成了壞習慣可怎么好?!而事實是,1~2歲的孩子亂扔東西的原因是,他走到了心理發(fā)展中的因果律里程碑。
有新發(fā)現(xiàn)了!
剛出生的嬰兒會認為自己和世界是一體的,自己和身邊的物體是一樣的。隨著大肌肉的發(fā)育,突然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改變其他物品的位置,自己和周圍的物品也是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動作和被扔出去的東西之間是有因果聯(lián)系的,于是他新奇又激動,會反復(fù)嘗試這些動作,就像科學家一樣,一遍一遍地實驗自己的“猜想”,一遍一遍地感受走到了成長中因果律里程碑而帶來的愉悅感。
寶寶這樣學習
動手
餐廳里1歲左右的寶寶就是在驗證和實驗自己剛剛掌握的因果律,她通過把球扔在地上來探索并學習一種物理概念:重力。這難道不是搗亂,而是學習?是的,這就叫學習,這就是寶寶的學習,不是故意跟父母對著干,而是忍不住地在“做實驗”。
孩子的學習,尤其是學前兒童期的學習是需要靠自己動手操作、親身體驗而獲取結(jié)果的,而不是像中學生一樣坐在課堂里聽物理老師講解知識點。
重復(fù)
這個階段孩子學習的第二個特點是:重復(fù)、重復(fù)再重復(fù)。有時候,這個特點在父母眼里就是不聽話、和父母對著干!
但是,寶寶反復(fù)嘗試把東西扔出去,是因為他感受到了:同樣的東西會因為出手力量不同,飛出去的距離也不同;不同的東西會因為重量不同,扔出去需要花的力氣也不同。這些在父母看來無比簡單的物理現(xiàn)象和生活經(jīng)驗對孩子來說是全新的、神奇的,他需要一次次地重復(fù)實驗、掌握、累積。把東西壘高再一遍遍地推倒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個在父母眼里看似無用的“破壞”行為,是孩子在另一種場景下演練因果律,是孩子大腦的空間感在發(fā)育。缺少了這段親自動手實驗與實踐學習的過程,孩子長大后面對幾何問題時,就很難把各種在紙面上的圖快速在腦子里“立”起來、“轉(zhuǎn)”起來。
發(fā)展與規(guī)則
孩子通過扔東西探索因果律的窗口期其實很短,我們對他在這個階段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和行為模式的理解、允許,會成為孩子將來敢想敢做、自信探索的動力。
難道完全不需要管教孩子這種亂扔東西的行為嗎?他長大后會不會也這么亂扔?允許孩子實踐因果律并不是不管,也不是縱容,正確的養(yǎng)育思路是從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發(fā)育規(guī)律為基礎(chǔ)的,這也是家長需要了解兒童發(fā)展里程碑的意義。
階段性允許
確切地說,1~2歲的寶寶出于探索因果律而扔東西,和其長大后的不良行為或者有可能進行危險的高空拋物是沒有關(guān)系的。相反,不少孩子長大以后才亂扔東西,很可能是因為他小時候?qū)臻g的探索欲被遏制得太厲害了。簡而言之,結(jié)論是在確保安全以及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就讓孩子扔唄!
看到需求
如果孩子扔東西并非是出于探索,而是在發(fā)泄情緒,那么父母可以做以下兩步:
●第一步,制止行為,可以直接用抱住的方式讓孩子停下來。
●第二步,讓孩子用語言把情緒或為什么扔東西表達出來。比如說,父母可以問一個具體的問題:“你剛才扔東西的時候,小腦袋里在想些什么呢?”
心理學界有一句話:“能夠說出來的問題,才是有可能被解決的問題?!彼?,在我們這樣平靜且客觀地詢問孩子后,他可能會說:“怎么沒人和我一起玩呀?”或者:“你回來就看手機,我想跟你說話,你都不看我。”如果寶寶還說不出這些心理活動,父母可以用語言引導(dǎo),當孩子的“嘴替”,代替孩子說出他的情緒,這也是非常好的情緒管理啟蒙方法之一。當通過詢問,我們知道了孩子不良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問題也就能解決了。所以,全心全意地和孩子玩起來吧!
制定規(guī)矩
如果寶寶在三四歲之后還有扔東西的行為,且可能會傷害到他人或小動物,或是會破壞公物和環(huán)境,就必須制止了,還要制定好相關(guān)的規(guī)則,且嚴格執(zhí)行。父母要做的就是簡短且明確地告訴孩子:你的這個行為是不可以的。如果以后再這么做,我們就……
注意,這里要強調(diào)的是具體的“這個行為”,而不是否定“整個”孩子,避免說“你怎么不聽話”“你怎么總是不乖”“你不是好孩子”這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