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的真實面目,老百姓是很難說清楚的。
比如說劉備是個怎樣的人,百姓是從《三國演義》里了解到的。《三國演義》是小說,有幾分真實幾分虛構(gòu),百姓是懶得管的。從小說里看劉備,百姓多少會不屑: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劉備沒甚本事,若不是文有臥龍鳳雛,武有關(guān)、張、趙、黃,劉備是成不了大業(yè)的。
而文人們又對小說不屑,相信《三國志》更接近歷史真實?!度龂尽吩u劉備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quán)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三國志》說劉備像劉邦一樣有寬厚的胸懷,屢敗屢戰(zhàn),百折不撓,其始終不低頭的原因是料定曹必不容納自己,他不是為爭地盤。
文人說的就真嗎?也不一定,只是可能更靠譜罷了。
往事越千年,真相說不清。在沒有更多佐證的當下,我們更感興趣的應(yīng)該是,為何百姓把書本的真實傳走了樣?
《三國演義》成書之前,劉、關(guān)、張的故事就在民間廣為流傳。史書上說鞭打督郵的莽漢是劉備,小說家把這個暴打官員的行為硬栽給張飛,是想說劉備是寬厚平和的領(lǐng)導(dǎo),那種不計后果的魯莽,只有狂張飛才干得出來。
百姓傳說塑造了一個新劉備。這個領(lǐng)袖溫和、武藝平常、謀略平庸,動不動就哭。劉備被百姓傳成這樣,而且千百年來越傳越神,越傳越信。原來,歷史的真相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想這樣傳,這樣傳才符合民意。百姓無非是想把梟雄化為平民,讓英雄回到人間,回到百姓之中。可見中國的百姓對領(lǐng)導(dǎo)寬厚的渴望。
元末明初,社會動蕩,百姓飽經(jīng)磨難,心理需求是如此的卑微?!度龂萘x》就誕生于這個年代,百姓對領(lǐng)導(dǎo)的心理需求,第一條就是仁愛寬厚。
(摘自《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