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民間信仰的正統(tǒng)化與地方化

      2025-03-14 00:00:00胡夢飛甄思辰
      關(guān)鍵詞:莘縣信仰民間

      摘要:弇山廟為莘縣歷史上較有代表性的廟宇和文化景觀之一,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北宋時期的弇山廟因其祈雨頗為“靈驗”, 在地方官員的奏請下, 被敕加封號, 正式成為國家正祀。元代雖然沒有對弇山廟敕加封號, 但這一時期地方官員仍多次前往廟中祈雨, 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正統(tǒng)化”的延續(xù)。相較宋元時期, 明清時期弇山廟的地位有所下降, 但在地方社會中依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明代的弇山廟被視為當(dāng)?shù)孛麆伲?清代地方官員則多次禱祀弇山神或赴弇山廟祈雨。與“正統(tǒng)化”同時進(jìn)行的是民眾對信仰的“地方化”改造。為了拉近與神靈的距離, 地方民眾創(chuàng)造了“弇山爺”郭縣令的傳說。相較“正統(tǒng)化”的短暫性和不確定性, 地方社會的“地方化”改造才是區(qū)域性神靈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的主要原因。

      關(guān)鍵詞:莘縣;弇山廟;民間信仰;正統(tǒng)化;地方化

      中圖分類號: K24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1217 (2025) 01004408

      收稿日期: 2024110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一般項目 (24BZJ023) :明清時期華北道教與地方社會研究。

      作者簡介:胡夢飛 (1985), 男, 山東臨沂人, 聊城大學(xué)運河研究院副教授, 歷史學(xué)博士。

      甄思辰 (2000), 女, 山東聊城人, 聊城大學(xué)歷史文化與旅游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

      民間信仰的正統(tǒng)化與地方化一直是學(xué)界關(guān)注的熱點。我國地域面積廣闊, 民間祠廟數(shù)量眾多, 不同地域民間祠廟的正統(tǒng)化與地方化的路徑和方式也各有特點。對其開展相關(guān)研究, 對于我們了解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運行方式和民眾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作為莘縣歷史上較有代表性的廟宇和文化景觀之一, 弇山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 經(jīng)歷了由地方神靈到官方正祀, 再由官方正祀回歸地方社會的過程。本文依據(jù)地方志等史料, 在對弇山廟歷史變遷情況進(jìn)行梳理和考證的同時, 探討其“正統(tǒng)化”和“地方化”的過程, 從中找尋民間信仰演變的內(nèi)在邏輯和發(fā)展規(guī)律。

      一、祈雨有“應(yīng)”:宋元時期弇山廟的正統(tǒng)化

      有關(guān)弇山廟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宋代。宋徽宗崇寧二年 (1103), 詔天下長史:“其山川能興云布雨之地, 祈禱有應(yīng)而不載祀典者, 各以名聞朝廷, 特降睿旨, 褒崇禮命, 頒賜爵號, 以賜生民之福?!保勖鳎輩亲谄髯胄蓿赫隆遁房h志》卷八《藝文·祠廟碑刻》, 明正德刻嘉靖間增刻本, 第134頁。大名府尹遂專文上報。是年, 朝廷封弇山神為“顯仁王”。宋人潘自牧《記纂淵?!肪矶犊たh部·河北東路·大名府》記載弇山:“在莘縣北, 山有顯仁廟, 《左傳》:齊閭丘嬰出奔于弇, 即此?!保鬯危菖俗阅粒骸队涀霚Y?!肪矶犊たh部·河北東路·大名府》, 四庫全書本, 第863頁。元代東昌路儒學(xué)教授寧禎則在其所撰《弇山泉廟碑》中詳細(xì)論述了弇山廟的沿革及變遷:

      自古名山大川, 有為生民、靈驗于世者, 國家無不崇奉, 以爵號載于祀典, 歲時致祭。莘邑西北陬距縣四十里馬橋鎮(zhèn), 右界南北古河之左壖, 自后魏孝昌二年, 忽涌一泉, 其瑣碎之石, 莫能知其所由, 俗呼為“弇山泉”, 時或旱熯, 禱則輙應(yīng)。沿及宋徽宗崇寧二年, 詔天下長吏: 其山川能興云布雨之地, 祈禱有應(yīng)而不載祀典者, 各以名聞。朝廷特降睿旨, 褒崇禮, 命頒賜爵號, 以錫生民之福。其時, 尚書禮部遍行所屬, 本縣往大名留府文字轉(zhuǎn)申上司, 為斯泉祈禱感應(yīng), 有功于民, 本廟雖在祀典, 未經(jīng)封爵, 未賜廟額, 再申留府, 乞朝旨, 敷奏茲縣申檢石刻存焉, 實崇寧二年也。今稱“顯仁王”, 塑袞冕諒, 是宋徽宗時封爵也。正德《莘縣志》卷八《藝文·祠廟碑刻》, 第134頁。

      明清方志中對弇山和弇山廟亦多有記載。正德《莘縣志》記載弇山:“在縣治北四十里馬橋鎮(zhèn)西, 后魏孝昌二年忽泉涌出, 下有碎石, 俗呼為‘弇山’, 后人因甃泉為井, 建亭其上, 今亭廢, 井在弇山?!闭隆遁房h志》卷一《山川·附井泉》, 第13頁。弇山廟:“在縣治北四十里馬橋鎮(zhèn)西, 后魏孝昌二年有泉涌出, 下有碎, 石俗呼‘弇山’, 歲或旱熯, 禱之輒應(yīng)。時宋徽宗崇寧二年, 詔天下長吏, 其山川能興云雨, 祈禱有應(yīng), 不載祀典者, 各以名聞, 縣令奉議即趙嶑請于朝, 賜號‘顯仁王’致祭。……考證按‘弇’, 音‘掩’, 謂‘蓋覆’也, 此名‘弇山’者, 蓋以地有泉石而山形不露, 故名?!闭隆遁房h志》卷四《祠廟》, 第50頁。嘉慶《東昌府志》卷十《秩祀上·壇廟》記載弇山神廟:“在縣治西北四十里馬橋鎮(zhèn)西, 宋徽宗崇寧二年, 縣令趙嶑請于朝, 賜號‘顯仁王’致祭?!从罉放f志:政和五年, 大名少尹呂公因郡大旱, 行縣至莘, 禱祠下, 雨霶霈沾足, 命縣尉馬仲說作《重修顯仁廟記》, 今有廟而無泉?!?(清) 嵩山修, 謝香開纂:嘉慶《東昌府志》卷十《秩祀上·壇廟》, 清嘉慶十三年刻本, 第387頁。道光《冠縣志》記載弇山泉:“在弇山鄉(xiāng), 《郡志》:弇山在莘縣北四十里, 后魏孝昌二年, 泉忽涌出, 下有碎石, 號‘弇山泉’;宋趙嶑治莘, 禱雨輒應(yīng)?!?(清) 梁永康修, 趙錫書纂:道光《冠縣志》卷一《地輿志·古跡》, 清道光十年修民國二十三年補刊本, 第60頁。

      由以上史料可知, 弇山廟早在宋徽宗以前就已存在?!昂刀\輒應(yīng)”的說法雖有些夸大, 但從另一角度推測, 弇山泉很可能被人們當(dāng)作灌溉水源, 在周邊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 所以其聲名和傳說不斷得到傳播。正如正德《莘縣志》記載:“弇山泉乃黃河之故道, 而神之因地顯靈, 以佑斯民, 是宜可紀(jì)也?!闭隆遁房h志》卷八《藝文·祠廟碑刻》, 第135頁。而具有現(xiàn)實的經(jīng)濟(jì)效用, 是地方神靈被納入國家正統(tǒng)體系所考察的標(biāo)準(zhǔn)之一。學(xué)者皮慶生就曾明確指出:“山林川谷等自然神則要同時具備宗教性功能 (能出云, 為風(fēng)雨, 見怪物) 和社會經(jīng)濟(jì)功能 (民所取財用), 這也是宋代檢查地方祠神能否納入祀典的標(biāo)準(zhǔn)?!逼c生:《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年, 第278頁。

      至元代, 弇山神祈雨的功能愈發(fā)突出。元皇慶元年 (1312) 夏, 久旱無雨, 縣尹劉克敬率僚吏于六月八日前往弇山廟求雨, 香火未盡, 即降甘霖。劉克敬行不披雨具, 冒雨而歸, 以謝天恩。東昌路儒學(xué)教授寧禎所撰《弇山泉廟碑》對此事做了詳細(xì)記載:

      元皇慶元年夏旱, 莘縣尹劉承務(wù)克敬率僚吏六月八日寅初詣廟祈禱, 還轡半途, 巳蒙雨降尺余, 人皆云:“公能托神靈, 神不負(fù)公之德”?!粗^泉廟靈驗, 天旱至禱屢應(yīng), 與同僚議蠲一社雜役, 廟宇損壞, 垣墉倒塌, 本社修葺, 依時預(yù)祭, 民咸樂從。鄉(xiāng)士褚天麟壯其事, 來莘寓請余文, 義不復(fù)辭而謂之曰:“五岳五鎮(zhèn)四瀆, 護(hù)國家, 福生靈, 所在致祭, 各有彝典, 其隨處郡邑山川靈驗者固多, 惟江河淮濟(jì), 百川會通四海之經(jīng)絡(luò)耳。弇山泉乃黃河之故道, 而神之因地顯靈以佑斯民, 是宜可紀(jì)也。噫!凡祭神莫如誠, 誠則神感矣;不誠, 則皆為虛設(shè)矣??鬃釉唬杭郎袢缟裨?, 信斯言也。公之致禱, 回鞚中道而雨降, 此誠敬之心, 憂民之憂, 托神之靈, 誠無不格, 故致禱遂應(yīng), 而神亦當(dāng)自念生民福庇久永, 則莘之祀無窮焉?!闭隆遁房h志》卷八《藝文·祠廟碑刻》, 第134135頁。

      劉克敬, 字仲禮, 元代楚丘 (今河南省滑縣) 人, 元至大三年 (1310) 出任莘縣知縣, 皇慶二年 (1313) 離職。在任期間, 致力于正風(fēng)俗、均賦役、理獄訟、抑盜賊、勵農(nóng)耕、救災(zāi)荒、辦學(xué)校、平糧價、減饋贈等急務(wù), 為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民眾念其功績, 遂為之立《去思碑》。正德《莘縣志》卷五《宦績》記載劉克敬:“為莘縣尹, 為政以正風(fēng)俗為急務(wù), 取仙居令陳襄之條約以教民, 民感其德, 去后, 為之立‘去思碑’于縣庭東?!闭隆遁房h志》卷五《宦績》, 第65頁。嘉慶《東昌府志》卷二十二《名宦三》記載:“元劉克敬, 楚丘人, 至大間為莘縣尹, 首正風(fēng)俗為急務(wù), 取仙居令陳襄條約教民, 凡遇游手博徒嚴(yán)加懲治。方春勸耕, 集田父野老慰勞之, 自是兇猾屏跡四民樂。既去, 勒政于石?!奔螒c《東昌府志》卷二十二《名宦三》, 第698頁??滴酢渡糖鹂h志》卷九《賢達(dá)》記載劉克敬:“楚丘人, 為莘縣尹, 政先風(fēng)化, 嘗取仙居令陳襄條約以教民, 民服其化, 立去思碑?!保矍澹輨⒌虏?, 葉澐纂:康熙《商丘縣志》卷九《賢達(dá)》, 民國二十一年石印本, 第266頁。正德《莘縣志》卷八載《劉侯去思記》對其政績做了詳細(xì)記載:

      (劉) 侯自至大庚戌冬, 來蒞是邑, 首以正風(fēng)俗為急務(wù), 輒取仙居令陳公條約教民為禮義之俗。時方有康子所患, 侯因循行, 封境凡遇游惰賭搏之徒, 嚴(yán)加禁約。不施弓兵, 而獲強寇七人, 皆以次發(fā)奸, 摘伏如神。自是兇徒屏跡, 惡類遠(yuǎn)遁, 此所謂向者盜賊生而今則息矣。又躬詣保社, 召集里胥鄉(xiāng)老之屬, 凡民有貧富, 丁有多寡, 毫分縷析, 類為成籍, 自顛而末, 次第科分, 咸稱其平, 此所謂向者賦役重, 而今則均也。民有爭訟者, 必辨其情偽, 刑當(dāng)其罪, 而民不怨, 門無私謁, 獄無滯囚, 吏散庭空, 晝長人靜, 此所謂向者詞訟繁而今則簡也。方春勸耕, 集田父野老而開導(dǎo)之曰:“無失天時, 無廢地利, 當(dāng)竭人力, 其無罪歲。”于是, 業(yè)農(nóng)者自相訓(xùn)誨, 畝日治, 此所謂向者田野荒而今則辟也。曩歲大祲, 百姓流離散之四方者不下百余家, 及侯至搜隱發(fā)藏得析居。散浪釋老之子暨招誘, 復(fù)業(yè)者甚眾, 所謂向者戶口減而今則增也。五事既備, 百姓庶富, 人有禮義之風(fēng), 靡然向化, 而可學(xué)乎圣賢矣。④正德《莘縣志》卷八《藝文·縣治碑刻》, 第126頁, 第135136頁。

      從以上記載我們可以看出, 劉克敬在任職莘縣期間多有德政, 被地方社會視為“名宦”, 祈雨成功無疑是其重要政績之一。

      曾擔(dān)任元朝武略將軍、飛騎尉的師稔在其所作《弇山祈雨神應(yīng)記》中亦記載了令尹何廣威祈雨之事:

      昔晉有束哲者, 嘗為民請雨三日而注, 民有歌之曰:“請?zhí)烊眨?甘雨零我黍, 以育我稷, 以生其人”。心之喜形于言也, 如此切見。令尹何公廣威廉明正直, 常以撫字為心, 自去歲五月旱, 躬禱于弇山神祠, 其雨遽應(yīng)。今六月載罹斯疚, 復(fù)詣祠下而祈焉。其香始升, 沛然雨降, 感應(yīng)之速, 曾不移刻。公冒雨而歸, 了不加蓋, 自晡至旦, 殆及尺余, 有秋之望, 田野交慶, 非誠意格于神明, 未易至是。④

      禱神降雨禳災(zāi)是古人的慣常做法, 且廣大民眾依賴權(quán)威, 干旱時民眾期待官府為之祈雨弭災(zāi)。官府為民祈雨, 既可體現(xiàn)朝廷和地方官員對子民的存恤, 暫時穩(wěn)定人心, 也有助于消除因干旱可能引發(fā)的一些社會問題。地方官員可借此對政刑闕失加以糾正補救或整頓政務(wù), 并對“無驗”的神不祭或毀壞祠廟、神像, 奏請朝廷為“靈驗”的神賜額加封號, 調(diào)整諸神在當(dāng)?shù)氐牡燃壍匚?。朝廷也通過遣使赴地方祈雨、督促地方官員祈雨、懲戒禱雨不力者、獎或懲地方諸神等方式, 對地方社會進(jìn)行控制和管理。⑤⑤韋彥:《天人豈相契?——宋代地方官祈雨的一個側(cè)面》, 《史學(xué)集刊》2016年第2期。在宋代, 各級地方行政長官每年要及時上報轄區(qū)情況, 雨水豐沛與否是必報內(nèi)容之一。而旱災(zāi)時候的祈雨不僅是應(yīng)對災(zāi)害的手段, 也是地方官員任職履歷中的必填項, 因此不管是出于上層的命令、關(guān)心百信疾苦還是體現(xiàn)政績的原因, 各級地方官員普遍參與該活動。⑥⑥王翠:《中國古代祈雨活動初探:以宋代官方祈雨主體為中心》, 《賀州學(xué)院學(xué)報》2012年第4期。當(dāng)通過現(xiàn)實途徑或人類自身的努力無法掌控事態(tài)發(fā)展時, 就自然會轉(zhuǎn)而求助于超現(xiàn)實的神秘力量。⑦⑦鄭穎:《從民間走向官方的祈雨活動——以瀘州龍馬潭在宋代的地位變化為例》, 《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年第20期。元代國家祭祀政策以及地方官員對神祠的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沿襲宋代, 故地方官員祈雨的目的和作用與宋代大致相同。由以上史料我們可以看出, 宋元時期的弇山廟主要扮演了地方保護(hù)神的角色, 祈雨“有應(yīng)”是其受到宋元官方崇祀的主要原因。正如學(xué)者所言, “靈驗”與否是判斷人神互動效果的基本指標(biāo), 若沒有了“靈驗”, 就不再有民間信仰, 更談不上其持續(xù)發(fā)展了。⑧⑧陳小鋒:《雨水與“靈驗”的建構(gòu)——對陜北高家峁村廟的歷時性考察》, 《民俗研究》2018年第5期。不斷增生的靈驗故事和傳說可激活神明的神性, 是民間能夠信仰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原因。⑨⑨陳麗文:《靈驗故事激活神明的神性:民間信仰研究的另一個視角——以溫州陳靖姑信仰為例》, 《溫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19年第3期。正是因為弇山廟祈雨頗為“靈驗”, 故得到國家的敕封, 這極大增強了祠廟的正統(tǒng)性和合法性, 反過來又推動了信仰在地方社會的延續(xù)和發(fā)展。雖然元代并沒有對弇山廟敕加封號, 但這一時期地方官員仍多次前往廟中祈雨, 從中我們看出其在地方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延續(xù)發(fā)展:明清時期弇山廟與地方社會

      民間信仰的“正統(tǒng)化”即指民間神祇因有功有德于國于民, 而得到正統(tǒng)王朝的首肯、承認(rèn)和提倡, 如敕封、賜額, 成為欽定神靈, 列入官方祀典, 享春秋二祭。中國古代社會, 代表國家的官方力量始終處于強勢地位, 對民間信仰的發(fā)展有著深刻影響。地方百姓希望國家認(rèn)可、承認(rèn)他們信奉的神靈, 只有這樣, 民間神靈才不會有“淫祀”之嫌, 才能有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俞黎媛:《論閩臺神明傳說的正統(tǒng)化》, 載謝必震執(zhí)行主編;福建師范大學(xué)閩臺區(qū)域研究中心編《閩臺區(qū)域研究叢刊》第5輯《移民與閩臺民俗宗教研究專輯》,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5年, 第31頁。同時, 朝廷也一直通過賜匾、賜額、賜封號等手段, 對民間信仰進(jìn)行“收編”, 這在增強民間信仰合法性和正統(tǒng)性的同時, 反過來也促進(jìn)了民間信仰的發(fā)展。趙世瑜, 張士閃主編:《禮俗互動:中國社會與文化的整合》, 濟(jì)南:齊魯書社, 2019年, 第346頁。相較宋元時期, 明清時期弇山廟的地位有所下降, 但在地方社會中依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這一時期, 到弇山廟燒香、求雨、許愿者更盛, 不少文人墨客也以“弇山”為題材吟詩作賦, 歷代縣志多有收錄。地方官員多次前往廟中祈雨, 并修繕廟貌;清光緒年間, 弇山廟尚存廟房3間, 廟內(nèi)懸掛著不少民間乃至官府送的匾額。郭永貴:《弇山泉與弇山廟》, 載莘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莘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編《莘縣文史資料》第4輯《地名》, 內(nèi)部資料, 1991年, 第83頁。民國《莘縣志》記載弇山廟:“明景泰四年, 知事李瓘重修?,F(xiàn)有廟三間, 迭著靈應(yīng), 匾額續(xù)憑。光緒十三年, 禱雨立應(yīng), 知縣張朝瑋稟撫憲, 奏請欽賜匾額?!蓖跫伍嘈?, 嚴(yán)綏之纂:民國《莘縣志》卷一《地輿志·山川》, 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 第19頁。

      明代弇山廟的相關(guān)情況, 地方志中記載較少。正德《莘縣志》記載弇山廟:“景泰四年, 知縣李瓘重修, 有碑二通, 記見‘藝文類’?!闭隆遁房h志》卷四, 第50頁。康熙《山東通志》卷二十《祠祀·寺觀附》記載弇山廟:“明景泰四年, 知縣李瓘重修樹碑?!保ㄇ澹┶w祥星修, 錢江纂:康熙《山東通志》卷二十《祠祀·寺觀附》, 清康熙四十一年刻本, 第541頁。民國《莘縣志》記載:“明景泰四年, 知事李瓘重修?!蓖跫伍嘈?, 嚴(yán)綏之纂:民國《莘縣志》卷一《地輿志·山川》, 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 第19頁。正德《莘縣志》卷五《宦績·知縣》記載李瓘:“監(jiān)生, 直隸真定府衡水縣人?!闭隆遁房h志》卷五《宦績·知縣》, 第57頁。至李瓘于重修廟宇的原因, 地方志中沒有交代, 這里提到的“二碑”指的應(yīng)該是上文所說的元人寧禎、師稔所撰之碑。

      筆者查閱史料, 有明一代并無地方官員前往弇山廟祈雨的記載, 這一時期的弇山廟更多地被視為當(dāng)?shù)孛麆?。正德《莘縣志》卷十將“弇山藏秀”列為莘縣“十景”之一。浙江人王琛詩贊曰:“何年星石隕淵泉, 開辟乾坤即隱然;不與群山排翠, 卻鐘英物作儒仙。愚公那費推移力, 媧氏難將煉補天;我歷名山應(yīng)不少, 誰如掩秀抱龍眠?!闭隆遁房h志》卷十《藝文·八景》, 第166頁, 第166頁, 第167頁。福建莆田人吳宗器詩云:“翠石清泉劈地開, 應(yīng)知一脈隱崔嵬, 時人莫道無山色, 俗眼何曾看得來?!鄙轿餍⒘x人吳從周詩云:“弇山藏秀古相傳, 陵阜俱無揔曠然;一脈清流從地涌, 應(yīng)知麓底有淵泉?!币松脚e人邢國賓詩贊曰:“拳石深沉不露蹤, 翻花活水上溶溶;圭峰厭與巒排, 靈穴能鐘鯉化龍;云影徘徊青黛藹, 霞光蕩漾彩嵐封, 天工造就稀竒景, 縱使王維畫不同。”左師顏詩云:“弇山藏秀秀無窮, 不與尋常勝同;玉有精神渾未露, 珠多彩色更何通。崇峰掩秀云吞氣, 急水潛流地壓洪;一叚風(fēng)光難盡說, 弇山藏秀秀無窮?!睆闹形覀兛梢钥闯鰪m山在當(dāng)時無疑有著較高的知名度。

      之所以這一時期沒有地方官員前往廟中祈雨, 筆者認(rèn)為, 一方面, 與明代國家祭祀政策的變化以及地方官員的態(tài)度有著密切關(guān)系;另一方面, 也有可能與當(dāng)?shù)厣駨R數(shù)量的增加有關(guān)。明代國家祭祀政策較為嚴(yán)格, 對地方神靈的祭祀有著嚴(yán)格的限制, 類似“弇山廟”這樣的民間小廟很有可能被視為“淫祠”加以打擊, 其在明代沒有被拆毀或廢棄已是萬幸, 故其雖然得以保留, 但在地方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已大不如前。有關(guān)明代國家祭祀政策的變遷情況, 詳見朱海濱《祭祀政策與民間信仰變遷:近世浙江民間信仰研究》, 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 2008年, 第610頁。這一時期, 隨著地方社會祠廟數(shù)量的增加, 也給了地方官員更多的選擇。正德《莘縣志》記載城隍廟:“在縣治東北, 洪武二年, 知縣汪惟善創(chuàng)建;天順五年, 知縣茍珣重修;弘治元年, 知縣顧巖增修大門、二門;弘治八年, 知縣杜啟增修兩廊;正德六年, 知縣諸忠增修后殿;正德十年, 知縣王琛重修兩廊?!标P(guān)王廟:“在縣治東定海門外, ……天順五年, 知縣茍珣重修;成化十九年, 知縣賈克中;正德九年, 知縣王琛相繼修整, 廟貌煥然, 有碑一通。真武廟:“在縣治東南四會街正南, 成化十七年, 知縣賈克中創(chuàng)建;正德八年, 本縣耆老王佐、張山、盛廣以廟損壞狹隘, 乃增廣基址, 撤去舊廟為大門, 重建正殿三間, 塑像圍墻, 視昔甚嘉。”正德《莘縣志》卷四《祠廟》, 第4950頁。以上提到這些神廟在當(dāng)時都具有祈雨的功能。從地方志的記載可以看出, 有明一代, 地方官員多次對這些廟宇進(jìn)行重修, 由此可見, 地方官員對這些廟宇的重視。在發(fā)生旱災(zāi)時, 地方官員更愿意到這些供奉國家“正祀”神靈的廟中祈雨。但我們也應(yīng)該看到, 這一時期民間對于弇山廟的信仰并沒有消失, 只是不見于史料記載而已。

      有關(guān)地方官員赴弇山廟祈雨的記載, 直到清代康熙年間才再次出現(xiàn)。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 知縣曹煜在其所撰《重修弇山神廟并浚井記》論述了其重修弇山廟的原因和經(jīng)過:

      莘治西北有弇山焉, 是邑志之所志也, 余向者奉檄親歷境內(nèi), 遍考輿圖, 欣然有林壑之志。及至, 則平野無際, 求高阜且不可得, 于山乎何有, 于是以嘆處士盜虛聲, 山川亦有然者。惟見神廟三間, 荒井一圓, 父老矜相告神司風(fēng)雨, 歲旱求其井水去輒雨, 余不之信也。又謂:“神本邑令, 昔此地涌泉, 洪波千里, 歷年為災(zāi), 令乘白馬, 慷愾赴泉死, 水涸災(zāi)息, 封‘顯仁王’, 為百世福神”。此不知何王之代有此說也, 余益弗之信。今年夏大旱, 余為文焚于土神祠中, 使賚投于王, 而甘霖遂降, 余始嘆神果能司風(fēng)雨者矣。秋則大澇, 晝夜淫雨如瀉, 余望西北焚祝于庭, 明旦日出, 自是陰霾頓絕, 余益信神能殺風(fēng)雨, 以拯吾民矣。聞之《祀典》:“能興云雨利百姓者則神之”, 今秋雨旸時若, 歲則大稔, 余故葺神廟宇, 新其衣冠, 取石甃井, 浚潔其源, 不可無文以志之。爰從傴僂長吏之余, 整飭簿書之, 未用其高擎俯揖之手, 憂譏懼辱之心, 研墨疾書, 以應(yīng)風(fēng)雨, 敘其由來, 謬稱為文, 非求工也, 聊以志神功于不忘云爾。民國《莘縣志》卷十《藝文志中·記》, 第350351頁。

      民國《莘縣志》卷三《職官志》記載曹煜:“字亮采, 號凝庵, 江南金壇丁酉舉人, 由太倉州學(xué)正升授??滴醵耆?, 博學(xué)能文, 勤于政事, 繕修城垣, 清查保甲, 魯?shù)趟疀Q, 渰灌莘田, 力請堵塞, 詳詞剴切, 凡二十上議, 終不行。蒞任八年, 卒于官, 民為立碑, 有《繡虎軒文集》《有莘雜錄》行世?!泵駠遁房h志》卷三《職官志》, 第67頁。從曹氏撰寫的記文中, 我們可以看出, 至清代康熙年間, 弇山廟已經(jīng)極為破敗, “惟見神廟三間, 荒井一圓”。曹煜在記文中還提到當(dāng)?shù)馗咐蠈m山廟祈雨“靈驗”的傳頌以及當(dāng)?shù)赜嘘P(guān)弇山神的傳說。但對于這些說法, 曹煜一直持懷疑的態(tài)度。后來在發(fā)生水旱災(zāi)害時, 才選擇焚祝、祭禱, 并在祈禱“獲應(yīng)”后, 選擇“葺神廟宇, 新其衣冠”。從其記文可知, 這一時期的弇山神在祈雨的功能之外, 又增加了治水、祈晴的功能。

      時隔二十多年后, 清康熙五十年 (1711), 時任莘縣知縣劉蕭亦前往弇山廟中祈雨。

      自神禹疏鑿九河, 旋皆堙塞, 惟馬頰河故道尚存, 弇山其砥柱也。莘地東連齊魯, 西接邢衛(wèi), 彌望平疇, 絕無巖壑, 而弇山小阜獨秀, 出蒼茫緣野之中, 意亦神明之所, 憑依支持, 以保社稷者也?!嗌W莘之明年夏, 來牟登黍稷藝, 民方卜其有秋, 既而彌月不雨, 余惕然憂之, 乃建立壇, 除日與同官齋戒步禱, 迄無澍雨之應(yīng)。田禾愈焦, 種植多死, 邑人大懼。昔湯禱桑林, 宣戒云漢, 恐懼修省, 卒以致雨風(fēng)。聞弇山泉廟自后魏孝昌歷今千百載, 累著靈驗, 有禱必應(yīng)。乃諏吉日, 戒夜分起, 馳往禱之, 仆仆三十余里, 至馬橋昧爽, 鄉(xiāng)人士女鼛鼓以迎, 祁祁霢霂, 衣袂沾濕, 地漸滑, 步不可行。至山, 廟貎頗頹僘, 不甚嚴(yán)整, 惟神威赫然, 冠裳肅穆。瞻拜畢, 即詣泉井取水, 亂石齒齒, 參錯林莽間, 泉亦悠揚, 清徹瑩朗心神, 則山川之靈于是乎在。既而大雨如注, 歸途泥水馬首不前矣。同行者李田、白蘇諸君, 時辛卯夏五月十二日也。民國《莘縣志》卷十《藝文志中·記》, 第352353頁。

      民國《莘縣志》卷三《職官志》記載莘縣知縣劉蕭:“字功人, 號素三, 浙江會稽人, 戊午科副榜拔貢??滴跛氖拍耆未群停?廉潔公平, 聽訟勤, 愼敷政, 倡修文, 增設(shè)義學(xué), 朔望宣講鄉(xiāng)約, 申嚴(yán)保甲, 鞭銀令民自封投柜, 始立印串, 他如繕葺城垣, 建造倉廒, 禱雨祈晴, 捕蝗平糶(tiào), 簒修縣志, 迄無虛日。禁賭博, 以靖盜源, 革里書, 以除積弊。七年之間, 盜熄, 刑清, 民無冤獄。五十四年軍興, 捐備鞍馬器具, 不派民間分毫。五十五年夏, 洪水陡發(fā), 親詣各鄉(xiāng), 撫恤災(zāi)黎, 詳細(xì)賑濟(jì)。外復(fù)條陳疏浚, 永除水患, 并移關(guān)陽谷、聊城會同開河, 俾七州邑之水共獲安瀾。其實心為民如此, 古稱父母斯民者何多讓焉?!雹苊駠遁房h志》卷三《職官志》, 第67頁, 第69頁。從地方志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 劉蕭在任期間一心為民, 頗有政績, 深受百姓擁戴。

      康熙五十年 (1711) 一直到光緒十三年 (1887), 地方志中再無有關(guān)弇山廟的記載。光緒十三年 (1887), 因為祈雨有“應(yīng)”, 弇山廟再次進(jìn)入地方社會的視野。民國《莘縣志》記載:“光緒十三年, 禱雨立應(yīng), 知縣張朝瑋稟撫憲, 奏請欽賜匾額?!雹邰勖駠遁房h志》卷一《地輿志·山川》, 第19頁。張朝瑋, 字伯玉, 河南澠池縣人, 出身詩書世家。他讀書廣博, 積學(xué)多年, 人有“遍讀青箱之卷”之謂。民國《莘縣志》卷三《職官志》記載張朝瑋于光緒十三年 (1887) 任莘縣知縣, 光緒二十年 (1894) 再任, 其在職期間“宏獎善類, 鼓舞不倦。聞過則喜, 有過輒不復(fù)計憶。督修莘志, 伏案揮汗, 補苴拔拾, 不憚煩, 不忘費, 不執(zhí)己見。一百七十年之堂, 故賴以搜存, 節(jié)烈賴以表彰, 一切政務(wù)皆以不忍人之心, 撙節(jié)愛養(yǎng), 斟酌變通。理繁治劇, 無頃刻停滯, 闔邑士民戴如父母?!雹荜P(guān)于此次祈雨的經(jīng)過以及匾額的名稱, 地方志等史料中并無記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破除封建迷信, 將弇山廟拆毀, 泉亦絕跡。不過, 距弇山廟舊址僅一華里的務(wù)莊村60歲以上的老人對此廟記憶猶新。他們說:“弇山廟有房8間, 坐東面西。堂內(nèi)正中是弇山爺塑像, 冠冕皆似皇帝。兩旁是其夫人塑像。這里每年正月有廟會, 正月十五前后唱幾天大戲, 熱鬧非凡”。這種習(xí)俗一直延續(xù)到建國初期。⑤⑤郭永貴:《弇山泉與弇山廟》, 載莘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莘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編《莘縣文史資料》第4輯《地名》, 內(nèi)部資料, 1991年, 第8384頁。

      明清兩代, 地方官員的祈雨活動與宋元時期基本類似:一方面, 身為地方官員, 應(yīng)對水旱災(zāi)害是他們的重要職責(zé)。在人力無計可施時, 他們或去列入國家祀典的祠廟祈禱, 或是在民眾的要求下去民眾認(rèn)為“靈驗”的地方祈禱。另一方面, 一旦官方祈雨“靈驗”, 表面上看是緩解了旱情, 實際上最重要的是穩(wěn)定社會和樹立官方權(quán)威, 達(dá)到對地方社會的有效控制。⑥⑥薛彥喬:《明清泉州祈雨與社會控制》, 《赤子(上中旬)》2014年第15期。所以在祈雨“獲應(yīng)”后, 地方官員往往會重修廟宇, 并加強對祠廟的日常管理和維護(hù), 以此達(dá)到維護(hù)地方社會秩序的目的。

      三、護(hù)佑地方:弇山神傳說及其功能作用

      民間傳說是一種民間口頭敘事文學(xué), 一般由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地方風(fēng)情有關(guān)故事組成。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 事件發(fā)生有具體的時間和地點, 人物活動或事件發(fā)展的結(jié)果也常與某些歷史、地理現(xiàn)象及社會風(fēng)俗相附會, 因而往往給人以真實之感。但它既不是真實人物的傳說, 也不是歷史事件的記錄, 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和本土民間文化的精華。⑦⑦宋保明:《左權(quán)民俗》,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7年, 第354頁。作為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內(nèi)容, 民間傳說是我們了解地域文化的途徑, 也是反映當(dāng)?shù)匕傩涨楦械木褫d體?!暗胤矫癖娡ㄟ^創(chuàng)作和講述歷史人物傳說, 及不斷修改其內(nèi)容來表述自己對歷史人物的感情和評價, 顯示出其復(fù)雜感情和矛盾心理。”⑧⑧徐贛麗:《民間傳說與地方認(rèn)同——以廣西博白綠珠傳說為例》, 《廣西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第2期。通過民間傳說可以追溯地方歷史人物和風(fēng)物的演變軌跡, 揭示地方民眾的思想觀念和社會風(fēng)尚。

      在莘縣當(dāng)?shù)匾恢绷鱾髦h令“舍身救民”的傳說:

      據(jù)說北魏孝昌二年 (526), 馬橋鎮(zhèn)之西, 南北古河之東忽涌一泉, 泉口約丈余, 碎石黑水噴流不息, 附近村莊莊稼被淹, 房屋倒塌, 人們一片驚慌。奇災(zāi)突發(fā), 父母官當(dāng)然要親臨查看。當(dāng)時馬橋乃聊城、堂邑、冠縣、莘縣交界之地, 一泉之災(zāi), 波及四縣, 四縣縣令相繼來到現(xiàn)場??h令并非神仙, 對此怪泉亦無良策, 只有急召民工運土堵塞。誰知泉水噴力太大, 土入泉口, 立即被急流沖出, 連堵數(shù)日, 了無成效。只聽泉中“咕嘟、咕嘟”直響, 莘縣縣令郭某問眾人:“你們聽這是何聲音?”眾人說:“好像是叫鍋堵、鍋堵!”縣長靈機(jī)一動, 立即下令, 把附近村莊各家做飯的鐵鍋都拿來, 投入泉中。哪知泉水太急, 鍋難入水。人們見此法無效, 更加驚慌。

      縣令郭某低頭沉思。他想:“鍋堵, 鍋堵, 莫非是叫我姓郭的親自下水去堵?”眼見泉水越噴越急, 郭縣令沒再多想, 他三下兩下脫掉外衣, 縱身跳入泉中。說來也怪, 縣令一入水, 那泉水就像燒開的鍋里澆進(jìn)了一瓢冷水, 眼看著下落。眾人見縣令隨水下沉, 紛紛伸手去拉, 卻見縣令已大部沒入水中, 只剩一手在外, 那手初時像芭蕉扇大, 眨眼間便變得如簸箕一般, 人們左抓右抓, 怎么也抓不住, 只得眼睜睜看著郭縣令消失在泉水深處。從此, 泉水變得清澈平緩, 四季長流, 人們用其澆地洗衣, 多得其惠。是泉總要有名。后來有幾個讀書人分析:此泉中有大量石塊涌出, 下面必然有山。再說自古山泉相依, 哪有有泉無山之理。此泉若要命名, 必得有個“山”字。又有人說:此泉口雖不大, 水量不小, 下面必有闊大容水之處, 器皿口小腹大謂之“弇”, “弇”又有狹深覆蓋之義, 此泉叫“弇山泉”最相宜。此議一書, 眾皆贊同, 于是“弇山泉”之名便載入青史。郭永貴:《弇山泉與弇山廟》, 載莘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莘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編《莘縣文史資料》第4輯《地名》, 內(nèi)部資料, 1991年, 第8283頁。

      由于史料的原因, 該傳說出現(xiàn)的具體時間我們已無從考證。根據(jù)清代莘縣知縣曹煜所撰《重修弇山神廟并浚井記》云:“ (父老) 又謂神本邑令, 昔此地涌泉, 洪波千里, 歷年為災(zāi), 令乘白馬, 慷愾赴泉死, 水涸災(zāi)息, 封‘顯仁王’, 為百世福神。”民國《莘縣志》卷十《藝文志中·記》, 第350頁。說明早在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 之前, 當(dāng)?shù)鼐鸵殉霈F(xiàn)有關(guān)神靈的傳說, 只不過碑記中對傳說的記載與現(xiàn)在流傳的“弇山爺”郭縣令的傳說有著很大出入。

      民間傳說是民眾在不同社會歷史情境中的知識生產(chǎn), 以及適應(yīng)于地方及時代需求的改編和創(chuàng)制。民間傳說的內(nèi)容往往都來自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例, 隨著時代的變遷, 人們口耳相傳的故事內(nèi)容也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 不斷地進(jìn)行改編。原本真實發(fā)生的故事被加入一些虛構(gòu)的情節(jié), 形成帶有奇幻色彩的民間傳奇故事?!皬m山爺”郭縣令的傳說亦是如此, 其本身帶有強烈的神話色彩和地域特征。同樣一個傳說, 官方的記載和民間的描述會有很大不同, 但毫無疑問, 傳說肯定來自民間。當(dāng)?shù)孛癖娭詣?chuàng)造新的傳說或改造舊的傳說, 是因為由于傳說的出現(xiàn), 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當(dāng)?shù)孛癖娕c神靈信仰的距離, 更能滿足當(dāng)?shù)厝说目谖叮?迎合當(dāng)?shù)厝说男睦硇枰?。這種“地方化”處理或“本土化”改造, 在民間信仰形成及發(fā)展過程中極為常見, 尤其是那些與民眾生產(chǎn)生活關(guān)系密切的各種治水神、祈雨神、驅(qū)蝗神等。這種對傳說的“地方化”處理或改造反映了人們力圖借助于強化與神靈之間的地緣關(guān)系或血緣關(guān)系, 來更加親近、更加直接、更加容易地祈求神靈的佑助, 并更加順利地達(dá)到自身目的的一種愿望。安德明:《從農(nóng)事禳災(zāi)儀式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神》, 載鐘敬文主編《中國民俗學(xué)年刊(1999)》,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9年, 第281頁。

      四、結(jié)語

      民間信仰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是民眾對區(qū)域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不斷感知與應(yīng)對的結(jié)果。許若冰:《清代秦東地區(qū)旱災(zāi)與雨神信仰構(gòu)建》, 《長春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18年第7期。雖然建廟祈雨不無迷信色彩, 但客觀上, 在調(diào)適民眾心理、維護(hù)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既是人們對于自然災(zāi)害的一種能動反應(yīng), 也是當(dāng)時人們?nèi)后w抗災(zāi)的精神寄托和心理依賴。陳穎麗:《清代陜西的雨神祠廟初探》, 《合肥學(xué)院學(xué)報(綜合版)》2022年第3期。而當(dāng)祈雨多次“靈驗”后, 地方神廟就很有可能被官方所敕封, 并列入國家祀典。當(dāng)然, 在不同的朝代, 列入國家祀典的標(biāo)準(zhǔn)可能有所不同, 但都要以神靈的“靈驗”為前提。而神靈在被列入國家祀典后, 反過來又會推動其在民間的廣泛傳播以及在地方社會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自宋代之后, 社會的變化以及政府管理態(tài)度轉(zhuǎn)變, 使民間信仰發(fā)展進(jìn)入新的歷史階段。民間信仰的“正統(tǒng)化”與“地方化”可以說一直是同步進(jìn)行的。范純武:《明清江南都天信仰的發(fā)展及其異說》, 載詹石窗總主編《百年道學(xué)精華集成》(第2輯)《神仙信仰》, 上海:上??茖W(xué)技術(shù)文獻(xiàn)出版社, 2018年, 第428頁。相比“正統(tǒng)化”, 民間信仰的“地方化”往往會更隱蔽一些, 更多地以民間傳說等形式出現(xiàn)。“這種地方知識是意識形態(tài)化的, 包含著人們的地方觀念、思想傾向、審美趣味?!泵鐝V娜, 吳雁, 劉怡涵:《中國民俗文化》,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xué)出版社, 2014年, 第171頁。在弇山廟的“地方化”過程中, 民間傳說同樣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明清時期的弇山廟雖然不再受到國家的重視, 但成為地方社會重要的文化景觀。由信仰而產(chǎn)生的傳說在與地方景觀的耦合與互構(gòu)中生成與呈現(xiàn)新的意義與邏輯, 通過共享的文化實踐形式, 為認(rèn)同感的建構(gòu)提供了生命經(jīng)驗與情感紐帶。毛巧暉:《民間傳說、文化景觀與地域認(rèn)同 ——以大禹傳說為中心的討論》, 《蘇州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21年第2期。無論是地方官員, 還是普通民眾, 出于應(yīng)對水旱災(zāi)害的需要, 都極力強調(diào)神靈在地方社會中的作用, 努力拉近與神靈的距離。正是這種“地方化”改造, 使得弇山廟呈現(xiàn)出強烈的地域性特征。有關(guān)民間信仰地域性的研究詳見朱海濱:《民間信仰的地域性―以浙江胡則神為例》, 《社會科學(xué)研究》2009年第4期。這種強烈的地域性雖然限制了神靈的跨區(qū)域傳播, 但卻是民間信仰在地方社會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Abstract: Yanshan Temple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emple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in the history of Shen County, which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000 years. At the request of local officials, the Yanshan Temple, which prayed for rai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as rescripts and officially became a state shrine. Although the Yuan Dynasty did not give a title to the temple, local officials still went to the temple to pray for rain many times during this period,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continuation of “orthodoxy” to some extent. Compared with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e status of Yanshan Templ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eclined somewhat, but it still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local society. The temple of Yanshan was regarded as a local scenic spot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local officials worshipped the god of Yanshan or visited the temple to pray for rain many times in the Qing Dynasty. At the same time as “orthodoxy”, there is a “l(fā)ocal” transformation of faith by the people. In order to get closer to the gods, local people created the legend of “Yanshan Ye” Guo county magistrate. Compared with the transience and uncertainty of “orthodoxy”, the “l(fā)ocal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society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gods.

      key wordThe Shen county; Yanshan Temple; folk belief; orthodoxy; provincialize

      [責(zé)任編輯山陽]

      猜你喜歡
      莘縣信仰民間
      莘縣農(nóng)村土地托管的實踐與探索
      山東省莘縣第二中學(xué)
      與信仰同行
      黃河之聲(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聲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信仰
      心聲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莘縣地區(qū)灰霉病菌對腐霉利的抗藥性研究
      論信仰
      高人隱藏在民間
      高人隱藏在民間
      高人隱藏在民間
      道孚县| 芜湖县| 应城市| 徐水县| 句容市| 抚州市| 格尔木市| 乌拉特后旗| 和静县| 河东区| 积石山| 乌鲁木齐县| 于田县| 双鸭山市| 邵阳市| 台安县| 奉贤区| 逊克县| 张家港市| 玉龙| 凤冈县| 信阳市| 土默特右旗| 平泉县| 竹山县| 潍坊市| 五大连池市| 万全县| 武汉市| 兴隆县| 长丰县| 沅江市| 游戏| 郴州市| 聂荣县| 江山市| 阳信县| 米林县| 正定县| 巨鹿县| 柳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