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丙 編譯
對高速飛行而言,最理想的機翼形狀是極窄的箭頭形后掠翼。但是大后掠翼的飛機存在著這樣一個主要問題,當(dāng)飛機處于著陸或起飛姿態(tài)的時候,為了不使翼尖與地面相碰,起落架要很高,甚至高到難以實現(xiàn)的程度。
這一矛盾很自然地促使人們產(chǎn)生了這樣一種想法:在不同的飛行狀態(tài)下,使機翼處于不同的位置。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和實驗,目前已有人設(shè)計出了機翼位置可改變的飛機。如圖1所示,機翼的根部與機身固接不能改變位置,機翼的可動部分與機翼的根部之間是鉸接。低速飛行(起飛或著陸飛行)時,機翼向前移動,成為非后掠的形狀(如虛線所示的機翼位置);而高速飛行時,機翼向后移動,成為后掠的形狀。
圖1
圖2
機翼前移,機翼上的壓力中心也前移;機翼后移,機翼上的壓力中心也后移。為了保持重心和壓力中心的相對位置無改變。要求機翼前移時,重心也應(yīng)前移;機翼后移時,重心也應(yīng)后移。為了滿足這一要求,可把重量較大的動力裝置安放在機翼的可動部分上。但是,把動力裝置安放在機翼的可動部分上卻引起了另一問題,那就是不論機翼前移或后移,都應(yīng)該保證動力裝置的軸線永遠和飛機的飛行方向相平行,以使動力裝置的有效推力最大。為了實現(xiàn)這一保證,允許動力裝置的位置在垂直平面內(nèi)移動。
這種飛機既無垂直尾翼也無水平尾翼,它的全部操縱,都靠動力裝置的運動來實現(xiàn)。動力裝置升高,飛機則俯沖;動力裝置降低,則飛機爬升;一側(cè)動力裝置抬高,另一側(cè)降低,則飛機產(chǎn)生滾轉(zhuǎn);同時使兩側(cè)的動力裝置偏斜,則飛機轉(zhuǎn)向相反的方向飛行。
這種飛機可以用來做為軍用機,特別是用做海軍的軍用機,因為它既能以高速在海洋上空進行巡邏,又能以較低的速度在航空母艦上自如地降落。
這種飛機也可以用來做為民用機。圖2所示,就是做為民用機的一種方案。這是一種長途旅客機,乘客可達六十人。飛機總重量是100,000磅。翼展130呎,機翼上的負載大約是每平方呎40磅。起飛滑跑距離是200碼或30C碼。以大于音速的速度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