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克舟
群山環(huán)抱著陽平中學。三排簡易教室和一所古老祠堂圍成一個四合院,院內是操場,院旁一棵大松樹的樹芽上懸掛著二尺來長的一截鋼軌,用來代替鐘。在祠堂一角的斗室之中,住著一位農村姑娘,她不是教師,不是學生,也不是工友。她每天為學校按時打鐘,卻不領取工錢。打罷了鐘,她就立刻縮回到斗室,極少外出,一天到晚,一年四季……她年紀二十上下,衣著樸素整潔,舉止嫻雅,長辮子,臉上總帶著淡淡的笑意,一對大眼睛流波閃亮,嘴角顯得堅毅而倔強。
她叫樂翠芳。
一
樂翠芳1960年4月9日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里,十三歲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陽平中學。
那時候,學校開門辦學,辦了一個微生物工廠。好奇心非常強的小翠芳,很快就被微生物廠里的試管和菌種迷住了。她常常在課余時間跑到微生物工廠來,幫助葛老師打水掃地,并提出些幼稚可笑的問題。葛老師發(fā)現小翠芳善于獨立思考,打心眼里喜歡她。為了引導翠芳增強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的,葛老師找了一些中外科學家自學成才的故事給她看。
一天,翠芳悄悄來到微生物廠,看葛老師做完一個實驗之后,問道:
“葛老師,居里夫人為什么要去扒礦碴呀?”
葛老師望望她那雙天真渴求知識的眼神回答說:
“她為了尋找一種叫鐳的放射性物質?!?/p>
“找鐳做么?”
“用它造福于人類?!?/p>
“葛老師,我也要……”說著,她臉紅得象朵玫瑰花兒。
姑娘對科學研究的美妙憧憬,溫暖、激動著葛老師的心。他從試管里取了一滴水,涂在玻璃片上,放在顯微鏡下,調整好焦距,教樂翠芳仔細觀察。“哎呀!”樂翠芳看著看著驚叫起來,“里面有水有山有樹!紅的綠的,動的跑的……真是一個奇妙的世界啊!”
“人應該有理想……為了祖國的建設,我要走自學成才之路。”翠芳在日記本的扉頁,端端正正寫下了這樣幾句話。
1975年7月,樂翠芳初中畢業(yè)了。經過幾番周折,總算被“推薦”上了高中,分到葛老師的微生物研究小組。她高興極了,睡夢里也發(fā)出笑聲。她學習的勁頭更足了,悄悄找來一大堆書,閉門攻讀。
二
1977年7月,翠芳從土壤中分離出了一千多株放線菌。要將這些放線菌正確分類,一般的大學??飘厴I(yè)生,也不易勝任,她自然遇到不少困難。
深秋的一天,樂翠芳和葛老師到華中農學院,找到生物系的周茂環(huán)教授,向他請教赤霉菌的分類學。周教授滿腔熱忱地給翠芳講解,并拿出一本英文書給她看。翠芳愕然:“哎呀!周教授,我不懂英文啊!”周教授嚴肅而又認真地說:“搞科學試驗,不懂英文怎么行啊!”
周教授的話,象鐵錘重重地碰擊著她的心。
“翠芳,你最好找個大學去進修。”葛老師提議說。
在武漢師院董教授的大力支持下,翠芳終于進了學院的進修班。她從來沒有這樣激動過。她雙眼濕潤了,心里升起了強烈的希望之光。
一天,窗外忽然傳來了電臺的廣播:“省農科院組織專門班子,幫助廣濟縣防治小麥赤霉病……”什么?小麥赤霉病?翠芳心里陡地一沉,她深知,小麥赤霉病一旦發(fā)生,如火如燎,甚至顆粒無收。她心里不安起來——她要盡快出成果。她渴望到大學進修,現在能夠進修了,又覺得進修會拖長研究時間。“我不能進修,我要回去,和老師一起,邊讀書邊實踐……”這一夜,她沒有入睡。
翌日清晨,她一骨碌起了床,心情十分沉重地對董教授說:“董老啊!您和老一輩專家,為我成才所付出的心血,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我會用實際行動來報答的??墒牵也荒苓M修了,我一定要回去!”接著,她就向董教授談了自己的想法。董教授勸解了半天無效,只好說:“好吧!科學不負有心人。我相信,你一定會在科學研究上創(chuàng)造出成果來的,今后有什么為難之處,盡管來找我。”
翠芳回鄉(xiāng)了。在陽平中學舊祠堂的一角,隆冬臘月,她披著棉被讀;酷暑三伏,她用濃煙驅蚊,把腳浸在水桶里讀;英語字母不會讀,她拜正在讀初一的小侄女為老師;不懂英語語法,她就向英語老師請教;為了記熟英語單詞,她把所有的實驗用品都貼上英語標簽,創(chuàng)造一個睜眼就是外語的環(huán)境;她走路讀,有時和行人撞個滿懷……
這年臘月,翠芳收到了華中農學院周教授寄來的一本《有機化學》?!昂脮?好書!”翠芳高興得幾乎跳了起來。她手不釋卷,邊學習,邊實踐。她所在的公社停了電,她就把試驗器材,挑到縣微生物研究所,自己住在縣友誼旅社。一天下午,服務員和她開玩笑:“你看看樓上樓下有沒有人?”她茫然從樓上跑到樓下,又從樓下蹬到樓上,對服務員說:“沒有人呀!”服務員哈哈大笑:“書迷了你的心竅了!今天是臘月二十七,人家都回去過春節(jié)了?!彼腥淮笪?,挑著試驗器材仍回到了學校舊祠堂,繼續(xù)工作和學習。臘月二十九日,三姐來找她:“明天中午吃年飯,你一定回來,我們等你?!钡诙欤亲羽I得咕咕叫,才打開宿舍門。糟啦!太陽已經落到西山后面去了。大年初一,媽媽提著簍子來到學校,老人一邊把好吃的東西往桌上擺,一邊心疼地說:“看你迷成什么樣子了!”
三
1978年,翠芳終于從土樣中分離出一株編號為176的放線菌。這株放線菌,對小麥赤霉病原菌有較強的拮抗作用。她和葛老師一起,根據菌種的特性,定為鏈霉菌屬中的粉紅孢類群,并向省、地有關部門遞交了書面報告。后來翠芳在培養(yǎng)菌種的過程中,發(fā)現176放線菌的特點與鏈霉菌不相符合,應歸于諾卡氏菌屬。葛老師堅持原來觀點,認為該菌絲沒有斷裂現象,應屬于鏈霉菌。一場面紅耳赤的激烈爭論展開了……有人勸翠芳:“你在葛老師面前也該謙虛點!”
是啊!為了培養(yǎng)翠芳,葛老師熬過了多少個白晝黑夜。葛老師工資微薄,還有四個孩子讀書,經濟十分拮據。上級有關單位曾一度中斷翠芳的科研費。為了資助翠芳把科學試驗堅持到底,他賣掉了唯一貴重的家產——手表。翠芳的父母年老體弱,無力幫助她每年交二百元錢給隊里,隊里卡了她的口糧。葛老師常常把買好的餐票塞給翠芳,卻吩咐自己的愛人和孩子去拾麥穗,去揀煤渣。為了給翠芳創(chuàng)造科研條件,早出成果,葛老師甚至四處奔走斡旋,要求下掉他一個孩子的戶口,或者他自己退職,讓翠芳姑娘頂替……想到這一切,翠芳淚流滿面,淚珠打濕了書頁。為了對得起葛老師多年的諄諄教悔,為了科學真理,她下定決心,一定要尋找出正確的答案。
夜,已經很深了。煤油燈下,書頁在姑娘的手下掀動:《鏈霉菌鑒定手冊》、《放線菌分類基礎》、《抗菌素理化特點》……一本本專論疊在案頭,翠芳翻閱了又翻閱,考慮了又考慮,核實了又核實……
一個星期后,翠芳終于從大量的試驗記錄中得出結論:在菌體后期,菌絲斷裂成樹枝狀,這一形態(tài)變化特征,證實176號放線菌株是諾卡氏菌屬??删纯蓯鄣母鹄蠋?,把遞交上去的報告收回了,同翠芳一起修改了原文的論點。
四
1981年6月,學校缺一個敲鐘的人。開始想請個退休的教師,每月給十八元錢的待遇。翠芳知道了,苦苦哀求:“校長啊!你們別請人,就讓我敲鐘吧,我一分錢也不要!……”
她為什么看上了這個差事?
1981年4月至6月,是翠芳最艱難的日月。她光靠葛老師忍饑的援助,也實在過意不去。她沒有口糧,只好靠她的父母和哥嫂、姐姐們偶爾送點米來,一天只能吃半斤米飯,時不時要斷糧。別人吃飯,她在那里呆著不好,就偷偷跑到山上去看書,等別人吃完了再回來。爸媽和姐姐有時給點錢,她又都用來買了書籍和培養(yǎng)菌種用的原料。她日益瘦弱,經常頭痛。在公社旅社做臨時工的三姐看了心疼,給了她七元錢,讓她買麥乳精補養(yǎng)身體。她接了錢,就到街上買了二斤葡萄糖粉和五斤土豆,她那心愛的菌種需要高級營養(yǎng)維持生命。菌種的培養(yǎng)基是豐富而又優(yōu)越的,而她自己卻經常挨餓。沒想到就連這樣的生活也不讓翠芳繼續(xù)下去??h科委和教育局的領導鬧了一點矛盾,于是,科委要撤走實驗設備,教育局停辦了校辦工廠。學校領導要葛老師“務正業(yè)”,回學校;對翠芳也下了“逐客令”。由于翠芳的苦苦哀求,終于感動了“上帝”,求到了義務敲鐘的差事,使自己追求的事業(yè)得以繼續(xù)下去。
樂翠芳面臨著重重困難。培養(yǎng)菌種要用煤油燈升溫,煤油用完了,沒有錢買,她只好把僅有的三條舊褲子賣了一條。人們從懷疑到同情,從同情到支援。城關鎮(zhèn)黃土崗大隊,有個五十多歲雙目失明的五保老人叫傅本學,聽說翠芳連吃飯的錢也沒有,拄著拐杖探路,把賣雞蛋積攢的七十多元錢送到葛老師家里,委托他轉交給翠芳;陽平公社青年郵遞員,串連在縣城工作的幾位同學,拼湊了一百三十元錢,送給翠芳買科學試驗需用的原料;供銷社營業(yè)員也賒給她大量白紙;炊事員汪師傅主動地給翠芳送水送飯……
五
《試論農業(yè)微生物在國內外的發(fā)展動態(tài)、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途徑》,這是1981年10月,聯合考核組對樂翠芳進行基礎理論和業(yè)務能力的綜合性考核二十四個試題中的一個,這是省、地晉升工程師、農藝師的考核試題中的一個題目。翠芳的答卷是令人滿意的;她準確地回答了以華中農學院、武漢師范學院和浙江大學專業(yè)教材為依據的另二十三道試題中的絕大部分??紙鼍驮诳h微生物研究所一間空房里,縣科委主任等五人監(jiān)考。翠芳的微生物學和化學兩門功課,平均分數達八十一分,其中,微生物學九十六分。
為什么要如此鄭重其事地考核翠芳呢?
樂翠芳從二千七百株放線菌中,分離出的“716——3號”鏈霉菌,通過反復的室內抗菌測定和篩選,用“176”號諾卡氏菌和“716——3”號鏈霉菌的發(fā)酵液和粗提固體,在湖北的廣濟、孝感、漢陽、大悟四縣十一個點進行中區(qū)試驗結果,對小麥赤霉病的拮抗率達到60%-85%,而且對人畜安全無毒,176號諾卡氏菌還對農作物的生長具有一定的刺激和肥力作用。
一個山溝里的中學畢業(yè)生,怎能做出這樣的科研成果?人們難以相信。于是,地、縣兩級科委、人事局、教育局和團委組成聯合考核組,來到翠芳所在的學校進行考核。當他們走進她住的房間時,大為震驚:有誰見過如此簡陋的科學試驗室?!培養(yǎng)箱里燃燒著幾盞煤油燈,外面用尼龍布罩起來保溫;房子昏暗而狹窄,破舊的蘆席搖搖欲墜,地面凸凹不平;一張木床,占據了小小房室的一角,其他地方擺滿了書籍和試驗器材;小圓鏡和小鐵鍋掛在一起;手提爐放在床沿下,一把牙刷用叉了毛……
考核組的同志從她的桌上、書架上、抽屜里、床底下搬出一大摞書和筆記本。他們點了點數:翠芳閱讀了近百種科技書籍;二十多個筆記本,寫的讀書筆記至少二十五萬字;三十多個練習本,做了一千多道習題;二十六本實驗記錄,少說有十四萬多字;十二份實驗報告,用工整的字體記載歷次的實驗過程和科學見解。她還自學英語,翻譯簡單的英文科技資料。
簡陋的實驗室,優(yōu)異的科研成果,優(yōu)良的考核成績,這奇妙的統一真是令人感慨不已。武漢的教授滿心喜悅地說,翠芳現在的水平相當于他們本科畢業(yè)生工作三年的水平,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閻遜初拿起筆寫道:“作者是一位肯鉆研會動腦筋的青年?!?/p>
六
1981年12月23日下午,樂翠芳來到金碧輝煌的人民大會堂東大廳,參加為期七天的全國青年自學經驗交流會。她在會上匯報了自學九年、在研究抗小麥赤霉病的農用抗菌素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博得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李先念同志聽了樂翠芳的發(fā)言,高興得連連稱贊:“好!好!講得好!……”
全國青年自學經驗交流會之后,樂翠芳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靜。是榮譽打動著她?不!使她激動的是她看準了終生追求的目標……
樂翠芳九年自學的道路,是一條崎嶇小路,她不畏艱險地走過來了。今后的路會是一馬平川嗎?不!馬克思說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樂翠芳,勇敢地攀登吧!
(題圖:陳玉先)
(摘自《時代的報告》1983年第1期,原題為《追求》,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