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放
我國古代自西周、春秋以來就設有史官,史官的名稱叫太史。到了秦漢,史官改稱為太史令。魏晉時代,設有專職史官編寫歷史,一般稱為著作郎。隋代設有太史監(jiān),專門負責修史。到唐代,皇帝很重視修史工作,設有專門的史館,以職位較高的官員兼任史館修撰,并由宰相監(jiān)修國史。自唐以后,每個新建立的朝代,照例要為前朝修史,各個封建朝廷的“正史”,才得以連續(xù)不斷,從而保存了大量歷史資料。宋代史館改稱為國史實錄院,有修撰、編修、檢討等官,明清兩代則把史官并入翰林院,故也稱翰林為太史。
我國古代的史官有著“直筆”的傳統(tǒng)。什么叫做直筆呢?唐代著名史學評論家劉知幾曾在他撰寫的史學專著《史通》中解釋說:“夫所謂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書之有益于褒貶,不書無損于勸誡?!笔饭僖龅竭@一點,必須具備史德(不畏強暴)、史識(分清邪正是非)、史學(鑒別史料真?zhèn)?、史才(不為浮詞妄飾)四個方面的條件。宋太祖趙匡胤怕史官,就是因為害怕史官的直筆會把他平日的過錯記下來,遭受后人的譏評。
史官要做到秉筆直書,不僅有遭受打擊、誣陷的危險,甚至還會招來殺身滅族之禍!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了這樣一件故事:齊國大臣崔杼殺死了齊世子光,這在封建社會來說,是一種篡奪行為,因此當時的史官就秉筆直書“崔杼弒其君”。弒是做臣子的殺死其君主,是大逆不道的。崔杼見了大怒,就把史官殺了。史官的弟弟繼承哥哥的遺志,又照實書寫“崔杼弒其君?!庇直淮掼虤⑺?。史官的另一個弟弟又照哥哥的原文書寫,又被崔杼殺死。第三個弟弟依然秉筆直書,不怕殺頭。崔杼終于被折服了,無可奈何地聽任其書寫了。
漢代杰出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前后經(jīng)過十六年的刻苦努力,終于完成了一部歷史巨著《史記》,記載了我國三千年發(fā)展的歷史。他在寫這部史書時,不贊成孔子著《春秋》時“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的曲筆寫法,為漢代幾個帝王寫史,一方面承認他們的“文治武功”,另一方面也能“誅心察影”,寫了他們庸俗貪暴的一面。例如寫漢文帝的“陰忍”,漢景帝的“刻薄”,乃至漢武帝劉徹的“內(nèi)多欲而外施仁義”的兩面作風。特別是他敢于描寫漢代開國皇帝劉邦的流氓相。漢武帝劉徹十分惱火,曾經(jīng)想把他的稿子燒掉。但是,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德,被后世譽為楷模。
史官不僅需要直筆實錄的精神,而且還要毫無私心雜念?!度龂尽肥俏覈囊徊恐窌?,它是晉代史官陳壽寫的。這部史書包括了魏、蜀、吳三國的興衰史。陳壽的父親曾為蜀國馬謖的參軍,馬謖在守街亭時,不執(zhí)行諸葛亮的軍事部署,失掉了戰(zhàn)略要塞,使諸葛亮奪取中原的計劃落空。馬謖被諸葛亮按軍法斬首了,陳壽的父親也因戰(zhàn)敗有責被處以髡刑(古代一種剃去男子頭發(fā)的刑罰)。雖然這樣,但陳壽在撰寫《諸葛亮傳》時,仍然按照歷史事實,記述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并且十分感慨地稱贊說:“終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匠矣?!薄靶陶m峻而無怨者”,正是陳壽對父親被諸葛亮罰以髡刑的口服心服的內(nèi)心獨白。這段公允的評論,至今讀起來仍使人肅然起敬。后人在《晉書·陳壽傳》中說:“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p>
清代康熙年間,曾發(fā)生過轟動全國的《南山集》文字之獄?!赌仙郊肥乔宕麑W者戴名世所著,戴名世曾任翰林院編修,也是史官。清代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滿族貴族的地位,進行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企圖抹殺公元1644年清兵入山海關后廣大人民反清斗爭的歷史事實,不承認從1644年到1663年之間南明政權的存在,并嚴禁稱用南明朝廷的年號。而戴名世則認為南明的真實歷史不能流傳后世,自己有責任。他不但肯定南明為正統(tǒng),而且還認為清朝是僭越。他把這些觀點和南明的史實都寫進了《南山集》中,并準備私自編寫明史。公元1711年冬,御史趙申喬告發(fā)了他。1713年,清世祖玄燁親自下令殺害戴名世,《南山集》也遭到禁毀。戴的舊友清代著名學者方苞,曾給《南山集》作序,《南山集》的木版又藏在他家,因此被牽連下獄。后被編入漢軍旗下為奴。戴的學生余諶,也因為老師的緣故而牽連下獄至死。
歷史上這些忠于職守、忠于史實的史官,他們敢于以血的代價換來祖國歷史的真實面貌,的確是可欽可敬的!
(摘自《知識窗》198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