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法語的國家,人們的姓名通常由三節(jié)組成,依次為名字、母姓、父姓。如十八世紀(jì)法國著名啟蒙運動領(lǐng)袖若望·雅克·盧梭,若望是名字,雅克是母親的姓,盧梭是父親的姓。為了簡便起見,一般只稱呼或書寫名與父姓。如,一提雨果,指的就是維克多·瑪麗·雨果;一提巴爾扎克,指的就是奧諾雷·德·巴爾扎克。
講德語的人,其姓名構(gòu)成,與講英語的人類似,名前姓后,不同的是大多數(shù)人都只有一個名字。如亨利?!ずD讨巍ぞS爾特等。只有少數(shù)人有兩個名字,如約翰·沃爾夫?qū)じ璧?,前兩?jié)都是名,歌德是姓,有貴族身份或有爵位的人,則在名與姓之間,加一“封”字。如馬克思的夫人燕妮出身于威斯特華倫伯爵家里,所以,她的姓名為燕妮·封·威斯特華倫。結(jié)婚以后,則隨夫姓,改為燕妮·馬克思。
德語國家或民族有父子或母女同名的習(xí)俗。如馬克思的長女也叫燕妮,稱為小燕妮·馬克思。出嫁后,隨夫姓,叫燕妮·龍格。因為已同母親分屬兩姓,不再有重名重姓的問題,名字前的“小”字也可去掉了。德國人的姓的出現(xiàn)與最后普遍采用大約在十二至十六世紀(jì)之間。沒有姓,同名的機會大大增多。歷史上的名人重了名怎么辦呢?給名字再附加一個稱呼就區(qū)別開了。于是,我們見到了查理大帝、獅子亨利之類的名字。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之子名叫亨利,為了區(qū)別于過去的五個當(dāng)過皇帝的亨利,他就叫亨利六世;亨利六世的兒子與爺爺同名,也叫腓特烈,只好稱之為腓特烈二世,以免把祖孫二人弄混??梢姡覀兺ǔR姷降摹耙皇馈?、“二世”、“三世”等稱謂,并不表明其間有中國皇帝那樣的祖、父、子的關(guān)系,而是為了避免重名才加上的“尾巴”。
(摘自《新村》198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