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融
魏晉以降,禮教崩壞,佛學大行,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物質(zhì)、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對傳統(tǒng)思想學術、文化藝術的影響更為深遠??墒?,近幾十年來,我們對佛學卻是越來越生疏、越來越隔膜了。究其原因,一是以佛學為蠹國害民的宗教唯心之學而棄之;二是少數(shù)有志于此道者又苦于不通名相經(jīng)義而難窺“真如”。
熊十力先生于一九三六年撰為《佛家名相通釋》,由北京大學出版社于翌年印行,當時印數(shù)甚少,流傳不廣,現(xiàn)在又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作為《中國學術叢書》之一重印出來,推到廣大讀者面前。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據(jù)世親《五蘊論》、安慧《廣五蘊論》,依法相思想體系,詮釋五位百法;下卷據(jù)世親《百法論》、窺基《述記》等,依唯識思想體系,述評諸多名相。條分縷析,提綱挈紀,使玄關有鑰、智炬增明,而學子稱快。
佛家宗派眾多,疏釋名相,為何只取法相、唯識?
按法相、唯識同屬大乘有宗。法相學專注于分析世界的各種現(xiàn)象;分析到最后,即有唯識學的以為一切現(xiàn)象皆由識所變現(xiàn)出來。二者其實是一脈相承。強分法相、唯識為二家,以無著一派為法相,世親一派為難識,筆者未敢茍同。但以“唯識法相,淵源廣遠,資藉博厚,而其為書也,又條件分明,統(tǒng)系嚴整,佛家哲學方面名詞,蓋亦大備于唯識法相諸要典,撮要而釋之,則可以讀其書而通其學。大有之學既通,而諸小有小空,爰及大空,一切經(jīng)論,無不可讀”,無疑是中肯之言。如同治儒學者,大都先從宋明理學入手,再上追孔孟,然后為得——這原是讀書治學的一個好方法。
《通釋》的編纂體例,有別于一般的工具書,如《佛學大辭典》、《宗教辭典》、《辭?!ぷ诮谭謨浴分?。此類著作只是粗列條目,割裂經(jīng)書,于研讀佛學經(jīng)典百無一用。而《通釋》則講求“名相為經(jīng),眾義為緯,純本哲學之觀點,力避空想之浮辭”,將名相與經(jīng)義有機地組織為一體,強調(diào)了佛學的整體性和連貫性。作者以“分析、綜會、踏實、凌空”的方法,“必于千條萬緒中,綜會而尋其統(tǒng)系,得其通理”,“根柢無易其故,裁斷必出于己”,深入淺出,務使玄奧的佛學通俗流暢、明白易曉。如對“五蘊”的闡釋,在一般辭典中僅寥寥數(shù)百字,而《通釋》所論,洋洋三萬余言(包括對“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分論),反復地加以引據(jù)、考訂、論證、辯舛,遠遠超出了“工具書”的性質(zhì),毋寧說是一部佛學入門的教科書更來得合適。這一編纂體例,誠如王元化同志在跋中所說,有效地解決了“工具性和教育性的矛盾統(tǒng)一”,“就其完整周密來說,頗多可采之處,足資編纂百科全書的參考”。不過,從“工具性”的角度,筆者以為倘能將所釋名相,都為一欄,標明頁次,似乎更便利于讀者的查閱。
《通釋》中特別提到:“佛家于內(nèi)心之照察,與人生之體驗,宇宙之解析,真理之證會,皆有其特殊獨到處。即其注重邏輯之精神,于中土所偏,尤堪匡救。”至哉斯言!今天的世界,多元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以非宗教的態(tài)度重新認識、評價作為傳統(tǒng)思想文化遺產(chǎn)之一的佛學,讓它走出寺院,走向世俗,已經(jīng)是一件十分亟迫的事情。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通釋》的出版行世不啻是學術界的一樁大大“功德”。
(《佛家名相通釋》,熊十力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七月第一版,(精)2.90元,(平)1.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