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 之
英語單詞是由字母拼成的,拼錯一個字母,詞義就大相徑庭。因此,處理英語時,必須嚴(yán)謹(jǐn)小心,不然出了差錯,造成損失,還鬧大笑話,令人捧腹。
泰晤士報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一家大報。它是第一家刊登維多利亞女王彩色肖像的報紙。女王為泰晤士河上的一座新橋剪彩,該報報道時,將passed(走過)誤印為pissed(撒尿)。第二天清晨發(fā)現(xiàn)這一荒唐大錯時,報紙已全部印完,只得校正后單印一份送給女王。此后,該報把緊校對關(guān),至今,極少印刷錯誤。
翻譯,至少需精通母語、外語兩種語言,還得對外語國家的風(fēng)俗人情、典故、習(xí)語具有廣泛的知識。否則會鬧出大笑話來。美國女作家賽珍珠,將《水滸》翻成英文,差錯不少。如三十二回中,“武行者心中要吃,哪里聽他分說,一片聲喝道,‘放屁!放屁!”“放屁”在這里原是胡說、荒唐之意。而她卻按字面直譯,成了“passyourwind”,(“把屁放出來”)。令人啼笑皆非。
詩歌就更難譯了。一位外國漢學(xué)家弗蘭克脫曾翻譯杜甫的《春望》。其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譯成英語后,詩意變成:時世的艱難使花也在流淚,離亂使魚也感到悲痛。將詩句中“濺淚”、“驚心”兩個動作的主動者,從人(作者自己),變成物了。英譯漢同樣也易出錯。eatnofish字面意思是不吃魚。英國基督教徒為了表示對王室的忠誠,反對天主教徒在每星期五吃魚的習(xí)慣,所以該詞組的真意是“忠誠”。有一個句子應(yīng)該譯成“他愛海倫,幾年來他對她忠誠不二?!钡腥藚s譯成“他愛海倫,幾年來他從不吃魚。”真是不知所云。
三十年代,上海有位翻譯家曾把themilkyway這一名詞詞組分開來逐字翻譯,于是“銀河”成了“牛奶路”。此人禍不單行,又將神話中的半人半馬怪(DerZentaur)錯譯為半人半牛怪,被人譏為牛頭不對馬嘴,并出現(xiàn)了一首打油詩:“可憐織女星,化為馬郎婦。烏鵲疑不來,迢迢牛奶路?!边@首詩可算作我國翻譯史上的一件有趣史料了。
(摘自《文化娛樂》198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