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一個人和兩個世界

      1990-07-15 01:07
      讀書 1990年7期
      關(guān)鍵詞:思潮林則徐文化

      彭 鵬

      一百五十年前,歷史選擇林則徐和他身邊那些不得不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知識分子們把中國歷史帶到了東西方兩個世界沖突的前沿,這正如陳勝;教授在他的著作《林則徐與鴉片戰(zhàn)爭論稿》中指出的那樣:“睜開眼睛看世界,這個刻不容緩的任務,歷史地落到開明、進步的愛國者們肩上?!?《林則徐與鴉片戰(zhàn)爭論稿》第285頁)

      陳勝教授在他研究中國近代開端的著作《林則徐與鴉片戰(zhàn)爭論稿》中,通過對林則徐與中國近代開端時期的社會思潮、文化環(huán)境的整體考察,把中國近代開端的命運影像投射到了林則徐身上。作為“在中國最先跨出中世紀門檻、接觸‘近代世界的第一人”(第401頁),林則徐同時受到西方的雙重挑戰(zhàn)及其他所身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所給予他的壓力;他是第一個勇敢者,因此不得不直接承受從前的一切;由于他的獻身,使得后來與他有類似思想或者繼承發(fā)展其思想的愛國者多少減輕了與傳統(tǒng)沖突的痛苦。西方世界對他的挑戰(zhàn)是雙重的,一方面,近代新興的資本主義以它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水平使世界上的非西方民族必須在理智上予以承認;但另一方面,它是以海盜的面目出現(xiàn)在中國人民面前的,愛國與民族自尊的情感使得中華民族完全有理由對它進行譴責。這種情感與理智的矛盾并不是按照歷史合理發(fā)展的那種尺度來解決的,因為對于歷史發(fā)展來說,“每一種新的進步都必然表現(xiàn)為對某一神圣事物的褒讀。”(恩格斯《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jié)》,《馬恩選集》第四卷第233頁)中國能不能最后邁進近代的大門,取決于她能否在維系民族自尊,維護民族獨立的同時又勇敢地去學習自己的敵人。林則徐的選擇,體現(xiàn)了近代中國人先進與理性的那一面:“林則徐倡導開眼看世界的主要目的,一是為了制定抵抗侵略的‘制夷之策,直接為當時的反侵略斗爭服務;二是為了探求富國強兵的‘富強之道,為增強國力,振興民族的長遠利益服務?!?第91頁)也就是說,林則徐和他同時代的少數(shù)先進人物一道,接受了失敗的恥辱事實,在恥辱中尋求走向富國強兵的經(jīng)驗和策略。雖然中國文化在近代的落后使得少數(shù)先進的中國人也“對彼夷人,能無然愧乎!”(第341頁),但正是這種“知恥近乎勇”的精神氣質(zhì)使得他們有可能去“盡取外夷諸書……日講求之”。(第341頁)中國近代從被西方侵略到認識西方、學習西方的歷史過程,雖然從一八四○年以后,由林則徐、魏源、姚瑩等人倡導而開始,而且這種學習起初只是一種器物的仿造和研究,看起來與趙武靈王學習胡服騎射幾無二致,但林則徐等人開啟中國近代大門的第一把鑰匙卻是來自于此。而保守主義的儒家朝野士人這時卻開始深為一種道德崩潰的前景所困擾,這種傷感一直持續(xù)到后來。他們給予林則徐和他的同道們那種政治上與人格上的譴責,充分表露了儒家文化淺陋的功利主義局限性,而林則徐等人所受到的挫折不僅僅是他們個人際遇上的遺憾,同時也是整個近代中國的遺憾——這也是后來的反傳統(tǒng)主義者對傳統(tǒng)文化憎惡的心理情緒所在。林則徐最后的遭遇表明,他那個時代的兩個世界是相當不寬容和不公正的,他自己為之獻身的國家被盲昧無能的犬儒和權(quán)貴所把持,而另一方面,西方殖民主義那個世界卻正要“征服中國,建立又一個印度帝國。”(第123頁)這樣的艱難時世似乎不能安置一個無私的良心,但林則徐不是一個悲劇人物,因為他已經(jīng)勝任了引導中華民族走向近代過程中,他所應該承諾的那一部分歷史責任。他和他的同道們開創(chuàng)了近代社會一種進步思潮的源流,那就是了解西方,學習西方,建設(shè)中華民族的文明與富強。

      《林則徐與鴉片戰(zhàn)爭論稿》的一個開創(chuàng)性研究,是對中國近代社會思潮的研究。林則徐不僅是一個時代潮流的開創(chuàng)者,也是一個時代潮流中人。該書指出,“在鴉片戰(zhàn)爭前后,由于中華民族和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的矛盾和斗爭的強烈刺激,思想界空前動蕩起來,形成一股急劇發(fā)展變化的社會思潮。先是從‘以經(jīng)術(shù)作政論,‘慷慨論天下事開始,首先興起以維系國計民生、抵制西方資本主義侵略(主要是鴉片侵略)為中心的‘經(jīng)世致用思潮;進而,隨著民族矛盾迅速上升,斗爭形勢急劇變化,議論重點集中到堅決抵抗侵略,維護國家民族獨立上來,既反對‘開門揖盜,又反對‘閉關(guān)自守,興起以了解敵情外事,尋求‘制夷之策為中心的‘開眼看世界思潮;再進一步,就是在對西方各國情況及其長技有初步了解的同時,把學習外國的問題,特別是‘既款之后,則宜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問題,尖銳地提了出來,于是,為謀求祖國獨立富強而‘師夷的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思潮,遂開始發(fā)端?!?第322頁)這三個思潮,“聯(lián)貫成一股兇涌向前的愛國主義潮流。”林則徐置身其中,是“開眼看世界第一人”(《論稿》第322頁),也是學習西方之首倡者與躬行者。《論稿》以《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人對美國的了解和介紹——兼論清代閉關(guān)政策的破產(chǎn)和開眼看世界思潮的勃興》一文作為研究包括林則徐在內(nèi)的近代知識分子了解西方、學習西方的思潮特點的典型分析,以大量的材料和嚴密的論證,為我們勾劃出了近代社會思潮的愛國主義特點及其發(fā)展的基本方向。這篇文章是研究早期中美文化交流的一項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同時,它也打破了過去學術(shù)界普遍認為學習西方只是個別有識之士個人倡導的成見,把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作了整體的概述,這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上,無疑也是有很大的方法論啟發(fā)的,因為近代史豐富的思想材料和復雜的歷史過程,要求我們必須把視野投向更廣闊的社會空間,在一個時代的普遍生活中去尋找時代的精神,把握時代的脈搏。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突破性進展,有賴于我們對整個中國近代社會思潮變遷及其中西文化背景認識的深入和提高?!墩摳濉返膶W術(shù)成就,也正是建立在這個基礎(chǔ)之上的。

      從《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人對美國的了解和介紹》一文來看,林則徐和他的同道所遇到的來自西方文化的挑戰(zhàn),首先是他們自己對西方的無知,而這種無知,甚至還是常識范疇內(nèi)的。林則徐直到一八三九年十二月的時候,還不知道土耳其是否為美國的領(lǐng)土。(參看第283頁),但是,他能放下“天朝”欽差的架子去向外國人請教,這種精神,無疑是一種標準的儒家教育所要求具備的修養(yǎng),(所謂“不恥下問”、“朝聞道夕死可矣”等就體現(xiàn)了這一精神),然而,我們卻同時看到那種“天朝大國無所不有”的自大心態(tài)也從此由另一群士大夫強化。在這里我們可以體會到一種文化的正面價值及負面價值的產(chǎn)生并不直接出自它初始的文化觀念,而是往往出自它被注解的歷史。中國那些始終沒能跨進近代門檻的儒士們,在“我注六經(jīng)、六經(jīng)注我”式的儒學研習中,事實上把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變成了他們自己的“對象物”,即他在儒學注解中得到的越多,他作為一個獨立人所具備的人格失去的也越多,同時對于儒學本身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也越少。儒學在近代的命運,我們可以給它作這么一種描述:作為一種從漢代以來就為民眾廣為接受的主宰性世界觀,它的權(quán)威產(chǎn)生于某個單一群體(士)的影響,因此它無疑是一種“文化霸權(quán)”(cultural hegemony),“它來自并服務于統(tǒng)治階級”,因此,它就不僅是精神領(lǐng)域的東西,同時也是社會結(jié)構(gòu)的組成部分,它與政治秩序的命運是共生的(以上觀點,可參閱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誠然,同樣是受到儒家文化培養(yǎng)的林則徐之所以能超越自大的心理障礙,成為“開眼看世界”的先進中國人,其原因就在于他并沒有把一個政治秩序中的利益與他的文化歸屬混為一談,即不以一種文化與道德上的借口來維系他在一個政治秩序中的個人地位和利益。他固然忠君,但他也接受了儒學民本思想之精華,真誠地同情人民和相信人民。關(guān)于這一點,《論稿》中《林則徐的“民本主義”思想體系的形成》一文,從林則徐早期受到的教育,個人品質(zhì)及經(jīng)歷等方面作了精辟、系統(tǒng)的分析。對于開端時代的近代愛國者來說,他們對于自己所來的那個世界能做的最好選擇也莫過于此,因為這種民本主義體現(xiàn)了人道主義的精神,而只有這種精神,才使民族文化優(yōu)秀的內(nèi)容具有了連續(xù)性。只有生活在千百年的封建專制壓迫和貧困中的普通人民才能深切地體會到這種人道主義對他們來說該有多么重要。在這個意義上,這種民本主義的文化價值事實上就成為儒家文化真正的守護者。

      林則徐在走向近代時遇到西方的另一個挑戰(zhàn)是如何學習西方的問題,這事實上也是以后中國一直面臨的挑戰(zhàn)。學習西方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富強,重建中國文明,而這種重建既不是在一種文化徹底毀滅之后的再創(chuàng),也不可能再憑一種優(yōu)勢心態(tài)去消融異質(zhì)的西方文化,這正如我們在前面所分析的那樣,一種自大心態(tài)已使中國文化的唐代氣質(zhì)在近代幾乎全部消失。從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著名觀點來分析,中國近代化的第一目標是器物層次的近代化(當然,在這里所謂“近代化”并不是近代開端時的自覺意識,而是一種客觀進程之描述),林則徐顯然也是魏源觀點的贊同者與實踐者。對于鴉片戰(zhàn)爭戰(zhàn)事本身的關(guān)注,刺激了中國愛國者尋求制敵的武器與策略的熱情,在這個意義上,“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首先是為一場戰(zhàn)爭設(shè)計的,但這已是一個了不起的開端,因為在同時代人普遍還把西方先進技術(shù)視為“奇技淫巧”而加以道德上的拋棄時,魏源與林則徐這樣的觀念與實踐無疑是需要相當見識和勇氣的。從文化變遷的一般形態(tài)來講,從器物層次的近代化到制度層次的近代化再到思想行為層次的近代化也無不合理之處,從“師夷長技”開始的學習西方過程中,這三個層次也是中國“對西方?jīng)_擊的實際反應程序”(《港臺及海外學者論近代中國文化》第12頁),但是遺憾的是,這三個層次在近代中國被割裂地理解,把每個層次當作獨立發(fā)展的一個階段,這就使得近代中國很少有機會去面臨一個完整的西方文化系統(tǒng)的全部,去探究它的邏輯結(jié)構(gòu)與歷史過程。在林則徐、魏源等人開學西方風氣之始,他們雖對西方的政制、禮俗也有贊譽之詞,如林則徐,他在主持翻譯《四洲志》時,稱美國“國政操之輿論,所言必施行,有害必上聞,事簡政速,令行禁止,與賢辟所治無異,此又變封建郡縣官家之局而自成世界者?!?第312頁)然而,這種對資產(chǎn)階級民主制的贊美,正如《論稿》指出的,它僅是“希望中國實行‘堯舜之治的反映,并非那時就了解并要求實行資產(chǎn)階級民主制”(《論稿》第313頁),也就是說,在近代學習西方的過程中,中國人的心理起點和價值取向在于通過學習西方那些能使它回復到從前的光榮中去的東西,所謂富強,依然是傳統(tǒng)的觀念,它缺少一種信念,一種自覺地走向世界與西方競爭的信念。雖然近代中國最后終于走上了追求新型民主政治的道路,但從林則徐到王韜、嚴復、梁啟超等一代又一代學習西方的先驅(qū),在道德取向和價值觀念方面始終沒有放棄將兩個不同系統(tǒng)的文化精神進行類比的思維模式,這種超越意識的缺乏,使得近代的文化爭執(zhí)總在“西學——中學”、“道——器”、“體——用”這些傳統(tǒng)的概念與邏輯中反復。我們回觀中國近代文化變遷的歷史,似乎可以感覺到一種價值觀系統(tǒng)的破碎,近代人本來應該在近代開始的時候就去尋求較完備的評價中西文化的價值目標,而不是像湯因比所指出的那樣,總在試圖接受異質(zhì)文化毒害最小的一部分之后又不得不面臨它更多、更復雜的挑戰(zhàn),從而缺少一種心理與價值觀上的準備,以至于造成一種手足失措的處境。在十九世紀,西方文明主要是以新技術(shù)面目出現(xiàn)的,事實上,對任何一個民族來說,接受一種新技術(shù)要比接受一種整體的生活方式要來得直接和容易得多,因為技術(shù)本身直接帶來的物質(zhì)利益與這個民族每天生存的條件相關(guān),而這在一個民族的具體生活中是高于一切的。但是,不幸的是,儒學到了近代開端的時候,已經(jīng)可以憑一種標準化的價值尺度來評價在他們生活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一切,這種標準化是一個文化走向沒落的征兆而不是一個文化強大的象征。林則徐事實上倡導著對這種無所不在的“標準化文化”的突破,因此他最后要承受來自自己國家的壓力,這種壓力在他的同道魏源、姚瑩等人身上也非常具體。對林則徐,近代開端時代給予他的評價并不理想,他不僅被認為是一個失敗的欽差大臣,而且恐怕還被當作一個失誤的文化傳人,連他的朋友,大學問家梁廷對林則徐、魏源等人學習西方的觀念不以為然,梁氏的觀點,是有代表性的,他認為:“既資其力,又師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學,失體孰甚!……反求勝夷之道于夷也,古今無是理也”。(第329頁)陳勝教授指出:“這種把向外國學習視為嚴重喪失國體的‘國體尊嚴論,認為古往今來都沒有求教于‘外夷之理的‘古今一理論,實際上是當時官紳士人害怕‘觸諱的傾向在理論上的反映;也是舊傳統(tǒng)觀念,即井蛙夜郎觀念,在新形勢下的一種表現(xiàn)。這種論調(diào),并沒有脫離‘天朝上國論的窠臼?!?第330頁),面對一種新的文化力量,承認與學習它,首先需要超越一種自我中心的心理障礙,但近代保守主義二元論的價值觀卻使他們在不得不承認西方新技術(shù)的同時,又用一種道德至上主義與自我圓熟的成就感消融了它,他們生活在一種實際上是以功利為目標的反功利主義錯覺里。

      我們可以認為林則徐是一個象征,他作為一個“文化霸權(quán)”的實際受益者,在最可能從舊文化中得到滿足的地方開始了他拋棄這種功利的努力。他當然還逃不脫那個由皇帝和士大夫操縱的社會秩序,但他不自覺地開始了尋找這種生活的終結(jié),這是歷史選擇的結(jié)果。他的觀念和行為看起來是彰而不顯的,但它構(gòu)筑了一種民族新心態(tài)的基礎(chǔ),雖然他本人還不足以成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人”,但他提醒了一個民族在必須面對歷史變局的心理準備,這也是世界上每一個非近代民族所必須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中國在她第一次面臨西方的全面挑戰(zhàn)的時候,其性格中的優(yōu)秀部分與糟粕部分的顯現(xiàn)都是幾千年中華文明累積與熏陶之結(jié)果。塑造一種近代型的品質(zhì)與文化精神的任務,其艱巨性是前所未有的,因為它再沒有那么長時期的和平與物質(zhì)累積來創(chuàng)造其文化的內(nèi)涵。在近代日本,福澤渝吉曾指出種學習西方的序:“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革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zhì)。按照這個程序做,雖然有困難,但是沒有真正的障礙,可以順利達到目的,倘若次序顛倒,看來似乎容易,實際上此路不通”(福澤渝吉《文明論概略》第14頁)中國直到五四時代才達到這種認識,而且五四時代對文化累積的不以為然最后在事實上又妨礙了這種目標的實現(xiàn)。這種實行起來十分困難的人心改造,目的在于追求中國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它要求知識界對精神命題予以重新探討,從而以一種超越意識來完成一個民族價值觀念轉(zhuǎn)換的文化累積。余英時先生曾指出,近代文化的癥結(jié),在于缺少深厚的學術(shù)思想基礎(chǔ),他認為“文化建設(shè)必須立足于學術(shù)思想深厚基礎(chǔ)之上”(《中國思想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詮釋》第53頁)。陳勝教授在對中國近代開端的文化背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后指出:“近代中國第一批開眼看世界的人本來就不多……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思潮,這時還僅僅處于開始發(fā)端的最初階段,倡導者既不多,影響也還不大”(第330頁),而這些人由于各種局限,也沒有最后潛心于中西學術(shù)的形而上的研究,學術(shù)之功,對于歷史的急迫需求來說,可能并不那么合理,但卻具有長久的意義。一個近代化的需要,事實上是結(jié)構(gòu)性的,一個結(jié)構(gòu)的整體性功能僅僅由幾個大腦來承擔是不公平的。林則徐與他的同道在為新世界的出現(xiàn)而思索理論的時候,還要去做一個軍事地圖繪制者、兵工武器實驗者,這種要求,類似于對文藝復興時代文藝巨匠百科全書式學者的要求,但是最后的結(jié)果,在學術(shù)思想方面,林則徐、魏源等人的“舊學”修養(yǎng)依然超過其他方面的累積。

      作為近代第一個放眼看世界者,林則徐在兩個世界的交鋒中義無反顧地肩負起民族自救與獨立富強的責任,而兩個世界的歷史發(fā)展也證明,他終于被接納到人類發(fā)展日益公正與進步的觀念中去?,F(xiàn)在再讀陳勝教授關(guān)于林則徐與他的時代的著作,我們可以感覺到一個民族擺脫中世紀的愚昧所應該付出的果敢和創(chuàng)痛,也可以感覺到一百五十年前在兩個世界之間,一個人所受的挑戰(zhàn)是屬于歷史的,而不是他個人的得失,只有在這種義無反顧的決斷中,你才能體會到一個文化正面價值創(chuàng)造的民族精神。古老的中世紀已經(jīng)開始了無可挽回的沒落,但人還是他自己,他要走進的世界,依舊要由他來創(chuàng)造和承受一切。

      為紀念中國近代史開端一百五十周年而作

      (《林則徐與鴉片戰(zhàn)爭論稿》,陳勝著,中山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3.90元)

      猜你喜歡
      思潮林則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林則徐獎“錯”
      誰遠誰近?
      試論上世紀我國的音樂思潮
      當今哪兩股思潮特別值得警惕
      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家鄉(xiāng)的世界偉人
      船山學復蘇與戊戌思潮
      文化之間的搖擺
      柘荣县| 西丰县| 江口县| 兴义市| 商丘市| 浦城县| 神池县| 开江县| 长葛市| 泰来县| 板桥市| 琼中| 麻城市| 手游| 紫金县| 阜平县| 甘德县| 通州市| 六盘水市| 辽阳市| 兰州市| 上犹县| 玉门市| 图们市| 夏河县| 慈溪市| 县级市| 花莲市| 句容市| 普宁市| 措美县| 定西市| 秦皇岛市| 南京市| 青州市| 德昌县| 石泉县| 丽江市| 甘泉县| 云梦县| 新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