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聘粱
偶讀白居易《眼暗》一詩,詩曰:
早年勤倦看書苦,晚節(jié)悲傷出淚多。
眼損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燈將滅,朝暗長疑鏡未磨。
千藥萬方治不得,唯應閉目學頭陀。
讀來頗有感觸眼睛乃是人體最主要的感覺器官。據專家們估計,外界的信息有百分之八十是透過眼睛的捕捉傳入大腦而獲得的。如果一旦失明,精神上當極為痛苦。
我是最近才領會到這一痛苦的。我早年因多看書而又不注意合理用眼而患近視眼,已戴眼鏡40余年,從200度發(fā)展到500度。幸運得很,近30多年來一直維持在500度。1988年8月以后感到左眼視力下降,請醫(yī)生一檢查,告知玻璃體混濁,不太嚴重,1989年初,發(fā)現(xiàn)兩眼視力仍有下降,重配眼鏡,增加300度,醫(yī)生并未查出新問題。到是年10月間,左眼視力下降更甚,單獨觀物時,所觀之物盡在黑圈之中,似在茶色玻璃中觀物。再次經醫(yī)生檢查,確認為“視網膜脫離”,并有裂孔,為防止失明,要我立即登記住院,并在二天后通知我住院動手術。
突如其來的病癥嚴重,思想上毫無準備,不由得焦慮不安,家中人茫然不知如何是好。但我又立即感到要振作精神,否則不利于病情的改變。近一年來,我一直在請醫(yī)生檢查,為什么現(xiàn)在才查出如此嚴重的眼疾,醫(yī)生會不會弄錯?還是以前醫(yī)生沒有查出來呢?
我查看了一些有關的書本,書中都認為視網膜很薄而嬌嫩,近乎透明,組織結構十分復雜。視網膜脫離后,視細胞的營養(yǎng)得不到及時供應,如不及時復位,勢必造成視網膜變性萎縮,最后導致失明。但在檢查時,尤其是裂孔,不容易發(fā)現(xiàn),因為裂孔太小,或位于周邊部位,有時反復檢查才能發(fā)現(xiàn)。懂得這個道理,就對醫(yī)生的檢查不再有另一些想法了。但是動手術畢竟是件大事,于是我又去請教“東方一只眼”的專家再作檢查。專家認真檢查,并采用三面接觸鏡、超聲波等設備,終于查明了情況,確診為“視網膜脫離”沒有裂孔,有新生血管或可能是血管瘤等??刹挥檬中g,而是采用中藥治療。
經過反復的檢查,使我心理上得以平靜,全家也松了一口氣。想不到服中藥一個星期,左眼視物黑圈消失,視力也稍有進步,當然是不可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服藥3個月后,我又去復查,據醫(yī)生告知視網膜已復位,但有視網膜出血現(xiàn)象,所以視力仍然差些。聽從醫(yī)生的意見,又進一步作了熒光造影檢查,以便查出出血原因。檢查結果是下段新生血管形成引起。
經過10個月的治療,我的左眼視力略好且趨于穩(wěn)定狀態(tài),右眼視網膜無變化。從這些時期以來,我深有體會:第一,作為一個病人,對待自己的疾病應該耐心治療,不要有急躁不安的情緒,要有自得其樂的精神。第二,作為一個醫(yī)生,要認真檢查病人的疾病。切忌武斷,特別是動手術之事要慎重。第三,在自己患病過程中,要不斷學些有關知識,以便配合治療。
目前我的視力盡管不太理想,但能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應該說是我與醫(y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我的初淺體會是:
1發(fā)病后要少看書,盡可能減少眼睛疲勞,更不能長時期的使用眼睛。
2避免過重的體力勞動和強烈的情緒波動,保持心情愉快。
3有充足的睡眠,會感到視力好些。
4多吃些有利于明目的食品。
5不宜在過強、過弱的光線下活動。
6警惕交叉發(f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