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援
病人男性,19歲,高中三年級。家有4口人:他、父母和一個姐姐。父親大學畢業(yè),母親小學文化程度。
主訴
病人稱上高中以來,總覺得好象有許多該做的事都沒做,但是又不知道要做什么,因而感到嚴重的焦慮和不安。白天上課昏昏欲睡,晚上常常失眠,學習效率極低。病人感到最大的問題就是精神苦悶,但是又說不出為什么苦悶。
據病人回憶,他幼時父母就兩地生活,父親在一省會城市的科研所工作,母親帶著他和姐姐住在另一省某市郊。直到小學六年級時,母親才帶著他和姐姐到父親所在地全家團聚。父母兩地生活期間,病人得到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并常同其姐一起玩且受到她的保護。這時他是一個學習好、聽話的好孩子。與父親到一起后,病人清楚地記得,父親的脾氣很暴躁,動輒訓斥他姐弟倆或用棍子揍;另外父親工作總是很忙,很少在家,還是母親承擔著家里的一切;父母很少在一起商量什么,更多的則是父親要母親做這做那。對父親的做法,病人敢怒不敢言,只想有朝一日帶母親離開這個家。這時小學六年級的病人由于學習好和聽話,被老師指定為班長,可是病人已經感覺到自己根本不敢管人。初三時,同桌一個聰穎又好看的女生主動接近病人,病人總是試圖躲避她。后來病人說,我和你不熟悉,你怎么老想和我說話呢。當時這個女生并未氣惱,只是以后不再與病人接近了。初中畢業(yè)后,這個女生考入了本廠的技工學校,病人對她未繼續(xù)考高中感到十分惋惜,認為像她那樣的人將來上重點大學是滿有希望的,抱怨自己在感情上傷害了她,毀掉了她的前途,覺得自己連從感情上保護一個女孩子的能力都沒有。接著便是一系列的內疚、自責。從這以后,病人認為再也沒臉見她了,于是考了一所縣城里的高中,以免再見到她。這件事給病人的打擊很大,使他覺得自己沒一點用處、沒一點能力。上高中期間,有幾個病人認為是理想的朋友(男性),但在與他們談自己的看法和苦惱時,對方都不十分理解或僅表示出一般的同情,這使病人覺得連個朋友都沒有,因而從此變得更加孤寂。高中的升學壓力和父親要他考大學的壓力,加重他的苦悶,使病人終日心亂如麻,每天都感到十分緊張,總有一種不祥的感覺。病人甚至感到腦血管在跳動,聽到心的跳動。
分析
病人幼時就只與母姐同住,受到兩人的細心照料,而且一直持續(xù)數年。從心理發(fā)展上看,這已經屬于“營養(yǎng)不良”了。通常男性幼兒都有一個親近的同性成年人作為模仿的榜樣,方能逐步進入其應具備的性別角色。如果男性兒童沒有同性成人作為榜樣而經常模仿、學習異性成人的行為和經驗的話,那么他就很容易在心理發(fā)育上發(fā)生性別倒錯,為將來心理的發(fā)展埋下禍根。從病人幼時的經歷看,他正是屬于這種情況。
另外,病人父親粗暴的態(tài)度使得本來已很軟弱的他又喪失了僅存的自信心,病人從此開始明顯自卑。由于本來競爭性訓練就少,再加上自卑,就使得病人對女生有了那種態(tài)度,這時由于其正常青春期性心理的萌動而確實對那女生有好感,因而更加自卑、自責。整個高中的經歷則更加重了病人的自卑,進而形成了焦慮,神經衰弱。這里還有其父親的壓力,即命令他考大學,而這時從學習水平和學習效率上看,病人幾乎不可能和別人進行競爭。這樣,其父親的命令對病人無疑是雪上加霜。在家庭方面,其父母間由于長期兩地生活和文化程度的差異,而在感情和事業(yè)上都有較大的差距。這些差距也是病人產生自卑及一系列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
建議
病人生病的根源在其家庭,而且主要是其父親,為此筆者專與其父進行了長談。我首先要求其應把病人當作一個獨立的而不是附屬他的人來對待,要尊重他,因為病人畢竟已經19歲了。第二,不要再逼病人考大學。第三、要重新考慮如何過好家庭生活、夫妻的情感生活,因為良好的家庭關系是子女心理正常發(fā)育的重要保證。
作為病人則首先要認識到發(fā)病的根源是自卑,自卑是一切心理障礙的起點。為此要看到自身的長處,比如自己細心、聰明、書本知識學得扎實,像這些特點并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再者要客觀地看待自己的發(fā)展?jié)摿Γ绮灰僭诟赣H或別人的壓力和影響下考大學,因為這樣即使是考上,對心理的發(fā)育也不會有什么益處。更實際的做法是考本廠的技工學校,然后走在職學習的路。這樣就可以避開壓力,較從容地走自己想走的路。本來么,并非上大學才能成才。第三,要客觀對待青春期性心理的萌動。病人對同桌女生的態(tài)度以及對這一問題的處理,說明他對該女生確有好感。這本屬正常的性心理發(fā)育,無可指摘。然而病人則出于自卑或家庭狹隘的性教育,粗暴地阻撓了這一正常心理的發(fā)展。這種“堵”的做法和正常的性心理萌動在病人內心形成了尖銳的沖突,這種沖突進一步加重了他的自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悅納自己的“萌動”,把它看作是正常人的正常念頭,然后把這種萌動轉變成積極的學習動力。在此認識基礎上,病人可以再和那位女生見面。如若她不愿再見,說明她已無意,病人盡可死心;如若她仍像中學時那樣表現出熱情,病人即可向她講清自己當時的處境,并酌情重建友誼。當然,這些都是在病人充分恢復后才能做的。給病提出這樣的建議,有益于解決他當前的內心沖突,建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