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娟
隨著銀色浪潮滾滾而來,“健康老齡化”已經(jīng)成了一句至理名言。眾所周知,在影響健康長壽的諸多因素中,心理因素?zé)o疑是十分重要的。我國古代著名的養(yǎng)生學(xué)者嵇康指出:“養(yǎng)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精神虛散為五難?!闭f明聲色利欲、喜怒無常、斤斤計較、患得患失以及精神空虛等心理因素對健康有很大的損害。事實上,樂觀的情緒、開朗的性格,幾乎是所有長壽老人的共同特征。也許有的老年人會說,我也知道保持樂觀的情緒可以長壽,但生活中總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叫我怎么高興得起來?其實,對老年人而言,并非不如意的事情突然增多,而是步入老年后,情緒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所致。
入老境——事出有因
老年人在情緒上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情緒體驗的強度和持久性增加了。也就是說,同樣一件事,發(fā)生在年輕時不會放在心上,但年紀(jì)大了,往往會引起較大的情緒反應(yīng);這種情緒反應(yīng)一旦被激發(fā),老年人就要經(jīng)過較長時間才能平靜下來。這是由于在衰老過程中,與人的情緒直接有關(guān)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發(fā)生了變化所致。因此,這種變化在老年人中相當(dāng)普遍。
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有些人在年輕時性格溫和,而步入老年后一反常態(tài),脾氣變得很大,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暴跳如雷。為什么會這樣呢?這里,更多的是由于社會因素所致。老年人離、退休后,經(jīng)濟收入往往有較大幅度減少,社會關(guān)系隨之改變,離開工作崗位后無所事事,因而感到“榮光不再”,自認(rèn)為低人一等,被社會淘汰,或得不到小輩尊敬。
毋庸置疑,人到老年更容易失去心愛的一切,比如父母、老伴、好友,這是一種客觀事實。但每一次的喪失,對老年人都是沉重的打擊,為此增加了許多悲哀的氣氛。
此外,由于老年人的聽力和視力大多減弱,以致聽不清或看不清別人的所作所為,只能去猜測,從而使老年人疑心增加,平添了很多不必要的煩惱。
入佳境——事在人為
盡管老年人的情緒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與老俱來”的,但只要積極加以“干預(yù)”,就能走出心靈的陰影,重享明媚的陽光。
首先,對人對事要有一個恰當(dāng)?shù)钠谕担@對保持良好情緒至關(guān)重要。其次,培養(yǎng)興趣愛好重在全身心地投入。比如參加老年大學(xué),置身于棋琴書畫之中,會感受到生活的充實和快樂,在不知不覺中“修正”了不良情緒。第三,老年人可以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工作,以使自己身心忙碌起來。有位重新受聘工作的老人說:“以前每天呆在家里無所事事,身體日漸衰退,覺得沒意思透了。出來工作后,既活動了身體,又可賺點錢補貼家用,覺得又活過來了?!贝_實,老年人退休后最大的角色改變就是覺得不那么被社會重視了,成了無用的人。如果能從家庭或社會得到再工作或活動的機會,老年人會感到自己并沒有老,仍能為社會、為家庭盡點力,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心理安慰,可以忘卻煩惱,使生活踏實一些。
如果說,中年期是人生的黃金年華,那么,老年期同樣有其獨特的光彩和魅力。正如有位作家所說的:走過漫漫人生路,唯有他看得最清楚,因此他是那樣安閑,那樣淡泊,那樣雍容大度。正因為這樣,我們才如此留戀童年,珍愛青年,驕傲在中年,爾后,怡然含笑步入老年……是啊,老年期是人生路上一個新的里程碑,是人生第二次青春期的開始,為此,祝老年朋友們一路平安!
大眾醫(yī)學(xué)1999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