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增
正月十五鬧花燈,張燈明盞,盡情游樂,故元宵節(jié)又稱“燈節(jié)”。
據(jù)史書記載,鬧花燈始于西漢,公元180年,漢文帝平叛勝利后,舉國同慶。一時間各式樣的彩燈掛滿大街小巷,漢文帝遂將平叛勝利之日命名為“元宵節(jié)”,每到正月十五晚即令點燈,并親自到佛寺張燈祭神。到了唐代,元宵放燈發(fā)展到盛況空前的燈市,有唐代詩人張說詩云:“龍銜燈火千樹艷,雞踏蓮花萬木春?!薄罢l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觀燈不看來!”唐代初期曾明文規(guī)定,每年元宵放燈三日,民家掛燈慶賀,三街六市觀賞燈火,表演歌舞,百姓以賞燈為樂,熱鬧非凡。宋代元宵節(jié)更是熱鬧非凡,為了鼓勵人們上街觀燈,朝廷有令:“凡來觀燈者賜酒一杯”,于是觀燈者人山人海,“一派笑聲和吹鼓,六街燈火樂升平?!蹦纤螘r,人們將謎條系在五彩繽紛的花燈上,供觀燈者猜射,稱作“燈謎”,更平添了觀燈的樂趣。明清時代,放燈從正月初八開始,一直延至正月十七晚才落燈。明·唐寅詩云:“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灶神;不到芒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其實,元宵燈節(jié)之所以興盛,除去人們崇俗好尚外,很大程度是取決于燈彩的精美。在我國,西漢時期就發(fā)明了制燈工藝。各地民間藝人利用本地所產(chǎn)竹、藤、木、麥秸、金屬等材料,制成各式花燈。如北京精品宮燈,雍容華貴,俏麗典雅;福建料絲花燈,造型古樸,立意新穎;鰲山燈,別出心裁,熠熠生輝;走馬燈,玲瓏透剔,光燦清新,千百年來久盛不衰。人們從花燈的光、色、彩、繪的美感中獲得極大的歡欣和啟迪。
如今,神州大地?zé)舨适榧俺青l(xiāng),舉國上下迎春燈市的狂歡場面,撩人心醉。屆時,到處都是流光溢彩,燈月交輝,人們或約友結(jié)伴,或扶老攜幼,漫步街頭,留心觀賞,到處歡聲笑語,匯成一片燈海歌潮,勾畫一幅盛世太平、萬民同樂的壯觀畫面,給節(jié)日增添了喜慶,為生活帶來了甜美!
欄目主持:林超E—mail zsczz@public.nc.j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