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麗慧
曾幾何時被視為“落后地區(qū)”的泰國菜,竟躍升為世界級的名菜,從紐約曼哈頓到倫敦牛津街、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北自斯德哥爾摩南到悉尼,都矗立著泰國餐廳招牌。臺北也在高明駿引進泰緬菜后,養(yǎng)出了一群泰國萊的饕餮客。
村姑搖身一變成了窈窕淑女。據(jù)營養(yǎng)學(xué)家的說法,泰國菜不含膽固醇,大量使用天然植物,屬于健康食物,頗符合現(xiàn)代人追求健康、自然的要求,因而風(fēng)靡全球。
辣得涕淚齊流眼鼻舌大滿足
“不辣不好吃!”“不甜不好吃!”這是泰國人的美食標(biāo)準(zhǔn)。那“老外”(非泰國人)在泰國餐廳點菜時就得叮嚀一句“辣一點點就好”,正如上四川館子指名“小紅”一樣,否則辣得你眼淚鼻涕齊流,花容失色,辣不欲生。
在路邊攤販或百貨公司食品街,看泰國人吃稞條湯,碗內(nèi)浮著一層紅色辣椒粉,外加白糖、花生粉、朝天椒末、醋水,他們吃得不亦樂乎,吃罷還說聲“阿羅耶!”“好吃??!”我第一次看到時真嘆為觀止!
泰國人認(rèn)為酸、甜、辣是為了滿足眼、鼻和舌的感覺。泰國菜的酸大都來自檸檬、萊姆皮、羅望子等植物;甜味則取自白糖、棕櫚糖等;辣味的種類很多,幾乎包括所有辣椒家族,如輕辣的指頭長綠色椒、大紅辣椒,中辣的紅辣椒粉、碎片,最辣的朝天椒。
朝天椒,這種歐美人叫作“鳥眼睛”的小辣椒,不論綠色或黃色都辣得很。吃辣功力不佳者,吃泰國菜時就要眼光銳利挑出小辣椒。此外再加上胡椒粉、芫荽、茴香、九層塔、南姜、黃姜、檸檬草、檸檬葉等等香料植物,就成了色彩繽紛的鼎鑊之味了。
其實泰國菜和很多國家一樣,受地理因素影響而有所差異,南轅北轍的最大不同在于椰奶。
口味包羅萬象招牌菜北到南
自泰國的土地自北往南延伸,泰北緊鄰中國云南,屬森林山區(qū)和狹長谷地;泰南則是細(xì)長半島直到馬來西亞,大都是雨林,適合椰子樹生長。除了南北兩大區(qū),泰國地理還有與湄公河為鄰的東北地區(qū),以及昭披耶河沖積而成的中央平原。
先說東北地區(qū),這個干燥高原是泰國最貧窮的地區(qū),又名“以撣”,人口嚴(yán)重外流,也同時把東北菜帶到京畿。吃過泰國菜的人沒有不知道“青木瓜沙拉”的,這就是典型的東北菜,已成為風(fēng)靡世界的招牌菜。還有像串燒的烤豬肉配糯米飯,如今成了泰國人主食,也是東北菜。
東北地區(qū)又因氣候干燥、土地貧瘠,當(dāng)?shù)厝松抖伎沙?,他們吃蚱蜢、螞蟻、蛇肉、昆蟲蛋,在外人看來極不可思議。尤其他們酷愛一種發(fā)酵的臭魚,其臭勝過我們的臭豆腐、法國的藍(lán)起司,知音不多,難以流傳。
至于國人熟悉的泰北地區(qū),最早的居民是來自中國西南的傣族。泰北人喜吃糯米飯,他們不用水煮而采蒸的,浸泡后的糯米裝在竹篾里不加蓋,直接放在蒸鍋上蒸,吸收天地日月精華;吃時,用手指捏成一小團,蘸醬汁或咖哩,配生菜吃。泰北菜的咖哩不加椰奶。其基本蘸醬汁,與其他地區(qū)不同的是多了脆豬皮。
泰北第一大城清邁,當(dāng)?shù)氐呢i肉香腸獨步全國,原本是生豬肉做成,腌三天(多或少一天都不可)即食?,F(xiàn)在曼谷的餐廳都烤或炸過再上桌,較為安全。
通吃山珍海味住曼谷享口福
泰北的另一特色是傳統(tǒng)宴會“康多”,大家圍著竹編的矮桌子席地而坐,客人自取食物,只有加添菜肴才由女主人來做。在曼谷蟬聯(lián)多年“世界第一”的東方飯店泰國餐廳,就采用這種“康多”式,當(dāng)然由穿著傳統(tǒng)服飾的女侍者服務(wù)了。
相比之下,泰南地區(qū)得天獨厚。靠山有椰子、腰果、鳳梨;靠海有豐富的海鮮。泰南介于暹邏灣和安達曼海之間,國人熟悉的普吉島就是位于安達曼海的明珠。泰南的招牌菜是“酸辣蝦湯”。因就地取材,泰南菜多加椰奶,呈濃稠狀。
另外泰南的地理位置,招徠中國和印度的移民,又緊鄰馬來西亞,因而有約200萬的穆斯林。不同的種族自然衍生不同的飲食文化,也相互融合成獨特的泰南菜。
泰國的首善之區(qū)中央平原,堪稱魚米之鄉(xiāng),田地盛產(chǎn)稻米、蔬菜、水果;平原上網(wǎng)絡(luò)如織的河流、運河里,蘊藏豐富的魚蝦。尤其大曼谷地區(qū),不僅可吃到全國各地的菜肴,既是京畿所在,獨有皇家官延宴,又居歐亞交通樞紐,各國的食物都有得吃,種類繁多稱冠世界各大都市。
其中以潮州菜、印度咖哩影響泰國最深,幾乎被納入廣義的泰國菜。另外,近20年來影響泰國經(jīng)濟發(fā)展最大的日本,也帶進日本料理,光在大曼谷地區(qū)就有300家日本餐廳。
居住曼谷,當(dāng)真口福不淺!
[摘自臺灣《聯(lián)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