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震海
比萊布尼茲晚出生100年的歌德,是對中國作過系統(tǒng)研究的又一位德國文化名人。他出生于1749年,1832年去世。這位跨越18和19兩個世紀的德國詩人,在他83年的人生旅途中,開拓并領導了“狂飚突進”運動、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等文學潮流,成為德國文學史上領一代風騷的偉人。
1774年,經歷了7次失戀痛苦的歌德,在聽說好友因失戀而自殺的消息后,一個星期閉門不出,寫下了他的成名作《少年維特之煩惱》。如果用中國的哲學語言來說,雖然有種種矛盾和沖突,但歌德的人生觀從一開始就是入世,而非出世的。如果我們將中國的儒、佛、道思想與之進行比較,那么歌德青年時代的人生觀似乎更接進于儒家思想。步入老年后的歌德似乎更加悉心奉守他那著重于入世的人生觀。歌德在人生觀上與中國儒家哲學接近的地方,使他能很快接受中國文化。他在同??寺恼勗捴性@樣說:“中國人并不像人們猜想的那么奇怪。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又有一次,歌德在閱讀了一篇中國小說后這樣說:“我讀了一篇來自中國的故事,里面兩個青年男女,當他們一個晚上不得不在一個房間過夜時,他們寧可坐著談話,一直守到天明。這是多么不容易啊!”
歌德一生有兩個時期認真研究過中國:一是從1812年到1819年,這段時間他主要是廣泛涉獵中國文化,包括歷史、哲學和書法,其中也包括少量的文學;二是從1827年到1829年,這是歌德集中研究中國文學的最重要的時期。有相當確鑿的資料證明,歌德對元曲《趙氏孤兒》全劇和《詩經》里的部分篇章作過極為仔細的研究;打開歌德日記,人們可以發(fā)現這一點。當時,英國人湯姆斯發(fā)現了幾十首中國詩歌,歌德閱讀后親自將其中的五首翻譯成了德語。他在序言中寫道:“這些詩歌使我們相信,雖然在這個奇怪而特別的國家里有著種種限制,但一般人仍不斷地生活、愛戀和吟詠?!备璧路g的中國詩歌不是純粹的翻譯,而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因為一句句忠實的翻譯,根本滿足不了歌德時刻擴大了的思想,他要借助一切機會來表達他的思想。他翻譯的中國詩歌,是德國化了的中國詩,而他在同期創(chuàng)作的組詩《中德四季晨昏雜詠》則是典型的中國化了的德國詩。
除詩歌外,歌德也在中國的古典小說里找到了他所欣賞的儒家哲學。從他一1796年1月24日寫給另一位德國文學巨人席勒的信中,人們可以知道,當時他已經開始閱讀中國小說《好逑傳》了。讀完《好逑傳》后,歌德對中國文學予以很高的評價。他對??寺f:“在他們那里,一切都比我們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他們還有一個特點,即人是和大自然生活在一起的?!碑斎唬璧滤坪跤悬c把中國的儒家哲學過分理想化了,這也許同他接觸的那些中國文學作品有關。歌德當時接觸到的一些小說,并非中國文學中最優(yōu)秀的作品。有位學者說過:“如果歌德看過中國的《紅樓夢》,那他對中國的看法也許又不一樣了?!?/p>
[摘自香港《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