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fā)達國家的保險業(yè)大力向發(fā)展中國家推廣的同時,想不到同時開拓了保險詐騙案。
29歲的俄國人阿波移居美國不到3個月就扮“大款”,在好萊塢租下豪宅,駕靚車招搖過市,買了150萬美元的人壽保險。但一年后的1994年,消息傳來,阿波在圣彼得堡被殺。保險公司收到索償申請后,調查發(fā)現(xiàn)有三個國家正調查此人,涉及刑事犯罪,保險公司懷疑其詐死,但卻找不到此人在生的證據(jù)。他的妻子告到法庭,打了一輪官司后,保險公司只好庭外協(xié)議,賠償100萬美元。
據(jù)說美國每年有幾千宗這類案件。由于賠款比到國外查案便宜,保險公司往往只好照賠。據(jù)美國反保險詐騙聯(lián)盟說,保險騙案中約有15%得逞。
據(jù)政府統(tǒng)計,美國前年二十五大保險公司因涉嫌詐騙而拒付的保金約為8600萬美元。有些壽險大公司稱每年有問題的索償約有1000宗。業(yè)內估計,因詐騙而導致的額外保費至少占2%。
加州當局過去兩年內接獲近100宗詐死索償?shù)呐e報。有大保險商說,去年向紐約州呈報的索償疑案有15宗,較一年前激增五成。其中有八成是海外死亡,受益人提交投保人在外國,尤其是法治薄弱地區(qū)的死亡證明,通常是車禍、心臟病突發(fā)。保險公司出國調查費用龐大,也難以查出真相,受益人一旦告到法庭,訴訟費時費事,敗訴還得額外賠償巨款。
在海地、菲律賓、泰國、越南等地,販賣死亡證已成為一門生意。“死亡套餐”包括死亡證、照片、警方報告、喪葬證明,1000美元還不到。有些甚至提供尸體和喪葬過程的錄像。
美國保險業(yè)近年大力向移民推銷,并游說當局放寬對中國、印度、日本招攬壽險。但保險業(yè)者也面對兩難:若嚴格審核投保申請,可能會被控告種族歧視;若來者不拒則可能鼓勵詐騙。不幸的是,保險公司直覺的懷疑往往證實有根據(jù)。前年有人向保險公司索償,稱一位投保4萬美元的海地婦女在美國離職數(shù)月后,回國探親途中亡故。受益人提交了海地的喪葬照片。但事后保險公司從醫(yī)生處獲悉,死者在美國時已是癌癥晚期,回國其實是“吾軀歸故土”。
海外星云 2000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