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來梅音樂教育見聞
初遇不來梅
星期天的不來梅非常安靜,街道上竟然很難得發(fā)現(xiàn)一個行人。出奇的安靜足以讓你心中的所有浮躁和喧嘩沉淀下來,也足以讓你張口說話時,發(fā)現(xiàn)你必須先面對自己。古老的教堂和市政大廳,使人感到了這個城市的歷史——每一個街頭雕塑都在告訴你一個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故事。與之相反的是,市容并不奢華,更不時髦,小石塊鋪砌的路面讓人感到城市的結實,似乎體現(xiàn)了這座城里的一切工作都為今后的百年大計或千年大計。商店沒有開門,只聽教學的鐘聲頻頻響起,于是去了教堂。走進教堂,才發(fā)現(xiàn)很多人早早就到這里做禮拜,氣氛莊嚴肅穆,管風琴的聲音引出了圣詠的合唱。盡管有人對基督教的教條頗有微詞,但傳統(tǒng)著實在延續(xù)著。禮拜即將結束,管風琴聲又起,只見牧師匆匆走向大門口,為的是能和每一個離開教堂的人握手,喃喃低語真誠而親切,那種無法回避的感受使我不得不想起英加登(波蘭哲學家1893-1970)的那句名言——“例如悲劇的、神圣的,或崇高的品質(zhì),這種品質(zhì)通常是在審美的情景中找到的……體驗這些品質(zhì)提供一種對人生的領悟,從而滿足人對于理解人生意義的一種根深蒂固的欲望”,無法否認做禮拜是一種審美,也無法否認教堂里那種崇高的氣氛也是普通人所需求的,盡管你也許并不清楚,也不同意他們的教義。我心在想,認識德國的音樂教育,如果缺少了宗教傳統(tǒng)這一面,也許將很不全面。
星期一到星期五的不來梅體現(xiàn)了它性格的另一面,街上的行人多了,商店也開了,到處有旅游的人。街上還有人演奏著小提琴、手風琴,你可以扔給他一點錢,但演奏者似乎并不在乎這些經(jīng)濟收入,其神情和國內(nèi)操琴的乞丐毫無相似之處。這個城市不大,但書店很多,這里的人對書的愛好和需求量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后來在德國的另外幾個城市中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音樂書店也有好幾個。音樂廳和歌劇院是高雅的場所,凡進入這個場所的人都風度翩翩,但古典音樂會的聽眾老齡化傾向也很嚴重,年輕人更喜歡流行音樂。歌劇院的情況要好得多,也許音樂與劇情的結合對一般人有更永恒的魅力,我們聽的一場歌劇是《唐·喬萬尼》,竟座無虛席且年輕人不少,如果從常年上演的情況來看,這種上座率可認為是相當繁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