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堅 本刊記者 龐義成
8月23日道瓊斯消息:中國國有公司春蘭集團(Chunlan Group)計劃使用公司人民幣40億元(實際應為60億元)積累利潤的25%,來建立一個職工股票期權計劃。據稱該計劃已經獲得最近成立的公司董事會及江蘇省政府批準,盡管中央政府一位官員警告稱,規(guī)范國有公司向職工轉讓股份的法規(guī)尚未起草。
這個只有一百多字的驚人消息,并沒有引起國內企業(yè)轟動性的反響,因為人們現在還不足以判斷,這則消息究竟是要開創(chuàng)一個時代,還是要終結一個時代。
一切只是源于一部分沉淀于國有企業(yè)中的國有資產終于有了它新的主人,這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獎勵,如同過去向勞模頒發(fā)獎狀一樣,而是對企業(yè)的經營者乃至員工的勞動和貢獻從資產意義上給予承認。我們稱之為“兌現”,一種在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企業(yè)普遍使用而在中國剛剛探索建立起來的制度。
一些企業(yè)成功地率先對“期股期權”的制度進行了探索——5年前聯想集團靜悄悄地搞起了“內部分紅權”,雖然不提產權,但實質一樣,分紅權的擁有者與股東享受資本帶來的分配權;一年前,四通集團以“管理層收購”的方式,對原有資產并不明晰的“集體資產”進行了類似于贖買后的確認。
期股期權在中國的國有企業(yè)里引發(fā)的震動顯然要大得多。
但是他們接受這一思想的速度比接受任何一種別的思想都要快,也許只有幾年的時間,用春蘭集團CEO陶建幸的話說就是:“股權公眾化是大型企業(yè)必然的發(fā)展趨勢,原來一直以責任與感情來維系企業(yè)的運轉,但著眼于未來的發(fā)展,我們必須突破這個障礙?!比藗儗π轮贫燃挠枇撕裢?,因為“(它可以)使企業(yè)員工既能享受利益又關心企業(yè)的長遠發(fā)展,成為真正的主人,與企業(yè)共榮辱”。
對那些國企而言,建立這樣一個新制度的成本到底有多大?我們能看見的就是,春蘭要花去15億元;而不能看見的,就是陶建幸本人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他令人敬佩的勇氣。只有那些負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企業(yè)家才會"冒險"去做這樣的嘗試,正如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所說的,回避這個問題倒是避免了一些眼前的矛盾和沖突,但是員工們又怎么辦呢?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寧愿春蘭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它的大膽嘗試應該可以成為所有等待和觀望的企業(yè)的樣板——任何爭論都是在浪費時間,只需要創(chuàng)造多種像春蘭那樣去做就行了。
但是新制度真的要成活下來,恐怕還要所有新制度的受益者在未來的日子里的卓越工作。對于每一個新的資產所有者來說,他們獲得的是未來收益的分配權,因此最重要的就是未來的企業(yè)要“有所分配”。如果只以為自己擁有了企業(yè)的部分股權和相應的資產,卻忽視了企業(yè)的贏利,令股權只變成了資產所有的一種符號而失去了分配的實質意義,那么新制度的生命力也就無從談起了。這時,我們又要表示一些擔心,我們寧愿春蘭是新時代的開創(chuàng)者——它的基礎很好,它現在就是一家贏利的好公司,新制度應該幫助它走得更遠。
在過去的15年中,中國國有企業(yè)把可以試的方法都試過了,就是要讓自己能夠更長久地生存。直至今天,制度層面的突破在即。一批國有企業(yè)領導人5個月前訪問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向世界最好的公司學習,向世界上最好的企業(yè)管理者杰克·韋爾奇取經。我們注意到,陶建幸正是訪問團的成員之一。陶建幸告訴本刊記者,他在春蘭的改革已經醞釀了兩年,直到今天,改革才真正面世。這不會是簡單的巧合……